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人生哲学论文 >

康德知识论和人生哲学的思想脉络(4)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10-12 共9950字
康德提出了实现至善的三个公设。首先是意志自由,无论人的理性要给自己立法,还是意志去选择行为准则,前提是人的理性是自由的,康德认为人的自由是人自己不能认识和证明的,但肯定是存在的。有理性的人自己为自己普遍立法并遵循它才能实现德福统一。其次是灵魂不朽,因为从相对的善走向绝对的善,有限的人生不可能了,只能期待永恒的人生,追求至善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希望天长地久,无限时空。最后是上帝存在,滚滚红尘中要达到德福统一缺乏很多保障,只能把具有终极关怀的上帝请来作为实现神圣世界里人生最高理想至善的最后保障。康德相信,要实现德福统一,至善目标对于人生仅是个理想而己。
  
  4 至善理想的反思
  
  康德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当时时代的产物。康德所处的时代,是德国资产阶级时代,资产阶级革命意识形态影响了他。牛顿力学定律的发现,休谟的怀疑论,卢梭的自由观,都激发康德去研究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康德从纯粹理性出发,进而建立起普遍必然的道德法则,运用理性自律的方法去分析德福关系,他认为现实中通过经验的综合不能得出道德与幸福的完美结合,当且仅当通过先验的综合,即在超感觉的理想世界中才能使二者完美结合。
  
  康德至善理想中的人脱离了社会实践,是一种抽象的人,他追求的人生理想也是一种抽象的道德理想,同时,康德也忽视了历史长河中人的至善的循序渐进和水到渠成。康德不能在人的社会实践的历史进程中找到实现至善的现实依据,只能开设一个上帝的公设,他不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实现至善的现实的人,只有设定一个灵魂不朽,康德更找不到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现实的自由,所以只能诉诸抽象的意志自由。散文家告诉我们“人不能提着自己的身体离开地面”,马克思教导我们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能脱离现实社会,不能脱离社会实践。康德不懂得在现实生活中道德与幸福的分离是制度的原因,因而他不可能提出通过改造社会制度,使德福在现实中结合起来,而是把矛盾推到神圣的彼岸世界中去。
  
  康德生活的时代是资产阶级的时代,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有很大的局限性,那么我们社会主义制度就没有局限吗?回答是否定的,中国几代领导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过程中几经坎坷,直到现在,中国人民的幸福指数值得深思,中国的基尼系数大幅度攀升。邓小平当年说,改革开放,会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虽然最终可以达到共同富裕,但是这个共同富裕感觉离我们很远,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导致贫富差距过大让人担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然搞活了中国经济,但是道德滑坡现象让人担忧,德福统一的目标依然是个梦想。中国的很多问题,不要责怪个人,而要反思制度。一个好的制度能把坏人变成好人,一个坏的制度能把好人逼成坏人。中国在制度改革的道路上苦苦探寻,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屡屡取得不错的成绩,这是主流;但是良好制度的探究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好的制度能够削掉社会的毒瘤,能够促进国家的进步和带来人民的幸福。同时,还要不断地对人们进行教育与自我教育,要使人们深信有德之人必有福,有福之人定有德,使国民成为促进德福统一的中坚力量。
  
  “头上灿烂的星空,自由在我心中”,康德这句崇高的人生格言至今仍令我们深思。把人当做目的,追寻至善人生理想的目标正是康德人生哲学的亮点。康德作为一个批判哲学家,他首先认定自己是个道德哲学家,最终也是为了研究人,能让自己的理论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普通老百姓,康德认为不枉此生。深入地探索康德的知识论,睿智地研究其人生哲学,于国于民都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邓晓芒。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句读: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90.
  [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蓝公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35.
  [3]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35.
  [4]杨祖陶。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50.
  [5]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56.
  [6]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84,13.
  [7]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35,111,117.
  [8]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47.
  [9]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唐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62.
  [10]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探本[M].唐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13.
  [11]康德。苗力田译。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39.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哲学与人生论文
返回:人生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