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图书档案学论文 > 图书馆管理论文 >

高校图书馆馆员教育形式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7-16 共733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大学图书馆馆员培养模式探析
  【第一章】高校图书馆馆员教育形式研究绪论
  【第二章】高校图书馆馆员相关基础理论
  【3.1 - 3.3】上海高校图书馆馆员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3.4】上海高校图书馆馆员培养问题的原因分析
  【4.1】大学院校图书馆馆员培养的基本思路
  【4.2】建立与完善高校图书馆馆员培养模式的具体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高校图书馆馆员服务水平提升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自 21 世纪开始,在信息经济冲击下,高校图书馆面临巨大的危机,走在世界高校图书馆发展前沿的美国高校图书馆也不能幸免,2013 年非赢利组织Ithaka 针对美国高校教师每三年一次的调查中发现,被调查者认为搜索引擎在方便学术资源上的作用继续提高,而对于高校图书馆的许多功能却感知较少价值,认为馆员作用已经不重要的比例,由 2006 年不到 10%到 2012 年已超过 20%,认为应该把投给图书馆(建筑和馆员)的钱花到其他地方去的比例接近 20%,认为图书馆需要进行实质性改革,并且主要方向就是减少经费和裁员。

  我国高校图书馆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既是危机,也是机遇,作为高校公共组织,尤其是近年来受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兴起,特别是新公共服务理念的影响,指明了高校图书馆应向服务型图书馆转型,其主要职责就是服务于全校的师生,为其提供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即把服务师生作为其存在、运行和发展的根本宗旨,坚持以师生为本,积极主动地对师生的需求做出及时反应,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师生的需求和利益,并未师生不断发展的需求提供升级的服务。

  目前上海高校图书馆现实情况,一方面,广大的师生在学习和工作中信息资源贫乏,另一方面,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源放在图书馆中倍受冷落、无人问津,为此作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和师生的中介人--馆员,是推送师生服务的核心力量,起着承担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不过现实情况由于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具有高层次、高学历的特性,特别是老师、以及研究生,他们对图书馆的服务往往要有一定的技术性、专业性,而满足这些服务需要馆员自身能力相匹配。由于历史原因,上海地区的高校图书馆以往都是学校的收容所、边缘性部门,不是特别受重视,没有建立完善的高校图书馆馆员准入制度,以致现有馆员相对师生整体的文化水平比较低,知识结构单一,在传统纸质资源主导地位的图书馆服务中还能满足借还、阅览、藏书等基本功能,现已无法及时跟上信息化高校图书馆的步伐,面对与自身能力、专业、学历与不对等的高校师生,无法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合作,无法满足师生服务需求的多样性。

  各高校图书馆深知,只有通过馆员的驱动,其师生服务才能得到最有效、最负责任的贯彻和实施,才能让高校图书馆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目前,上海地区高校图书馆一直致力于馆员的培养,不过培养模式滞后单一,填鸭式的通才教育效果不明显;馆员的学历背景大部分不是图书馆学、情报学,缺少图书馆专业知识;培养的内容单一,投入培养资源力量又薄弱,培养方法陈旧;培养效果无法达到理想的目标,又缺乏对其有效的考评机制等现实问题。如何建立可持续、科学发展的馆员培养模式,是目前高校图书馆在建设和发展的主要问题。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近年来,对于高校图书馆馆员培养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活跃,发表的文章也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上海地区高校图书馆馆员整体的现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师生服务的能力不能及时跟上师生不断上升的需求。本文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结合上海高校图书馆馆员培养现状,以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结合人才培养相关理论,试图促进上海高校图书馆馆员培养模式的转变。

  本文依据上海高校图书馆馆员培养现状调查问卷,并结合访谈等方式,进行充分的调研,分析上海高校图书馆馆员培养上做出经验成果,以及现还存在的不足,面临的具体问题,找出与发达国家高校图书馆馆员培养上存在的差距,重点解决参与教学和科研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依据中国国情,探讨合理的馆员培养模式,赶超发达国家的国际水平,树立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品牌,解除高校图书馆被边缘化的危机。

  同时,本人也希望通过具体的案例调查分析,以及各种资料文献的研究,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能力,并通过对撰写论文的过程,更好的将自己所学到的公共管理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真正做到在实际工作中学以致用,学有所用。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综述。

  著名的图书馆学家谢拉说过:"图书馆的未来系于图书馆员,而图书馆员的未来亦取决于图书馆。"国外发达国家高校图书馆,特别是美国、德国、日本等为代表的,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馆员培养模式,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前瞻性、可持续性。

  首先,馆员培养要有国家层次的有效管理和协调,在美国负责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的权威机构有很多,如:美国图书馆协会、图书馆学与信息学学校协会和许多州图书馆协会等,都对图书馆员的培养给予了特别关注,其典型代表为美国图书馆协会(ALA)。ALA制定了图书情报人员继续教育的教程,在协会内部建立图书馆继续教育信息交流网,开展远程教育,采取多种形式为会员提供继续教育机会。例如:ALA 制定的"ALA 面向 2010 年"发展规划中,教育与继续教育是其设立的重要发展目标领域,主要涉及提高图书馆及图书馆工作人员继续教育和学习机会的可获取能力。Keiser Barbie E.

  指出图书馆协会、图书馆联盟和国家图书馆机构应为图书馆员提供专业发展和继续教育的可用资源。Vyas S.D.

  指出印度图书情报学期刊机构通过建立在线创新论坛帮助年轻馆员的继续教育。

  其次,馆员培养要有完善的准入制度,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学会等认为高校图书馆从业人员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馆员,具有高学历的复合型人才,要求除了掌握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基本理论,还要通过各项资格考试,涉及英语、计算机、法律、经济等等,具备业务能力、工作进取心、科研活动和科研能力以及服务能力;一个是职员,普通的大学毕业生,管理人员。针对进入高校的馆员,必须是获取 ALA(美国图书馆学会)认证的图书馆学硕士学位的复合型人才,认为完善的准入制度可以为馆员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同理英国制定了"大学专业教育认可"机制,日本制定了"专业图书馆员"机制等等。

  第三,馆员培养要有完善的培养体系、评价机制,法国认为高校图书馆,都是公立的,其馆员应该是国家公务员,必须在法国的国立情报科学图书馆高等学院(ENSSIB)学习,学成者可以拿到国家唯一认可的图书馆员资格证即高级图书馆员证书(DCB),并且馆员等级划分明确,不同等级都有严格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法,最后根据其研修报告、研究论文和考试等评价,最终取得DCB.德国认为应把馆员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并且每一个级次的馆员都要进行严格的岗前专业培训,要有严格的 2-3 年培训期,要求高水准、全方位,尤其在高校图书馆要注重培养与师生的交流能力,与学院合作的教学科研能力。

  1.3.2 国内研究现状。

  在当今知识信息时代的冲击下,国内高校图书馆都在致力于馆员培养。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变化可以说日新月异,作为信息资源的集散地的高校图书馆,面临的又是高层次、高学历的广大师生,如何把图书馆的馆藏信息与读者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中介人的核心馆员可以说是至关重要。国内高校图书馆由于历史原因,没有完善的馆员准入制度,造成高校馆员目前整体文化水平低、知识结构单一等现实问题,为此许多学者对馆员培养做了很多的见解,并且也获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

  1.3.2.1 在馆员角色定位上的研究。

  林雪华认为大学图书馆功能定位于教学科研,主要任务就是保存知识与观念、教学、研究、出版、推广及服务,为此作为馆员的这个角色,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叙述:在图书信息的搜集方面、在图书信息的组织方面、在图书信息的利用指导及推广方面。

  邓晓严指出从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化转型的今天,高校图书馆员要适应时代的变化,需明确自己的角色认知和定位,并划分为:文献信息的收集者、文献信息的组织者、文献信息利用的指导及推广者、学生的良师益友四个方面。并针对这四个方面,强调树立读者服务意识、加强自身建设以及加强与读者沟通。

  彭芹强调大学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是其提供良好服务的基础,也是对大学生读者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前提。作为大学图书馆馆员角色,首先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可以树立教师形象,注重身教;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领路人;是大学生在知识海洋遨游的导航人;是大学生礼仪规范的示教者。但同时存在认知方面的不足与偏差,为人师表欠缺恪守职责,服务意识淡薄与责任心不强等问题,指出主要是:角色意识淡薄,服务不到位;与大学关系疏远;缺乏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学历层次低,服务能力受限等原因,由此,作者建议强化对大学图书馆员的角色培养是当前一项重要任务。

  王燕冰认为信息时代对传统大学图书馆员之角色定位提出了挑战,并指出学科馆员已成为馆员传统角色转变的必然趋势,而继续教育为图书馆员角色转变提供了实现的途径和保障。

  1.3.2.2 在馆员素质角度上的研究。

  王旺认为高校图书馆正处于现代化、信息化、专业化的发展轨道上,要求高校图书馆员应具备专业文化素质、计算机及电子信息技术、基本职业道德、良好的身体素质,相应具备的能力是人际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图书资料整体能力、业务创新能力,为此主要的提高方法是:竞争机制与合作机制并存、提升外语水平、内部培训与外部交流相结合。

  俞政认为信息时代给高校图书馆带来了馆藏的多元化,同时面对其读者信息需求也多样性,并且高校馆员素质与职责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化。指出学科馆员是高校图书馆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高校图书馆馆员的素质要求,要具有信息技术能力、沟通能力、外语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并通过岗前培训,继续教育等方式培养。

  范亚平认为信息化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应具备的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文化素养、较强的信息整合能力和专业能力等,为此提出树立职业道德教育与树立牢固终身学习理念。

  李彩彩指出图书馆服务是图书馆之本,并形成了"以人为本、用户至上"、"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服务第一、和谐服务等服务理念,并强调馆员综合素质决定图书馆服务的质量,为此需给馆员制定素质全面提升的专门培训方案,并且指出图书馆领导在图书馆服务中的不可忽视作用。

  1.3.2.3 在馆员培养方式上的研究。

  盛立琨等认为如何对高校图书馆馆员培养并挖掘他们深层次的潜力是现阶段图书馆界研究的新课题。认为人才的培养有试用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等几个阶段,对馆员要按照不同阶段和特点采取不同方式和内容培养,以延长成熟期,最大化的做到人人尽其才。对于高校图书馆馆员,培养方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培养手段随着时代的更新而发展的,在其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注意人才成长规律的前提,运用合理的培养理念。

  于丽波理论性的指出馆员培训的重要性,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基础,需要培训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可持续性,但同时也指出了人事、经费、工作安排等一系列问题。

  陆安康指出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网络信息在图书馆的应用,迫使图书馆员进行继续教育。面对图书馆从业人员却只有 5%不到是图书馆专业毕业的现实情况,强调图书馆学、情报学等基础教育相结合,并采取培训班、研讨班、以及自我学习等灵活的教育方式。

  姚彤指出作为我国图书馆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图书馆,肩负配合提高高校教学科研的重任,但高校馆员队伍不尽如人意,不能满足高校图书馆事业的需求,馆员要从传统借阅管理者向信息管理者的角色转变,认为当前人力资源管理意识不强、人力资本匮乏,欠缺人才成长空间,学科馆员制度建设滞后,需要加大继续教育,必须强化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

  沈宏斌认为作为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为标志的高科技时代,高校图书馆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认为图书馆馆员区分领导班子、普通馆员两个方面培养,并且普通馆员培养要有多元化,分为传统服务型、开发型、参考咨询型、技术型、公关型、研究型 6 个方向,并且注意其整个馆员队伍人员结构要合理,树立现代观念。

  李倩认为高校图书馆人才队伍处于专业结构不合理,缺乏复合型人才;年龄结构不合理,职工老龄化。认为图书馆采取提高学历层次、培养全局意识、加大继续教育、特别是提倡以老带新的"传帮带".

  1.3.2.4 在馆员培养对象上的研究。

  白海燕、刘迎春认为培养馆员的方向是培养学科馆员,具有学科知识背景、能够组织学科信息资源、提供学科信息服务的图书馆馆员,以学科馆员作为师生的桥梁,参与学校的教学科研,注重学科馆员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培养,依托培训、设立学科岗位、建立激励机制等方法。

  夏晓慧认为参考咨询馆员是数字环境下高校所衍生的一个重要岗位,需要具备热爱参考咨询工作、敏锐的信息意识与创新意识、具备公共关系能力等综合素质,为此需要建立参考咨询专家团队、与新技术和新知识紧密结合、培养咨询馆员的技术服务能力、掌握咨询解答技巧等四个途径进行培养。

  袁志秀认为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图书馆应该承担更加缜密、更加科学的信息服务工作,不断去在探索中去发掘、积累、丰富和加强自己的学术内涵、使图书馆工作更加深入,为此需要科研型馆员具有科研意识、科研精神、科研能力。作者提出科研馆员的培养需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转变思想观念、鼓励和组织图书馆员承担科研课题以及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

  张联锋认为在提倡学习型社会之际、作为传播人类文明的图书馆工作,思考型馆员的培养是重中之重。思考性馆员是用脑子工作的馆员,是不断询问为什么、怎么做的馆员,是善于总结和归纳的馆员,是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预测其需求倾向于规律的馆员。为此思考型馆员的培养必须建立有效的学习机制、构建思考型平台、建立"思考性组织"、创新一人为本的管理体制,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并且需要从知识技能、个人特质综合起来一起培养。

  目前国内馆员培养一直是各个高校图书馆放在首要位置的,但上海作为高校重要代表的地区,其馆员培养现状不容乐观,虽然馆员素质能力近几年不断提高,师生服务的能力也相应改善,但多样化的信息服务能力相对于国外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无法真正融入高校的教学科研中,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反而高校师生对于图书馆的依赖性却不断在降低,上海高校图书馆采取的馆员培养模式存在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

  1.4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1.4.1 研究方法。

  访谈法,主要是为本课题的前期调研问卷做准备,通过访谈的方式,对于馆员培养的现状与馆员培养的主要诉求倾向做一定的实证调研,以便更能完善调研问卷的内容。

  文献研究法,主要对与本研究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搜集,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疏理和分析,也就是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了解和掌握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方向,同时进行搜集、鉴别、整理文献,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最后通过文献的总结,并结合课题实际,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进行分析与综合,确定研究内容形成研究方案。

  问卷调查法,将主要运用问卷的形式对上海各高校图书馆馆员进行随机调查,从馆员的视角,获取目前上海高校图书馆对于馆员培养实施的现状、效果及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同时,再结合访谈的形式,对不同岗位、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学历的馆员进行个别调查,让获取的信息更完整、更具有说服力。

  比较研究法:通过对大量相关论文资料的加工整理,然后进行比较。首先要对不同时期有关高校图书馆馆员培养的研究进行纵向比较;然后对同一时期有关高校图书馆馆员培养的研究进行横向比较;最后对所有资料进行综合比较,从而发现新问题,实现本论文研究的创新性。

  考型馆员的培养是重中之重。思考性馆员是用脑子工作的馆员,是不断询问为什么、怎么做的馆员,是善于总结和归纳的馆员,是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预测其需求倾向于规律的馆员。为此思考型馆员的培养必须建立有效的学习机制、构建思考型平台、建立"思考性组织"、创新一人为本的管理体制,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并且需要从知识技能、个人特质综合起来一起培养。

  目前国内馆员培养一直是各个高校图书馆放在首要位置的,但上海作为高校重要代表的地区,其馆员培养现状不容乐观,虽然馆员素质能力近几年不断提高,师生服务的能力也相应改善,但多样化的信息服务能力相对于国外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无法真正融入高校的教学科研中,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反而高校师生对于图书馆的依赖性却不断在降低,上海高校图书馆采取的馆员培养模式存在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

  比较研究法:通过对大量相关论文资料的加工整理,然后进行比较。首先要对不同时期有关高校图书馆馆员培养的研究进行纵向比较;然后对同一时期有关高校图书馆馆员培养的研究进行横向比较;最后对所有资料进行综合比较,从而发现新问题,实现本论文研究的创新性。

  1.4.2 研究思路。

  如图 1-4-2 所示,本论文以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结合人才培养相关理论,重新定位高校馆员的角色,通过上海各高校图书馆馆员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建立上海高校图书馆馆员胜任素质模型,最后提出上海高校图书馆馆员的培养模式。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在于:第一,重新定位馆员的角色:信息资源的管理者、信息服务的推广者、信息利用的指导者、教学科研的参与者,建立其相对应的胜任素质模型,在国内还没有如此细化的分类。第二,本文以上海各高校图书馆的具体案例来分析,根据馆员培养状况事实依据,提出上海高校图书馆馆员培养中服务理念、培养课程体系、培训手段等问题以及改进的策略,促使原有培养模式转变。第三,本文从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结合人才培养相关理论,提出上海高校图书馆馆员培养模式,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涉及的很少。

  本文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第一,虽然高校图书馆馆员培养研究的文献资料比较多,资源比较丰富,可以对同一阶段研究有成果的资料纵向横向比较,进行分析综合,但与新公共服务理论、人才培养理论相结合,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形成太多的定论,因此本文对于服务型馆员的界定还比较模糊。第二,上海高校图书馆培养模式还只是一个框架,课程设置、培训体系等具体内容,并未进一步的细化分析,这些需要图书馆馆员培养实践工作中去不断地探讨和研究。第三,在调查问卷的数量和范围方面,涉及到的面可能存在了一定的局限性。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图书馆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