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心理学论文 >

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对人际交往的作用探究(3)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7-01-16 共6388字
  ( 二) 要避免社交媒体对大学生日常生活习惯的侵蚀
  
  此外,不容忽视的一个现象是: 尽管社交媒体远不能取代现实交流形式,但是大学生却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消耗在了社交媒体上,以至于严重影响到原有的生活习惯。有61. 33%的受访者表示每天花在社交媒体的时间上超过两个小时,其中超过了三个小时的人数比例接近40%.更有高达47. 96%的受访者表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过社交媒体的数量超过4 ~ 6种,甚至有14. 0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使用过7种以上的社交媒体。这些数据表明,对社交媒体的使用已经开始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日常生活习惯。
  
  这也意味着,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可能会给大学生带来新的困扰,在回答“使用社交媒体给您造成了哪些困扰”这一问题时,60. 18%的受访者担心“影响健康 ( 视力、睡眠时间等)”,48. 87%的人担心“个人信息安全、隐私安全缺乏保障”,46. 15%的人觉得自己“难以抵制社交网络的诱惑,无法专心完成当前学习任务,打乱原有生活节奏”.这些比例要高于对现实人际交往负面影响的比例,如认为“过度依赖网络社交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减少了与朋友家人的交流”的人数比例占45. 7%,而认为“虚拟角色的多样化加剧了现实人际关系中的信任危机”和“虚拟社交让自己倍感空虚,人也变得浮躁起来”的人数比例分别只有25. 34%和20. 36% .这表明,相较于社交媒体对现实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而言,大学生们更担心的是社交媒体的过度使用对身体健康、信息安全和生活习惯方面带来的困扰。
  
  有鉴于此,学校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交媒体使用习惯,必要时制订强制性的社交媒体使用制度,以纠正大学生不良的手机使用习惯。比如打造“无手机课堂”,充分控制课堂上的手机使用情况; 晚上就寝后分时间段断网,打破大学生现有的社交媒体使用规律; 组织开展“无手机日”“无WIFI日”“无网络日”等活动,让大学生体会重返传统媒体时代的校园生活等等。
  
  六、进一步的发现与讨论
  
  此次调查从新的角度较大程度地颠覆了公众对于社交媒体的刻板印象。之前的相关研究流露出较深对社交媒体的“信任度缺失”和“虚拟社交依赖症”的担心。如黄少华指出社交网络的间接性与匿名性会带来“信任感的降低”问题[4]; 马倩和裴旭发现有一部分网民十分热衷于角色扮演和性格转化,有46%的男性网民承认自己曾经在网络上冒充过“淑女”[5]; 而2010年开心网断网三小时导致六成网民郁闷的新闻事件让人们一时间陷入到对“虚拟社交依赖症”的巨大恐慌之中[6].
  
  但是此次调查表明,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媒介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这些担心正在慢慢褪去。关于信任问题,只有25. 34%的受访者认为“虚拟网络会加剧信任危机”,并且有高达67. 42%的受访者坚信“自己在生活中和社交媒体上呈现出的自我形象”差异很小,还有15. 38%的人坚持认为两者没有任何差 异。关 于 虚 拟 社 交 依 赖 症 问 题,只 有8. 14%的人表示完全不能接受没有社交媒体的生活,相对有高达63. 8%的受访者表示基本可以接受,甚至有9. 5%的人表示完全可以适应没有社交媒体的生活,没有任何问题。
  
  这样的调查结果其实与大学生所青睐的社交媒体类型息息相关。不同的社交媒体类型因其差异化的互动特点而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社交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模式: 一是沟通型社交模式,即社交媒体中以维系人际关系为主要目的并期望达到该效果的一种社交行为方式,主要代表有QQ、微信和陌陌等。这一类社交媒体即时沟通功能强大,注重点对点的实时沟通,是以熟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社交圈,具有较强的关系壁垒,陌生人很难融入关系内部。二是信息型社交模式,即是社交媒体中期望通过获取信息来实现自我的一种社交行为,主要代表有新浪微博、豆瓣网等。这一类社交媒体注重的是信息的创造、选择和利用,满足主体的求知欲,达到实现自我的目的。主体对陌生人具有较大的包容心态,关系圈较为开放,关系壁垒较弱。三是娱乐型社交模式,即社交媒体中通过游戏娱乐互动来实现与家人、朋友、同学、同事之间人际交往的一种社交行为,主要代表有开心网等。这一类社交媒体通过“熟人的熟人”产生人际间的聚合,关系圈的开放度介乎沟通型和信息型社交模式之间。
  
  通过调查大学生对社交媒体类型的选择,反映出他们首选沟通型社交媒体,其次是信息性社交媒体,而摒弃了娱乐型社交媒体。
  
  首先,沟通型社交媒体是对现实熟人社会交往的一种有益补充,大部分大学生在社交媒体朋友圈的好友以现实中的好友居多 (50%以上的受访者表示社交媒体中的朋友圈里有80%以上的人是现实中的好友) ,所以基本上不存在信任危机问题。它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创造了虚拟性、平等性、自由性和便捷性的空间,得到大学生的追捧,尤其对于那些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具有自卑心理、自信心不足的大学生,更倾向于使用新媒体来满足或弥补现实人际交往的缺陷。
  
  其次,网络社交依赖症现象主要出现在娱乐型社交媒体中,开心网通过交友、集体游戏、释放压力等方式满足了赤裸裸的现实人际交往需求,表面上看似减少了孤独感,但其所培植的自恋、自尊、乐趣是虚幻的,只是现实压抑情感的宣泄,其实质却进一步加深了自我的心理封闭。而大学生集体对开心网这种社交模式的果断摈弃,以及在当需要深层次的情感交流时,有67. 42%的受访者会毫不犹豫选择“现实交流方式”而不是“社交媒体交流方式”,这足以表明大学生头脑足够清醒,意识到了社交媒体在实现深度人际交往方面的局限性,相信现实交流方式具有不可替代性。
  
  最后,在我们乐观地看到社交媒体对于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的影响其实是利大于弊的同时,我们也不要忽视社交媒体所带来的新问题,即在身体健康、信息安全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困扰。所以目前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规范社交媒体的使用习惯问题上。社交媒体产品的开发者与运营商要肩负起重任,可以通过软性的防沉迷方式,如提醒使用时间累积,让使用主体对社交媒体的使用时间有清晰的概念,从而更合理地规划使用。管理部门也可从适度使用的角度出发,对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和管理制定具体可行的控制措施。总之,将防沉迷与社交媒体结合起来,可引导使用主体更合理地使用社交媒体,还能体现社交媒体运营商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树立社交媒体的品牌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国网信网。 CNNIC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5 -02 -03.
  [2] 凯度。 2014年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EB/OL].2014 - 3 - 8.
  [3]凯度。 2015年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EB/OL]. 2015 - 2 - 4.
  [4]黄少华。论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J].社会科学研究,2002(4) :93 - 97.
  [5]马倩,裴旭。青少年网上交往特点及所存在问题的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0(3) :29 - 33.
  [6]开心网断网六成人郁闷需提防虚拟社交依赖症[EB/OL]. 2010 - 9 - 03.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人际交往论文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
返回:社会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