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调人生目的、培养正面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可以消解不当焦虑,促进身心和谐,利于家庭幸福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大家在相关论文写作时,可以参考这篇由学术堂整理,题目为“从人生观角度审视当代焦虑的成因”的人生价值观论文。
原标题:人生价值观视域的焦虑问题研究
摘要:社会转型时期,焦虑已蔓延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不同个体或群体有不同的焦虑成因。从人生价值观维度看当代国人焦虑的主要成因是其人生价值观的认知偏差。通过调人生目的、培养正面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可以消解不当焦虑,促进身心和谐,利于家庭幸福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焦虑;人生观;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
随着中国改革不断向深水区推进,迎来更大开放空间,也面临着更多的风险与矛盾。人们在获取丰盛的物质财富同时,生存的确定性在逐步丧失,不安全感进一步加深。内外压力反映在人们的心理状态层面表现为焦虑情绪出现的频度增多、程度加深。近年来,《人民日报》曾多次就我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焦虑现象开展讨论,有媒体称当前中国已进入“全民焦虑”时期[1].以人生价值观视域研究焦虑问题对于缓解人们的焦虑情绪,实现身心和谐,增加人民的幸福感,促进社会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
一、焦虑及当代焦虑心态的特征
焦虑是人在适应和解决问题过程中面对潜在危险时所产生的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在其《恐惧的概念》一书中指出,焦虑的产生是与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关的,是人在面临自由选择时所必然存在的心理体验[2].精神分析学派首次对焦虑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焦虑信号理论”,认为焦虑是自我发向内部指示危险来临的信号,实质是自我不能选择用个体喜欢的行为方式来释放本能。[3]这一理论进一步将焦虑的产生与自我意识及认知评价相联系。此后,诸多理论流派都在不同角度探寻焦虑,其中较为典型的认知焦虑理论再次将焦虑产生的重要原因归结于人的自我意识。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明确指出,人的大部分的情绪困扰及心理问题,来自于不合逻辑或不合理的认知。[4]存在主义焦虑观认为焦虑是人的存在所不可避免的。适度的焦虑能够激发人们前进的动力。古希腊时期,人们认为焦虑只有在高尚的人身上才会出现,其凸显的即焦虑对人的积极的意义。但是,过度的焦虑却容易使人产生恐惧,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化解,就有可能转变为精神病性的焦虑症,使人惶惶不可终日,甚至会引发自残自杀等否定生命意义的行为。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与社会结构的急剧调整在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使人们逐渐丧失计划经济时代的某种确定性。人们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普遍的竞争性使人们面临的危机感与不安全感不断增强,这些“感觉”使其在生活、工作、学习领域中时常感到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其焦虑亦具有显着的时代特征。罗洛·梅在其《焦虑的意义》一书中指出20世纪人类社会的巨变是由“隐形的焦虑时代”变为“显性的焦虑时代”[5],这一说法对于今天的中国社会仍然适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鼓励着各领域的自由竞争不断增强,由此导致人们在生活的不同方面都面临着更多的未知与风险。近年来关于焦虑的多项调查显示人们在就业、住房、财富、医保等形形色色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焦虑体验,焦虑的显性特征在当代中国进一步凸显。
人们对于生活多方面的焦虑感也进一步说明焦虑现象不再是少数个体身上才会出现的,个体性的焦虑问题已逐步转变为大众的普遍的焦虑问题。诸多关于焦虑现象的社会学研究表明,当前人们所产生的焦虑感不再是单一地表现为心理焦虑,思想性焦虑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人们的思想观念深刻影响着焦虑的生成。针对人们在生活领域中产生的带有思想性的焦虑,从人生价值观视域下研究其成因,并据此探索缓解焦虑的可能路径是有益的。
二、从人生观角度审视当代焦虑的成因
克尔凯郭尔指出焦虑具有在场性,即焦虑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一种情绪体验。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其各自的学科范式下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焦虑现象,笔者认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对焦虑情绪的产生、发展、缓解与消除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因此,研究焦虑的成因及其化解不应该忽视人生观的影响及其作用。
( 一) 从人生目的看焦虑
人生目的作为人生观的核心内容,体现人生追求,影响人们的人生实践。依据不同的划分依据,我们可以将人生目的划分为终极目的与阶段目标、小我目的与大我目的。人生目的模糊甚至偏离、错误时,在实践活动中极易因缺乏正确的目标指引,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
转型时期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在树立人生目的时偏向于对看得见的事物,譬如财富、权利、地位的追求,而忽略了对价值、意义的寻求。按照傅佩林人生结构划分的理论[6],人们在人生目的中对于金钱、权利等有形物质的追求可归之于对“身”的追求; 致力于教育、环保等服务社会的事业可归之于对“心”、“灵”层面的追求。对于“身”的过度追求体现了单一的物质性人生目的,持这样人生目的人通常将生命当作追求物的工具,事实上一切外在物质只是人类改善生活的一种手段。不同的人生目的反映了人们对于需要的不同认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人们对物质追求的人生目的是为了维持生活与生存的基本需求,而较高层次的需求是难以通过纯粹的物质获得满足的,这就要求人们要有一定的精神追求。市场经济带来的丰富的物质财富,容易迷惑人们,丧失对较高层次的需求,导致人生目的的单一性与片面性。许多人不断地去满足自身的物欲,而物欲的膨胀与满足呈现出一种正相关的增长态势,由此衍生的是欲望的无限膨胀。在生存与发展层面,物质性的人生目的使人的心灵无以寄托,人的精神性的压力使人在物欲难以满足及精神缺乏的双重困境下陷入焦虑之中。
人生的阶段目标是人生目的的分步路径,阶段目标影响着人们焦虑情绪的产生。在人生的终极目的是向善的,致力于自我实现的意义上,阶段目标的相悖及受挫易使人们对自身的行为及人生价值的实现产生困惑。当因阶段目标失败而对人生目的产生质疑、动摇时,人们在面对未知的境遇面前就会倍感不安和无奈,由此而陷入惶惶不安之中。在这种焦虑是典型的由“虚无”所引发的情绪,即焦虑产生的原因不在于特定的生存危险,而在于面对未知时缺乏正确及坚定的人生目的。
( 二) 从人生态度看焦虑
人生态度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对待人生问题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意愿。正向的人生态度能够帮助个体直面人生困境,在生活中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不当的人生态度易使个体在面对人生逆境时陷入偏执、负面、极端的一面,由此导致情绪上的焦虑不安。在市场竞争的背景下,人们在面对经济、财富、业绩时,往往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去看待结果的利益大小、荣誉高低。对物质财富过度追求的驱动下,人们忽略了事情本身的精神意义与价值,越来越多的人将得与失作为评判收获的唯一标准。
在竞争中凸显的得失观念导致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呈现出一种争先而恐后的处事态度。对“先”也即我们所说的“得”的迫切渴望及对“后”也即“失”的抵触抗拒,使人们在面对人生困难时或因目标难以实现自身期望之“先”,或因实际效果落“后”于他人,产生紧张、不安的焦虑情绪。
争先恐后的处事态度使人们在竞争中片面地看待得与失,而消极的人生态度一方面使人难以面对任何结果的“失”,另一面也使陷入焦虑情绪的人难以合理利用焦虑,而是选择逃避以期解决存在的难题,结果却使得自己更加焦虑。
( 三) 从人生价值观看焦虑
人生价值观是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人生价值观一方面表现为一种价值取向,即人们选择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具有何种意义; 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人们看待人生问题的评判准则。
人生价值观的迷失与混乱是人们在生命实践过程中产生焦虑的思想性因素之一。人生价值观的迷失降低了价值观念的引导作用,在人生境遇中缺乏价值评价标准; 价值混乱所引发的焦虑则源于人们的价值选择困惑,以及自身与他人之间的价值观念的冲突。
在快速而无规则流动的社会环境中,物质主义的推动使人们越发缺失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导致人生价值的迷失。价值观的迷失所触发的问题其一是人们将安全感的获取寄托于物质、财富、名利等。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将物质价值观视为生命存在的终极意义,人们试以物质利益的实现程度来衡量生命价值的实现程度,获得的物质利益越多人生的意义似乎就得到更多的实现,由此导致的是物质利益受到威胁或者难以获得,人们对于自身价值的认同也相应地产生失落,进而引发强烈的焦虑; 其二是人们的确定性的丧失。缺乏正确的价值评价标准,会模糊人们对于人生意义的界定,无法正确看待事情背后的意义与价值,进而导致人们对确定性的更为深刻的丧失。迷失而不确定的生存意义体验,会让人们深感焦虑不安。
三、人生观视域下缓解“焦虑”的路径
若仅仅从特定的挫折、失败事件中寻求消解焦虑的路径,人们仍不能避免生活中其它事件所引发的焦虑感。从人生观视域论焦虑,焦虑不是仅仅源于外境对心境的干扰,而是起端于“人心”,即人的思想观念。故调整与改变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乃是缓解焦虑,避免非理性焦虑,求得心灵安顿的对应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