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中人生态度(3)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10-12 共9357字
(二)“三去”之说
老子针对统治者的腐败坠落现象,在《道德经》二十九章中,批评说:“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堕。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治理国家,“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刘师培指出:“王(弼)注:‘万物以自然为性,故可因而不可为,可通而不可执也。物有常性而造为之,故必败也。物有往来而执之,故必失矣。’”王弼注曰:“凡能诸或言物事逆顺反复,不施为执割也。圣人达自然之性,畅万物之情,故因而不为,顺而不施。此之谓人事繁多,情性各异:有的行前,有的随后;有的性缓,有的性急;有的刚强,有的柔弱;有的自爱,有的自毁。凡此皆明人 事 参 差 ,圣 人顺而不施,因而不为,任其自然。‘”因此,老子提出了“去甚,去奢,去泰”的“三去”之祱。什么是“三去”之说呢?河上公释曰:“’甚‘谓贪淫声音,’奢‘谓服饰饮食,’泰‘谓宫室台榭。”“三去”之说,就是除去统治者极端的贪淫邪音、奢侈的服饰饮食、过度的宫室台榭。只有顺任自然,因势利导,舍弃过度的腐败坠落行为,才是民众所企盼的“无为而治”的管理者。
(三)“四勿”“四不”之说
老子认为道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二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九章)。老子根据“功遂身退”的天道思想,提出了“四勿”之说:“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勿强。”(三十章)人生的四种成功,皆是不得意而已,没有值得骄傲的理由。老子认为“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二十四章)。老子认为这种自我炫耀的“四不”行为,如同剩饭赘瘤一样,皆违背自然人性,令人厌恶。所以,老子进一步提出了“四不”之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二十二章)
(四)“不言之教”
“不言之教”出于老子《道德经》四十三章是从“自然无为”核心理念中引伸出的一种“无为”美徳。不论在明君的政令上,还是在贤相的语言上,皆可“行不言之教”.“不言之教”的命题,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教育方法上,提倡“贵行而不贵言”或“身教重于言教”.所谓“不言之教”,不是反对以语言进行教化,而是强调身教比言教更重要,实践比空谈更宝贵。因为它符合“不言而善应”(七十三章)的天道。吕惠卿释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其行其生,未尝差也。故曰’不言而善应‘.”二是在“言教”上,强调“希言”重于“多言”.老子指出:“希言自然。”(二十三章)“希言”完全合乎人的自然本性。“悠乎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十七章)所谓“希言”,即少言、罕言、寡言;所谓“贵言”,即不轻易说话。要求明君贤相治理国家,少说话,少发号施令。所以,道家主张“希言”“贵言”,是因为“多言数(通”速“)穷,不如守中”(五章)。违背“自然”本性,多说话,只能导致言多语失,加速败亡,远不如保持适中态度。所以,要求统治者实施“希言”或“贵言”的“不言之教”.
(五)“不争之德”
《道德经》二十二章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因为不争,所以天下无人与他争。古人所谓“曲则全”,并非是空话,而是一句实实在在的真理。
老子在《道德经》六十六章中,以江海为喻,指出:“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三章云:“不尚贤,使民不争。”河上公注:“’不尚‘者,不贵之以禄,不贵之以官。”争名争利,必然导致层出不穷的巧诈、冲突和社会混乱。所以,只有“不尚贤”,消解伪心巧智和自私贪欲的名利扩张,方可“不贵之以禄,不贵之以官”,使人不争名逐利。
《道德经》六十七章云:“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舍后且先,死矣。”从正面讲,具有“不敢为天下先”谦让不争的美德,才能成为万物的首长;从负面讲,舍去后退而求争先,这必然是一条死路。
老子在《道德经》六十八章中,以战争为例,剖析了“不争之德”的内涵。指出:“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配天,古之极也。”“不争之德”符合于天道,是自古以来高尚的“无为”品格。
老子在《道德经》六十九章,以用兵为例,进一步剖析了“不争之德”的内涵,指出:“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所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是指虽有制敌之力,但不轻易使用。两军势力相当时,悲哀者可获胜利。
老子以战争和用兵为例,充分地肯定了谦退居下的“不争之德”,这是一种充满辩证法思想的人生大智慧。
相关内容推荐
-
《论语》中的五种人生境界
孔子是我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开创者,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司马迁称赞孔子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
-
老子“无为而治”的人生真谛
老子人生哲学与智慧是如何建构的?又如何给今天的读者以启示?我想可从五个方面或者说抽绎出老子常说的五个字,作些介绍与分析。
...
-
从意义的角度探析冯友兰的人生境界
哲学不能脱离人的生活,应该不断反思人生的意义。对此中国现代着名哲学家冯友兰(1895-1990)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假使我们只用一句话,说出哲学是甚么,我们就可以说:哲学是对于人生底,有系统底,反思底,思想。[1](页142)他的人生境界说就是专门探讨...
-
老子和庄子的自我人生哲学思想探析
老庄建构了由为而不恃、无己虚己的无我忘我观,守柔谦下与反对自伐的自我克制观,自化自正、不为物驭、独立遗世和与世俗处的自为自由观,贵己贵身与保身全生的重视生命观所组成的四大自我人生哲学。...
-
亚里士多德与庄子的人生境界对比
古往今来,探寻人生境界一直是先哲们聚焦的重要论题,并从不同的侧面对此作出了各具特色的阐释。但总体上,这些探索都旨在描述一种基于主体内在之本性而达成的修炼境域。然而,作为一种修炼的成果,人生的境界具有不同的层次与向度,并以最高的、至上的境界...
-
伊壁鸠鲁与老子对人生的认知异同
一、古希腊伊壁鸠鲁学说和中国先秦道家学说1.古希腊伊壁鸠鲁学说同早期以整个宇宙为研究对象的自然哲学不同,以人类自身为研究客体的人生哲学从苏格拉底开始。伊壁鸠鲁(Epikouros)作为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希腊化时代的哲学家,自然要站...
-
老子的主要思想解读
老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着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的道家思想可谓源远流长,影响深广,在他的着作《道德经》中,其思想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道的问题道到底是什么?老子认为道是天下万物的总源头,也是天下事物发展的一个总规律、总动力。这个道具有至...
-
老子“无”的人生价值观念
老子的人生价值观主张尚古,提倡恢复人本初源于自然的道德,这无疑与当时的社会形态密不可分。下面由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出一篇题目为老子无的人生价值观念的人生价值观论文,供大家参考。原标题:浅析老子的人生价值观摘要:研究指出,老子的人生价值哲学思...
-
老子“三宝”思想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要内
第二章老子三宝思想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要内涵第一节老子三宝思想的基本理论。一老子三宝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老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的末期,那是一个时代更迭、战火频仍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中最重要的历史变革就是生产关系的改变,即奴隶制生产关系...
-
王龙溪的人生境界学说研究
反讽是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一般地,我们往往从修辞学的角度去研究反讽。事实上,反讽也是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以及国内可见的《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尼古拉斯布宁、余纪元编)、《外国哲学大辞典》(冯契编)、《伦理学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