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保障论文 >

农村养老问题论文(热门范文6篇)

来源:未知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21-06-17 共11126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削弱,社区养老体系滞后,社会福利、政府救助和社会保障缺乏投资,令绝大多数的农村老人在家庭之外的边缘和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养老问题令人担忧,这种现状不容乐观。下面是搜索整理的农村养老问题论文6篇,供大家参考阅读。

  农村养老问题论文第一篇: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意愿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一基于江苏省部分市县农村养老问题的调研

  摘要:在城市化浪潮下,农村越来越空心化和老龄化。针对农村空心化带来的农村留守老人如何养老问题,课题组选择常州新北区、南京高淳区等四市五区,通过走访考察、座谈交流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开展调研,调查农村老人在养老方式、医疗服务、生活文化娱乐等服务、养老费用承受能力及宅基地换养老等方面的意愿和需求,分析当前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存在的专业养老机构缺乏、村庄闲置、农村老人养老承受能力低等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就地建设养老中心、推动农民宅基地换养老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意愿;机构养老;问题;对策;

  一、引言

  中国已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9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8.1%,65周岁及以上占总人口12.6%。[1]过去我们常常关注的是城市人口老年化的问题,现在在城市化浪潮下,大量农民特别是亲壮年劳动力进城成为“新市民”,部分打工老人回归田野,人口选择性迁移,致使城乡老龄化发展不均,农村老龄人口比重较大,老龄化速度较快、程度较深。[2]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在深度、速度及地区差异等方面均高于城镇,研究预测:未来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将依次经历快速(2010~2020)、高速(2021~2034)、高位(2035~2050)三个发展阶段。农村人口老龄化形势极为严峻。而农村变得荒芜颓废,只剩下少量留守的“空巢”老人,年轻人离开让农村传统意义上的“养儿防老”思想和“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冲击。有人定义,农村留守老人是具有农村户籍、年龄在60岁以上、全部子女离开农村居住地外出务工达6个月以上或从事其他职业而独居、或夫妻共住、或与孙辈同住的老年人。[3]中国老年人最多、问题也最大的是农村,当前一个时期,农村既是留村农民的基本保障,又是农民进城失败的退路,农村是应对老龄化的重要阵地。[4]大量出现农村留守老人后,一方面是农村土地房产资源大量闲置浪费,另一方面是留守老人生活质量低下,缺少养老服务,无幸福感可言。农村留守老年人存在照护难、服务难、就医难、隔代照顾孙辈难、农业生产难等诸多焦虑和担忧。[5]在推动乡村振兴中,如何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集中养老问题,通过村庄整治,在农村就地建设一些养老服务设施,让留守老人相对集中居住在一起,在熟人社区中养老,做幸福的原住民,同时解决农村房产土地大量闲置浪费,这个问题很有现实意义。

  二、农民养老意愿的调查

  课题组选择常州新北区、南京高淳区六合区、宿迁市宿豫区、扬州市邗江区等四市五区开展走访考察、座谈交流和问卷调查,通过收回的756份问卷对农村老人的养老意愿和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在四个市五个区共发放和有效回收问卷756份,全部为有效样本。

  1、农村老人生活状况和对养老方式选择的调查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农村60岁以上夫妻双方健在的比例较高,占51%;其次是一个老人的家庭,占30%;三个或四个老人以上的户数比较少,分别是14%、5%,一般是有两代老人健在。养老环境上,农村老人更倾向于留在农村(占86%),其中与农村的子女住在一起(35%)、自己居家养老(27%)、尽量与周围邻居熟人住在一个社区(24%),只有7%的选择投奔城里子女,7%的选择去敬老院。与此选择呼应的是87%的农村老人欢迎在本地建设养老项目,“不离乡”养老,也说明他们渴望在农村就地养老。对养老公寓的面积需求上,70%的农村老人选择了75平方米以下,其中选择50-60平方(一室一厅)的比例最大,占36%,土地资源节约的空间很大。

  2、农村老人医疗服务、生活服务和文化娱乐服务需求调查

  从表2可以看出,医疗健康服务上,在体检、常见病慢病管理、紧急呼叫救助、康复训练以及其他等选项的比例分别是86%、67%、47%、37%、1.6%。日常体检需求排在首位,其次是常见病慢性病管理,对康复训练的需求不高。希望养老机构能够提供的生活服务上,一日三餐、宾馆化服务、浴池游泳馆、足疗按摩、理发室、商品超市等六个选项的比例分别是84%、60%、20%、20%、55%、52%。解决吃的问题最重要,其次是宾馆化服务,理发和购物也是老年人重要的生活服务。希望养老机构能够提供的文体娱乐服务上,麻将棋牌室、图书报纸阅读室、书画室、电影室、唱歌跳舞室等选项比例分别是71%、57%、33%、44%、42%。麻将棋牌还是最受欢迎的文娱项目,其次是图书报纸阅读。

  3、农村老人养老费用承受能力及对宅基地换养老的意愿调查

  表3显示,目前农民每月能承受的养老费用还是偏低,养老费用能够承受每月1,000元以下的占51%,每月1,000-1,500元的占28%,每月1,500-2,000元的占16%,每月2,000-2,500元的占4%,养老费用能够承受在每月2,000元以上的很少,大部分在每月1,500元以下,农民能够接受的还是低层次的基本养老,花钱购买更好的养老服务的能力不足。

  表1 农村老人生活状况和对养老方式选择的调查 

  表2 农村老人对医疗服务、生活服务和文化娱乐服务需求调查 

  对农民是否愿意用宅基地换养老公寓的调查,选择不愿意的占52%,选择愿意的占48%,城市化程度高,经济收入好的地区,选择愿意置换的高达80%。但在置换方式上,选择将宅基地退回,由村里收购的占15%,保留宅基地权利出租的高达73%,没有考虑好的占12%。说明农民不愿意轻易永久放弃自己的宅基地权利,“祖产”不能丢的观念很重。但农村房产闲置很严重,大部分农民愿意把房子出租换养老费用。

  三、农村养老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养老模式单一,缺少专业机构养老

  现在养老模式上基本是“90+7+3”的比例,也就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比例分别是90%、7%和3%,而实际农村的机构养老比例更低,所调研的常州新北区和南京高淳区的机构养老比例只占1%,养老机构分别是14家和13家。两地的做法都是加强老年人助餐中心(点)建设,抓标准化居家养老建设,连锁式设立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同时政府购买服务,招募志愿者为居家老人提供上门的助餐服务、探望、助医助浴,用智慧手环进行健康应急管理等等。总体来看,目前农村的养老服务设施不足,跟不上农民的需求。农村专业养老机构少,专业化的护工、护士不足。基层社区不具备吸引医疗卫生人才的激励机制,相关人员在教育培训、收入待遇等方面缺乏有力的配套政策与财政支持,无法为农村老年人提供疾病预防、疾病救治、康复照护、失智照护等综合性服务。[6]有限的建设资金与单一的建设主体,致使机构设置率低,数量严重不足,社区养老陷入供小于求的困境。[2]

  (二)社会养老机构入住率低

  表3 农村老人养老费用承受能力及对宅基地换养老的意愿调查 

  机构养老的经济效益比较差,虽然改造后的公办民营养老服务机构的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接受养老服务人数较少,入住率较低,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很难实现收支平衡。我们走访的几个养老中心收费不高,基本还是慈善性质。比如常州鼎武医院在全国率先创办集医疗、养老、康复、护理(临终关怀)“四位一体”养老模式,先后托管了政府供养的孤寡老人100多名,还有社会寄养的老人、重残人员等,接受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养老、康复、护理。鼎武医院的收费标准是伙食费15元/天,床位费15元/天,护理费30元/天,一般一个护工照顾3个老人。但是2,500元/月的收费标准市场接受度不高,往往会出现床位闲置和亏损问题。而1,000元/月的政府低价福利院、敬老院的床位往往供不应求。

  (三)农村空心化,土地资源浪费

  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力都选择到城市打工或者寻找创业机会,农村人口越来越少,年轻人比例下降,只剩下少量留守老人,农村变得荒芜颓废和空心化。近几年,政府大力推进农村人口城市化,鼓励农民进城成为市民,年轻一代农民在城里打工就业可以在城里买房租房,也可以解决小孩上学问题,这样妇女和儿童也大多数进了城,留守老人中有50%成了空巢老人。留守老人生活质量低下,医疗服务缺失、文化活动空白,需要得到社会关注和关爱。调研的常州市新北区,2019年60周岁以上户籍老人12.8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1.33%,其中农村老年人10.59万人,占全区户籍老年人数的82.73%。高淳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0.7万人,占全区户籍人口约24%,农村老年人口也超过了80%,出现了城乡老年人口倒挂现象。

  农村人口的空心化逐步发展到土地闲置、企业关闭和基础设施荒废等整体性空心化。农民外出打工定居城镇,导致村庄房屋大量闲置。每个村都只有少量老人分散居住。据我们调查,高淳区东坝镇的魏家庄共有78户223人,目前房屋空置的占25%(其中15%节假日回来,另外10%完全空置),老人在家留守的约35%,仍然正常家庭自住的占30%。六合区金牛湖街道茉莉花村1255户,房屋空置的占20%(其中10%节假日回来,另外10%完全空置),老人留守的约40%,正常家庭自住的占40%。这些宅基地的闲置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双向浪费。

  (四)农村老人对市场化养老服务接受度差

  一方面,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农村家庭养老模式是以传统血缘关系为前提的一种代际之间的反馈性质的养老模式。[7]城市化浪潮下,青壮年外出求学、务工等原因,大量年轻人离乡,使得家庭规模缩减,照顾老人的人力减少。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渐衰弱,空巢、独居老人数量较多,子女对老人的生活照料已经不能实现,老人生病时也无法让子女在身边照顾,家庭养老资源日渐不足,传统家庭养老赖以存在的客观环境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受传统“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有些老人担心到机构养老被别人指责子女不孝顺,对到机构集中养老生活方式并不一定接受。加上农村低龄老人自理能力强,自养现象严重,年龄超过80岁的健康老人仍然会下地干活,经常出现老而无休现象。现在肯去农村敬老院的多为失能需要护理的老人、无子女孤寡老人和一些政府兜底的五保户,能够正常生活的农村空巢老人多倾向于居家养老,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不强。据我们调查,只有7%的老人愿意去敬老院养老,选择居家养老、与子女居住等养老生活方式的分别为27%和42%。

  (五)农民承受机构养老费用的能力不足

  农村空巢老人经济来源主要有种地收入、临工收入、子女供给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农地的收入不管是自种还是出租都是比较低的,临工收入则受制于自己的年龄和身体,子女供给则取决于子女的经济条件和孝顺程度。农村每月社会养老保险补助金额不高,南京目前的标准是470元/月。而农村空巢老人患病率高,还要承担医疗费用,经济压力较大。经济来源不足导致农村空巢老人承担养老费用的能力不足,更无法承担服务好、市场化收费的机构养老支出。

  四、发展农村养老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规划,鼓励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兴办养老服务设施

  老龄社会趋势加重情况下,城市现在鼓励现有闲置厂房、社区用房、城市经济型酒店、办公用房等房产调整为养老设施。而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缺口也非常大,调查显示,只有7%的老人愿意投奔城里的子女,93%的老人希望住在农村养老。国家鼓励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应该制定政策鼓励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优先保障发展农村养老设施。可以优先利用被撤并的乡村医院、学校,盘活闲置的村办企业用地,改扩建老村部和村级活动场所,也可以回收一批农民闲置房屋进行维修改造。规划可建养老设施的用地吸引国有企业或者社会资本来投资建设和运营,增加机构集中养老的供给。

  (二)盘活资源,推动农村宅基地换养老

  农村空心化带来的问题是留守老人都分散居住在不同村落,规划建设好农村养老设施后,应该引导农村养老人口从分散居住变为迁移聚居。引导的重要手段就是推动宅基地换养老,利用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破解农民养老问题。法律赋予农民以土地为核心的财产权利,土地财产权利可以按自愿原则实现“土地换保障”。农民宅基地既有福利性,也有保障性,宅基地登记确权后,资源变成资产,农民可以与村集体组织签署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协议获得经济补偿,也可以置换养老公寓。“土地养老”,就是要把农民的土地保障功能充分利用。让留守老人集中居住到养老公寓中享受专业结构的康养服务,不愿意到养老中心的,也可以置换到保留村庄集中居住,政府发展社区养老,不保留的村庄则拆除后复垦形成建设用地指标,解决投入资金。建养老公寓既可以让老人相对集中居住,也可以大大节约土地资源。农民既可以获得养老公寓的产权,还可以用少占资源获得的补偿解决养老金问题。

  (三)公建民营,建立政府与社会企业合理分担机制

  养老服务要避免“政府包办”,但也要防止政府撒手不管。政府要把公建的养老资源盘活用好,鼓励和补贴社会资本投资养老,对特定群体向养老机构购买服务。规划和建设一批养老服务设施还应该成为政府的主要职责,建立政府与社会企业责任合理分担机制。“市场主体要成为多层次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过去我们很多政府的敬老院往往是收费低、服务不专业,每年需要贴补大量的运营费用,而实施公建民营的改革后,专业化运营机构实行高、中、低养老群体组合,增加收入;或者医养结合、以医疗收入补贴养老,企业能够很好生存,政府除了购买服务外,不再贴钱。将市场力量引入养老服务体系是趋势,现在很多地方都通过招标把镇村的敬老院全部交由专业养老机构连锁运营。新北区薛家镇爱心老年公寓原为薛家镇敬老院,2019年推公建民营,交由北控医疗健康产业集团经营管理,薛家镇政府不再需要每年贴钱。

  (四)发展机构养老,鼓励就地建设中高端邻里社区养老

  应该用社会集中式养老逐渐取代家庭养老。在农村发展机构养老就是属于集中居住式的互助养老。从家庭养老过渡到集体养老,既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必然选择。[8]当前农村空心化的现状更需要为农民就地建设一批养老中心,提高机构养老的比例。现在留守老人散居方式往往难以互助养老,志愿者的服务成本高且服务不到位不专业,居家养老模式往往会使空巢老人更加孤独。而且,居家养老难以解决解决失能老人的护理、康复和临终关怀等需求。机构养老模式有利于老年人之间交流,构建的是一个“熟人社区”。如果就地建设养老中心,农村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生活,没有离开家乡的感觉。可以与生活习惯相同的群体一起生活交流,与熟悉的邻居互相帮助和照顾。养老中心配套丰富的养老服务项目,如日常健康管理,一日三餐、浴池游泳馆、理发室、商品超市等生活服务,麻将棋牌室、图书报纸阅读室、电影厅、理发室等文化娱乐设施。在这样的专业养老机构可以让农村老人晚年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建议中高端的老年公寓项目可以设单人标间、双人标间、家庭套房等不同房型,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老人入住。中高端养老要大力推行医养融合,在享受养老服务的同时更能解决治疗和康复的问题,形成集医疗、护理、康复、养老功能于一体的发展模式。

  (五)多渠道筹集,建立农民养老费用合理分担机制

  一是农民自己承包地的流转收入,村集体也可以土地流转收入中拨出一部分资金为农村老人购买养老保险,或者提高老人养老保险或医疗保险的比例,为农村失地老人提供一定的社会养老保障。二是如果农民不愿意用宅基地换养老,可鼓励农民将房屋出租,增加的租赁收入支出养老费用。三是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使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向农村老年贫困人口倾斜,减轻养老负担,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的,不管是民营还是公立,都应该享受医保报销。四是完善农村社保制度,让农民与市民一样每月有退休金收入,特别是为贫困老人提供养老津贴。顾益康提出乡村振兴必须真正解决农民养老金问题。[9]五是对农村需要长期照顾的老人试点长期护理保险,减轻老人的养老负担。六是政府补助,如一日三餐的补助;给高龄群体的高龄额外补助,年龄越大补助越多(南京的标准是65岁以上每增加5岁增加补贴5元/月,80岁以上30元/月);对五保户、失能失智、经济困难群体等的补助。七是镇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建立养老互助救济基金,可以从集体组织公积提留、村集体土地出让收入、乡贤捐助等渠道筹集。村里还可以划拨一定数量的闲置农田、空地为蔬菜园,组织身体状况较好的老人或爱心人士进行种植,保证蔬菜基本自给,降低生活成本。

  在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关爱和妥善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和养老问题,既是振兴乡村的应有之意,也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提升农民民生福祉的必然要求。我们应当尊重农民的意愿,利用农村广阔的空间和土地资源,就地发展好养老产业,让农村留守老人实现“老有所居、老有所养”。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J]中国统计, 2020,(03):8-22.

  [2]徐毅、朱玲梦中国农村养老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31(23)-234-238.

  [3]秦永超生态系统视角下农村留守老人福祉的影响因素[J.社会科学家, 2019,2019,(05).

  [4]贺雪峰农村是应对老龄化的重要阵地[J].理论与当代,2020,(11):54.

  [5]韩振秋新时代农村留守老年人养老面临的矛盾及化解策略[J].老龄科学研究,2020,8(08):61-67.

  [6]郑吉友、娄成武我国农村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21,37(02):35-42.

  [7]薛志坤.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硕士,河南工业大学2018.

  [8]向运华、李雯铮集体互助养老:中国农村可持续养老模式的理性选择[J]江淮论坛, 2020,(03):145-150+159.

  [9]赖惠能、周宇、董科娜“超级农民”的心愿:提高农民养老金].小康, 2021.(06):62-64.

  农村养老问题论文第二篇: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分析

  摘要:文章从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三个方面简要概述,从起步阶段、停滞阶段以及再发展阶段三个方面分析其发展历史,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差异、保障水平基金收益、社会养老保险执行三个方面分析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自身、土地制度三个方面分析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阐述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完善的原则和对策,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土地制度;人口老龄化;

  1 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每个国家都要面对的问题,随着人们寿命的增长,老龄化问题只会越发严重。我国正在步入人口老龄化的时代,如果将60岁以上的人口认为老年人口,则我国如今老龄化人口占总人口数量的20%左右,也就是说平均5个人就有一个老年人。而与人口老龄化相关的就是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能够保证老年人的物质和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但是农村地区大部分居民都没有缴纳社会养老保险,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农村地区的居民如何养老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

  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概述

  (1)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性思想。

  马克思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主体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人们主体性思想要求无产阶级政党发展依靠群众、为群众服务、为群众负责、向群众学习。马克思认为必须确保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否则人民群众会不断被资产阶级剥削和欺压,必须保证人民群众的主导地位才能实现教育平等、信仰平等、科学平等、自由平等,人民在工作之余才能够得到休息,妇女儿童的权益才能够得到保护。[1]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养老保险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养老保险思想自毛泽东时代开始就已经诞生,毛泽东认为必须解决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土地改革和五保供养制度等策略,对人民群众中的一些弱势群体给予照顾。我国人口数量最多的就是农村人口,但是农村人口以土地耕种为主,从事的工作很难直接产生稳定的收入。所以农村人口与城市工人阶级不同,工人阶级有定期的工作可以上缴养老保险,而农村人口则没有足够的资金上缴养老保险。习近平总书记认识到了现阶段农村人口与城市地区人口存在严重的分配不均问题,收入分配存在巨大差异导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极度不完善。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迈向小康社会的同时必须重视养老保险的问题,必须做到人人参加养老保险、人人享有养老保险,才能保证基本的民生。[2]

  (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相比城市有很多不足,首先农村地区人口对社会养老保险的了解不足,其次农村地区多数采用家庭式养老保障,即父养子—子养父的模式,最后农村地区人口的收入不足,农村地区的社会养老保险总体资金不足。

  3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史

  (1)起步阶段。

  我国改革开放之前并没有明确提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开放之后民政部才开始着手研究并建立农村地区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1986年国家宪法规定,国家公民在疾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年老之后具有向国家和社会获取物资帮助的权利标志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式起步发展,该阶段国家在各个省市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试行,以农村居民缴纳保险资金为主、国家资金补助为辅的形式在农村地区正式推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停滞阶段。

  1998年国家调整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能,将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责任划分给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同时在农村地区设立社会保险司。但是农村社会保险制度职能充分划分之后,该制度在农村地区的实行出现诸多问题,至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陷入停滞,甚至在这之后的几年还在不断倒退,导致农村地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大大减少。

  (3)再发展阶段。

  2009年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正式实行,此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入再发展阶段,该制度将农民个人缴费、政府补贴相互结合、将社会统筹与个人相互结合、将家庭式养老和土地保障等救助策略相互结合,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全国范围内对农村地区全面覆盖。

  4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1)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差异问题。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之间的差距过大,而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又分为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等养老保险制度,城镇之间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也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直接存在严重的差异导致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之间逐渐产生矛盾。而且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制度导致各个地区之间缴纳的养老保险基数不同,所以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险最后享受到的福利待遇远不如城镇地区。

  (2)保障水平和基金收益问题。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比较低,因为农村地区收入普遍较低,所以一般只能选择参数较低的档次进行投保。而且农村养老基金存于银行或购买国债,利息微乎其微,最终导致基金收益跟不上物价、最终享受到的保险金保障也比较低,通常经过大量工作人员的努力发现最后只能每月享受几十上百元的保障金,其保障水平和基金收益与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形成鲜明对比,严重打击了农村居民缴纳社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

  (3)社会养老保险的执行问题。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执行问题比较多,民政部门负责管理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收集、保管、运营和发放工作。但是民政部门受当地政府管理。导致部分政府出现资金缺口时挪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而且没有监督管理部门对政府挪用资金的情况进行及时管理,最后导致农民不再信任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除此之外,农村地区的分布远比城市复杂,所以管理难度比较大,最后用于管理方面的资金比较多,而且执行起来也非常困难。

  5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因素。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二元户籍制度不合理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善两个方面。二元户籍制度是导致城镇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差距过大的根本原因,二元户籍制度的长期执行导致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即使保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缴纳的基数与城镇地区相同,农村人口也没有足够的资金缴纳养老保险。经济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程度,经济水平和收入水平越高,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就越完善,农村人口得到的保障权益就越高。

  (2)农民自身因素。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农村自身存在的问题有农民参保率不高和思想观念落后两个方面的因素。农村参保率不高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需要缴纳的费用比较高,而农村经济的发展远不如城市,城镇居民每个月都有稳定的收入,定期缴纳保险金对城镇居民来说不成问题。而农村居民的收入没有城镇居民高且非常不稳定,所以很多地区的农村居民没有资金缴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还有一部分农村居民认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数过低,并不愿意缴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最终导致农村地区的参保率比较低。

  (3)土地制度因素。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有土地产出比不高和利用方式单一两个方面。农村人口的思想比较落后,对土地的重视程度是城镇居民所不及的,但是数千年的农耕文化导致农村居民有地就种粮食,但是粮食的价格始终不高,这就导致除了大规模承包土地耕种的农户都很难得到较高的耕种收益外,其他农户得到较高的收益。而且由于土地改革的政策,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农民只拥有土地的使用权和承包权,农村使用土地的方式单一,无法利用土地提高自身的经济水平,所以土地制度因素影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和完善。

  6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完善的原则和对策

  6.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完善的原则

  (1)生活保障原则。

  生活保障原则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供的养老资金必须高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否则农村居民无法利用社会保障资金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因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完善必须将生活保障作为基本原则,否则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2)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供的养老资金应该尽可能地保持与城镇地区一致,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村居民感受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处于同一地位,进而提高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率。

  (3)普遍性原则。

  普遍性原则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应该为全体农村居民提供,不能因为地理位置或者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而区别对待,所有农村地区的居民都应该享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权利。

  (4)强制性原则。

  强制性原则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应该具有强制农民执行的法律效力,如果农村居民的收入不足应该由国家进行适当的补贴,这样才能让所有国家公民都享受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防止农村居民老龄化之后生存困难。强制性原则在老龄化严重的环境下应该是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重点原则之一。

  (5)城乡一体化原则。

  城乡一体化原则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应该逐渐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相互融合,这样才能最大化地保障农村与城镇居民享受到的福利待遇一致,公平才是消除城乡矛盾的最好方式,但是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城乡一体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6.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完善的对策

  (1)加强制度建设。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完善可以从落实相关制度保障、提高农保保障水平、统一城乡养老保险、完善辅助性保障制度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根本,只有先完善制度建设,才能完善经济建设。

  (2)加强经济建设。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完善可以从提高财政补贴比例、增加基金投资渠道、促进新农村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加强经济建设,只有提高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才能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总额,最终农民可支配的社会养老资金才会更多。

  (3)加强政府运营机制。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完善还可以从提供政府职能水平、管理水平和监督水平三个方面加强政府运营,政府必须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不会被其他单位挪用,而且其他部门不能干预农村社会养老资金的运营,这样才能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完善保驾护航。

  7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必须结合我国农村地区人民的发展现状,先确定生活保障、公平、普遍、强制、城乡一体等原则,再通过制度、经济和运营对农村地区的社会养老保险进行完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困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梁晓宇.我国新型农村社养老保险制度的现实困境及对策分析[J].山西农经, 2018(17):21-22.

  [2]周静浅谈我国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29(14):194,205.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社会保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