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图书档案学论文 > 图书馆学论文 >

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开展与角色定位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1-14 共6470字
摘要

  1高校图书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现状

  通过文献检索和网络检索可知,随着我国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目前我国东部、南部经济发达地区以及中西部地区的部分高校图书馆在向高校师生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也开始对外实行开放。

  2012年3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4所高校图书馆加入首都图书馆联盟,向社会免费开放[1];与此同时,上海的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十几家高校图书馆早与上海图书馆签约,规定上述各单位借书证可通用,部分高校新校区图书馆亦向附近社区开放;广州大学城里的10所高校的图书馆均免费向社会开放,持有效身份证明的居民都能在各高校图书馆办借阅证借阅书籍;深圳大学城图书馆、深圳大学图书馆均向社会读者开放;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图书馆挂有两块牌子,既是校区图书馆,又是珠海市图书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和江汉大学等多家高校图书馆发起成立"武汉地区图书馆联盟",向武汉地区各级各类图书馆发出倡议,共同推进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实现地区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图书馆服务[2];江西财经大学、华东交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南昌航空大学、东华理工大学、江西中医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学院7所高校的图书馆成立了昌北高校图书馆联盟,实现了纸质和数字图书资源互借,并联手"对外开放"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威海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在资源共建、平台共享方面共同打造威海地区图书馆联盟[3];吉林省长春地区多家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军队图书馆和科研图书馆共同发起成立了吉林省图书馆联盟,探索合作开放、资源共享的新模式。

  总的来说,我国高校图书馆一般采用直接向社会读者开放借阅,为社会读者提供信息参考咨询、数字资源传递服务,与公共图书馆或社会机构资源共享,为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决策参考、科技查新服务,为社会读者提供网络教学、远程教育服务等方式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其中以直接向社会读者开放借阅,办理借阅证最为普遍[4],对社会读者采取的管理措施包括收取一定数额的办证押金、服务费,并对其借书数量、借阅权限、借阅期限等进行明确规定。但是总体上看,高校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进展仍然缓慢,社会服务意识不高,服务限制较多,相应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社会认知度与社会参与程度较低。

  2影响高校图书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障碍分析

  高校图书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是必要的,这是制度的需要、现实的需要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与公共图书馆相比,高校图书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具有信息资源优势、技术设备优势、人才优势等,但在具体的实践中,高校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进程显得十分缓慢,这主要是定位障碍、服务理念障碍、法制障碍、体制与运行机制障碍、信息资源共享障碍等制约着其发展。

  1)定位障碍。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图书馆规程》以及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将高校图书馆定位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机构,主要承担本校辅助教学科研服务。受此定位的影响,高校图书馆长期实行着一种封闭的服务方式,很少走出校门,直接服务社会。

  2)服务理念障碍。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进展缓慢的另一重要原因是高校图书馆领导和工作人员普遍存在着以下的顾虑:图书馆经费有限,文献资源不足,对外开放令有限的资源被挤占,影响本校读者使用图书馆;对外开放会增加管理难度;对外开放投入大效益少。这种服务理念阻碍着高校图书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进程。

  3)法制障碍。我国有关部门虽多次颁布关于图书馆事业的行业规程及行政法规,但其权威性和指导性远不及国外的相关法律规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台完整的《图书馆法》。虽然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对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提出了宏观要求[5],但不具有法律效力,并不能成为高校图书馆必须履行的义务,因而不能从制度上保障高校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发挥。

  4)体制与运行机制障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系统间缺乏横向联系协调,未形成积极有效的管理模式。这一状况使得跨类型图书馆合作困难,高校图书馆仅以满足本系统内部的需要进行资源建设和提供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图书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进程。

  5)信息资源共享障碍。高校图书馆要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必须加强与其他公共服务机构合作,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之路。而在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知识产权与信息利用之间的矛盾以及成员之间的沟通协调等问题变得更加突出,这些矛盾阻碍着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步伐。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高校图书馆的功能与定位
  
  从以上的调研、分析可知,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进展仍然缓慢,这主要是由诸多障碍所造成的,而要克服这些障碍,首先要解决定位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定位进行重新审视,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指明方向。

  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一个教学辅助单位,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师生,其主要使命是满足广大师生教学、科研的信息需求。

  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高校图书馆面临社会环境与自身实践的双重变化,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机构,其服务对象从师生扩展为广大的社会读者,因而,高校图书馆原有的功能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从单纯支撑教学、科研扩展到支撑文化传播,并担负起社会文化培养及民众社会教育职能。

  而随着高校图书馆功能的变化,其定位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高校图书馆的首要定位是教学中心、学生培训中心,以满足专业教学为主,提供专业教育所需的信息资源;其另一定位是作为公共图书馆系统的补充,即在社会化服务方面与公共图书馆一起承担公众文化素质培养、社会教育职能。

  为此应根据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积极向社会开放,使之成为社会的文献信息中心、科学信息交流与加工中心以及准社区服务中心[6].

  4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实现高校图书馆功能定位的对策
  
  要实现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定位,克服制约高校图书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诸多障碍,高校图书馆应在服务理念建设、法律制度建设、体制创新、服务内涵建设等方面改进。
  
  4.1服务理念建设

  高校图书馆要更好地开展公共文化服务,首先需要转变观念,从上而下树立起社会化服务意识,自觉将自己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个大环境下,以服务社会大众为己任,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所具有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设备优势,更好地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

  4.2法律制度建设

  高校图书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滞后主要是制度保障上无章可循,缺乏相关法律、政策支持。因此,在法律制度建设方面,通过完善行业规范,尽快出台《图书馆法》,从制度上保障高校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发挥。

  4.2.1完善行业规范行业规范无论是国家的还是地区的,都具有行业发展的规范与推动作用。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在国内外现有经验的基础上,以《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为指导,结合实证调研与相关法规的匹配,进一步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制定我国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标准,规定高校图书馆具有面向社会开放的义务,并就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资金来源、服务方式、保障措施、协调机构、评估指标等作出规定,为规范高校图书馆的行为和发挥其功能作用,为解决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中的各种突出问题和矛盾提供保障。

  4.2.2尽快出台《图书馆法》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背景下,图书馆事业的科学发展对法律保障的呼唤和需要更为迫切。图书馆法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的有关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活动的专门法规,是建立与管理图书馆,制定图书馆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总依据,其主要作用是保证、监督和规范图书馆事业的发展[3].

  图书馆基本法一般要求具有如下内容:图书馆性质、地位和社会职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原则、目的、管理体制、组织机构;图书馆人员编制、人员结构、业务素质、业务职称、待遇的规定;图书馆按人口数量比例的规定;馆长的职责、条件、任免程序;图书馆建筑设备,图书馆藏书资源的建设与布局的规定;图书馆服务的主要方式和各项服务标准及图书馆业务技术标准的规定;各类型图书馆发展与布局、职责与义务、经费及其来源的规定;图书馆协作、网络建设和资源共享的规定等[3].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图书馆法》的制定工作开始启动,十多年间,我国图书馆立法工作几经曲折,但至今未果。因此,应加快图书馆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进程,以便尽快为图书馆有效开展各项工作提供法律保障,最终达到指导和促进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目的。

  4.3体制创新

  高校图书馆要提高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必须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旧有管理体制的制约,建立共建共享的运行机制。

  共建共享的运行机制建设分两个层面:资源建设方面,应逐步建立相对完备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打破传统的行政局限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束缚,加强自上而下的管辖和资源调配,按照宏观指导、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工协作、共建共享的原则来开展文献资源建设,逐步建成全国性、区域性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管理方面,促进系统内外的横向交流与协作。在具体实施途径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一个基于同一服务标准的全国性、区域性图书馆网络,倡导横向协作,促进体制改革[6].

  2)创建多种形式的跨行业联盟,强化高校图书馆与政府、教育民政部门、博物馆、档案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部门的协同合作,促进资源流通和管理的规范化,打破旧有的管理体制的限制。

  3)建设跨系统图书馆联盟,通过高校图书馆之间,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科研馆之间的交流、合作构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共建共享的运行机制,实现资源的整合。依托图书馆联盟模式,建立公共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一卡通服务、文献传递服务、一站式检索服务等,从而达到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4.4服务内涵建设

  高校图书馆服务内涵建设应在基本对策、资源建设、服务创新等方面改进。

  4.4.1基本对策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对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遵循以人为本、立足本校、服务社会、循序渐进的原则。处理好对内和对外服务的关系,校内读者与社会用户的关系,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的关系,知识产权保护与信息资源共享的关系[7].并根据开放服务产生的问题及时调整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以便能够满足校内外读者的信息需求。

  2)扶持。在现行图书馆管理体制不改变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在资源、人员交流、资金等方面扶持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建设达到为地方经济、文化服务的目的,是现阶段高校图书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最有效的渠道和途径。

  3)联盟。联盟强调的是高校图书馆与其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合作互补,资源共建共享。开展多层次联盟合作,提高服务质量,发挥信息效用,是高校图书馆有效参与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切入点。

  4.4.2资源建设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要体现高校定位和专业设置,向特色化、虚拟化、共享化方向发展。特色化就是根据本地区、本馆的实际进行特色馆藏的建设,包括自建特色数据库建设、不同学科特色数据库建设、重点学科资源建设等。如汕头大学图书馆开发建设的《潮汕文献数据库》,肇庆学院图书馆开发建设的《端砚资源数据库》,既是学校科学研究、地方文化、馆藏特色的集中展示,也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很好的信息服务。虚拟化是指在实体资源建设的基础上,通过购买相应的电子资源(如中外文全文期刊数据库、中外文文摘数据库、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等),购买相应的多媒体资源,以及搜集相关的网络信息资源来拓展图书馆的馆藏,并通过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的整合来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检索。共享化是通过联盟的方式,整合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图书馆的资源,以资源共享的方式改变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结构,丰富馆藏资源。同时还可以通过合作、试用、馆际互借以及文献传递等方式来获得更多资源,优化图书馆的资源配置。

  4.4.3服务创新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加大服务力度,明确服务内容,探索不同的公共服务模式。

  1)基础服务模式。一是面向社会开放借阅,使高校图书馆走进大众阅读。高校图书馆可为社会读者办理借阅证,提供借阅服务,图书馆还可以主动采取一些措施如主题讲座、专业咨询、征文比赛、推荐书目、新书宣传、名家解读、阅读论坛、亲子阅读活动等来推动大众阅读。二是开展社会读者培训。高校图书馆除了为校内师生提供信息意识和技能培训外,还可以开拓途径为社会读者提供相应的培训服务。可通过入馆培训、专题讲座、开设文献检索课程等方式,提高社会读者的信息技能,提高检索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三是联合社区共建图书室,努力将自己融入社区服务中。高校图书馆可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与部分社区共建图书室,面向社区开展信息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必要的卫生、法律、理财、保险、养殖等信息和知识文化服务,满足社会大众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

  2)网络信息服务模式。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数字资源和文献资源,可以网络资源服务平台为依托,向读者提供形式多样的网络信息服务。一是依托高校图书馆丰富的数字资源以及网络技术优势,建立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在线参考咨询服务,为用户提供免费的网上参考咨询和文献远程传递服务;还可以利用IM工具如QQ、MSN等开展的嵌入用户网络环境的参考咨询服务,为用户提供实时在线的数据、知识导航、学科导航、定题跟踪、专题论坛等服务[8].二是为社会读者提供网络远程教育。网络远程教育是采用互联网等多种媒体手段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馆藏资源数字化建设,积极拓展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和社会教育功能,使更广泛的人群获得终身教育机会。三是依托本校优势,建立特色馆藏和学科特色数据库体系,面向社会读者开展特色服务,扩大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规模。四是开展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随着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公众的阅读方式逐步由传统的文献阅读向数字化、网络化及移动化方向发展。依靠移动无线通信网络的方便快捷,建立一个功能强大的现代图书馆移动服务平台,读者只需通过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图书馆享受到数字书刊阅读、纸质图书检索、借还等自助查询、下载、阅读等服务。

  3)支持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服务模式。在现行图书馆管理体制不改变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通过发挥自身的优势,针对基层公共图书馆存在的资金短缺、人员素质不高、技术设备落后等问题,联系一个或几个基层公共图书馆,从文献资源、技术设备、业务培训等方面给予适当扶持和指导[9],通过扶持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建设达到为公共文化服务的目的。最基本的形式可以向基层公共图书馆捐赠图书、软件、设备,为基层公共图书馆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持,在基层公共图书馆举办讲座、培训等形式向社会公众传播文化。

  4)图书馆联盟服务模式。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科研馆组成区域性图书馆联盟,通过加强图书馆之间的技术合作、信息沟通、优势互补,共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共建共享的运行机制,共同开展文献资源建设协调,联合目录和联合编目,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电子资源建设及资源合作存储、联合虚拟参考咨询服务、计算机资源共享、人员专门培训与业务辅导等,从而解决高校图书馆资源有限性与公共文化服务无限性存在的实际矛盾,并满足现实的资源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吉红,王琪.高校图书馆有效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现状及策略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12):116-118.
  [2]武汉读书之城建设启动[N].长江日报,2012-04-16.
  [3]沈光亮.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实践与发展[J].图书馆建设,2010(10):73-76.
  [4]林跃伟.我国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现状调查[J].图书馆学刊,2012(7):97-99.
  [5]庞海珍.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现状分析与基本对策[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98-100.
  [6]柯平,等.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中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定位与服务研究[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
  [7]吴瑾,刘偲偲.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须处理好几大关系[J].图书情报工作,2013(7):18-21.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图书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