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图书档案学论文 > 图书馆学论文 >

高校图书馆知识共享体系的构建和实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5-09 共2716字
摘要

  使得图书馆知识的共享得到保证的一项重要手段便是图书馆知识共享体系,除此之外,这也是管理以及建设图书馆知识的重要根基。所以,对于高校图书馆知识共享体系的构建和实现,自然变得尤为重要。

  1 知识共享

  1.1 知识管理 经由学习以及实践抑或是探索而得到的认识或者技能、判断等等统称为知识。知识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可以是组织的,也可以是个人的。在1986 年,Sveiby 博士,这位著名的瑞典裔管理大师,在世界上第一次将知识型企业以及知识管理的相关概念呈现给了世人。由此,人们便开始重视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对于知识和知识创造过程以及知识的应用来进行规划以及管理等相关的活动。有三条原则是知识管理必须要遵从的:第一条原则是作为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的积累原则;第二个原则是共享原则。知识共享,就是要尽可能将一个组织内部的知识公开,从而可以让员工使用到公司的知识以及信息;最后是交流原则,该原则是指是要在公司的内部建立起可以让员工自由交流的组织结构。

  1.2 知识共享的定义 伴随这社会越来越深入地研究知识管理问题,作为知识管理核心的知识共享已被得到了广泛的承认,这也促使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其研究。

  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核心部分,它为知识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证。对于知识共享的定义,学术界没有统一的标准,但综合来看,知识共享是指个体知识、组织知识通过各种共享手段为组织中其他成员所共享,同时,通过知识创新,实现组织的知识增值。

  2 影响图书馆知识共享的主要障碍因素

  2.1 图书馆建设投入经费 一个图书馆建设投入经费的多少,往往决定了图书馆对于纸质和电子图书采购、信息系统建设和网络建设等的建设质量和数量,从而直接影响到了知识共享的绩效。因此,图书馆建设投入经费的金额,其作用不容忽视。

  2.2 个人知识价值观差异 由于图书馆的每一个馆员的教育程度、工作经验、专业化程度以及个人的思想观念有很大的差异,导致了每一个馆员的知识价值观也出现了很大的不同。个人知识价值观的不同,又导致在彼此相互在工作时产生了许多不必要的分歧,在沟通和交流时,大大影响了馆员之间的知识共享效能。

  2.3 激励机制 图书馆内部的工作激励机制的完善程度,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内部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赏罚不明,对馆员激励不够,会大大地提降低馆员的工作热情,无法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因而降低了图书馆知识共享的效率。

  2.4 隐性知识难以共享 依附于人的大脑和工作程序抑或是某种情景中的无形的不可言说的知识或者是非编码知识被称为隐性知识。因为隐性知识是很难表达以及记录的,所以它不易被获取和广泛地传播,隐性知识需要经由个人乃至集体的行为活动而表现,所以隐性知识也是相对而言较为鲜为人知的。

  雷金民曾这样指出:“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隐性知识的内隐性;②隐性知识表达的困难性;③隐性知识的可靠性没有确证;④隐性知识的垄断性;⑤隐性知识受体与授体之间的差异性。”(引自《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分析与对策研究》)。

  2.5 知识垄断 知识产权虽然有效保护了知识成果的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但在另一方面,却又阻挡了知识共享高效传递的脚步。很多读者急切需要浏览和下载的电子资源都因为知识产权和知识垄断而遭到了利用权限的制约。如何在大量免费的浏览利用和知识垄断之间找到平衡点,已经成为当今急需解决的难题。

  3 高校图书馆知识共享体系的主要构成因素

  3.1 基础设施 高校图书馆基础设施作为图书馆最基本必需的物理设施不可或缺,也是维持图书馆正常开放的基础,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图书馆实体设施,如馆舍、办公家具用品等维持图书馆正常运作的必备设施。二是信息网络设备,包括计算机设备、信息系统建设、网络建设等。

  3.2 制度管理 制度管理是图书馆规范内部馆员工作和读者行为的守则,是知识共享顺利进行不断发展的保证。图书馆馆内的制度守则主要有《读者入馆须知》、《图书馆读者借阅总则》、《图书馆书刊借阅简则》、《勤工管理守则》、《图书馆馆员工作岗位职责》、《电子阅览室管理守则》等。

  3.3 思想观念 如何让知识共享的效能最大化,是图书馆知识共享的首要研究的课题,也是图书馆知识共享的核心思想,它为图书馆馆员的行为和思想提供了指引和方向。二十多年来,图书馆正是秉承这重要思想,不断地学习国外图书馆先进的思想理念,才取得了如今巨大的成果。一直到移动网络发展的今天,知识共享思想已经成为图书馆的核心思想,它构成了图书馆知识共享体系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

  3.4 组织机构 图书馆的内部组织机构主要是以知识共享为导向的各个部门和馆员之间的内部组织和外部协调。图书馆组织机构一般分为:流通服务部、资源建设部、技术部等几个部门。每个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协调合作。内部不但要积极加强部门的协作,还要充分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一些读书兴趣小组、学术沙龙、游戏竞赛、勤工协会等。此外,图书馆还应该加强与外部的交流和合作,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业务培训,馆际联盟等。

  3.5 显性知识 人们可以通过口头传授、参考资料、专利文献、期刊杂志、软件、视听媒体、以及数据库等方式获取的,并可以经由语言、书籍、文字、数据库等编码方式传播,也容易被人们学习的知识被称为显性知识。

  3.6 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的概念,隐性知识指依附于人的大脑、工作程序或某种情景中的无形的非编码知识(不可言说的知识),因其难以表达和记录而不容易获取和传播,往往通过个人或集体的行为活动表现出来,所以鲜为人知。

  3.7 用户 用户是图书馆知识共享输出的终端,也是知识共享传递的另一个新的起点。从用户本身,将知识传递到另一个用户,然后另一个用户又将知识传递到其他用户身上,不停地扩散,传播开来,生生不息。因此,在图书馆知识共享体系中,用户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而在知识共享体系绩效评价中,更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4 构建图书馆知识共享体系模型

  从上述七个构成因素的功能和作用来看,可以将基础设施、组织机构、制度管理和思想观念称为“基础层”;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称为“资源层”,是整个体系的核心;而“用户”作为知识共享输出的终端,称为“共享层”,是整个知识共享体系构建实现的目标。

  把该体系的几个主要的组成因素相联结,生成如下的图书馆知识共享体系的模型:

  5 结语

  本文主要阐述了图书馆知识共享的概念,阻碍知识共享发展的因素,以及如何构建图书馆知识共享体系的模型。

  参考文献:
  [1]周九常。图书馆知识共享体系的基本机构和实现模式[J ].图书情报工作,2007.
  [2]雷金民。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分析与对策研究[J ].情报科学。2007,25(3)。
  [3]李荣素,方翠,姜美玉。图书馆知识共享问题研究[J ].现代情报。2004(6)。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图书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