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心理学论文 >

对大学生社会化偏差行为成因的分析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6-07-27 共708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

【题目】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社会化问题探究
【第一章】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研究绪论
【第二章】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化中的偏差行为
【第三章】对大学生社会化偏差行为成因的分析
【第四章】矫正大学生社会化偏差行为的对策建议
【结论/参考文献】高校学生社会化发展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三、对大学生社会化偏差行为成因的分析

  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埃德温·H·苏德兰皆认为,在社会变迁失控的时候,社会秩序往往会遭到巨大的破坏,出现普遍的行为失范与价值冲突,导致个人在遵循社会规范上发生困难,这就是迷乱(anomie,又称失范)。

  有些人无法适应这种状态,不知该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甚至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就会产生偏差行为。产生偏差的原因是由于不恰当的社会化,是个人在其所属群体中社会化学习的结果。当代大学生既面对全球化的重要生存境遇,又面临着国内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在这种社会变迁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巨变通过网络技术展现给在线的每一个人,对在网络风头浪尖上的大学生来说更是产生不小的冲击,一些大学生在真实与虚拟的社会化情境中出现偏差现象。本人认为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行为既有社会变迁因素,也有大学生自身难以克服的原因。

  (一)全球化给大学生社会化带来的诸多不确定因素。

  全球化是在科学技术与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世界交往与人们活动超越民族与地区的界限与阻隔,形成全球范围内各民族之间彼此相关的互相依赖的事实与趋势。"吉登斯把全球化视为一种'时空分延',他认为全球化使'在场'和'缺场'纠缠在一起,让远距离的事件和社会事件与地方性的场景交织在一起。这种时空分延使产业轴心、社会控制方式、思维方式发生重大转变。"[16]

  全球化的产业轴心是以信息与通讯技术、电子、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生命科学等新科技为标志的后工业文明。社会的控制方式主要是通过人才、信息、科技、政治、文化与大众传媒,造就"后殖民主义"与"后帝国主义".全球互联网、知识经济及其文化传播,成为其借助的主要手段。全球化造就出本质上是后现代的思维方式。它主张多元化而反对单一文明,强调差异而否认单一,指认断裂而蔑视同一整体,消解思维等级和中心化而主张"平面化",解构先验的理性或本体主义的决定论,而推崇全球话语的众声喧哗。

  全球化时代是以知识化、信息化和后工业文明为轴心的,它展现的是后现代的生活图景,那么后现代社会的快速、多元、复杂和不稳定的特点将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

  全球化影响了民族和文化个性的保护和传承。全球化将西方强势文化推向世界,通过网络等工具快速推向了每一个人,推行其文化霸权主义,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因此引起一系列文化和价值冲突和民族文化的危机。亚克斯在《偏差行为:社会学习观》中对偏差行为的发生有一项见解:一旦赋予道德、定义、语言不同的价值观,个人从事偏差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全球化使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更加激烈与频繁。然而大学生的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他们可能会按照自己主观认同的方式来定义文化与价值观,但他们的定义未必是合理的,有的可能是完全错误的。在错误观念的引导下,偏差行为的产生将是必然的。中国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但在Internet的网络信息中,中文信息占不到1%,而英文信息却占95%以上[17]

  ,而且美国以其在互联网方面绝对的技术优势,继续通过网络进行文化渗透。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政策学者罗斯科普夫在美国《外交政策》上撰文指出:"美国信息时代外交政策的核心目标应当是取得世界信息流动战的胜利,主导整个媒体,如英国当年控制海洋一样。"[18]

  美国等西方的发达国家竭力推行其强势文化以实现他们的价值目标,而象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为了在全球化的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也正在将全球化纳入自己的视野,探索本民族文化的走向,如何将本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相融合,但在探索的过程中难免存在冲突与矛盾,这将模糊年轻一代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民族自豪感不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受到严重冲击,当年轻人在网络上反复看到被美化的西方文明时,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感也会暗暗浸入他们的思想,中国就有被西化的可能。因此,鲁洁教授在《应对全球化:提升文化自觉》这篇文章中指出,中国价值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升全球化中的各种文化价值自觉。

  全球化不仅引起了文化上的不确定性,它同时对道德和信仰体系发生了影响。它不仅影响整个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程,而且还直接冲击着每个人。全球化时代打破了以往稳定的、单一的道德、信仰体系,普遍的、封闭的信仰体系正在失去其信徒。道德、信仰是动摇不定的、变换的、多元的,并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它动摇着传统社会的稳定、单一的道德基础。高科技的通讯交流技术压缩了空间和时间,将各国的资讯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网络这个无边界的世界里,不同国家、地域、社会制度、民族、文化的道德基础及信仰体系同时并存,全球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在这里汇聚交织,呈现着一种多元性。在网络中,人们感受的是一个快速流动的,充满了不确定性的、信息庞大而复杂的空间。网络使用者在虚拟的世界里感受着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因此很容易陷入一个迷惘的境地。对那些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更是面临着选择的困境。面对互相冲突的多元道德、信仰体系,他们无力在多元、变幻的基础上衍生出具有全球意识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于是导致一些大学生道德意识淡化,道德行为粗俗化等偏差行为的出现。

  全球化是在全球发展的后现代化氛围中进行的,如果说后现代性的社会危机主要是文化个性和道德目标的危机的话,那么,其相应的精神危机则是自我和人际关系的危机。在高度现代性状况中,自我在各种要求和命令下被压抑;而在后现代社会中,自我的本质却变得无法确定,自我的精神和肉体无法达成统一。"在充斥着即时性的影像高科技世界中,原先实在的自我日益成为一系列符号的集合。唯一可知的实在是由语言、话语、符号和文本组成的,甚至这些本身也是充满歧义,允许各种读解,允许无休止的解构。"[19]

  社会生活符号化。此外,由于瞬息万变的媒介影像的侵袭,世界变得似乎是短暂的、表面的。在这种社会状况下,人们的自我失去了稳定的人际关系的根基。人们在互联网高速公路上、在符号虚拟的世界中自由穿行,这种自我的无边际性容易导致自我陶醉和自我中心倾向。

  在虚拟的情境中,体验着一种虚拟的情感满足。这种情感满足更加强化自我中心倾向,这种虚拟的自我陶醉影响了与其他人的正常交往,造成与其他人的交往频率减少,出现社会交往障碍。虚拟环境很容易使年轻人耽于幻想之中,沉醉于一种虚假的满足,使得同他人的交往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事情,在虚拟环境中,年轻人几乎可以拥有他所能想象到的任何东西。

  但有些是在现实刚性空间中实现不了的。因而,厌倦真实情境的交往,用冷漠的态度来回应现实,实际是对后现代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环境的不适应,回避的结果是对现实更加的不适应,致使在现实中人们之间的交往与沟通能力弱化,产生人际交往障碍,出现对社会的孤独感、疏离感加深的交往偏差行为。

  (二)当代中国深刻的社会转型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又一变量。

  近年来,许多学者都在研究发生在当代中国的深刻的经济与社会转型。对转型的理解认识不一,本人更倾向于这种理解,把社会转型理解为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机制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的转换的过程,它具体地表现为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机制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转换。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实质就是如何完成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领域全面性的社会变革,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社会、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转变的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转型主要是围绕着经济领域内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展开的,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指导思想的前提下,沿着市场取向,即商品化、市场化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深入人心,人们纷纷用市场经济的准则来指导自己的行动。那么在市场的运作中,讲究的是经济效益优先的原则,追求低成本,高效益,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由于我国还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摸索阶段,市场经济不太成熟,表现出法制不健全,管理方式相对落后,规范制约乏力等弊端。自律性较差的商人趁机做一些违法的事情,盗取商业机密等混乱无序现象严重。

  随着网络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也给一些精通网络技术的商人提供了机遇,他们在网上纷纷设置许多学习、娱乐、健身、购物等网站,给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但也有一些不法商人为了追求网上高点击率,提高自身的收益,设置黄色、暴力、不良游戏网站。而大学生正处于感情的迸发期,渴望与异性的交往,这种好奇与冲动促使他们打开不良网站,网站上黄色信息对这些心理并未成熟、分辨能力不高的青少年心里产生了负面影响,出现心理扭曲,有的甚至去模仿一些不法行为。高的点击率带来的利润对商人有着很大的诱惑力,贪婪逐利的心理使他们绞尽脑汁地去开发新的不法软件,提高自己网站的点击率。更有甚者,利用其掌握网络隐蔽性的特点,作案很容易销毁罪证,利用网络进行犯罪,盗取商业信息和秘密数据。堪称"网络一族"的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无意中触及到这些不良信息,但由于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出于对工具理性的崇拜和智力挑战的心理,去模仿一些行为,结果在不知不觉中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中国科大校园网上窃听活动曾猖獗一时,该校一少年大学生曾在一两周内窃取了一百多个帐号密码,并借此侵入多个网络系统。中国科大一学生非法使用同学E-mail帐号密码,采用冒名顶替手段与国外大学交往,窃取了该同学联系的出国资格。[20]

  这些偏差行为的产生正如美国社会学家埃德温·H·苏德兰在偏差行为理论中所分析的那样,是人们通过与偏差行为者结合之后才学习到的。

  有学者指出,"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转变是传统性的消解和现代性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这种转型使社会逐步实现现代化和功能理性化的同时,又使其日益减少'价值理性',也就是能够从社会-文化价值和意义的角度明智洞悉事物及其关系的思想行为在社会中衰退。"[21]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摧毁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信仰之网,人们在计划经济背景下所形成的价值观越来越难以找到现实生活的依托,所谓"道德滑坡""意义失落"、"精神危机"、"信仰迷茫"、"价值真空"等成为生活中普遍发生的现象。以往在传统社会中人类那种注重情感交流、心灵沟通,注重和睦融洽、互帮互助的人际关系氛围,在当今社会正逐渐被实用的工具效用性的、彼此算计利害得失的冷漠的人际交往氛围所取代。当今人们的交往已逐渐变成了按照是否互利互惠、有无功效实惠的原则来进行。人们在交往中已逐渐减少重情重义的成分,维系其间的更多的是一种利益、效用和利害因素。对于青少年而言,会因社会转型的剧变引起信仰、目标、情绪等的失衡。这种失衡心理如果得不到正确的疏导,容易发生"迷乱",产生偏差行为。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价值观念的形成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然而现在的中国面临全球化的背景,国内正处在从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这种急剧的社会变迁必然引起文化的冲突与震荡,使当代大学生不仅面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而且还面临网络文化与现实社会文化的冲突,多种价值观念同时并存,旧的社会规范没有全部瓦解,新的社会规范还未完全建立,这对一些成年人来说都倍感迷惘和困惑,更何况这些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呢?他们在价值取向上不可避免地遭遇到诸多的抉择,他们困惑,他们苦恼……(三)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决定其对网络有着天然的亲和力。

  大学生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成人感,并强烈要求别人能把自己看成社会成人,自我意识较比中学时代明显增强。他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极力阐述自己的主张;在学习过程中喜欢独立思考,不喜欢别人的管教;在生活中,喜欢自立自治;在班级活动中,不喜欢别人过多的干预、指责,干扰和控制自己的言行,喜欢个性的张扬。

  但是,他们还没有建立自我评价的客观指标,自我意识还不稳定。美国社会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认为,自我概念是在作为主观的我(I)(I是一个主动的我,首先呈现在人们意识之中的是个人的主观意愿、利益需求、情感体验和价值评价)和客观的我(me)(me是客观的我,是可以使人们意识到自己的束缚和被动的我)的矛盾关系中生成的。只有把I和me统一起来,人的自我概念才能既获得主观性又获得客观性。抽象的I虽然能使人获得更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由于未能把自我放到社会关系中作充分思考,亦未得到具体限定,因而自觉程度不高,仅以I来对待自我未必能获得有效的社会交往。具体的me虽然能使人懂得自己的诸多限制,明确自己过去的成绩与缺失,预测自己未来的希望与困难,但是,如果人仅仅以me来意识自己,那么他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被抑制,他的思维和行为将难以超出被动状态。人们只有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中达到对自我的理性把握,才能实现自我意识的理性化。在米德看来,"理性化的自我概念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完成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社会生活中通过持续的学习来实现的。"[22]

  首先,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追求个性的张扬,积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更多强调的是"主观我",排斥客观的束缚,然而自我概念的形成必须接受具体的限定。在现实的刚性空间中,他们要受到来自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制约,又要经常聆听父母的谆谆教诲,接受各种舆论的监督,他们觉得主观性的我"I"受到压抑,个性无法得到充分的张扬。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很难统一。对自由的内在追求引发了大学生对网上世界情有独衷。由于网络世界没有边界、没有长者权威,网络的自由、平等对于崇尚自我,标新立异的大学生来说,为他们提供了张扬个性的平台。大学生经过十几年的知识积淀培养了他们敏锐的触角和睿智的思维,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对发生的事情能做出快速的反应。而更新迅速的网络要求它的网民具有敏感的嗅觉、快速的反应、更要求他们有综合的运用和创新能力,大学生的文化知识和高素质恰好适于扮演这一角色。当前在各高校普遍推行的计算机技术普及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网络世界里,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汲取信息、制造信息和传播信息。他们会在别人的认可下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如一些理工科的大学生做个人网页,放着网站提供的免费聊天室不申请,非要自己动手编写代码,他们认为:"跟朋友在自己编程制作的聊天室聊天,感觉当然不一样!"可见,他们不愿在共性中埋没自己的个性。憧憬着自己能谱写网络神话,所以众多的大学生沉浸在对网络技术的追求中。其中也有些学生通过一些破坏性的行为来证明自己的实力,满足个性的张扬。

  其次,网络信息的丰富性极易导致信息的过渡膨胀和泛滥。和传统媒介不同的是,网络信息控制和过滤起来是很难的,也就是说,网上各种合法信息和非法信息、有益信息和有害信息、有价值信息和垃圾信息、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是混杂在一起的,这种情况使传统的约束机制失去了权威,上网者有机会接触到不良信息,意志薄弱者极易学习和沾染上各种偏差行为。这就要求网民有更多的自律。道德规定人之行为的伦理取向,不规定具体行为的内容和方式。合乎道德的行为,是依靠人作为主体的自律行为。然而,一些大学生自控能力较差、辨别能力低,在网上粗言恶语,有的大学生则利用高科技的手段进行网上犯罪活动,在其社会化的道路上出现道德偏差行为。总之,在网上,现实社会中所奉行的道德的他律作用越来越弱化,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受到了新的挑战和考验。

  再次,大学生在现实中的挫折感,使其对网络产生如救命稻草般的依恋。怀抱着许许多多的幻想、希望的大学生,为将其变成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作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性地不能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极易产生挫折感。而挫折感对于生活、学习、社会交往等方面都会产生不良作用。

  第一,当代的大学生多是八十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生活一直都比较顺利,很多事情皆由父母成包下来,自理能力差,进入大学校园,一切生活都需要自己料理,在没有心理和自理能力准备的情况下,生活无序,再加上没有其他力量的有力支持,在调适的过程中积累起沉甸甸的挫折感,陷入悲观的情绪之中。天长日久容易导致自我的否定。第二,大学生在众人羡慕的目光和称赞声中走向大学的神圣殿堂,在进入大学之前的同伴群体中,他们是骄骄者,是学习上的拔尖人物,老师和同学宠爱有加。但进入大学以后,面对新的群体,他们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往日的优越感没有了,不再是众人瞩目的人物,心理上的失落感便油然而生,学习上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奖学金的等级、毕业证的获得、就业的好坏都与成绩挂上钩,他们要为各种证书的取得煞费心机。高校里有的学生不堪学习的压力,出现自杀现象。第三,大学生从心里渴望和谐的人际交往。哈贝马斯认为,交往应放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但由于有些人不懂得如何与别人相处,自我中心倾向严重,在交往中出现一些磨擦,因而陷入深深的苦闷之中,越发变得孤独起来。加上在学习和就业的过程中,同伴间存在着竞争,这种竞争使他们之间的同学关系变得冷漠,互相提防,交往的心扉紧闭。这些挫折和压力都需要缓解和释放,网络恰好为他们提供了释放的空间。在网络中他们暂时从情感上得到了宣泄,心里的压力得到释放,也因此而产生对网络深深的依恋。将网络当成救命的稻草。

  然而这种挫折感并没有从实质上得到解决,人终究要回到现实,现实与网络形成强烈的反差,使现实中大学生愈发变得孤独和不适应,而此种状态下的活动极易表现为偏差行为。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社会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