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分析贵州省黔南低山喀斯特峰林地区林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指出贵州省黔南低山喀斯特峰林地区林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优势,提出了相关林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黔南低山喀斯特峰林地区;林业发展;森林资源
1、自然环境概况
1.1、地貌
贵州黔南低山喀斯特峰林地区在贵州省生态功能分区上属于中部湿润亚热带喀斯特脆弱生态区,其喀斯特峰林广泛发育是其地貌主要特征,位于云贵高原南部的苗岭山脉向广西丘陵过渡斜坡地带,境内地势呈东南低西北高。地貌类型以中低山为主,峰林岩溶地貌广泛发育,海拔多在 800-1200 米之间,最高海拔位于望谟县境内为 1718 米,最低海拔位于荔波县境内为 300 米,平均海拔 984.3 米,低于全省 1107 米的平均海拔高度。
1.2、气候
该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既有寒冬绵长的高山地带,也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丘陵低山、盆地,具有气候温和、热量丰实,雨量充沛、雨热同季等特点。年均气温在 15-19℃之间,年积温在 4500 度 -6500℃之间,无霜期一般为二百六十天 , 年日照时数平均 1200-1500 小时,年平均降雨量 1200-1460 毫米,夏季降水量为全年总降水量的 3/4 以上。
1.3、水资源
该地区河道长 25 千米以上,流域面积大于 20 平方千米的河流有 108 条,平均河网密度为 0.75 千米 / 平方千米,水能理论蕴藏量 2.55 万千瓦,可开发量 1.15 万千瓦。地下水资源总量 4.64 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 188 立方米 / 人。区内主要河流长度总计为 980.1 公里,流域总面积计 12611.2 平方公里;本区同时也是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区内石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 20% 以上。水土流失不仅影响区域的经济发展,而且对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隐患。本区的生态建设有利于整个长江、珠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是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
1.4、植被
本区水平分布上地带性天然植被主要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及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其种类组成以壳斗科的烤属、石栎属、青冈属等占优势,但由于处于云贵高原向湘桂低山丘陵的过渡地带,所以,植被类型在水平上有明显的差异,从东到西的植被类型出现了高原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向半湿润性常绿阔叶林的过渡。该区森林资源多为次生林和人工林,人工林树种单一,中幼林比较重大。现查明的植物达 1588 种,分属 170 科 744 属。有中国特有属 3 属,有重点保护树种 33 种,药用野生植物 1054 种。
1.5、土壤
因地形地貌及生物气候等变化较大,因而形成了较多的土壤种类。该区自然土壤分属两个土区,一是黔中高原丘陵黄壤、黄色石灰土区;二是黔南、黔西南山原峡谷红壤、红色石灰土区;另外在丘陵、盆地地区,自然土壤有紫色土,耕作土主要有黄泥土、潮泥土。主要土类有黄壤、红壤、石灰土、紫色土和水稻土等 5 个类型。
2、社会经济概况
2.1、土地现状与利用结构
本区位于贵州省南部,包括紫云县、长顺县、惠水县、平塘县、独山县、荔波县、以及罗甸县的大部和望谟县的部分乡镇。地理坐标介于北纬 25° 07′ -26° 18′和东经 105° 55′ -108° 18′之间,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低山丘陵的过渡地带。全区土地总面积 1653116 公顷,其中建设用地 25215.21 公顷,占 1.53%;农业用地 1548463.48 公顷,占 93.67%;未利用地 79437.31 公顷,占 4.8%。
2.2、人口数量、密度与民族组成
2015 年末,区域内人口总数为 2469064 人,人口密度 149人 / 平方公里。区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全区有 23 个民族成份,世居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苗族、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 73.41%。多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浓郁神秘的民族风情,以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使区域成为理想的旅游观光和避暑胜地。
2.3、交通、通讯
交通与信息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近年来,本区交通运输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基本实现了区域内县县通高速,初步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网络。
邮电通讯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原来的通讯实施差、信息闭塞已彻底改善,现在所有行政村都开通有线电话,无线电话也覆盖到所有的行政乡镇。
2.4 经济及发展概况该区是以少数民族为主的边远山区,开发较晚,地广人稀。交通、文化和经济各方面都较落后,农民人均纯收入、工业总产值占工农总产值的比重在全省排序中比较靠后。
3、森林资源概况
本区国土总面积1653116公顷,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119144.72 公顷,占国土面积的 67.69%;有林地 548796.62公顷,占林业用地的 49.04%;森林面积,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7.22%,森林覆盖率为 45.51%。活立木总蓄积量 22790839.72立方米,其中有林地蓄积 22198312.51 立方米,占总蓄积量的97.40%;疏林蓄积为 63666.95 立方米,占总蓄积量的 0.28%;四旁树蓄积为 475090.4 立方米,占总蓄积量的 2.08%;散生木蓄积为 52573.85 立方米,占总蓄积量的 0.24%。
4、森林资源的主要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4.1、森林资源的主要特点
(1) 从总体上看,该地区仍属于森林资源贫乏的地区,森林资源仍然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林地利用率不高,还不能达到良好的生态环境要求。
(2)具有扩大森林资源潜力
林业用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较大,林地总面积1119144.72公顷,占国土面积的 67.69%,为营造林、扩大森林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些地块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可望增加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
(3) 森林分布不均,不利于生态效益的发挥。人工林少,天然林多,天然林面积占 76.91%,蓄积占 74.72%;人工和飞播林面积占 23.09%,蓄积占 25.28%。
(4) 森林资源近十年来得到较好发展,森林覆盖率整体上升约 10 个百分点,生态环境得到较好恢复,林业建设成效显着。
4.2、森林资源的主要问题
(1) 林分质量不高,除速生丰产林达到96.08立方米/公顷外,乔木林平均每公顷蓄积量仅为41.39立方米,林分卫生状况差,杂草灌木丛生,长势不够理想。
(2) 年龄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乔木林中幼林多,近成熟林少。幼龄林面积占乔木林面积的 69%,蓄积占 51.11%;中龄林面积占乔木林面积的 22.66%,蓄积占 32.51%;近成过熟林的面积蓄积分别只占 8.34%、16.38%。
5、区域林业发展优势和发展对策势
5.1、林业发展优势
(1) 区域内林产加工业比较发达,第二产业占林业总产值的25.4%。可利用东靠我省木材重点产区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木材深加工业,提升林业总产值。
(2) 以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荔波国家级樟江风景名胜区、紫云格秃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龙头,大力发展风景旅游、森林生态旅游,努力打造区内东西黄金旅游通道,带动其他如民俗风情旅游、餐饮业等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逐渐调整林业第三产业的结构比例。
(3)比较丰富的森林资源为林业发展布局奠定良好基础。
(4) 珍贵用材树种的培育是林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我省珍贵用材树种日益短缺,而市场需求又逐年增加,社会对珍贵用材日益增长的实际情况,加强对珍贵用材林资源的培育,对我省的经济建设和林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区内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区发展珍贵用材林基地建设,能够逐渐缓解社会对珍贵木材的需求,为市场提供优质的珍贵木材产品。
5.2、林业发展对策
(1) 以石漠化综合治理为主,适度发展特色经济林;
(2) 在低海拔(海拔 800 米以下)立地条件较好地区,发展珍贵用材林基地;
(3) 在交通条件便利的地区大力发展花卉、水果种植等产业;
(4) 大力开发和保护森林旅游资源,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一是以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等为依托,多方吸引资金建设森林旅游设施,保障旅游产品的供给。二是保护好森林植被,加强古大珍稀树种的保护,保障森林物种的多样性。三是加强森林景观的改造,在今后林业生产过程中,多注重乔、灌、草、藤、竹相结合,各个季节的观花、观叶、观果、观形树种相结合的原则,提高森林景观的可观赏性。
(5) 加强林分结构的合理调控,切实提高森林质量。一是加强未成林地的抚育及中幼林的抚育间伐工作,提高现有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二是加强对低产低效林分的改造,对已经形成“小老头”的人工林和天然林分,应该采取适当的抚育、更新措施,选择适地适树的造林树种,培育稳定而高效的森林群落,切实提高森林生产力。三是大力营造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努力提高森林质量。
(6) 切实加强护林防火工作。各级林业部门要认真落实“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强有力的扑火队伍,配备齐全的防火设施和设备;同时积极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消除火灾隐患。
(7) 监控外来物种入侵,提高综合防治手段。外来物种入侵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甚至给农、林、牧等基础产业带来灭顶之灾。所以建立外来物种动态监控技术体系和网络,提高对外来物种入侵的防治技能,对维护生态,保障林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积极推行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技术,加强森林植物的检疫工作,严禁未经检疫的林副产品的调出调入。
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系列国家战略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极大地改善了经济社会发展面貌,但由于区域间经济基础、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区域经济不平衡问题依旧突出。...
本文中将对人力资源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简要分析, 从而提出如何通过调整人力资源管理结构,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 希望能够对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临空经济企业也可以称之为空港经济。这种新兴高端区域发展模式首先是以机场的正常运营为主要依赖。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率先在发达国家出现。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与国家先进生产力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经济发展模式也正向多元化、现代化发展。各大机场周...
空间均衡理论是在一般均衡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用来研究经济空间发展态势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经过近60年的发展,空间均衡理论从最初研究商品供给与需求在空间层面的相互流动以探究相互影响条件下所有市场的均衡问题开始,逐渐扩展到区域贸易研究领域...
本文分析了小城镇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通过统计分析的方式研究了小城镇的三大产业发展水平。...
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破坏力并没有完全的消失,世界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各个国家面临着日益沉重的压力。发达国家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较为严重,其经济复兴的难度较大,而新的经济体由于发展的时间较短,发展程度有限,在金融危机之后,缺乏必要的...
伴随传统化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发生改变,知识经济体制时代所蕴含的发展因素已经将科技、信息技术以及生物科学技术同企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紧密结合。...
第5章结论及相关建议5.1研究结论。(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的提高促进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的增长:本文的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的扩大会降低服务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服务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进...
区域经济的产业布局十分重要,它实质上是以区域网络为基础,为区域以外的经济发展创造价值的区域性产业体系.区域经济内部一旦形成比较稳定的产业布局,由外部经济引起的规模收益递增就会体现在企业和行业中,同时会引起区域整体宏观经济水平的递增收益.因此,提高...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在我国举办冬奥会对市场的刺激将远超其他国家。目前,京冀经济协同发展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排头兵,冬奥会申办成功,更是加速了京冀经济、基础设施、交通、环境治理和旅游发展一体化。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要以请进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