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当前全球经济呈现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服务业日益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相比发达国家来说,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仍然偏低,区域经济发展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为了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国务院于2015 年 4 月 5 日批复实施《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在此背景下本文认为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及现状,以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增长的影响很有必要,由相关数据可知 2015 年国内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为 50.5%,同比增长 8.3%.而本文的研究对象长江中游城市群涵盖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2015 年江西省服务业实现增加值 6463.5 亿元,占GDP 比重为 38.6%,同比增长 10.0%.2015 年,湖北省服务业实现增加值 12736.79亿元,占 GDP 比重为 43.1%,同比增长 10.7%;2015 年湖南省服务业实现增加值 12760.20 亿元,占 GDP 比重为 43.9%,同比增长 11.2%.相比较之下我们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三个省份的服务业发展水平低于全国水平,而增速却快于全国服务业增速,说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态势良好,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服务业的一部分,其发展现状和水平仍需要研究以期能为相关政府出台产业引导政策提供参考或相关建议,但从研究现状看,相关研究主要探讨的是生产性服务业对就业和产值的贡献,专门从产业集聚角度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影响的文献并不多见。实际上,生产性服务业由于本身的产业特性,具有集聚经济的属性,一般会在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形成产业集聚现象,然后辐射到周边城市,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也主要在产业关联效应作用下带动相关产业获得递增收益、实现产业升级,进而促进就业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基于以上原因,本文认为很有必要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的作用机理,揭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黑匣子,理清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以便国家及各地区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战略规划,引导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十七届五中全会中通过的"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沿着产业价值链展开延伸的生产性服务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受到各级地区的高度重视。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高集聚、高知识化、高福射和高就业的现代服务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和高度的人力、知识资本密集性,在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考察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聚状况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增长的影响、具体而言,论文力求实现以下两个目的:
第一,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探讨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内涵及其集聚模式,重点阐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即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如何通过产生规模报酬递增效应促进其自身的发展,如何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组织效率、产生技术溢出效应、降低交易成本等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产业间联动发展,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第二,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实证研究对象,考察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状况,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增长的影响。
1.2.2 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以外部性理论、产业关联效应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为理论指导,结合我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细化为专业化集聚和多样性集聚,全面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2015 年 4 月 5 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复实施。这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首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正式定位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和"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旨在推动中国经济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将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实证,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分布情况以及集聚水平,并得出生产性服务业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影响力度,对于各地区合理安排经济布局、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结构。
1.3.1 研究内容。
第一,绪论。该本部分主要提出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界定论文理论和实证研究对象,阐明论文的研究思路、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在该部分,论文首先对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国内外相关理论和研究进展进行回顾,接着对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聚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最后进行一个文献述评,以期明确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然后再梳理相关的理论基础,为后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影响机制分析打好基础。
第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分析。在该部分,论文首先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模式,然后分析生产性服务通过规模报酬递增、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多样化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该部分为论文的实证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四,首先进行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的测度与发展现状分析。然后建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增长影响的计量模型,接着再做实证回归分析,最后根据回归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第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在该部分,本文主要根据前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对论文进行系统的总结和阐述,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1.3.2 研究方法。
第一,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归纳,揭示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接着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使本文的结论既有理论分析的特色,同时又具有实证检验的内涵,以期进一步丰富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
第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文在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现状时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阐述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模式,接着结合相关统计数据定量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状况,最后运用计量模型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三,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无论是产业集聚还是区域经济增长问题,都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论文的研究数据为 2003-2013 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数据同时具有时间和区域上的跨度,使得本文的研究不仅在时间上体现了趋势性,也在区域上体现了可比性。
1.3.3 研究结构。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1.4.1 预期的研究成果。
通过理论分析得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多样性促进经济的增长,以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专业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数据测度分析了解长江中游城市群 28 个地级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和发展现状,也即得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大小,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程度,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程度,进而通过实证验证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集聚专业化与集聚多样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向和力度。
1.4.2 创新点以及不足。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研究视角的创新,纵观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对产业集聚的研究,大多数学者都是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很少区分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性和多样性,本文特别考虑到量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专业性指标和多样性指标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二:国内大多数研究均集中在长三角地区,或单独的某个省份及区域,而对于 2015 年国务院新规划的长江中游城市群,还没有学者进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因此本文采用长江中游城市群为样本区域,具有一定得现实意义和贡献。
第三:大多数文献研究在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上并没有考虑到知识存量的影响,本文将知识存量作为解释变量加入到计量模型中,考虑到知识存量量化的难点,本文采用替代指标科技支出来衡量知识存量。
因受限于研究水平、研究时间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因素,本研究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于以后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具体来说可能存在的不足为:
第一:目前国内外对于产业集聚水平的衡量测度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统一标准,而本文采用使用较多的区位商指标来衡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而由此得出的实证结果也可能因为产业集聚水平指标的非一致性认可而产生质疑;第二: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当前,国内外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通过参阅相关资料将生产性服务业细化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商业服务和租赁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并以这五个细分类别来计算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专业化程度和多样化程度,其可能并不能完全的反映整个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由此也会对计量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也不会影响其定性分析。
第一章绪论一选题依据和意义。(一)选题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尤其是近几年,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但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和问题,比如环境污染、能源消耗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其中最受人关注...
第2章区域经济差异及相关理论2.1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概念。2.1.1区域的概念。目前为止,经济学中对区域的定义尚未统一。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艾德加M胡佛指出,如果把区域看成一个整体可以对研究人员所需处理的数据和事件进行很大程度上的降低,这样就可...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服务业的作用和影响逐渐由弱变强,并最终占据主导地位,目前世界上发达经济体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大多在70%以上。与农业和工业不同,服务业部门不仅对经济增长的产值方面的贡献会越来越大,而且对经济增长的劳动力就业方面的影响也会越来...
在有关区域经济问题的研究中,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是区域间的空间相关性,几乎所有的空间数据都具有空间依赖性或空间自相关的特征.近年来在研究中国经济的问题时,学者们也考虑了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异质性,如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大陆省级区域工业全要...
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系列国家战略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极大地改善了经济社会发展面貌,但由于区域间经济基础、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区域经济不平衡问题依旧突出。...
一、引言在国内国际市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低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原有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的大背景下,我国很多企业开始探索和寻找新的业务领域,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高技术创新绩效是企业的当务之急。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技...
结论本文通过对吉林省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棚户区改造是一个长期、复杂的问题,既涉及到政府部门的认知水平和法规、政策的制定,又涉及到社会学、人口学、经济学、城市规划等多个方面,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时间、精力以...
1营口市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1.1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结构不合理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8.8:57.4:33.8.第三产业仅占GDP的33.8%,比重偏小,第二产业占GDP的57.4%,比重偏大,且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重工业比重过大。产业结构低度化,第三产...
农业产业化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发展的新机制,是解决当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现实选择,而龙头企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效能,同时也是区域农业经济进一步提升的基础,它的众多特点与功能吸引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如:王学林从契约理论角...
第4章雾霾污染与产业结构的空间效应分析4.1数据来源我国2012年2月29日通过了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新标准中首次增设了对于颗粒物(直径小于2.5微米)的浓度限值,此标准的正式生效日期为2016年1月1日,所以对于雾霾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