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认为上世纪 90 年代是图书馆学的历史拐点,之前的图书馆学总体处于上升期,而之后渐入低迷,困境和危机凸显,主体试图尝试体系重构和范式转换.任何学科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理由和逻辑,任何学科的发展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学科发展的进程中都会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图书馆学面临的困境和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主体学问良知的泯灭、学科使命的缺失、学科信念和价值的倾斜、学科理论建设的庸碌无为等.困境和危机可能会给学科整体带来剧烈冲击和巨大挑战,可能挫伤主体的脆弱自信和自尊,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成为激发学科热情、凝聚学科力量、着力学科理论创新的内在动力,成为理论突破、范式转换以及学科由弱变强、由不成熟走向成熟、提升学科地位、实现学科梦想的重大转机.对于图书馆学来讲,首要的问题是要搞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图书馆学的当代困境和危机,到底是不是学科意识阻碍了图书馆学的发展和学科地位的提升? 在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界都在反思和批判学科制度、人类学科发展呈现交叉聚合,在我国 90 年代开始的对 80 年代勃兴的学科建设和学科研究中凸显的学科意识的反思和批判的学术背景下,在边界跨越、学科互涉、整体研究、文化研究、复杂性研究、地区研究、现代化研究、问题研究、领域研究成为学科新趋势以及后现代去中心、去学科化的当代语境中,图书馆学到底还要不要树立或者强化学科意识,以及如何强化学科意识? 笔者试图做出一些理性的回答.
1 学科和学科意识
学科是指科学的分支和专门的研究领域,其现实表征是学科规训制度、逻辑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解构.近代科学产生以前,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是把自然、社会和人类灵魂世界作为一个混沌的整体,以感性直观和理性思辨从整体上加以考虑,将各种学科知识归属于哲学.到 16 世纪末,近代自然科学从自然哲学中分化出来,逐渐形成了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到 18 世纪末自然哲学断裂成为各门独立的自然科学,现代诸学科始正式诞生.社会科学稍后从道德哲学中分裂出来.而'人文科学'是 20 世纪对那些遭排拒在自然和社会科学之外的学科的简便总称"[1].从而形成了学科层面上的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涵盖人文科学) 的三角形学科结构框架."19 世纪思想史的首要标志就在于知识的学科化和专业化,即创立了以生产新知识、培养知识创造者为宗旨的永久性制度结构"[2].从 19 世纪初至 20 世纪中期,伴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生产生活实践的客观需要,大量新学科不断涌现,这是一个学科大分化时期,诞生了数以千计的独立的单学科.
伴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对学科规训制度的反思,人们发现通过单一的学科知识体系已难以揭示错综复杂的事物本身,原有学科内部和学科边缘存在很多自身学科无法解决的问题.而且人们还发现人类自身的心智结构与客观外界各部分的结构之间、人自身的心智结构的各部分之间,以及客观外界的各部分结构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类对自身和客体世界的分科认识反而肢解了这一整体,不利于人更全面、深刻地去理解人类自身和客观世界[3].于是以学科互涉、边界跨越和整体研究等为特征的学科交叉、聚合,从而形成一些新兴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等,使得 19 世纪形成的分门别类的学科结构呈现日益复杂化、多维化的发展趋势.由此可见,学科是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不断分化和综合的产物,学科的分化和发展无疑拓展了人类对未知领域的专门化研究,加快了人类知识的专深化,人们围绕学科领域的问题和目标进行坚持不懈的探索和追求,形成了日益发达的学科理论体系和各具特色的学科文化,当然也在人们头脑中逐渐形成了更加浓烈的学科意识.
学科意识是学科主体在个人研习和历练中、在学科建设实践活动中自觉遵循学科内在发展规律的态度和意识[4],突出表现在: 观念上对学科特殊性、学科价值的自觉认同和同类归属感,行动上自觉遵循学科发展内在逻辑、学科规范、价值准则,自觉运用学科理论和价值观念来思考和回答学科问题.学科意识对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和对学科构建的客观影响作用.首先,学科意识对学科主体具有定向、规范和型塑的作用,从而奠定学科发展的根基.学科意识是学者和接受专业教育的学生进入本学科领域的必要条件[5],学科为主体、主体的学科活动提供合法的身份标识、活动空间、创造平台,既有的学科理论、学科范畴体系、学科立场、学科范式、学科价值等对为学科和学科主体的发展提供定向作用,对主体的价值选择起到引导作用,对主体的学科行为起到规范作用,对主体的人格形象起到型塑作用,这有利于学科理论、学科思维和学科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其次,学科意识可以能动地促进主体认识学科、建设学科、发展学科.因为学科意识不只是学科外部全貌在主体头脑中简单的"复制"、机械"还原",还能通过主体思维意识的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深化对学科对象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并把这种理性认识的成果转化为主体深厚的学科情感、坚定的学科立场、学科信念、学科理想、坚强的学科意志、强烈的学科使命感,以及推动学科理论创发、体系创构、学派创建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实践行动.再次,学科意识有利于内聚学科力量,推动学科整体发展.共同的学科情感、学科认同、学科追求、学科旨趣等将分散的主体凝聚成休戚与共、命运相连的共同体,这有利于内聚学科力量,整合学术资源,能够使零散的研究系统化、使个人的研究集体化、使分散的研究体系化,从而形成学科合力和学科理论问题的积累机制,推进学科理论发展,加快学科人才培养,推动学科和事业的整体发展.第四,学科意识决定学科发展的逻辑和导向.学科意识关乎学科存在和发展,学科是主体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学科发展的逻辑根本.一切为"学"的学科要想自立于学科之林,必须不断创新和发展学科理论、不断扩大和提升学科影响力、不断巩固和提升学科地位.学科发展的应然结果是使学科更强大更科学,学科化、科学化是学科发展的逻辑过程,是主体的学科使命.学科化是学科发展的前提,科学化是学科发展的本质要求.学科化侧重于制度构建和壮大,科学化侧重于理论构建和创新.
学科创立并完成建制化意味着基本实现了学科化的目标,学科化简而言之就是学术研究专门化、学科活动规制化、人才培养专业化、社会事业职业化.但学科化并不是学科发展的完结,学科化的完成并不能使学科必然获得社会专业和学术上广泛一致的认同和尊重,也不能使学科必然获得应有的社会和专业学术地位.衡量一门学科的科学化水平主要看学科理论,看理论的学术深度、知识"硬度"[6]和思想高度,这就需要接受科学和价值的评判,只有通过了逻辑检验和外部证实,以及道德价值的意义追问,才是合规律和合目的的,才具有学术影响力、实践影响力,才能获得应有的学科地位.
2 学科意识是推动图书馆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学科发展的规律看,一般在学科创立和成长阶段主体的学科意识非常强烈,这既是学科发展的逻辑必然,也是学科自立立世和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图书馆学诞生于人类思想史上学科化、专业化大发展的 19 世纪,迄今已走过了 200 多年的历史.
图书馆学创立后,学科先驱者们在强烈的学科意识统领下,通过借鉴经典学科成长经验和规范要求,在图书馆学基本问题的研究、教科书的编写、学科制度体系的创设等方面做了长期不懈的艰苦探索和艰辛开拓,在 19 世纪 80 年代完成了学科建制化,从而取得了独立的学科地位和社会建制,成为了学术分工和知识划分的独特专门领域,这为图书馆学逐步成长为符合科学和人文双重规范要求的成熟学科创造了良好条件.应该说在人文社会科学中除了少数几个经典学科外,图书馆学学科创立的历史实际上是比较早的,在学科建设、学科发展上也取得不俗的成绩,尤其是在发达的欧美,诞生了不少名垂图书馆学思想史的理论家、理论学说、理论学派和作为理论、学派摇篮的着名学府,实践领域在先进理论指导下掀起了旨在推动现代文明进步的一系列图书馆变革运动,图书馆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重要标志之一.
推动图书馆学科发展进步的内外因素不止一条,但毫无疑问学科意识的能动作用和内聚、规范、引导作用肯定是至关重要的.
在中国,图书馆学和其他诸多学科一样都是舶来品,不仅起步要比西方晚得多,而且学科成长环境绝大部分时间里异常恶劣( 过去一个多世纪的学科发展过程中,有长达半个世纪战乱和 20 多年的政治运动,改革开放后虽然大的环境相对好了很多,但在图书馆学内部学术生态一直并不如人意等) ,但恶劣的内外环境并没有消解和削弱图书馆学人强烈的学科意识、学科情怀和学科使命感,而是集聚在学科旗帜下筚路蓝缕、前赴后继、匍匐前行,在 20 世纪20、30 年代完成学科建制化[7],先后掀起了旨在推动学科建设的三次图书馆学思想启蒙运动( 20 世弛20 年代 ~ 30 年代西方图书馆学的传播、80 年代具有中国气派的图书馆学理念式建构、世纪之交的图书馆学人文复归和图书馆学的现代重建) ,出现了三次图书馆学发展的高潮[8 -9],学科和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学科层面上看,图书馆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解构、学科学术体系、学科专业教育体系等基本建成.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无论是客体范畴上的三大研究领域( 学科建设、专业教育和图书馆事业) ,研究过程范畴上的三个层次研究(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 ,还是思维理性范畴的四大研究范式( 基于科学理性的科学范式、基于人文理性的人文范式、基于技术理性的技术范式、基于制度理性的制度范式) ,以及以图书馆学现代性为指向的现代性建构、后现代批判、文化转向、智慧图书馆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从事业层面看,多类型( 实体和虚拟) 多层次图书馆网络体系基本建成,图书馆事业不断壮大.图书馆建设成为党和国家文化事业建设重要方面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成为高校和科研院所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地; 图书馆学专业成为国家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并忝为国家专业学位和人才培养目录中的一级学科,本硕博教育体系完整,为图书馆学科和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图书馆学研究主题列入国家社科基金研究课题项目范围;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图书馆实践; 图书馆专业学术研究成果成为晋职、晋级和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 从事图书馆专业教育、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的专业人员可以获得国家认可的专业技术职称及相应待遇; 图书馆专业机构、社会组织和专业活动获得国家认可和支持,且运转正常等.
3 学科意识不是图书馆学发展的问题之源
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学科、学科意识也一样.学科意识对于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既有积极性的一面,但也有消极性的一面.消极性一方面源于学科分化、分科治理造成偏狭的学科思维,另一方面源于学科建设和学科研究实践活动中经院化的学科偏向.实际上西方在上世纪初就开始对学术分科、学科规训制度的局限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批判,中国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也对 80年代勃兴的学科建设和学科研究中凸显的学科意识进行了反思和批判.科层化的学术分科、严格的学科规训制度不可避免地造成思维认识、研究视野的偏狭,制约了对科学和文化的整体性、关联性、复杂性的认知.沃勒斯坦( ImmanuelWallerstein,又译"华勒斯坦") 认为学科分野造成科学与人文的对立,同时社会科学内部的专业化造成了时空向度上过去和现在、文明与野蛮以及国家、市场、社会之间的分歧[10],人为割断了人类文化和人类知识之间的整体性和关联性[11],妨碍了对客观现象和事物的整体性、共同性问题的把握.偏狭的学科分类、学科意识虽然造就大批学科"专家"、学科"匠才",但却缺失了学问"通才"、思想"大家",造成学科之路越走越窄.不仅如此,人为划定的学科边界,不可避免地造成学术盲点,使得人类社会的知识生产出现板结化[12],而严格学科规训制度在规范学科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形成森严的学科壁垒,造成人类学问知识的蜗居化、部落化现象[13]."偏狭的学科分类,一方面框狭着知识朝向专业化和日益相互分割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也可能促使接受这些学科训练的人,日益以学科内部的严格训练为借口,树立不必要的界限,以谋求巩固学科的专业地位"[14].学科意识中的学科化追求,特别是学科建设、学科研究中理论化、体系化、经院化、思辨化偏向,也容易造成片面甚至刻意追求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的构建,而忽视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导致理论远离甚至脱离现实.
图书馆学界的学科反思基本和国内人文社会科学界同步,从 90 年代开始先后经历了三次反思和批判:
一是对 80 年代勃兴的学科建设中凸显的学科意识( 特别是理论意识、体系意识) 的反思和批判,认为图书馆学研究"理论脱离实际"、"泛化"和"虚化",要求降低研究层次、回归现实问题、淡化学科意识、强化问题意识等; 二是对学科研究中技术化倾向的人文主义批判,提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三是对图书馆学本质探究的科学逻辑的后现代批判和解构,提出放弃本质追问的后现代逻辑.
图书馆学的学科反思可能受人文社会科学界的影响,但直接原因无疑是图书馆学的当代困境和危机.对图书馆学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反思和批判本无可厚非,特别是对于处在拐点和路口的图书馆学科来讲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从学科情感和学科本位上来讲我们不希望看到图书馆学颓废、衰落甚至消亡,反思的目的是为了寻找走出困境和危机的出路,探索如何建设学科、发展学科.学科或者学科理论的进步与发展,既来自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也得益于学科或理论的反思与批判[15].但反思和批判必须是理性的,只有科学的反思和理性的批判才能促进学科的发展和进步,否则只会把学科引向泥潭、邪路甚至末路.应该说图书馆学反思和批判基础研究中的经院化、泛化、虚化、技术化倾向和纠正科学理性、人文理性、实践理性的缺失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思维意识上却带有明显的盲目性、非理性.
之所以说盲目,是因为图书馆学反思和批判在思维意识上不是立足学科自身建设和发展需要而是盲目跟风、随大流,体现出很大的随意性.长期以来图书馆学习惯于迎合政治意识形态、学术潮流、社会时尚,人家说什么我也说什么,人家怎么说我也应该怎么说,人文社会科学流行什么思潮、什么理论、什么方法、什么新概念,图书馆学必然会不加思索地拿来、不加批判地接受,简单地贴上"图书馆学"标签俨然成为图书馆学的新理论、新学说、新观念、新潮流,理论和学说一直跳跃性突进、走马灯似的转换.
盲目跟风只能带来图书馆学研究表象的繁荣,如同烟花绽放只是瞬间的绚烂,而对于学科来讲并无实际的价值和长久的意义,只能始终在他者的境遇中苟且,只见他者而不见自我,他者日渐强势而高大,而自我日渐矮化或迷失.盲目跟风不仅迷失自我,也使得学问研究流于形式上的泛化和内容上的肤浅,无法做深做细做扎实做持久,无法使学科内兴外强( 即内在兴盛、外部强势) .毫无疑问,对于学术而言盲目追风逐潮并不是"与时俱进"敢立潮头,恰恰是学科独立性、主体性、创造性的丧失,丧失了独立性、主体性、创造性还有什么学科地位学科影响可言?
之所以说非理性,是因为图书馆学界的学科反思在思维意识上不是从学科实际和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出发,而是罔顾学情、业情的非理性责难、消解理论和理论研究,把矛头指向了学科意识,仿佛学科意识特别是理论意识、体系意识是学科发展的问题之源.不少人不是潜心丰富、发展、创新图书馆学理论,而总是轻视、反感甚至排挤、打击学科理论和理论研究,不是客观、理性的评价图书馆学的理论进展,而总是紧盯甚至放大图书馆学理论和理论研究存在的其实并非主流甚或并非事实的问题,不是通过理论和学科建设来强基固本,巩固、提高学科理论水平和学科地位,而总是喜欢拿政治话语压制人、拿权威话语来吓唬人、拿西方话语忽悠人.理论脱离实际的非理性责难是图书馆学反思和批判中最具影响力的"强音",理论联系实际的命题源于哲学、盛于政治意识形态,运用在学科基础研究领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也有它的适用效度,毕竟基础研究有它的特殊性.图书馆学界不少人总是挥舞理论联系实际大棒指摘理论研究,但事实上他们恰恰最不了解图书馆学实际,不了解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对于图书馆学来讲最大的实际或者学情就是学科不成熟,而学科不成熟的根本原因是理论不成熟( 或曰理论的贫困) ,因理论的贫困( 深刻性太差、概括性不强、普遍性不高) 而导致学术影响力、实践影响力、学术地位都十分有限,而理论贫困的根本原因是学科意识( 特别是理论意识和体系意识) 不强.虽然学科意识有其狭隘的思维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一方面由于学科意识中的学科框限( 即边界、范畴、论域限定) 而造成学科研究的学科化、藩篱化、部落化,从而内在地固化为具有排他性的学科壁垒; 另一方面由于学科意识强调理论意识而造成学科研究的概念化、思辨化、经院化,从而外在地产生与现实的疏离,但从图书馆学学科建设的学科化、科学化目标要求和学科实际情况看,学科意识还不是或者主要不是学科问题所在.实际上理论脱离实际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图书馆学并不是像哲学或者宗教那样完全虚玄的学问,而是与图书馆事业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图书馆学理论并不都是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抽象稀薄、虚玄蹈空,而基本是充满着理性思维、现实关照、人文情怀的.理论脱离实践不仅是一个伪命题,而且这个提法本身就有问题,因为从根本上讲,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即认识和实践并无决然的分离和对立,世界上不可能存在没有认识的实践,也不可能存在没有实践的认识,图书馆学亦然.图书馆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并不在于它的直接性或者具体性,不在于它们结合的如何天衣无缝、对接的如何直接明显,而恰恰在于理论的概括性、普遍性、抽象性和深刻性,理论并不直接提供解决实践问题的现成答案,而是且仅是提供认识问题的角度和观点,对实践活动的作用总是具有总体性、根本性、动力性、方向性.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应该与实际保持适当距离,理论的抽象是思维认识的必经阶段,理论并不能在经验的基础上独立存在,它必须借助纯粹理性概念作为思维框架.任何学科的基础理论都有形而上学的成分,我们不能因为形而上学是"无意义"的就弃之如蔽屣."试图建立没有任何条件、没有丝毫形而上学成分的科学只是个无法实现的过时的幻想"[16].独立学科必须有相对固定的边界畛域、相对确定的核心概念和相对固定且不被问题化、不被质疑的基本原理( 理论范式) ,高深的理论、严密的体系、经典范式是学科科学性、成熟性的根本标志,而要达至如此目标必须要有强烈的学科论意识和使命意识.图书馆学当代困境和危机的根本原因不是学科意识太强、理论太抽象,恰恰相反是学科意识太弱,没有形成高度的学科自觉和理论自觉.后现代思维是图书馆学反思和批判中最具破坏力的"杂音",虽然后现代思维对于图书馆学理论建设的多元化、民主化提供有益的启示,但对于图书馆化来讲以科学化为指向的现代性都还是未竟的事业就高谈后现代,这不单是时代的逾越,而且最重要的是食洋不化的后现代思维对于尚不成熟的图书馆学来讲负面作用远大于积极作用,甚至是毁灭性的.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所谓的图书馆学对象、本质、概念、理论体系等等都不过是主体的主观构建,是毫无意义的.后现代的反本质、反学科、反理性的理论取向和去中心、去本质、去学科的逻辑旨归,从根本上否定了学科建设的理性思路和科学路径,因而不是建设性反思( rethinking) 而是否思( unthinking) ,否思是对学科基础、科学逻辑的全面颠覆和彻底解构,否思只会导致去中心、去本质、去学科从而使图书馆学进一步被边缘化、殖民化,最终导致图书馆学科的消亡.后现代思维华丽外衣包裹的不是学科内容,学科内在的基本的本质的东西一件一件地被抽去和剥离,什么学科意识、学科思维、学科立场、学科逻辑、学科本质、学科体系等等统统都在后现代思维无情解构下分崩离析,从对学科探究中科学理性的反叛而堕入学术理论上的xuwuzhuyi、思维方式上的相对主义、学术行为上的自由主义、本质探索上的泛本质主义的泥潭,毫无疑问这对于理性精神先天欠缺后天发育不完整、理论贫困的图书馆学来讲无疑将是毁灭性的破坏,不利于图书馆学的本质探究和科学构建.
4 牢固树立学科意识推动图书馆学学科发展
反思是人类对思维认识本身及其结果的主动反省和反向思考,本质上是一种多维性、异质性、批判性的思维,反思一方面源于人类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的天性,另一方面源于理论和现实的困惑.学科反思对于学科建设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以规避学科思维、学科意识狭隘的局限,在整体性和多向度上拓展思维和认识空间,推动人类智识向无限自由的境界和无限深广的领域飞越.图书馆学的学科反思,有利于思维认识的纠偏、矫切、完善,从而更加全面、系统、深刻地揭示图书馆学现象和本质.但反思和批判必须是理性的,所谓理性就是在认识、分析和解决学科问题上必须是客观的、辩证的、合理的,在思维逻辑上必须是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但吊诡的是对于图书馆学的反思和批判既不符合客观实际、不符合学科发展的客观规律,也不符合促进学科建设、推动学科发展、实现学科价值理想的目的.图书馆学理论和理论研究的被轻视、被怀疑、被排挤、被责难,使得学科理论发展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强势学科的的侵入、后现代思潮的颠覆、现代信息技术的冲击加速了学科和事业被占领、被侵蚀、被边缘化、被肢解,而主体意识( 独立意识、自由创造意识、使命意识) 、理论意识( 理论体系意识、理论创新意识) 不强进一步加剧了学科的困境和危机.学情、业情决定了要走出图书馆学当代困境和危机,必须加强学科建设.建设好、发展好学科是所有图书馆学人的美好愿望,不断提高学科化和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学科地位和学科影响力是图书馆学人的奋斗目标,而实现这些愿望和目标要靠图书馆学主体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必须牢固树立学科意识.树立和强化学科意识是做好学科建设和相关工作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证,甚至可以说学科意识是关乎学科存在和发展的生命线[17].在开放的社会科学时代,如果不牢固树立学科意识,那么图书馆学将会迷失明确的方向,失却广阔的研究领域,缺失强劲的发展后劲,弱化苦心营垒并业已成型的学科基础,甚至终将在被边缘、被殖民、被肢解、被取代的境遇中丧失学科独立性、丧失学科价值、丧失学科竞争力、丧失学科存在的理由和可能,学科意识不可没有、不可淡化、不可弱化,必须树立、必须强化.
牢固树立学科意识必须坚持学科为本.对于主体,图书馆学是主体安身立命之本,是主体精神皈依的家园、知识和文化创造的空间、理想和价值实现的平台; 对于学术,学科是学术之本,学科是学术最具包容性的上限概念,它兼容各种学说、学派并为学说、学派在共同体中的合法性提供身份标识,兼容不同时段、地域、国别及个人对同一对象的研究成果,兼容互有差异乃至对立的学术流派和观点[18],没有图书馆学那么主体和主体的学问就无所归依; 对于事业,学科是事业( 包括学科研究、专业教育、社会事业) 之灵魂和根基,对事业具有内聚、统领、指导、规范、引领的作用,离开图书馆学的事业必然失去动力、方向和意义.虽然人类学科在当代呈现跨学科、综合化的趋势,但学科不会消亡,不会再回到人类学问之初的混沌一体的科学童年,而且跨学科、综合化发展最终必然还要转变成单学科发展[19].只要学科存在,学科意识就必然客观存在.坚持学科为本既是图书馆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图书馆学主体学科态度、学科思维、学科立场、学科价值、学科理念、学科信仰等学科思维意识的高度体现.坚持学科为本,就是要在图书馆学研究和图书馆学科建设活动中、在图书馆学学科化科学化的进程中始终坚持一切从学科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科,一切为了图书馆学的繁荣和发展.
牢固树立学科意识必须强化"五种意识".一是必须强化学科整体意识.学科整体意识就是要把图书馆学看成一个由学科、专业、事业构成的一个完整且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学科是专业、事业的基础,专业、事业是学科的选择,学科统领专业和事业并为专业、事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理论指导、价值规范,专业、事业是学科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现实载体.图书馆学科、专业、事业虽然分别肩负着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历史使命,但三者又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但长期以来图书馆学学科与专业、学科与事业、专业与事业之间并不是十分紧密.学术研究和现实存在距离感,再好的研究成果也难以在现实事业中得以应用和推广,变成现实的"图书馆力"[20]; 而专业和事业之间存在疏离感,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不愿意到图书馆去,图书馆也不愿意接纳甚至排斥专业院校的毕业生.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学科自身问题外( 即由于学科不成熟造成学科功能不能充分有效的发挥) ,学科整体意识不强也是重要原因.强化学科整体意识就是强化学科整体观、大局观,推动学科整体、持续、协调、包容发展.二是必须强化学科主体意识.
学科主体意识 ( disciplinary subjectivity conscious-ness) 是对学科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在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活动中突出表现的学科独立自主意识、责任使命意识、自觉自为意识、反省批判意识、自由探索意识等.图书馆学技术情结、西方话语情结、其他学科依赖情结以及权力依附情结是主体意识不强或缺乏突出表现,也是导致图书馆学泛化、虚化、矮化、弱化和被占领、被侵蚀、被殖民、被肢解的根本原因.迪尔凯姆认为一门学科只有真正建立起自己的个性并真正独立于其他学科时,才能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21].叶澜教授认为学科成熟应以"自我意识"的形成为标志,学科缺乏自我意识,其发展就不能从自在走向自为[22].强化主体意识就是要突出学科主体地位、强化主体自我意识、激活主体的自由创造、增强学科话语独立,这是促进学科自立、自强、自为的根本保证.三是必须增强学科归属意识.学科归属意识是学科主体在身份上、心理上、学理上、情感上、意志上的同类归属感,对学科理论、学科语言、学科规范、学科制度、学科价值、学科立场、学科理想、学科信念、学科精神、学科思维和行为方式具有相同的认知,从而自觉区分与其他学科的界限.图书馆学尴尬的学科境遇不仅弱化了主体的学科认同感,也挫伤了主体脆弱的学科自信、学科自尊,从而也减弱甚至失去了应有的学科荣誉感、归属感.增强学科归属意识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主体的学科认同、学科自豪、学科自信.
四是必须强化学科理论意识.理论意识是学科主体在学科研究和学科建设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理论思维、理论自觉、理论担当.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在学科研究范畴体系中都处于十分重要的基础和核心地位,学科理论既是学科区分的本质所在,也是学科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理由.评价一门学科主要就是评价一门学科的理论,理论水平决定学科水平,理论的发展度决定学科的成熟度,理论研究和创新的能力决定学科的实力,理论的特色和优势决定学科的地位和不可替代性.发展不出高深理论的学科,通常也是社会进步中最容易被淘汰或被取代的学科[23].
理论的贫困是图书馆学当代困境和危机的直接根源,而主体的理论意识先天不足、历史延续和后天"无为"表现是学科贫困的内在缘由.强化主体的理论意识可以深化主体对图书馆学当代困境和危机的理性反思,增强主体对学科理论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从而强化主体的学科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使命意识,唤醒主体学科良知、激励主体理论但当、点燃主体创新激情,推动学科内涵发展.五是必须强化学科开放意识.学科开放意识是学科主体在学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自觉突破学科思维、学科阈限、学科传统的局限,以开放思维、宽广胸襟、多维视角开展科际交流、跨界研究、学科整合.在开放的学科时代,狭隘的学科意识显然不合时宜,强化学科开放意识可以增进图书馆学在中国与世界、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对话对话,促进学科在多学科间、多层次上、宽领域里的交流,进一步整合学术资源拓展学科发展空间,在对话和交流中丰富学科、发展学科、成熟学科.
牢固树立学科意识必须强化学科和问题双重意识[24].学科意识和问题意识都是学科研究重要的思维品质,两种意识体现着两种不同的学科导向( 即学科导向、问题导向) 、学科逻辑( 即学科逻辑、问题逻辑) ,但这两种意识并非完全对立而是相辅相成不可取代的,辩证统一于学科研究和学科建设发展过程的始终.学科意识以学科为本位,突出学科的主体性、独立性和规范性,学科逻辑是一种演绎逻辑,通过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建构学科的理论体系,是学科发展的内在基础和生命力所在.
问题意识以问题为本位,突出学科问题的探索性、创新性、实践性和时代性,问题逻辑是一种归纳逻辑,是从学科问题出发由问题构成学科的基本框架,是学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近年来,在图书馆学学科反思和批判的文章中常常听到淡化学科意识、强化问题意识或者从学科意识转向问题意识的声音,这种强化和转向是为了突出和强调学术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更多地关注现实,理论更加贴近实际,扭转因过分突出和强化学科意识而造成的远离社会、远离现实的纯理论、纯思辨、纯经院式研究倾向,从虚幻回归现实,应该说这种问题意识的强化和转向是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和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毫无疑问这种强化不能以淡化学科意识为条件和前提,淡化学科意识必然导致模糊学科界限、虚化学科定位、丧失学科建设主体性.而且单向度的问题意识指向也是不科学的、非理性的,因为问题意识包括实践指向( 即指向现实的、实际的问题) 和理论指向两方面,前者是原发性的,后者是继发性的,但从问题的解决程序上看是理论问题的解决在前,实践问题的解决在后[25].单纯强化现实问题而淡化、忽视理论问题的指向,不利于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特别是对于受外部因素影响和作用日益边缘化、内在因素自我泛化、虚化的图书馆学来讲,淡化学科意识只能加剧图书馆学的边缘化和去图书馆化、去本体化、去中心化,以及图书馆学的殖民化,必然使得图书馆学学科建设丧失自主性.对于实践性、应用性、技术性很强的图书馆学来讲,虽然在实践领域确实面临了一些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但相对于理论问题而言,实践层面、技术层面问题是低层次的而且不是关键性、决定性的问题,比较容易解决,而理论问题却是关乎学科和事业生存和发展最为突出最为紧迫最为重大的学科发展问题.学科研究源于问题,学科研究和学科建设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科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求解和理论归纳的过程,问题包括老问题、新问题、理论问题、实践问题、现实问题、技术问题等等.实际上图书馆学研究从不缺乏问题意识,没有问题意识哪来图书馆学研究的繁荣局面?
但问题是多样的,对于学科建设来讲问题首先是学科的再就是必须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不是学科的问题对于学科毫无意义,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对于学科建设和发展毫无益处,表面再繁荣都是没有多少科学含量和学问水平的.学科问题化、问题学科化既是学界共识,也是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
强化学科和问题双重意识,一方面通过强化学科意识,加强学科理论创新和体系构建,使图书馆学理论更加学科化、科学化; 另一方面通过强化问题意识,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勇敢地提出问题,勇于和善于解决问题,使学科问题化、问题学科化.强化双重意识,就是要在图书馆学基础研究中两手抓两手都硬,既关注现实又关注理论,既牢牢抓住实践问题不放,又在理论问题上狠下功夫着力理论创新,从而使学科理论更贴近实际、理论与实际更紧密结合.
参 考 文 献
[1] ( 美) 华勒斯坦,等着,刘健芝等编译. 学科·知识·权力[M].北京: 三联书店,1999: 16.
[2] ( 美) 华勒斯坦等着,刘锋译. 开放社会科学: 重建社会科学报告[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8 -9.
[3] 孙绵涛. 学科论[J]. 教育研究,2004( 6) : 49 -55.
[4] 罗云. 论我国重点大学学科建设[D].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34.
[5] 仇立平. 社会研究和问题意识[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 1) : 70 -75.
[6] 李 刚,孙建军. 从边缘到中心: 信息管理研究的学科范型嬗变[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 5) : 5 -13.
[7] 李 刚,倪 波. 20 世纪中国图书馆学的现代性与学科建制[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 4) : 14 -17.
[8] 霍国庆. 百年沧桑三次高潮四代学人---20 世纪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图书馆学史总评[J]. 图书馆,1998( 3) : 4 -12.
[9] 王子舟. 20 世纪中国图书馆学发展的三次高潮[J]. 图书情报工作,1998( 2) : 2 -6.
[10] 江 华. 解构学科神话---透视沃勒斯坦的学科理论[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3) : 61 -64.
[11] 赵世瑜. 打破学科畛域与历史学的学科本位[J]. 史学月刊,1997( 6) : 2 - 6.
[12] 赵俊芳.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后专业"转向[EB/OL].[2012 -09 -05].
[13] 黄文彬,胡春光. 试论大学学科边界的形成与分化[J]. 中国高教研究,2010( 7) : 49 -53.
[14]( 美) 华勒斯坦,刘健芝译. 学科、知识、权力[M]. 北京: 三联书店,1999: 15.
[15] 张夫伟. 制约成人教育学学科独立的因素探究[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 1) : 63 -67.
[16]( 德) 汉斯. 波塞尔着,李文潮译. 科学: 什么是科学[M]. 上海:三联书店,2002: 118. 转引自: 刘小强. 学科建设: 元视角的考察---关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反思[D].
[17] 岳天明. 社会学的学科意识和学科胸怀[EB/OL].[2013 -12 -25].
[18] 杨学功. 学科意识与学派关系[J].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3( 2) : 3 -4.
[19] 王媛媛. 封闭与开放: 走向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的统一[J].高等教育研究,2010( 5) : 47 -49.
[20] 邵明哲. 图书馆力----21 世纪经济角逐的主角之一[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9( 3) : 24 -26.
[21]( 法) 埃米尔. 迪尔凯姆着,胡伟译. 社会学方法的规则[M]. 北京: 华夏出版社,1999: 120.
[22] 夏正江. 教育理论哲学基础的反思---关于"人"的问题[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1.
[23] 王子舟. 建国 60 年来中国的图书馆学研究[J]. 图书情报知识,2011( 1) : 4 -12.
[24] 储流杰. 论图书馆学研究的当代困境和危机[J]. 图书馆,2013( 3) : 12 -17,29.
[25] 何植民. 论公共行政学的问题意识[J]. 社会科学家,2010( 1) :117 – 121.
1序论学科馆员是新式图书馆的一种开馆服务理念。学科馆员制度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内不拉斯加大学。我国引入学科馆员服务模式比较晚,最早源于清华大学,清华大学1998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学科馆员服务,至今也走过了十五、六个春秋,从稚嫩到发展,现在...
以工业革命为标志的工业文明是以人类征服自然为历史依存的生产生活方式,全球性资源褫夺给人类的发展带来了危机意识和生存困境,大气污染、水源枯竭、耕地减少、沙漠退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引发了对现代工业文明体系的审视与批判。为保护自然资源环境,实现人...
1引言发展迄今,图书馆学研究重心已逐渐剥离了图书馆这一机构实体,完成了向知识域的转向。20世纪70年代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提出了客观知识论〔1〕,引起了国内图书馆界的广泛关注,这其中以80年代初彭修义提出的知识学〔2〕和刘迅提出的知识工程〔3〕为...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在教学方面,图书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和补充,在科研方面,图书馆为研究者提供研究所需的资料信息,所以,图书馆是高校教师做好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保障。因此,如何发挥图书馆的信息优势,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为教学、科...
1图书馆学科服务现状1.1纸质资源利用率下降科技竞争的日益激烈,文献信息保障越来越重要,但作为提供保障的专业单位---图书馆的来说,却面临着进馆读者越来越少,读者对纸质资源利用越来不满意的情况。以长江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为例,在校学生约...
当前,图书馆学已从单纯的应用型社会学科发展成既有理论又有应用的综合性科学.随着图书馆学领域的交叉和渗透,公共关系学也与图书馆学和图书馆事业密切相关.从微观的图书馆事务到宏观的知识交流过程,图书馆员不仅处于公关的包围中,而且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公关...
1引言博弈论,又称对策论赛局理论,属于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问,已经成为经济学标准分析工具之一。它是根据信息分析及判断能力,研究多决策主体之间行为的相互作用及其相互平衡,以使收益或效用最大化的一种对策理论,是用来指导人...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图书馆学,是在近代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中西学东渐的产物。回顾我国图怜馆学发展的历程,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其自主性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图书馆学的根本,是其存在的基本理由和合法性依据,是迫切需要我们认真反思和解决的问题法国社...
...
近年来,因为高校图书馆藏书增多、类型复杂,师生科研需求和知识服务逐渐多样化的原因,国内高校开始重视学科服务的建设,陆续开始引进国外的图书馆管理系统,筹建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其中LibGuides、博客是使用普遍的管理系统,一些高校还运用了自主研发的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