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区域经济学论文 >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引导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8-12 共3662字
论文摘要

  一、平均利润率与生产价格理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一)平均利润率与生产价格理论

  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的不断深化。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当中,不管经济主体其拥有产品的多样性和规模的大小,也无论他们把资本投资哪部门或区域,只要他们所投入资本的量相同,各自所得利润就是大致相同,就是所谓的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的存在是以平均利润率的产生为前提, 而平均利润率要通过长时间市场竞争才能实现, 竞争就为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成功转移创造了极为有力的条件。
  马克思认为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 通过不同部门的竞争,资本会从利润低的部门流向利润高的部门,这样导致资本在各部门之间分配比例的变化,必然影响各部门利润。 因为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前提假设下, 把资本投入到有机构成高的部门所获得的剩余价值较少, 而投入到有机构成低的部门所获得的剩余价值却较多。 这样,一方面资本就会大量转移到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这就会导致这些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的生产规模扩大,产品供给增加,由此产品的价格降低,利润会减少。 另一方面,由于资本投向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很少, 结果造成这些部门的商品供给减少,其产品价格上扬,利润又会增加。 最终,各部门获得的利润大致相等,不同部门竞争就是市场机制进行配置资源的过程,也是资本的逐利过程。 资本流动的结果导致各部门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普遍提高,使各部门所获得利润大致平衡。 “通过这种不断的流出和流入,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根据利润率的升降进行的分配,供求之间就会形成这样一种比例, 以致不同的生产部门都有相同的平均利润,因而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 。
  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 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资本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不同。 由于社会化大生产、国民经济各部门公平竞争、资本在部门之间自由转移等综合因素的作用, 等量资本基本上都能获得等量利润,利润率趋向平均化,价值趋向生产价格,正是由于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规律的存在及其作用, 才使得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协调,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指导意义

  (一)优化配置区域间生产要素,促进要素跨区域流动

  1、大力发挥企业在生产要素区域间流动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是具备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活动实体,是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经营单位,同时也是生产要素空间流动的主体之一。 首先,企业可以通过跨区域的资产重组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 企业采取跨区域资产重组这种方式,企业在一定范围内对信息、人才、资金等资源进行积极的结构调整,可以实现对资源、市场、人才、资本进行充分而高效的组合和使用,也能促使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扩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企业也可以采取跨区域的扩张方式,从而使得企业在若干区域都有供应、生产、销售的部门机构,这样企业具备有低成本的生产要素、高效率的生产经营活动、畅通的分销渠道,或者具有技术与市场营销专长,大大的降低交易费用。 根据各区域的优势条件,充分发挥各地生产要素优势,通过这两种方式灵活有效地使用,可以促进要素更容易的流动,解决地区经济发展不协调问题,调整不合理的经济布局,也能减小企业开拓市场的难度。 在一定程度上也打破地区壁垒和市场分割的局面,有利于建立统一的区域要素市场,从而促进人才、资金、技术、资本和信息等不同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更加便利和频繁。

  2、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生产要素流动对区域差异的影响巨大, 不仅能缩小区域差距也能扩大区域差距,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对要素吸引力较强、投资环境良好、集聚效应也高,大量的生产要素就会流入该些区域,从而使得地区间发展更加不均衡。 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会集聚数量多和质量高的要素,该区域就可以获得更好地发展,处于区域发展格局当中非常有利的位置;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基础差、资源环境约束较紧,实力也差。 所以,通过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优化配置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干预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 政府应当制定适宜的财政、 信贷政策以及投资政策引导生产要素朝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方向流动。 例如加大对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给予特定行业税收优惠, 从而提高生产要素的收益率, 既能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也能吸引要素的流入,特别警惕生产要素的单向流动。 第二,通过改善落后区域的基础设施、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加大公共投资力度等方式以弥补落后地区的要素投入不足, 改善其落后的局面,为吸引要素流入欠发达地区创造发展条件。

  3、加快发展区域市场 ,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效的市场体系

  要优化要素的配置必须要完善的市场体系。 完善的资本市场便于扩大企业融资规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完善的劳动力市场有利于增加人民收入、扩大就业和稳定社会。 同时还必须高度重视产权、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要通过各种生产要素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高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充分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促进社会生产和社会消费的紧密结合 。 当前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垄断严重,人为的分割市场,导致市场扭曲,所以要要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行为,各区域之间的政策措施要协调统一, 尽量降低要素跨区域流动的成本,努力构建一个资本、劳动力、信息、产品能够自由流通的市场。
  进一步理顺资源价格形成体系,切实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以及污染损失成本在内的价格形成机制 。 大力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配置作用, 促使生产要素在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合理有序的流动,充分发挥发达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引导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朝着发展潜力大的地区流动。

  (二)加大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营造和改善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区域环境

  优越的区域环境有利于区域中产业的健康发展, 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 区域环境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的自然和社会因素的总和 ,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环境两部分,区域环境能为产业发展提供土地、劳动力、原材料等资源,这些都为区域产业发展存在和发展提供良好条件,而且,雄厚的经济基础、坚实的基建设施会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首先,大力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夯实基础设施对产业的支撑力度。 区域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区域的交通和通讯设施,当前市场变幻无穷,随时准确掌握外部需求变化以及其他信息资源对于企业调整策略非常关键。 还要完善交通运输体系,降低原材料和产品运输成本,便于选择产业发展的最佳区位。 其次,完善区域政策环境。 实施的区域政策引导和决定该区域的经济行为, 地方政府应当制定适于产业发展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和措施,及时提供和发布有关的信息,搞好必要的引导和服务工作,为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再次,政府应该从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实行差别化的产业政策,对区域内做出有针对性的引导、鼓励和限制发展的产业目录,这样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又有利于保护区域的资源和环境。

  2、积极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我国地域分工不明显,重复建设现象较为严重,各区域间产业结构趋同化, 各区域未根据自身面临的实际情况选择和确立主导产业,而去追逐利润高的领域。 各地竞争过度,投资分散,出现了产业结构雷同、特色差异不明显、分工不细化的现象,严重地制约地区经济实力的提高,并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缓慢,所以应通过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承接产业有序转移要从各区域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合理的制定政策,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 第一,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能,改变落后思想观念。 很多区域缺乏市场、法制、竞争与合作意识等,需要进一步扩大区域开放程度,加强区域之间多方面的交流和合作。 同时,政府也应该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率,从而营造良好的承接产业转移环境,实现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 第二,根据自身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人口素质等因素,合理布局区域的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的协作配套能力,定准区域特色,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从而做强优势产业。 第三,积极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挥园区集群效应。 努力完善园区的基础设施与生产配套设施,使园区的优势能够很好发挥出来,形成区域产业的发展特色,适度规模的扩建工程,防止盲目低效率的扩张,使产业开发园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体。 第五,承接产业转移与自主创新相融合。 要明确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加快产业的创新结构升级,形成各自的产业优势特色,优化各自的产业结构,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M].商务印书馆,2005
  [2]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李小建.经济地理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洪银兴《.资本论》的现代解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5]洪远朋.经济理论比较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区域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