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 探讨某医院神经内科疾病诊断排序的特征及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回顾性描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神经内科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20 849例出院患者的疾病谱特征。结果 住院患者的年龄跨度较大,主要集中在56~73岁。前10位病种是脑梗死(44.37%)、后循环缺血(38.2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64%)、脑出血(2.28%)、头痛(包括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痛,1.74%)、周围神经病(1.29%)、癫痫(0.86%)、前庭功能疾病(0.56%)、晕厥(包括心源性晕厥、咳嗽反射性晕厥、排尿性晕厥、迷走神经性晕厥、脑源性晕厥及不明原因性晕厥,0.45%)、肿瘤(0.36%)。男性患者的脑梗死、脑出血、癫痫比例高于女性患者,后循环缺血、头痛、前庭功能疾病比例低于女性患者,差异有显着性(P<0.05)。脑梗死、后循环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排在了所有年龄段病例的前3位,随着年龄的增长,脑梗死及后循环缺血比例呈上升趋势,差异有显着性(P<0.05),但中年组和老年组脑梗死比例差异无显着性(P>0.0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年组居多,中年组高于老年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排在第4位的疾病在各年龄组有所不同,青年组为头痛,中老年组为脑出血,且中年组脑出血比例高于老年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青年组排在第5位的疾病为脑出血,中老年组为头痛,且中年组头痛比例高于老年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出院量长期变化趋势不明显,季节变化趋势明显,冬季出院量较少,每年2月份为最低。结论 不同年龄、性别、季节的神经内科具体疾病比例不同,女性后循环缺血、头痛、前庭功能疾病比例高于男性,男性脑梗死、脑出血、癫痫比例高于女性,因此应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 神经内科疾病; 脑血管疾病; 脑出血; 脑梗死;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居民生产及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疾病谱也发生了变化,从以传染性疾病为主加速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转化,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脑卒中、肿瘤等。脑卒中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1,2]的特点,给患者和社会均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指出,我国脑卒中疾病负担有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并呈现低收入群体快速增长、性别和地域差异明显以及年轻化趋势[3]。住院患者的诊断信息来源真实可靠,疾病分类编码较准确。本院是大兴区具有代表性的一所综合性医院,病例构成有一定的特殊性和代表性。及时了解和掌握神经内科病例构成特点,一方面可以了解疾病构成变化是否与国内其他地区同步,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卫生服务需求情况,为确定疾病预防和控制的重点以及患病人群的住院治疗需求提供参考,将有限的卫生资源更优化地配置,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本研究通过回顾性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本院神经内科5年内收治的住院病例进行分析,分析该地区的常见病、多发病种,以期更好地掌握住院患者的疾病构成,有效确定本地区疾病预防控制和治疗的重点,明确今后工作的重点和发展方向。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本院神经内科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出院的所有患者的病案首页信息,共20 849例,疾病分类以国际疾病分类法(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10,ICD-10)[4]为标准。
1.2 、研究方法
汇总每例患者的住院号、性别、年龄、出院日期、出院诊断、手术信息,把主要诊断ICD-10码根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类目归类,采用回顾性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析神经内科2015—2019年疾病谱的变化,统计出院诊断、出院例数、增长率、各种疾病构成顺位等指标,分析其变化趋势。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着性。
2、 结果
2.1、 住院患者基本资料
男性12 084例(57.96%),女性8765例(42.04%);年龄14~99岁,中位年龄65(56~73)岁,住院患者的年龄跨度较大,主要集中在56~73岁。2019年住院患者例数相较于2015年度增长了20.8%;男性始终多于女性,约为女性的1.4倍。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主要为中老年,≥66岁者占46.97%,46~<66岁者占46.55%,18~<46岁者占6.47%,18岁以下者仅占0.02%,见表1。
表1 2015—2019年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年龄构成[例(%)]
2.2 、疾病谱分析
前10位病种依次为脑梗死(9251例,44.37%)、后循环缺血(7975例,38.2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1176例,5.64%)、脑出血(476例,2.28%)、头痛(包括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痛,363例,1.74%)、周围神经病(269例,1.29%)、癫痫(179例,0.86%)、前庭功能疾病(116例,0.56%)、晕厥(包括心源性晕厥、咳嗽反射性晕厥、排尿性晕厥、迷走神经性晕厥、脑源性晕厥及不明原因性晕厥,94例,0.45%)、肿瘤(76例,0.36%),占总例数的95.81%。患病例数最多的前4种疾病均为脑血管病(90.55%)。
脑梗死、后循环缺血一直以来稳居前两位;脑梗死患病人数呈逐渐上升趋势,2019年较2015年增加了44.96%;一氧化碳中毒的收治比例逐年下降,由2015年的第9位下降到2019年的第11位,2019年仅收治2例;前庭功能疾病由2015年的第8位下降到2019年的第10位;TIA、脑出血、头痛、癫痫、周围神经病顺位波动不大。见表2。
2.3 、不同性别的疾病分类比较
男性出院患者中位年龄为63(55~72)岁,女性出院患者中位年龄为66(58~74)岁,男性患者的脑梗死、脑出血、癫痫比例高于女性,后循环缺血、头痛、前庭功能疾病比例低于女性,差异有显着性(P<0.05)。见表3。
2.4、不同年龄出院病例的疾病分类比较
脑梗死、后循环缺血、TIA排在了所有年龄段病例的前3位,随着年龄的增长,脑梗死及后循环缺血比例呈上升趋势,差异有显着性(P<0.05),但中年组和老年组脑梗死比例差异无显着性(P>0.05);TIA患者中年组居多,中年组脑梗死比例高于老年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排在第4位的疾病在各组有所不同,青年组为头痛,中老年组为脑出血,中年组脑出血比例高于老年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青年组排在第5位的疾病为脑出血,中老年组是头痛,中年组头痛比例高于老年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这5种疾病所占比例合计达到80%以上。见表4。
表2 2015—2019年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疾病顺位(例)
注:头痛包括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痛;晕厥包括心源性晕厥、咳嗽反射性晕厥、排尿性晕厥、迷走神经性晕厥、脑源性晕厥及不明原因性晕厥。
表3 不同性别的疾病分类比较(例)
注:头痛包括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痛;晕厥包括心源性晕厥、咳嗽反射性晕厥、排尿性晕厥、迷走神经性晕厥、脑源性晕厥及不明原因性晕厥。
表4 不同年龄出院病例的疾病分类比较(例)
注:头痛包括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痛;晕厥包括心源性晕厥、咳嗽反射性晕厥、排尿性晕厥、迷走神经性晕厥、脑源性晕厥及不明原因性晕厥。*与青年组比较,P<0.05;#与中年组比较,P<0.05。
2.5 不同季节出院例数变化趋势
2015—2019年本院神经内科出院量长期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季节变化趋势明显,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出院量较少,每年2月份达到最低,之后变化幅度不大(图1)。
3、 讨论
神经内科收治的患者以中老年人为主,46岁以上住院患者比例可达93.52%,男性多于女性,这与我国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日益突出的现状密不可分,老年人整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慢性病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生活和健康的重要疾病[5]。本院近5年来床位数无明显变化,但2019年住院例数较2015年增长了20.8%,这与人口老龄化和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就医意识普遍增强有关,且人口老龄化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的独立危险因素。
图1 2015—2019年神经内科出院量长期变化趋势
本研究发现,脑梗死排在了青年组住院疾病顺位的第1位,与文献报道类似[6]。近年来青年脑梗死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在发达国家的比例为2.6%,在发展中国家为19%~30%。脑梗死已成为青年残疾的主要原因,给患者及家庭带来的危害比老年脑梗死更为严重。目前研究认为,早期有效实现血管再通、挽救缺血半暗带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基本原则[7],早期溶栓及血管内治疗可使闭塞的血管再通[8],有助于降低致死、致残率。并且,有效的二级预防是减少脑卒中复发的重要策略[9]。有研究发现青年组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与老年组不同,其病因十分复杂[10],提示在临床工作中有待进一步规范及完善对青年的筛查诊治流程,进而系统全面地寻找病因,明确病因分型和发现危险因素,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治疗。
本研究中,后循环缺血、TIA近5年来一直稳居前3位,这两种疾病均为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在ICD-10编码中均归类为“TIA和相关的综合征”,该综合征还包括颈内动脉供血不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动脉闭塞综合征、一过性黑蒙、短暂性遗忘、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等。目前关于后循环缺血的概念比较泛化,并产生了一些不确切的认识,很多医生将头晕归咎于后循环缺血,导致后循环缺血概念不清、诊断标准不明、处置不规范,因此需要不断规范临床诊疗程序。本研究发现女性后循环缺血比例高于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后循环缺血人数呈上升趋势,不同年龄的后循环缺血比例差异有显着性(P<0.05);男女TIA比例差异无显着性,中年组TIA比例较多。有研究显示,多发性大动脉炎、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后循环缺血的重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后患者脑部血管出现不同程度的狭窄,容易导致椎动脉血流不通畅,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引起相关的临床症状[11]。本院后循环缺血、TIA病例居高不下,这可能与TIA发作后不遗留后遗症,致使患者重视不足有关。有研究显示,临床症状持续时间≥10min、同侧颈动脉狭窄以及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发现异常高信号是TIA进展为早期卒中的危险因素[12]。因此应积极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干预血管狭窄及闭塞,减少和预防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脑出血在本院近5年的顺位波动不大,男性多于女性,中年组比例高于老年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既往文献报道,自发性脑出血发生率男性远高于女性,患病年轻化现象明显[13]。查继辉等[14]的研究也显示,该病男性发病率(54.20%)明显高于女性(45.80%)。分析原因可能为高血压和高龄是脑出血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而男性具有吸烟、饮酒、不良饮食及生活习惯者的比例高于女性。
本研究中的头痛主要分为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痛,住院期间完善相关检查均除外脑梗死、脑出血等疾病,女性头痛比例高于男性、中年组比例较高(P<0.05)。已有研究证实了原发性头痛与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密切相关[15],这是因为原发性头痛与焦虑、抑郁障碍有着类似的解剖学基础,因此更应及早识别和干预,对于高危患者,应进行长期及全病程管理,以减少疾病的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改善预后。
本研究中的晕厥主要包括心源性晕厥、咳嗽反射性晕厥、排尿性晕厥、迷走神经性晕厥、脑源性晕厥及不明原因性晕厥,顺位波动不大。癫痫、周围神经病、前庭功能疾病、肿瘤顺位波动不大。一氧化碳中毒的收治比例逐年下降,由2015年的第9位下降到2019年的第11位,2019年仅收治2例,这与城镇化进程密不可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防范意识有所增强,但仍需引起重视,迟发型脑病是一氧化碳中毒后的常见并发症,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警惕一氧化碳中毒后的“假愈期”。
本院神经内科出院量长期变化趋势不明显,冬季出院量较少,每年2月份达到最低,考虑可能受元旦、春节等节假日影响。针对这种现象,需提前做好医务人员的调配工作,合理安排休假、进修学习等。
综上所述,通过对近5年神经内科疾病顺位的分析,发现了其不断变化的趋势和特点,脑梗死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需向青年人群普及脑血管疾病的防治知识;针对不同年龄段易患疾病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需积极控制脑血管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提倡合理饮食、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配置医院资源分布,为区域群众提供更加科学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 ZHOU M, WANG H, ZENG X, et al. Mortality, morbidity, and risk factors in China and its provinces, 1990—2017: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J]. Lancet,2019, 394(10204):1145-1158.
[2]殷鹏,齐金蕾,刘韫宁,等. 2005—2017年中国疾病负担研究报告[J].中国循环杂志, 2019, 34(12):1145-1154.
[3]《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编写组.我国脑卒中防治仍面临巨大挑战——《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 2019, 34(2):105-119.
[4]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合作中心,董景五.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5]金维刚.我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的形势与对策[J].社会治理, 2019,(6):14-16.
[6] JI R, SCHWAMM L H, PERVEZ M A, et al. Ischemic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in young adults:risk factors, diagnostic yield, neuroimaging, and thrombolysis[J]. JAMA Neurol, 2013,70(1):51-57.
[7]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8, 51(9):666-682.
[8]肖淑英,童燕娜,孟繁花,等.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临床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8, 46(4):417-420.
[9] WANG Y, LIU M, PU C. 2014 Chinese guidelines for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ischemic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J]. Int J Stroke, 2017, 12(3):302-320.
[10]徐晶雪,车显宏,张帅昌.老年脑梗死与青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医刊, 2015, 50(3):82-84.
[11]吴婷,张坤燕,谢圣兵,等.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后循环缺血的诊断作用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 15(1):75-77.
[12]邹锦秀. ABCD3评分结合FIB、D-二聚体在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卒中风险的实用价值分析[J].吉林医学, 2020,41(8):1830-1832.
[13]建明,李炎灯,黄志华.常德市自发性脑出血流行病学分析[J].当代医学, 2019, 25(26):86-89.
[14]查继辉,罗丽珍,康宏达,等.陇南市脑出血流行病学调查与临床特点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 32(5):753-755.
[15]黄垲容,呼日勒特木尔.原发性头痛及焦虑抑郁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19(20):116-117.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在美国,脑卒中是导致死亡的第3大原因,每年大约有70万人初发或者再发脑卒中,15万人因为脑卒中而死亡。在我国,心血管疾病的致死率也在逐年上升,并且发病年龄已经趋于年轻化[1,2].现...
急性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出现既会造成急性脑组织损伤的发生, 还有可能导致继发性脑组织损伤的发生。在本组研究中应用了中药组方制剂———醒脑净注射液, 可以对血管通透性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处于缺氧状态的脑细胞的代谢, 有助于脑水肿的缓解, ...
高血压脑出血所致颅内压增高是神经内科常见的危急重症,而安全、有效地监测颅内压,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可有效的改善病情及预后。内科传统颅内压监测多采取腰椎穿刺术,其操作相对简单,但仍为有创性操作,且在严重高颅压(颅内压大于350mmH2O)时易诱...
脑出血是神经科常见的急症,包括高血压性脑出血、脑外伤、动脉瘤破裂和肿瘤卒中等,其中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仅次于缺血性和栓塞性脑卒中,是一种高致残致死的疾病。...
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是神经外科常见...
脑积水属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一种较为多见的并发症,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易造成病人认知功能缺失及神经功能受损,对病人预后有严重影响。为了有效降低脑出血后脑积水的发生率,本组研究以本院2012年全年内科收治并确诊为脑出血并破入脑室的50例病...
脑出血是医学界公认的致残率高、病情重的急症,患者有明显的体征变化,脑干损伤严重、范围广,意识逐渐消失,而呈现重度昏迷状态。据有关文献报道,脑出血的发生率已经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因此,探讨分析如何有效治疗脑出血具有极高的医学价值。本次调查...
益气聪明汤来源于《东垣试效方》,使用这种中药时遵循脾为后天之本的思想,由于这种药物临床上使用比较广泛,对治疗效果也比较好,因此很多医学界研究及引用较多。古时候,益气聪明汤主要用于治疗头昏、劳役形体所致脾、胃不足等疾病,患者使用后能够帮助患者强身...
临床医学中,脑出血颅内血肿是一项危急重症,在治疗中若采用传统的保守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患者致残率较高,同时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较大,部分患者在治疗期间可能死亡。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微创手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脑出血颅内血肿患者的...
脑出血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一是血肿的占位效应所引起的颅内高压、脑疝等继发性损害;二是血液在凝固、自行液化、裂解过程中释放出来多种具有神经毒性作用(如凝血酶等)的活性物质对脑的损害,使血肿周围缺血半暗带形成。只有改善微循环,提高抗凝血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