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保障论文 >

农村新型家庭养老方式探析绪论

来源:未知 作者:chunt
发布于:2016-04-12 共562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石家庄山尹村家庭养老模式探析
  【第一章】农村新型家庭养老方式探析绪论
  【第二章】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一般概述
  【第三章】反哺式养老、代际交换及养老支持系统理论
  【第四章】农村养老现状及家庭养老模式的变化
  【第五章】新型家庭养老模式认同评价分析
  【第六章】完善我国农村新型家庭养老模式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石家庄农村养老模式优化研究参考文献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到 2010 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为 1.78 亿,占总人口数量的 13.26%,其中 60 岁以上的为 1.78 亿,占总人口的 13.32%,预计 2015 年,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突破 2 亿,约占总人口的 14.8%,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否能够得到解决,这就直接关系到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的繁荣稳定。
  
  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情况决定了农村老年人主要选择家庭养老模式,养老责任主要由子女或家庭成员承担。但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传统价值观念转变、老年人独立意识增强以及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等因素的影响下,农村的家庭结构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变化,核心家庭和空巢家庭大量涌现,传统的共居共存家族式的养老模式不断减少,而对与家庭养老的保障功能也在逐渐的弱化。目前虽然国家在不断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但是社会还不具备完全承担养老责任的条件,养老的责任主体依然要回归家庭,因此呢,需要我们重新来认识家庭养老的重要作用,需要我们国家和社会支持家庭养老模式。
  
  基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特殊性,而找寻满足时代需要的新型家庭养老模式已经是至关重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家庭养老模式的特征和形成,需要结合石家庄农村地区的养老现状,从而找到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变化,并且明确指出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将逐渐转变为与当今社会相适应的家庭养老模式,从而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优势,改善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缓解我国的养老压力,继承并弘扬家庭养老的责任观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当前中国农村地区在经济收入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体制发展不健全的情况下,养老资源极度匮乏,家庭养老是其最主要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不仅可以使老年人在心灵上得到慰藉,还可以在社会上形成积极的社会风尚,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然而由于家庭规模日益缩小,老龄化趋势的发展以及代际关系的变化等因素导致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遭受冲击,家庭成员无法承担赡养老人的全部责任。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对目前农村养老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其发生的变化及未来趋势,从而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优势,建立新的农村养老保障和服务体系,使我国农村地区的养老压力得到有效的缓解。
  
  第一、在家庭结构、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下,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不断弱化,其农村地区养老问题与城市相比更为显着和突出。本文从新型家庭养老模式视角入手,以河北省石家庄市山尹村老人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的形式对目前农村的养老现状展开调查,从而分析家庭养老模式的变化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明确指出家庭养老模式今后应当继续存在,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不断演变为新型的家庭养老模式,设计指标针对新型家庭养老模式认同作出评价,为解决我国的农村养老问题提供建议。
  
  第二、通过借助描述性统计分析、层次分析等数量分析方法研究当代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并对此做出理论或现实解释。
  
  1.2.2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家庭养老模式在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从理论上看,家庭养老模式的发展体现了反哺式养老方式的延续性,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代际关系。目前农村地的区养老问题非常突出,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挑战,而我国对家庭养老模式的变化及成因多从宏观上进行分析,缺乏微观的实证研究,因此本文将借助问卷调查进行实证分析,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家庭养老问题。
  
  现实意义:目前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有了良好的提升,但是农民的生活水平还不是很好,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在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和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障力度不足的情形下,怎样充分利用家庭养老的优势对于解决农村地区养老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新型农村家庭养老模式进行深入探讨研究,能够有效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富强。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家庭养老的概念研究
  
  对于家庭养老的概念研究,总结起来目前有三种观点。第一种,亲情说。张文范(1998)认为传统的家庭养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一种亲情养老。第二种,家庭说。王红漫(1999)认为:所谓家庭养老,就是指以家庭为单位负责照顾老人的,减轻社会压力,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第三种,方式说。姚远(2000)认为:家庭养老是指由家庭所承担养老责任的文化模式和运行方式的总称。
  
  2、家庭养老模式的变化及趋势研究
  
  尽管家庭养老模式出现的时间较早,但是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社会养老模式的出现,家庭养老模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此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展开研究。
  
  于秋华(2006)指出截止到目前为止,养老模式主要包含家庭养老模式和社会养老模式两部分。而作为农业社会约定俗成的社会风气, 家庭养老模式可以被视为一种非正式的模式,基本内容包括老年人的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并且随着家庭的形式、规模和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的逐步改变,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出现了逐渐弱化的趋势,但是这种家庭养老模式是不会完全被社会养老所取代的,会伴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从而转变为迎合当今社会需求的家庭养老模式,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农村的现实状况决定了家庭养老模式是目前农村老年人所主要选择的养老模式。张大方(2005)认为家庭养老是指家庭成员为老年人在经济、生活及精神方面提供帮助的行为,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家庭也具备社会保障的功能,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时代,仅靠机构养老以无法解决养老问题,家庭养老模式需要重构,即以家庭养老模式为基础,结合社会所提供的养老资源,使仅依靠家庭进行养老的模式逐步发展为家庭与社会互动型的养老模式。政府和学术界对于家庭养老在养老保障中的重要性日益重视,但是只依靠家庭已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需要得到社会的支持,针对家庭养老模式今后该如何发展,又该如何进行明确的界定,目前尚处在探索和争论的过程中,尚未找到明确的有效答案。
  
  3、完善家庭养老模式建议对策研究
  
  学者们就如何完善家庭养老模式主要从两方面提出建议对策,首先要明确家庭养老的具体内容,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更多的是对其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进行大力宣传等;其次是在以家庭养老模式为主基础上,结合其他养老保障措施,共同完善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缓解养老压力
  
  为了保证家庭养老模式在农村地区的健康发展,陈彩霞(2000)指出农村老年人应在具备劳动能力的情况下多劳动,确保自己的经济收入基础,为了今后能够得到子女们更好的生活照料以及经济支持,老年人应该拥有自己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借助利益机制的驱使,从而引导子女们自觉的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为此,老年人应主动掌握土地使用权或所有权,只有子女在赡养老人的前提下,才能继承土地的使用权或所有权。政府也应采取相关法律措施,如老年人的农业税应当减免。丁煌(2001)指出应明确家庭养老的责任和义务,使全社会对家庭养老的认识上升到法制层面,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对不履行赡养老人的行为给予严厉打击。刘庚长(1999)认为目前家庭养老模式在农村地区正处于过渡时期,仍占重要地位,起兜底作用。他建议应大力提倡家庭养老模式,同时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服务建设,不断完善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险制度。
  
  1.3.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家庭养老问题具有典型性的理论有代际交换理论,该理论自 1970年以来被社会服务研究领域的众多学者所采纳,是用来分析家庭成员间的互惠关系、代际间的照顾和利益回报问题。Brain 将代际交换理论应用于老年人的生活照顾与赡养等问题研究,依据代际交换理论研究,家庭承担照顾老人的行为也可以看作是子女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行为。
  
  国外关于家庭养老模式的研究观点如下:目前日本政府非常注重提高老年人的福利水平,大力发展基础设施服务建设,大力兴建公益性质的养老机构,合理安排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吕学静(2000)认为,日本不仅积极提倡家庭养老模式,同时也十分重视养老设施的基础建设,家庭养老模式应与社会养老模式共同发展,共同促进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由于家庭变迁的发生,家庭养老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行孝观念逐渐被劳动力流动趋势所打破,越来越多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参加经济活动,父母由女性提供日常生活照料逐渐弱化。金荣范(2010)认为,韩国女性参加经济活动的人口数量未来可能会有所增加,家庭负担会随着女性经济活动参与率的增长和福利国家福利体系的日渐成熟而逐步减轻。
  
  各国在家庭养老问题方面积累了很多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其中有很多值得我国借鉴。陈洁君(2006)认为政府应当鼓励人们选择家庭养老模式,如日本政府规定凡是照顾 70 岁以上老人非让子女可以享受税收减免政策,如果子女要修建房屋,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如果患大病导致生活不便的老人需要特殊设备,政府应当予以提供。张敏杰(1994)指出在美国实行社区服务街区补助计划,该计划用于帮助老年人能够在家里独自生活,同时该计划还包括许多的服务项目,例如家政服务、家庭杂务、运输、供给膳食等服务项目,目的是为了使所有居住在家的老人都都能够享受此服务,满足老人的日常生活需求。
  
  根据对以上的家庭养老文献的分析可知,国内关于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我们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但是对于家庭养老模式的总体发展趋势研究还是存在分歧。学者们普遍都认为目前中国的养老压力还是比较大,特别是对于我们经济发展还是很缓慢的农村地区,家庭养老的现状很不乐观。结合本次内容,笔者认为上述文献的研究有其优势与不足。
  
  首先对家庭养老模式大部分学者持肯定态度。他们认为现阶段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家庭养老模式仍是主要的养老模式,社会养老模式及其他养老模式都无法完全替代。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家庭结构朝核心化趋势发展,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导致养儿防老的思想逐渐弱化,从而导致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冲击。
  
  其次是对家庭养老模式变化及趋势研究。学者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家庭养老模式的不可替代性,但是对于其今后的发展方向及具体标准没有明确的界定,欠缺这方面的研究,通过认真阅读前人研究文献,笔者认为认为现阶段我国的养老问题在农村地区更为严重,需要对农村地区展开调查,因此本文立足于实证研究,通过了解当地农村的养老现状,分析家庭养老模式的变化及未来发展趋势,对新型家庭养老模式进行认同评价分析,依据专家打分确定权重,通过格栅获取法对相关指标进行定量处理,从而了解人们对当代家庭养老模式是否认同,进而为今后这种模式的完善与发展提出建议。
  
  最后关于完善家庭养老模式的对策建议存在不足。大部分人认为在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挑战,同时也探讨了家庭养老模式的变化及发展趋势,但对于如何在家庭养老模式逐渐弱化的驱使下解决养老问题尚未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很多学者仅从宏观角度上对其展开研究,缺乏微观的实地调查研究。笔者认为,家庭养老问题主要是集中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要尽可能多的满足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客观需求。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自古以来赡养老人的义务都是由家庭承担的,但是在城镇化进程的道路中,人口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农村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核心家庭数量日益增多,传统的价值观念在逐渐转变,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从而导致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冲击。
  
  第一本文选取农村家庭养老模式作为研究视角,结合相关文献概括了家庭养老模式的基本特征、形成原因及与社会养老模式的比较。第二充分考虑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未富先老”的国情,找寻家庭养老模式的相关理论依据。第三从当前农村的养老现状入手,分析家庭养老模式的变化及未来发展的趋势,从而得出今后这种模式将继续存在,并且与当今社会相适应逐步发展为新型家庭养老模式。第四明确新型家庭养老模式的内容,通过实地调研获取人们目前对这种模式的认可程度,依据指标得分获得人们对这种模式具体内容的认可度。第五提出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政策建议,解决传统农村家庭养老模式不断面临的困境。
  
  1.4.2 创新点
  
  第一,分析视角上,以新型农村家庭养老模式为研究视角,以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典型地区进行实证分析,突破学界一直以来主要研究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理论内容,从而忽视了该模式延续的必要性及变化趋势,弥补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相关研究的不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社会养老保障力度不足,家庭养老模式是其最主要的养老模式,基于此本文选取新型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视角展开研究。
  
  第二,研究内容上,学界关于家庭养老模式的研究较多,而专门针对农村地区的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农村地区家庭结构日益缩小,养老观念发生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不断弱化,而且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社会养老模式发展不太健全,导致目前农村地区的养老现状不容乐观。本文通过深入调查农村地区的养老现状,基于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变化及趋势提出今后应当建立新型家庭养老模式,并以此为线索,探寻农村老人在这种状况下应如何完善家庭养老模式,从而明确家庭养老的地位,强化人们家庭养老的责任意识。
  
  第三,本文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调查方法。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目前农村地区的养老状况,其次对新型家庭养老模式进行认同度评价,利用专家打分方法和格栅获取方法进行评价分析,了解人们对这种模式的认同程度及意见,从而指出在完善家庭养老模式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方面,并且家庭养老需要社会的支持。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社会保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