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区域经济学论文 >

区域金融对经济差异的作用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6-07 共706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的关系研析
  【第一章】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绪论
  【第二章】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文献综述
  【第三章】区域金融发展指标构建
  【第四章】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第五章】区域金融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分析
  【结论/参考文献】区域金融对经济差异的作用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 结论

  本文通过总结和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八大经济区为区域划分形式,分别对各区域在 2002 年~2013 年期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并通过实证回归的方式验证金融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影响。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区域金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区域经济差异。通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 DEA 模型获取区域金融效率指数数据,并与区域相关率指数相乘,构建出能够有效代表金融发展程度的区域金融发展指标,观察八大经济区金融发展指标的数据,除了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和大西南综合经济区,由于自身经济金融发展较滞后,金融发展指标无法反映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外,其他经济区的金融发展程度与各区域的经济增长水平均呈现出显著的一致性,说明区域金融发展程度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各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异。

  第二,区域经济绝对差异在扩大而相对差异在缩小。通过选用标准差 S 和变差系数 CV 分别作为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的测度方法,用来测算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动情况,结果显示,我国区域经济绝对差异仍在不断的扩大,2013 年区域经济差异的标准差是 2002 年的 2.77 倍,但扩大的幅度从 2004 年开始就呈现出不断缩小的趋势,预计未来区域经济绝对差异增长的趋势还会持续放缓。

  第三,区域间经济差异是区域经济总差异的主要来源因素。运用可以对区域内部差异和区域间差异进行量化区分的泰尔指数,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来源因素,发现我国各区域间经济差异是区域总差异的主要贡献来源,并且引导着区域总差异的变动趋势。

  第四,区域内经济差异的变动虽然总体上一直保持平稳,但进行细分过后表现为,位于东部的经济区区域内部经济差异在逐年缩小,而位于中西部的经济区区域内部差异在不断扩大。通过对泰尔指数进行分解,定量的获得了区域内经济差异在总经济差异中的贡献额度,发现区域内经济差异对总经济差异的贡献额度长期处于 0.01 的位置,对区域内经济差异进行二次分解后发现,处于 2002 年经济差距最大的经济区,区域内的经济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缩小,同年位于经济差异较小的经济区,区域内部经济差异却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充分说明,正是由于各区域内部经济差异的交替变动,导致了八大经济区总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波动平稳。通过对区域内部经济差距波动最为显著的区域进行β收敛性分析,发现代表东部沿海各地区的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和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均存在显著的收敛性,而代表中部的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和代表西部地区的大西南综合经济区不存在收敛性,因此,可以得出区域内部各省、市、自治区相互之间的影响和辐射作用是引起各区域内部差距变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五,区域金融发展会扩大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通过构建金融发展指数作为自变量,结合我国实际经济发展现状选取的控制变量作为解释变量,人均实际 GDP 作为被解释变量的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八大经济区的金融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情况。回归结果显示,处于内陆地区的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和大西南综合经济区的金融发展指标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大西北综合经济区的金融发展对该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抑制效益,而位于沿海地区的东北综合经济区、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和南部沿海经济区的金融发展指标不仅显著的解释了被解释变量,并对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正的促进作用。因此,区域金融深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沿海与内陆地区经济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不仅与每个公民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还关系到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环境下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和现代化发展的大全局,因此,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如何正确的使用金融工具,调节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根据上文的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结果,本文对如何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差异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一、增强落后地区金融机构的储蓄吸收能力

  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量是一个地区形成资本积累的前提与基础,合理的增加落后地区的储蓄总量,有利于缩小区域间的资本积累差距和经济发展差距。

  第一、提高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和大西南综合经济区的居民收入水平。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和大西南综合经济区的存贷款总额,与其它经济区相比,数量较小,主要是因为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扣除维持生活的必须消费,用于储蓄的量极小。因此,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增加当地储蓄量的主要途径,可以通过,如增加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和大西南综合经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以及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当地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第二、位于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和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的金融机构改革经营模式,增强存款吸收能力。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和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的居民具有一定的收入水平,进行储蓄存款的需求量较大,因此,区域内的金融机构如何有效吸收当地存款,避免储蓄资本外流,也是决定资本聚集量的一个关键性因素。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推出多样化的理财产品,吸引更多新的储蓄资本投入,以及通过提高自身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建立并长期维持与储蓄客户之间的良好关系,确保储蓄量的持续增加。

  二、提高金融机构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能力

  金融机构将储蓄转化为投资是实现资本积累的重要过程,因此,将储蓄资本更多的投资于落后地区,对于实现落后地区发展实体经济、增加资本积累和缩小与发达地区经济差距起着关键性作用。

  第一、扩大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和大西南综合经济区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分布规模。

  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和大西南综合经济区由于地理位置和自身条件的约束,在自由市场经济环境下,吸引金融机构进行投资的能力较差,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只会使该区域的储蓄资本更多的向东部沿海地区外流,会造成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因此,必须对各区域实施有差别的金融政策方针,可以适度的对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和大西南综合经济区提供政策性的金融资金供给倾斜,增加该区域开发银行和开发基金的建设规模。

  第二、优化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和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吸引更多的外来资本投入。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和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在资源和交通运输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产业发展前景较好。因此,加速优化该区域的产业结构,通过产业调整,提高技术进步水平,优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优劣互补,使各产业得到更加合理有效的发展。区域内适宜的产业结构不但能够将储蓄资本投资留在本区域,还能够吸引其他区域的资本投入,增加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和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的资本投资量。

  三、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

  金融机构将储蓄资本无论是投资于商品市场还是金融市场,都需要实体经济的有利支撑,实体经济的盈利能力,是储蓄有效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因素。纵观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现状,成熟的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主要集中于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和南部沿海经济区,这与这些区域中企业的高发展水平和盈利能力密切相关,高盈利能力必然能够产生更对的资本积累,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本支持。

  因此,可以通过借鉴其他发达区域精英企业的经营模式和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和大西南综合经济区的企业盈利能力,有利于实现投资资本通过实体经济的高效运转,转换为更多的资本形式,进而提高经济增长水平,缩小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

  第三节 研究展望

  第一、 本文力求对宏观经济的研究更加细化和深入,但由于知识的局限和时间的仓促,研究分析过于宏观,使用的研究方法也趋于简单,模型构建与指标建立也存在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在构建金融发展指数时,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和大西南综合经济区的金融发展指数数值与实际经济发展情况不相符,这可能会造成实证分析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作用关系的回归结果,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偏误,因此,金融发展水平的量化方法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改善。由于技术支持和有效计量方法的缺乏,对区域经济差距预测结果的深入剖析仅限于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差距,且分析方法也偏于单一化,对差距测度方法、预测结果的深入分析都需要进一步的推演论证和补充完善。

  第二、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试图从金融发展的角度找寻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途径,然而文中只研究了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单向关系,对区域金融发展通过间接途径,如金融发展对企业投资与研发、生产效率、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以及区域经济增长对区域金融发展的影响没有进行扩展分析,这些研究内容对于科学认识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十分必要,因此,对于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方法还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改进。


  参考文献:
  
  [1]艾洪德,徐明圣,郭凯。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4(7):26-32
  [2]白钦先,丁志杰。论金融可持续发展[J].国际金融研究,1998(5):28-32
  [3]白钦先等。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导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23-34
  [4]沈坤荣,马俊。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J].经济研究,2002(1):33-39
  [5]陈国伟,张红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 1952-2007 年中国数据的在检验[J].当代经济科学,2008(3):49-56
  [6]冯涛,李定胜,张蕾。西部金融市场组织结构及其成长困境分析[J].经济学家,2005(2):83-89
  [7]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8]葛兆强。区域经济差异的金融成因分析与政策选择[J].金融理论与实践,1997(8):3-6
  [9]韩俊才,何友玉,张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中国东、中、西部六省市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6(5):78-81
  [10]黎欢,龚六堂。金融发展,创新研究与经济增长[J].世界经济交通,2014(2):1-16
  [11]李苗苗,肖洪钧,赵爽。金融发展,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中国的省市面板数据[J].中国管理科学,2015(1):162-169
  [12]李强,徐康宁。金融发展,实体经济与经济增长--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3(9):3-11
  [13]陆远权,张德钢。我国区域金融效率测度及效率差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2(1):96-101
  [14]陆静,唐小我。金融发展推动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式及实证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9(3):6-11
  [15]李月。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D].吉林,吉林大学,2014
  [16]刘文革,周文召,仲深等。金融发展中的政府干预、资本化进程与经济增长质量[J].经济学家,2014(3):64-73
  [17]马铁群,史安娜。金融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研究--基于 VAR 模型的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2(11):30-39
  [18]沈坤荣,张成。金融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跨地区动态数据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4(7):15-21
  [19]孙力军。金融发展,FDI 与经济增长[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3-14
  [20]苏建军,徐璋勇。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理论与经验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4(2):139-149
  [21]王景武。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5(10):1-13
  [22]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异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4(1):33-44
  [23]武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分析[J].金融研究,2010(5):58-68
  [24]姚耀军。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经济增长效应[J].财经研究,2009(12):129-139
  [25]杨龙,胡晓珍。金融发展规模、效率改善与经济增长[J].经济科学,2011(1):38-48
  [26]杨胜刚,朱红。中部塌陷、金融弱化与中部崛起的金融支持[J].经济研究,2007(5):55-77
  [27]云鹤,胡剑峰,吕品。金融效率与经济增长[J].经济学(季刊), 2011(2):595-612
  [28]余玲铮,魏下海。金融发展加剧了中国收入不平等吗?--基于门槛回归模型的证据[J].财经研究,2012(3):105-114
  [29]周天芸,岳科研,张幸。区域金融中心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14(1):114-120
  [30]赵伟,马瑞用。中国区域金融增长的差异-基于泰尔指数的测度[J].经济地理,2006(1):11-15
  [31]周丽丽,杨刚强,江洪。中国金融发展速度和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基于区域差异的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4(2):58-69
  [32]Aghion P. , Howitt, D. Mayer-Foulkes. The Effect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on Convergence: Theory and Evidenc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5,120(1): 173-222
  [33]Allen F., J. Qian, M. Qian. Law, Fin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5,77(1):57-116
  [34]Bertrand M., A.S. Schoar, D. Thesmar. Banking Deregulation and Industry Structure: Evidence from the French Bankng Reforms of 1985[EB/OL]. Centr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 Discussion Paper No. 4488, 2004.
  [35]Beck T., Levine R. Stock Markets, Banks and Economic Growth : Panel evidence[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4,28(3):423-442.
  [36]Cetorelli N., M. Gambera. Banking Structure, 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Growth: International Evidence from Industry Data[J]. Journal of Financial, 2001,56(2): 617-648
  [37]Claessens S., L. Laeven. Financial Development, Property Rights, and Growth[J].Journal of Finance, 2003,69(1):267-293
  [38]Dehejia R., A. Lleras-Muney. Why does Financial Development Matters? The United States from 1900 to 1940[EB/OL].NBER Working Papers No9551,2003.
  [39]Felix Rioja and Neven Valev. Finance and the sources of Growth at Various Stag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Economic Inquiry, 2004,42(1):127-140
  [40]Genevteve Boyreau-Debray.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Growth: Chinese Style[J].World Bank, Development Research Group 1818H street, H.W. Washington, D. C. World Bank. 2003
  [41]Guiso L., P. Sapienza, L.Zingales. Does Loc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Matter? [EB/OL].NBER Working Paper No 8922, 2002
  [42]Hasan I. , P. Wachtel , M. Zhou.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Financial Deepening and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China[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09,33(1):157-170
  [43]Johnson S.,J. McMillan, C. Woodruff. Property Rights and Financ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2,92(5):1335-1356
  [44]Jagdish H.,S. Khan.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A Symbiotic Relationship[J].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 2008,18(1):1033-1049
  [45]King R. G. and Levine R. Finance, Entrepreneurship and Growth: Theory and Evidences[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1993,32(3):513-542
  [46]Lucas R. E.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s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8,22(1):3-42
  [47]Levine R.,S. Zervos. Stock Markets, Banks and Economic Growt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a,88(3):537-558
  [48]Levine R.,S. Zervos. Capital Control Liberalization and Stock Market Development[J].World Development, 1998b,26(7):1169-1184
  [49]Levine RThe Legal Environment, Banks and Long-Run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J].1998(30):596-613
  [50]Levine R Law, Finance and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1999(8):26-67
  [51]Levine R Bank-Based or Market-Based Financial Systems: Which is Better?[J].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2002,11(4):398-428
  [52]Luintel K.,M. Khan,P.Arestis,K. Theodoridis.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8,86(1):181-2000
  [53]Romer P. M.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s, 1986,94(5):1002-1037
  [54]Salai Martin, Xavier. Cross-sectional Regressions and the Empirics Growth[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4(38):739-747
  [55]Seetanah B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A VECM Approach[J]Journal of Bank Management, 2007,6(4):7-16
  [56]Thomas Hellman,Kevin Murdock,Joseph Stiglitz.Financial Restraint:Towards a New Paradigm[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163-207.
  [57]Wright, R.EThe Wealth of Nations Rediscovered: Integration and Expansion in American Financial Markets, 1970-1985[M].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2002
  [58]Zhang Jun , Guanghua Wan , Yu Jun . The Financial Deepning-Productivity Nexus in China : 1987-2001[J]. 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Business Studies , 2007(5): 37-49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区域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