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生价值观论文优选专业范文10篇之第九篇:改革开放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演变分析
摘要: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是价值观、人生观的核心内容, 决定着大学生对人生价值、意义的认识与体验。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演变有助于正确把握当前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现状, 科学把握其变化发展规律, 以有效地教育引导大学生过有价值、有意义的大学生活。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演变是:从80年代的感性与理想化到90年代的理性与务实化, 再到21世纪以来的多元与整合, 表现出鲜明的功利性、多样性和个性化, 明显地存在着人生价值与人生意义忽视、迷失的问题。
关键词:人生价值观; 大学生; 演变; 改革开放;
人生价值观是人的生命历程中劳动创造的成果对自身需要与他人需要的意义认识、评价。人生价值观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核心内容, 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 决定着一个人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认识与体验。当代大学生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人生价值观问题:有的将长得漂亮、物质消费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 人生价值观扭曲;有的感觉生活无聊、没有意义, 却又不知从何做起;有的每天都很忙, 却不知道为什么而忙, 觉得忙得没有价值与意义;有的大学生在漫无目的与毫无意义大学生活中, 选择了沉迷“网游”、退学, 甚至选择了结束生命。2012 年1 月7 日《中国青年报》以《为什么我的大学越上越迷茫》为题刊登了大三学生杜克海的来信, 信中诉说了他对人生价值与意义追求的迷茫和焦虑。[1]不少人发问杜克海会是第二个“潘晓”吗?从“人生的路啊, 怎么越走越窄”到“为什么我的大学越上越迷茫”, 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发生了哪些变化和存在哪些问题, 这些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探讨这些问题有助于准确地认识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状况和科学地把握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发展变化规律, 有助于有效地教育引导大学生解决人生价值与意义问题。个体的人生价值观状况一般通过人生价值目标、人生价值手段、人生价值评价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下面将分别从这三个方面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演变, 分析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发展变化的规律。
一、激情燃烧的岁月里, 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焦点从社会取向转向个人取向, 人生价值追求理想化和迷茫。
上世纪80 年代中国实施改革开放, 西方多种文化思潮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涌进中国, 与马克思主义文化、新儒学文化不断的交汇、交融、交锋, 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格局, 形成了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背景。对于中国青年来说, 20 世纪80 年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西方社会思潮将人们追求自由、解放和自我价值的热情推向了高潮, 社会改革的期盼强化当时人们激进主义的情绪, 80 年代中后期出现了“文化热”和极端的“政治热”, 形成了青年们激情燃烧的岁月。“这是20 世纪理想主义的最后10 年, 中国人用非常理想主义的眼光看待现代化的目标和中国的社会改革;这是知识分子激情喷发的十年, 因为从禁锢中突然发现了新的世界、新的自我, 而且希望立即到达这个新的彼岸。”[2]
在多元文化并存, 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 大学生人生价值标准出现了多样化。大部分大学生仍将对社会的贡献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 同时也出现了社会地位、声誉、金钱、财富等其他的价值标准取向。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评价的焦点越来越关注个人取向, 开始探寻自我价值的地位, 自我价值的实现等问题。当时的实证调查表明:“个人取向价值所占的比重之大, 却有点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整个生活经历是否充实、愉快”“作为一个非社会价值的标准……选择的百分比却越过了社会取向价值的总和, 还有其他突出个人价值选择的结果, 都很耐人寻味的。”[3]与此相应, 大学生最崇尚的人生价值手段是个人奋斗、“自我设计”, 肯定自己, 强调自身的努力在人生价值中的地位、意义。不过, 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中强调的“自我”包含着不少非理性的色彩, “自我”较多的是从个人的理想角度出发, “跟着感觉走”来设计, 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认识存在分离。大学生中“尼采热”刚过, “萨特、弗洛伊德热”又来, “马斯洛热”紧接其后, 86 年和89 年又分别出现“政治热”的极端形式的学潮现象, 这些都表明着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中理想主义和激进主义的痕迹。当这种理想的自我遭遇“冷酷”的现实时, 自我的自叹与低吟, 以及困惑就在所难免。
大学生人生价值追求理想化、激进化所带来的困惑集中体现在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迷茫上。“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何在?——让青年们自己来讨论这些严肃的问题吧。”[4]“潘晓”喊出了当时青年学生对自我的价值、人生意义追求的困惑———“人生的路啊, 怎么越走越窄”。在“潘晓”现象之后, 张华舍身救老农引发“舍己为人”的人的价值大小的争议、“蛇口风波”反映的“淘金精神”与传统观念的争论、“雷锋精神”大讨论等, 都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中的集体主义原则和传统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与商品经济强调个体本位、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的冲突和困惑。当时的调查发现, 大学生人生价值目标中追求社会取向的比重高达73.2%, 但人生价值评价的社会取向只有37.7%, 两者形成了巨大的反差。[5]80 年代初的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目标是为社会理想而奋斗, 在实现社会价值中体现个人的价值, 人生价值目标美好而又丰满。但在现实的人生价值体验中出现了现实与理想的落差, 使得他们对人生价值目标产生了质疑———假、大、空。他们转而聚焦自我的价值时, 又发现了自我价值缺失, 开始追问人生价值目标, 追问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问题。
到了80 年代末, 出现了“无名”寻找丢失的“草帽”的“寻帽”大讨论, 这体现了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在迷茫中发展的新特点。“寻帽”现象揭示了大学生在反思中认识到, 要在现实中用自己的双手来编织适合“自我”的“草帽”———精神支柱、理想追求。这表明他们在思想上已经从理想的“自我”追求, 盲目的从众中渐渐走出来, 寻思一条结合现实情况, 结合自身特点的务实、个性的发展道路。这是80 年代末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发展的趋势。
二、理性与务实的年代里, 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务实化、个性化, 人生价值追求转向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
20 世纪90 年代初, 邓小平“南方讲话”肯定了市场经济,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至此市场经济真正在中国得以确立。中国社会文化得到了现代市场经济带来的现代理性文化精神的深层启蒙。在市场经济影响下, 90 年代是“工具理性扩张和胜利的时代”, 作为权威的是实践和生活的经验而不是经典, 理想主义式微, 功利主义流行。“90 年代, 在商业大潮兴起及其与国际主流文化接轨中, 整个文化界出现了全面转型, 即从现代性走向了后现代性, 由西学热转向了国学热, 由激进主义退回到保守主义, 由思想启蒙走向了务实改良。”[6]这一时期, 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与多元、务实、理性的文化氛围相“共鸣”, 开始形成自我、功利、务实的特点。“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中渗透了越来越多的现实、功利和个人主义的成分, 以至于人们惊呼, 20 世纪90 年代走出了一批与20 世纪80 年代完全不同的人。”[7]
对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来说, “潘晓”的“人为什么要活着”“形而上”的问题已开始消解, 代之以一个更具操作性、实际性的疑惑:“梅晓”的“人究竟怎样生活”。90 年代初, “梅晓”关于人生观的讨论反映了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从人生价值目标选择的困惑转向了通达人生价值目标的道路选择的困惑:“有没有既不太吃亏又不卑鄙, 既完善人格又不碰得头破血流, 既有价值又不失现实生活的快乐之道可走”。[8]90 年代的“寻找毛泽东”热, 更是具体地体现了大学生开始注重现实, 结合自身情况, 走一条自身需要、自我理解的个性化人生价值道路。毛泽东的魅力之一在于崇高的理想与实事求是的实践态度, 善于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走一条适合社会革命与建设的道路。大学生“寻找毛泽东热”相对80 年代的大学生的西方思潮热而言, 不再是从众与追“热”, 而是出于自身需要、体验与理解, 进行比较和选择的相对理性行为。
在市场经济条件影响下, 大学生越发注重结合实际与自我的需求来追求人生价值, 这使得其人生价值观具有鲜明的务实与个性化特点。据研究表明, 学界有较为一致的共识, 认为90 年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发展趋向主要表现在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短期化、价值实现途径多样化、价值评判标准模糊化与多元化。[9]相对80 年代而言, 鲜明的功利化是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发展趋势之一, 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功利性中凸显了理性的色彩, 越发注重在具体的、现实的关系中诉求利益, 表现出明显的务实性。大学生不再是盲目主张在课堂外寻求现实利益, 而是将读书、能力的培养与价值创造结合起来, 经历了从“读书无用论”到“读书是为了更好的赚钱”的转变;他们不排斥奉献, 但更关注在奉献过程中个人的回报, 敢于大胆地言“利”;他们关心集体, 但在集体的关注中注入了较多个人利益的考虑。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务实性是对功利性的认识不断理性化, 追求不断现实化的体现。同时, 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有明显的个性化。大学生强调自我设计、自我奋斗等自主、自我的人生价值手段与市场经济对个性的倡导、个人本位主义取向相呼应, 使得人生价值观个性化色彩越为明显, 差异化越为凸显。
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中过于强调自我为中心和过于关注自我价值, 使得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冲突、矛盾凸显。大学生在积极反思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体验中, 开始从自我封闭中走出来, 以理性的眼光来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愈加关注社会价值, 出现注重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的发展新趋势。正如相关调查结果表明的:“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强调自我与社会融合, 索取与奉献并重, 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而又比较重视自我、注重实际、推崇竞争、敢冒风险、追求物质利益, 这种人生价值观似有日益成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主导的趋势。”[10]
三、多样分化与整合的时代里, 大学生在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整合中追求人生价值, 忽视精神价值的追求与人生价值、意义的提升的问题凸显。
进入21 世纪以来, “中国文化领域呈现出主导性与多样化和谐发展, 交汇、交流与交锋并存, 文化领域不断拓展和功能不断发展等基本特征。”[11]在文化多样分化与整合的格局中, 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个人需要与社会要求相整合, 在此基础上强调与追求自我价值, 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多样化和自我性。首先, 在人生价值评价标准方面, 大学生在整合个人与社会要求的基础上遵循个人的价值评价标准。关注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的价值取向被大学生普遍认可。调查研究表明, 大学生“在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上, 也越来越倾向于互惠互利的双向互动关系”, 但“更多地倾向个人发展, 以个人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12];“90 后大学生价值选择务实多样, 他们认同社会主流价值要求, 选择其中与自身相关性较高的内容与自身的价值追求相整合, 在此基础上追求自我价值, 实现个体的发展。质言之, 其价值标准就是个人需要与社会要求的双重标准的整合与兼顾”[13]。在社会价值标准与个人价值标准整合的过程中, 不同的学生整合的程度不同, 就会出现人生价值“双重标准”、多重标准和多样化、不稳定的特点。其次, 在人生价值手段方面, 大学生崇尚“自我”权衡和自己决定, 强调依靠“个人能力和自我奋斗”实现人生价值, 表现出手段日趋多样化, 个性色彩明显, 自主性较强的特点。再次, 在人生价值目标方面, 注重短期规划, 致力践行于实在的、与切身利益相关的具体目标, 以利于自己实惠的标准来取舍人生目标, 体现较强的功利性。
由此看来, 21 世纪以来, 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中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矛盾在诉求整合中得到了缓解, 而多样性、功利性倾向仍为鲜明特点, 同时, 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开始凸显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失衡, “精神”匮乏的问题。虽然物质价值并不是大学生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 但其对人的需要满足的基础性、优先性, 以及作为衡量人的价值的直接性, 使它成为大学生重视的人生价值的主要内容。大学生注重自身利益的得失, 注重从具体的、短期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不太在意远大的人生价值目标, 理想缺失, 这已经成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的基本走向。长期的关注物质价值, 注重功利的思维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精神价值的忽视, 缺少人生意义的体验和提升。《中国青年报》在刊登大三学生杜克海的来信《为什么我的大学越上越迷茫》中写道:“他曾经是社会活动的积极分子, 但忙忙碌碌之后又觉得失去了自我;他不愿意被动地为了就业去加入考证大军, 但又常常担心将来找不到工作;他想按自己的意愿简单生活, 可又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 找不到奋斗目标。我们认为, 这种焦虑和迷茫并不是这名同学独有的状态, 而是有一定的共性”。[14]调查也表明, 有57.9%的受调查的大学生“不满足于无聊的生活和现状, 又不知道该做点什么”。[15]这些困惑都是大学生精神价值追求与人生意义体验缺失的表现。
虽然, 这一时代的大学生业已对个人的社会价值越来越关注, 力求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兼顾与结合, 但仍没有达到集体主义以社会价值取向作为主导的要求, 更多的是将社会价值作为自我价值实现的保障, 甚至只是一种手段。调查表明, “在人生价值目标上……多数学生同时选择奉献社会、个人的事业有成和名利双收, 但问题一旦深入到当他人、集体、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利益无法同时兼顾时, 可以发现能够坚定地选择前者的学生并不很多”。[16]由此, 大学生追求社会价值的实现的意义仅仅停留在个人层面, 难以超越个人利益狭隘瓶颈, 提升人生价值与人生意义的境界。人生价值与意义的忽视, 以及由此造成的精神世界的迷茫与失落是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的突出问题。
综上所述, 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从80 年代的感性与理想化到90 年代的理性与务实化, 再到21 世纪以来的多元与整合, 表现出鲜明的功利性、多样性和个性化, 明显地存在着人生价值与人生意义忽视、迷茫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演变表明:
第一, 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变化发展与社会文化多元化的进程具有一致性, 体现鲜明的时代性。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引导应当重视社会文化的建设, 积极发挥“以文化人”、文化育人的作用。
第二, 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始终是以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 以探寻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矛盾的处理为主线变化发展的。应当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与大学生自身价值追求的结合, 促进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辩证统一发展。
第三, 当代大学生在物质生活相对富足、强调物质财富创造与奉献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忽视精神价值在人生价值与意义中的作用, 出现精神世界的迷茫是突出问题。需要重点关注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加强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教育引导, 促进大学生精神的健康成长。
总之, “杜克海不会是第二个潘晓”, 但他的现象告诉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可以路‘茫’, 但别‘心’茫”[17]。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应当得到有效的教育引导, 以使大学生过有价值、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 [14]杜克海.一名大三学生致信本报:为什么我的大学越上越迷茫[N].中国青年报, 2012年1月7日第3版.
[2]高瑞泉.激情与土壤——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背景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03) :1~6.
[3][5]陈科文.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调查[J].青年研究, 1985 (04) :20~29.
[4][8]苏颂兴, 胡振平.分化与整合: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39~42, 51.
[6]王岳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216.
[7][12]余双好.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及健全措施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46~47, 233.
[9]沈壮海.九十年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1995 (04) :8~13.
[10]张进辅.我国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特点的调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8 (02) :26~30, 44.
[11]郑永廷, 罗姗.中国精神生活发展与规律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2:170.
[13]万美容, 胡咚, 叶雷, 曾兰.湖北省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实证分析报告[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 (10) :15~18.
[15]万美容, 胡咚, 曾兰.论影响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 (11) :20~24.
[16]周海燕.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调研与对策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4 (01) :36~39.
[17] 王选辉.可以路“茫”, 但别“心”茫[N].中国青年报, 2012年02月03日第03版.
点击查看>>大学生人生价值观论文(优秀范文10篇)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