浅析诗学意格下文体的本质(2)
来源:未知 作者:原来是喵
发布于:2016-11-30 共7559字
第一,关于“意”的话题。中国古代论文论诗所涉话题既多且杂,但大多都离不开“意”的问题。意是什么?按照朱光潜先生说法,“意是情感思想的合称。”[8]他又说“文艺大体上是用具体情境(所想的象)表现情感,所以意是情感饱和的思想。”[8]一句话,“意”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古人论“意”,大致集中在三个层面上:第一,写诗为文,必须立“意”.这是中国古代诗论中的一种传统主张。“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9]“苟意不先立,止以文采辞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10]所谓“意中有景,景中有意。”情景交融,语意两工,都无非是强调“意”在写诗过程中的统摄作用。第二,这个“意”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意”,而是指未经别人说出过的新意和真意。从作者自己“胸臆中流出”,而不是剽窃他人;应当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不应该虚情假意;应当“去陈言,立新意”、“自出机杼”、“别开门户”、“不落窠臼”、“不随人后”,而不应当“拾人牙慧”……以致“性灵派”的倡导者袁子才把“出新意,去陈言”看着诗歌创作的“第一着”,并且认为“味欲其鲜,趣欲其真,人必知此,而后可与论诗”[11].足见意的“真”和“新”在诗的创作和品评中的地位。第三,从诗美的角度讲,强调和关注“言外之意”.“意在言外”.姜夔在《诗说》也是这样表述的:“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若句中无余字,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7]
古人所谓“覃思”、“垂思”、“抒思”,均为炼出“新意”、“真意”来,而要使新意和真意的表现具有诗美的特性,除了“炼意”之外,还要“炼格”.这就形成了古代诗文的第二个话题--“格”的话题。
“格”指什么呢?
格,有法式、标准之意。《礼·缁衣》:“言有物而行有格也。”又,《后汉书》五八《傅燮传》:“由是朝庭重其方可格。”[12]
格,有门类、类别之意。“越俗”、“骇俗”被称之为“跌宕格”,“戏俗”则被称为“调笑格”.元·范德机《诗学禁脔》归纳出“颂中有讽格、美中有刺格、先问后答格、感今怀古格、一句造意格”[7]等十五格。
格,有风格、度量之意。《文选》南朝宋鲍明远(照)《芜城赋》“格高五岳,袤广三坟”[12]1297,“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7]267等等。
格,有规矩、门径之意。郭绍虞先生在《文学批评史》第三章第一节“批评风气之转移”中专门列举的“论格论例之着”.并指出:“论诗文而议其格与例,固不始于此期,然此类书籍终以此期为特盛”.从各类诗格、文格、赋格的着作来看,其“格”就是诗文赋的规矩、做法。
格,还有格调、品格之意。“意欲沉着,格欲高古。持此以等百家之诗,于杜陵乃无遗憾。”[13]
概括起来,“格”在古代诗文话语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义指向,用刘熙载的话说就是“一为格式之格”,“一为品格之格”[13].就微观方面而言,它是作者对诗文的具体规律和特点的把握。指的是具体的方法、规矩、门径和格局。即所谓“格式之格”.章学诚所谓“文成法立,未尝有定格也,然无定之中有一定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就宏观方面而言,它是指作者整体的精神状态,即写作主体的品质、品位、风貌、气度。即所谓“品格之格”.就文体角度而言,它应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种“共振形式”.
是先有意后有格,还是先有格后有意?意格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古人并没有专门诠释,但从其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看,它的内涵应该是清晰明确的。
“意格”是对创作主体内在精神结构指称。“意”是思想情感的综合体,具有“内容”的意味,“格”是格式、格调与风格的概括,具有形式的意义。“意格”所明确的是写作主体对文章制作过程的影响。
古人认为:意与格对于主体来说,有先后之别,但“意”影响着“格”,“格”亦制约着“意”.所谓“意出于格,先得格也。格出于意,先得意也”的见解,就是这样;有的强调“意”的作用,有的突出“格”的功能,如“或谓炼格不如炼意,或谓炼意不如炼格”[13]的主张,都是针对写作主体而言的。用现在的话语来表述,那就是“意格”所关注的是主体精神世界和艺术形式的构建。主体的“意”与“格”的都高了,则文章的风采、特色、品格、品味就能达到高境界。屈原所以是屈原,李白所以是李白,张打油所以是张打油,起决定作用的是他们独特的精神结构和“前文本”形态--“意格”.
写作主体的精神结构--包括文化涵养、思想情感、格调气质、形式规范的集中显现,主体意格差异性导致作品的差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功名之士,决不能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能为敦庞大雅之响。故陶潜多素心之语,李白有遗世之句,杜甫兴‘广厦万间,之愿,苏轼师’四海弟昆‘之言。凡如此类,皆应声而出,其心如日月,其诗如日月之光,随其光之所至,即日月见焉。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使其人其心不然,勉强造作,而为欺人欺世之语,能欺一人一时,决不能欺天下后世。”[14]用现在的话讲,写作主体有什么样的“意格”,就会有什么样的文本显现,意格是字句的内隐形态,字句是意格的外在固化。
三、意格摩荡,文成体立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
诏令类文体的流变探究
诏令体制在汉代正式确立,在此之前,命令体制经历了一番由口头下达到书面形式命令的漫长发展过程,亦为诏令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
-
《尚书》文体的分类、释名及影响
近年来,学界将《尚书》文体研究提升到了文化的层面上来考量和阐释,这开创了《尚书》文体研究的新途径和新局面。下面由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出一篇题目为《尚书》文体的分类、释名及影响的文体学论文,供大家参考。原标题:《尚书》文体研究综述摘要:《尚书...
-
《文章源流》文体学著作的特点探析
高步瀛的《文章源流》是一部效仿《文心雕龙》而作的文体学着作。此书不仅吸收了自挚虞、刘勰、吴讷、徐师曾、姚鼐、曾国藩等以来的文体学观念,而且在此基础上又有新变。下面由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出一篇题目为《文章源流》文体学着作的特点探析的文体学论文,...
-
探求序文的文体内涵
序字的文字学本义为东、西墙,但并非仅指单纯物态的墙壁本身,而是与《周礼》的坐席息息相关,有着前后次序、内外亲疏之别的文化意蕴。下面由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出一篇题目为探求序文的文体内涵的文体学论文,供大家参考。原标题:基于文字学意义的序文文体内...
-
语料库下研究张爱玲小说的文体特点
本文对张爱玲小说通过语料库检索和分析,再与同时代文人的现代小说语料库进行对比研究,大家在相关论文写作时,可以参考这篇题目为语料库下研究张爱玲小说的文体特点的文体学论文。原标题:张爱玲小说的语料库文体学分析摘要:对张爱玲小说通过语料库检索...
-
奏疏的几项基本内容及其举例
奏疏是古代重要的应用写作文体,其作品多出自精英之手,值得重视和研究。下面由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出一篇题目为奏疏的几项基本内容及其举例的文体学论文,供大家参考。原标题:古代奏疏之文体奏疏是古代重要的应用写作文体,其作品多出自精英之手,值得重视...
-
《文心雕龙》中行政文书的诗性文化
刘勰《文心雕龙》对6世纪以前的行政文体都有论述,主要集中在诏策、章表、奏启和议对等篇章。下面由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出一篇题目为《文心雕龙》中行政文书的诗性文化的文体学论文,供大家参考。原标题:《文心雕龙》论行政类文体的诗性特征摘要:受浓厚的诗...
-
功能文体学流派的理论成果与展望
1.引言文体学发端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语言学理论在文学文本分析中的应用,目前已经成长为一个以文学研究和语言学研究为母学科的交叉学科(Leech2008:1)。功能文体学是文体学的一个流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功能文体学是相对于形式(主义)文体学...
-
述学文体下《经典常谈》的考察
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是一本针对中学生进行经典普及的学术着作,从30年代至今一直影响很大。下面由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出一篇题目为述学文体下《经典常谈》的考察的文体学论文,供大家参考。原标题:朱自清《经典常谈》述学文体初探摘要:朱自清的《经典常谈...
-
研究现代文体学的主要方法综述
现代文体学的发展促使文学研究由依赖直感走向科学化,其中研究方法的科学化是根本。下面由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出一篇题目为研究现代文体学的主要方法综述的文体学论文,供大家参考。原标题:现代文体学研究方法的新发展提要:现代文体学的发展促使文学研究由...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