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koof和Johnson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概念隐喻理论,该理论认为隐喻不仅出现在文学创作中,日常生活中也俯拾皆是,比如说人类语言、思维和行动中。隐喻可定义为从某个具体的概念域向另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简单地说,就是用一个概念域的结构去解构另一个概念域。为了更好地理解隐喻,有必要阐明隐喻中源域和目标域的关系。
一、概念隐喻理论
(一)概念隐喻的主要特点
概念隐喻理论的基本要素是源域、目标域和映射。其主要特点有:(1)普遍性。我们的日常生活充满了隐喻,语言、思想和行动中都广泛存在。(2)系统性。为达到认识世界的目的,人类会下意识地用已知的、具体的事物来理解经历未知的、抽象的事物,这种系统性类比是概念隐喻系统化的物质前提。另外,隐喻跨域映射的对应关系,即目标域中的实体系统地对应于源域中的实体,这种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是单向性的、系统性的和选择性的。(3)认知性。隐喻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作为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可以透过语言反映出来。可见,语言中的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
(二)概念隐喻的分类
概念隐喻可分为实体隐喻、结构隐喻和空间隐喻。实体隐喻指的是将抽象模糊的事物隐喻化为具体清晰的实体以便描述剖析。结构隐喻是指用一种结构清晰、简单描述性的概念去构造另一种结构模糊的概念。空间隐喻指的是运用如上下、前后、深浅等空间方位的概念来理解、思考和谈论非空间概念。
二、源域和目标域的关系
(一)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性
Lakoff将喻体称为源域,将本体称为目标域,两个领域间的互动即为映射。隐喻的认知方式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隐喻的理解过程就是将源域的有关特征转移到目标域上并由此来理解目标域的过程。隐喻是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之上的。相似性在隐喻构建中是不可或缺的,相似性是隐喻的本质。若没有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任何隐喻均是无本之木。
源域与目标域的相似性是在隐喻的过程中产生的,并不是必然的、预设的和推导出的,而是由人们的心理认知创造的。人们会下意识地利用人脑反应心理过程的联想作用将两个具有相似性的不同事物或现象联系到一起,而隐喻正是这种联想能力的外在表现。
(二)源域和目标域的对应关系
隐喻的映射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只涉及源域和目标域两个认知域,而且映射的方向是单向的,由源域至目标域。在映射过程中,要么是源域与目标域之间所映射的事物之间商的一对一的关联,要么是平行的多方同时响应的多项关联。这种跨域映射的实体对应关系使得人们能够通过简单具体的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复杂抽象的事物以达到认知世界的目的。
隐喻的跨域映射是隐喻认知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解过程就是是将源域的日常经验及相关信息转移到目标域上以使得源域原有的含义得以延伸并由此来理解目标域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跨域的、有选择性的系统理解过程。也就是说,为了对抽象复杂的目标域有所了解,人们需要对源域的事物或现象的经验进行取舍,即用熟悉的、简单的域来理解抽象的域。通过映射,读者会对原有的概念进行重新整合,某些与源域相关的特征得以凸显,而某些无关的特征则被掩盖。
一般来说,隐喻只有一次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过程,但有些隐喻却有两次或多次这样的映射过程,映射的最后结果才是此隐喻结构所代表的概念范畴。再者,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存在着一对多和多对一的两种不同映射方式。一对多映射,即一个源域向两个或多个目标域的映射。多对一映射,即两个或多个源域向一个目标域的映射。
总之,源域与目标域的对应关系可以归纳为:源域中相同的意象映射至目标域中相同的概念,源域中不同的意象映射至目标域中相同的概念,源域中相同的意象映射至目标域中不同的概念。
三、结语
把握源域和目标域的关系是理解隐喻的一个前提。两者之间的相似性是构成隐喻语义的基础,相似性在隐喻构建中是不可或缺的,相似性是隐喻的本质。若没有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任何隐喻均是无本之木。两者的对应关系则构成隐喻映射理论的必要条件,映射过程在隐喻认知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理清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关系能更好地理解隐喻意义,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隐喻语言的形象与生动。
参考文献:
[1]常宗林。隐喻的映射机制[J].东方论坛,2008.
[2]郭善芳。隐喻诸层面映射的微观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报,2007.
[3]郝晓宁,刘红萍。有关隐喻研究及其工作机制[J].语文学刊,2007.
[4]雷卿。隐喻理解的认知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2007.
[5]马明,陈瑶。隐喻本质的哲学反思[J].东北大学学报,2008.
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多地借助于其他的传播模式,打破了传统媒介的单一性,日益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因此语义表达也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各种多模态话语中,广告语篇最能体现时代特征,也是最显着地运用多种符号建构...
隐喻和转喻作为一对非常重要的概念,被理论学家研究并且广泛使用。纵观以往人们对这对概念的理解,基本是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的:修辞学领域、认知方式、词汇学领域。但是,通过对雅各布逊的阅读和理解进行新的考察,会发现这一对概念的使用远远不限于此。雅各...
复杂结构隐喻的认知过程区别于传统的二元结构隐喻,要求至少三个或三个以上语义体参与隐喻映射过程。复杂结构隐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隐喻现象,其最主要特点在于将三个或三个以上事物建立认知关联,该类型隐喻是汉语和英语中常用的语言表达和修辞结构,如语...
理论与方法的发展与完善, 必然引起修辞学学科的改造与重建, 正如技巧论与归纳法构建了狭义修辞学;互动论与多范式整合、多参数分析、多视角观照等方法, 则扩建或重建了广义修辞学。...
隐喻研究正逐渐成为一门独立且成熟的学科。认知语言学家GeorgeLakoff等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的产物,是人类利用某一特定领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领域的认知活动。GeorgeLakoff等人提出的概念隐喻更强调了隐喻是认知的重要方式,隐喻的思维性和概念性已得到普遍...
一、引言关于韵律特征的定义,国内外众多语言学家都曾提出各自观点。从广义上来说它指的是音高、音响、语速和节奏的变化,狭义上则指超音段特征。[1]张家騄认为:传统上,韵律特征(美国常称之为超音段特征)主要包含音高、音强和时长等三个方面。[2]14...
对某一课题的专门研究,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对研究的课题做出界定,用古人的话来说叫作正名,名正则言顺.对陌生化语言的研究首先要对陌生化语言的概念做出界定,揭示其内涵.要对陌生化语言有比较清晰的理解和认识,首先要明确与此相关的陌生化和语言陌生化这两个...
结语从本文的分析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结合中国具体的政治体制与社会语境,在内容上灵活变通地采用逻辑诉诸、情感诉诸、人格诉诸、同情认同、对立认同、无意识认同等修辞策略,为实现政治目的劝说行为争取了听众的同一,不仅清晰地阐述了新一届中央...
一、前言巴赫金是当今最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俄罗斯学者之一、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巴赫金早在他1929年问世的《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一书中就提出言语体裁问题。20世纪50年代他着手对言语体裁进行专门研究,写出了《言语体裁问题》一文,此后又...
厘清修辞能力的概念,在理论上可对加强外语能力与国家修辞能力研究作有益的补充,在实践上可对提高大学生的修辞能力与支撑国家修辞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