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图书档案学论文 > 图书馆管理论文 >

建立与完善高校图书馆馆员培养模式的具体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7-16 共717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大学图书馆馆员培养模式探析
  【第一章】高校图书馆馆员教育形式研究绪论
  【第二章】高校图书馆馆员相关基础理论
  【3.1 - 3.3】上海高校图书馆馆员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3.4】上海高校图书馆馆员培养问题的原因分析
  【4.1】大学院校图书馆馆员培养的基本思路
  【4.2】建立与完善高校图书馆馆员培养模式的具体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高校图书馆馆员服务水平提升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4.2 建立与完善上海高校图书馆馆员培养模式的具体对策

  4.2.1 明确培养方向,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

  图书馆作为学校的公共部门,其主要职责就是服务,服务于全校的师生,高校馆员要做好信息服务功能,需承担着多种角色:图书馆资源的管理者、图书馆服务的推广者与指导者,学校教学与科研的组成者,只有具有以上的能力,才能实现符合广大师生需求的服务,保证师生的公共利益。由此可见,上海高校图书馆馆员培养方向:为了迎合现在信息化的发展,配合传统图书馆向服务型图书馆转型,成为参考咨询馆员、学科馆员、科研型馆员、思考型馆员等的复合型人才。

  图书馆馆员面对的师生,是高学历高层次的读者,其信息服务涉及的面很专很广,这需要馆员成为具有广泛的知识体系、兼顾文理、自身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馆员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师生有些信息服务涉及的专业领域很强,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这样需要我们的馆员在此方面要有一定的专门知识、技能和技巧,一个馆员不可能全部精通,也要根据馆员自身的能力、需求、岗位等多重因素,进行合理规划,在某一个专业领域或这一个领域的几个方面,进行相对针对性的培养,着重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一个馆员要具有广泛的知识基础,又要有专业技术能力,才能使师生服务得到最有效、最负责任的贯彻和实施。

  因此,馆员培养一定要采取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两者之间不可或缺,彼此相辅相成、互为依靠,通才教育是基础,专才教育是目标。不能过分地强调通才教育或者专才教育,这样会给馆员队伍机构不合理,有失偏颇,往往会出现通而不专,解决不了信息服务中的很多实际问题,难以适应图书馆信息化高科技的需要;也容易出现专而不通,变成知识单一化、思维片面化等现象,考虑问题不周全,不完善。馆员培养模式应兼顾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这是高校图书馆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4.2.2 建立与完善培养课程体系,合理规划培养内容。

  馆员的培养要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内容,由于所培养的馆员层次不同,需求不同,所设立的培养内容要有一致性和针对性,根据不同的要求设立相对应的课程,课程之间保持连贯性,课程内容要有高效性、时代性。并且除了图书馆学、公共管理学等基础课程以外,也要根据所在学校的自身特点,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有侧重,例如:师范院校注重中小学教育学类,文科类院校注重文科类,民办院校注重专业技术类。馆员的培养是一个终身的培养过程,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的进程一直在前进,师生信息服务的内容不断的在变化、提升,为此培养的课题体系也要不断的实践、补充、完善,培养的内容也要时刻的更新与提升,赶上信息化进程的步伐。

  4.2.2.1 以通才教育为基础。

  首先,馆员要有广博的知识基础,精通图书馆学、情报学、公共管理学等基础知识,还要涉及一些计算机应用、外语、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不一定要特别专业,但有所体会。为此,我们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设立图书馆学、情报学基础课程。

  作为一名高校图书馆馆员只有具备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基础知识,才能真正熟悉自己所在的图书馆,精通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特别是非图书馆专业毕业的馆员,在这方面必然是有所欠缺的。要融入图书馆工作中来,单单靠自身的努力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由馆里来系统地安排图书馆学课程,是一个很好的普及教育,进一步的让自己专业所长与之印证,为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一个不懂图书馆学的馆员来从事图书馆的工作,如何能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如何能做好自己岗位职责,必然所创造的服务价值也不是特别合理有效的。日本等发达国家,完善的"司书"准入制度,严格要求成为一个高校馆员前,要进行图书馆学的资格考试,上海高校图书馆对于馆员准入门槛没有严格的标准,造成后期必须跟上图书馆方面基础课程的学习,这是一个高校馆员必备条件。

  第二,设立新公共服务必修课程。

  高校作为一个国家的公共单位,图书馆作为其公共部门,服务于全校的师生,其公共管理学必不可少的,特别是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学习。新公共服务为指明了馆员在开展信息服务时,应以师生为中心,帮助和实现师生的公共利益,不能顾客式服务,片面的追求效率,这是有悖服务型图书馆宗旨的。例如:有些上海高校图书馆片面追求提高图书借阅量、借阅人次,网络期刊的下载量、浏览量,其实不一定师生能得到有效的服务,如没有效整合的信息则只提高了数据统计的量,貌似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反而与师生的距离越来越远,目前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很多,如何有效的整合师生所需的信息资源才是关键。新公共服务课程有助于我们馆员明确了自己的工作目标,责任,急师生之所急,思师生之所想,才能主动的做好服务工作。新公共服务课程有助于馆员理清自己的职责、定位、工作的方向,也是爱岗建业的向心力。

  第三,分级制课程内容设置--初级、中级、高级。

  课程内容应根据馆员的职称相对应设计初级、中级、高级的课程,不同级别的馆员对于所学内容有所区别,这样使课程内容更能贴近馆员所需,同时让馆员在职称提升的同时,培养课程也能循环渐进,更有成效。图 3-2-2 馆员培养满意度中被调查者不满意的原因,其中就有馆员所接受的学习完全听不懂,或者太简单了,造成培养的意义不大,培训资源浪费不说,也把馆员宝贵的学习时间浪费。

  如果把全馆所有馆员作为一个班级,那么这是完全不同于学校里的班级,有着显著的区别:班级成员年龄差别大、学历差别大、专业差别大等,如果进行统一的内容培训,特别是专业性比较强的,必将存在相当一部分人毫无收获,培训效果甚微,分级制课程内容的设置有助于馆员能够合理地选择符合自己的课程。最后,在课程内容方面,要注重深度与广度,并贴近本学校的特色,由初级到高级的进阶,这有利于馆员知识体系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4.2.2.2 以专才教育为核心。

  馆员培养除了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好基础性知识以外,还需为馆员明确专业培养方向,以专业教育的方式着重培养馆员在这个领域或者这个领域的几个方面的专业能力。根据高校图书馆馆员角色胜任素质模型,主要分为四个培养方向:

  第一,管理者业务能力的培养。

  图书馆一个被人所知的最大功能就是文献信息的搜集,大量的资源汇集到图书馆,有纸质的,也有电子的;有期刊的,也有图书的;有中文的,也有外文;可以说文献信息资源呈现了载体不同、种类不同、形式不同。如何把这些资源进行合理优化,既要丰富馆藏资源,又要淘汰无用的信息垃圾,对这些资源的加工、整理、组织是管理者的核心工作,从中整理出有序的馆藏体系,让广大师生通过信息资源题名、作者、出版社等基础内容,快速检索所查的信息,再通过内容大意、他人评价、文章索引等,快速判断取到是否自己真正所需的信息资源。这些需要管理者有很强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知识,熟悉图书加工的整个流程,精通文献的组织和整理。

  第二,推广者交流能力的培养。

  服务型图书馆不再是一个被动吸引师生走进来的图书馆,需要馆员必须要走出来,根据师生服务需求,主动提供相匹配的信息服务,良好的沟通,是馆员提供优质高效的文献信息服务的桥梁。信息化的发展,网络的无处不在,让师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获取到所需的信息,不用到图书馆也能享受到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目前图书馆多样化的服务:异地借阅、文献传递、馆际互借等都不为师生所熟,大量的数字资源不为师生所知,甚至有不少没有登录过图书馆的网站,更别谈网站上的功能服务。以上这些问题都需要推广者深入到学校各个部门,主动地去与师生交流,获取他们的需求,有些需求图书馆其实早已提供,但不为师生所知,有些需求图书馆暂时无法提供的,需要进行需求分析,形成可行性报告,可以满足的需求通过图书馆现有资源或再投入,进行创新研发。这些需要推广者具有心理学、外语、公共管理学等专业知识,精通图书馆馆藏,很强的沟通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以及渊博的知识体系。

  第三,指导者专业能力的培养。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这样一个现象:即使再简单的说明书,也常常很多人不会使用,正如高校内有许多的师生,空对图书馆这座宝山,即使有相关的使用说明,却无法合理运用。不少师生不懂得信息检索的技巧,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时,常常无能为力,检索出来一堆不相关的无用信息。指导者需要在网络、电话、咨询台等多个服务平台提供指导,培养师生具有构建检索策略的能力,当他们遇到信息需求的时候,能够分析需求的属性,确定它的核心要求,知道选用何种的信息资源,并采取何种的信息检索技巧,最后如何来过滤掉不需要的内容,以及分析最终检索结果的价值性。这些需要指导者具有教育学、外语、教育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精通图书馆内数据库,特别是外文数据库、古代文献、影像资料等特色数据库的运用,要有较强的讲解能力与指导能力。

  第四,组成者教研能力的培养。

  图书馆作为高校的学术性机构,馆员要具有很强的教研能力,才能真正到参与学校的教学与科研之中。美国石溪大学(Stony Brook University)图书馆总馆长 Constantia Constantinou 教授在上海师范大学开设讲座时介绍,石溪大学图书馆的馆员除了是本馆的馆员外,还是各学院的兼职讲师,独立承担日常的课程讲解,同时在学校科研方面不仅仅课题信息服务的提供者,更是整个课题的参与者。

  上海高校图书馆在教学方面,开设了信息检索等选修课程,但范围小、影响力不大,并与学院脱离;在科研方面,真正参与到学院的项目的馆员寥寥无几,常常出现图书馆科研关起门来自己做,偏离学校整体的教研服务方向,对于全校师生来服务价值不大,这些都是上海高校图书馆急需解决的问题,明确馆员参与学校的教学科研时,承担的并不仅仅是辅助,而是真正的参与,起着核心作用。这些需要组成者具有符合学校教研方向的专业学科知识,很强的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

  4.2.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善培养方法。

  以往图书馆的培养模式中,主要以理论为主,对于大部分的关于馆员来说缺少实践的机会,这些都制约了馆员的发展,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理论是实践的基石,而实践是学习理论的标尺,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才可以验证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是否有效,同时也可学到许多书本上所体会不到的东西。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学习效果,因此在现实的学习过程中,必须做到用理论去引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创新理论。只有高校馆员把所学的内容真正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才能够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从完善培养方法的角度来看,图书馆应该在上课方式、实践机会、创新精神和专业知识等多方面加强对馆员的培养,馆员在培养过程中,应该是一个接受思想、学识、情感和感受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馆员与施教者、馆员与馆员、馆员与师生互动,为此我们除了在传统的课堂讲述创新外,还应该建立实例分析,小组讨论、重要岗位轮岗、学院挂职等培养方法,以下是几种培养方法的简要介绍:

  4.2.3.1 基于能力导向的理论教学。

  第一,课堂教学--学校联合开课目前课堂教学往往是零星的讲座形式,没有形成系统化、渐进式的教学规模,更因资金不足、能力不齐等原因,无法形成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很难馆员得到整体性的提高。针对以上各高校图书馆面临的不足,上海高校图书馆完全可以相互合作,进行统一化的课程安排,既可以资源共享,又可以弥补各自的不足,特别是规模比较小的馆,只有几十人很难达到理想的培养效果。课堂教学是馆员培养的理论主要学习场地,为馆员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并且指明工作方向。上海教育网络图书馆牵头的上海高校图书馆部分网络数据库资源共享模式的例子,开了很好的先河,既解决了数据库的使用问题,又节省了各个馆的资金、精力。上海高校图书馆之间需不断加大合作,共同应对信息化所带来的冲击,特别是馆员培养上联合开课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措施,也是图书馆之间馆员培养上加大合作的开端。

  第二,参观学习--实例分析--小组讨论图书馆举办馆员外出参观学习,往往只能是一小部分人,参观的馆员占总体比例不高,并且在参观学习结束后,往往缺少参观学习的后续安排,无法消化掉前期的成果,最后往往无疾而终,以至于收效甚微。同时参加学习的馆员回来以后,对于身边未去的馆员基本没有产生实质性的促进作用,缺少彼此之间的交流平台。馆员在参观学习后必然有所得,如何来把这些心得体会转换到实质性的成果,需要回来后进行详细的案例分析,进行有效的系统整合,关联本馆的实际情况,与之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彼此存在的异同,哪些可以借鉴,哪些是自己的优势,哪些可以继续提高,最后形成一份务实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再与馆员进行小组讨论,一起交流集思广益,在不同见解的冲击下,不断去体会这次参观学习中的所得,也让没有去参观学习的馆员也能够从中受益,同时让成果在实际工作中落实,才算是馆员最有价值的收获。

  4.2.3.2 形式多样化的实践教学。

  第一,项目协作。

  馆员参与图书馆开发项目,彼此相互协作,共同来完成,是一个非常好的理论到实践过程。作为学术性机构,科研项目是馆员很好的提升途径,图书馆应该多鼓励馆员,给他们创造机会,申请国家级、市级、校级的科研项目,但是这些科研项目毕竟难度不小,很多馆员都无法入围,那就需要馆内自己多设立项目,让馆员参与其中,为今后参加更进一步的项目奠定良好的基础。馆员只有从头到尾的经历一个项目开发过程,通过彼此之间的协作,又能独立完成各自部分,这些都将大大提升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同时有助于增强独立完成工作的自信心,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创造力、同事之间的协作能力,对馆员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重要岗位轮岗。

  作为一个合格的高校图书馆馆员,首先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要熟悉所工作的图书馆,越熟悉图书馆工作,越能够提供师生更周到的服务,那么经历图书馆的多个工作岗位,必然是最有效的方式,不同的工作经历可以积累丰富的经验,同时对自身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轮岗可以使馆员亲身体验到其他岗位的工作,更加了解的图书馆,从而能站在更高、更广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形成换位思考,增加协作精神,更好地把握图书馆总体的服务,同时自身能力也获得更大的提高。轮岗也带来了馆员之间的激励作用,相互之间能够形成良性竞争,更加促进馆员工作,尤其是图书馆内的重要岗位,是馆里面的核心工作,牵涉了馆内核心内容,虽然这些岗位数量不多,但作用更明显,特别是对于年轻官员来说,即是考验又是挑战,让馆员认清自身的能力,树立自己合理的目标。设立重要岗位轮岗的竞争机制,有助于强化馆员沟通能力、扩展工作能力,培养馆员内部良性竞争意识,充分调动积极性、创新性。

  第三,学院挂职机制。

  上海高校图书馆馆员一直有到学校内其他岗位的挂职经历,但往往都是局限于学校的机关单位,真正深入到师生聚集的学院却几乎没有,馆员要提供服务,就必须要第一时间了解服务的对象,读者的需求,只有深入到学院中,与师生面对面的交互,才是最直接的最有效的方式,而去学院挂职就是一个比较好的途径,深入了解学院的教学和科研环境,第一手的获取他们所需的信息服务,做好图书馆与学院之间的桥梁,也能够更直接向师生提供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扩大图书馆的信息化服务,有助于与学院建立良好的关系,便于参与学院教学与科研工作。

  设立学院挂职机制,有助于培养馆员强大的个人魅力,更加健全馆员的沟通创造能力,信息服务的推送能力,以及教学科研能力。

  4.2.4 建立完善的培养体系评价机制。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高校图书馆馆员培养需求必然随之不断的变化,那么馆员培养模式也要相应的不断创新,重视淘汰原有无效的或者低效的培养模式,才能不断提升服务型馆员的信息服务能力,而以上这一切都要基于馆员培养体系评价机制。那么如何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需要明确知道具体评什么,并建立一个主客观合理均衡的评判指标,同时兼顾图书馆、师生及馆员的三方需求,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现实可操作性。

  评价机制需严格建立在科学考核的基础上,对培养模式的方式方法一定要按科学比例来量化,对馆员培养成果要进行科学、客观的综合评价。

  其次,需要明确如何评,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馆员培养绩效评价,事关整个评价工作的具体开展和最终的效果。在评价规则上,应坚持馆内外互动的原则,告别传统的"内部实施"的评价方式,积极推动馆内外的综合评价机制。图书馆内部评价上,应设立馆员培养过程中所采取的课程、内容、手段、方式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客观指标。图书馆外部评价上,主要是利益方师生对馆员的主观评价,为了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需实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第三,建立多方参与的培养体系评价团队也很重要,需要图书馆、师生及馆员三方的共同参与,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有效性与可行性。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有利于评判指标的有效贯彻实施;有利于完善馆员培养评价中分类指导、评估、反馈机制;有利于评判馆员是否达到了师生信息服务的需求,培养模式是否达到了图书馆、师生及馆员的要求。

  最后,建立了完善的馆员培养体系评价机制,还需要有效的运用,评价机制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要想真正发挥作用就需要有效的贯彻实施,不能流于形式。

  对于评价结果,要有效地运用到馆员培养模式中去,该淘汰的要淘汰,该改进的要改进,该肯定的要肯定,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实际影响力。

  以上可见,上海高校图书馆必须注重建立科学化和常态化的图书馆内外评价体系,这有助于馆员培养模式的长足进步。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图书馆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