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德育论文 >

青少年感恩教育缺失的表现、原因及对策研究

来源:黑河学刊 作者:张一红
发布于:2021-07-27 共5006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感恩教育论文第三篇:青少年感恩教育缺失的表现、原因及对策研究

  摘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的重要品质,是实现情感归属需要的重要手段。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德育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前青少年感恩教育却在诸多方面存在问题,导致青少年感恩认知缺失,急需采取相应对策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加强青少年的感恩意识,促进社会文明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少年;感恩教育;对策;

  一、青少年感恩教育缺失的表现

  (一)价值观念歪曲

  感恩教育的缺失,会导致青少年价值观念歪曲,往往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少人生目标。由于没有树立感恩父母、回报祖国的理想信念,对于自己的未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或对于自己的追求缺乏长久的动力,常常感到前途渺茫。二是没有高尚的追求。因感恩教育缺失,往往受到功利和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侵蚀,盲目追求一些低级的目标。三是沉迷网络。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由于缺乏思想上的约束能力,往往表现为过度沉溺网络,迷失在虚拟世界,致使无法形成独立人格,严重影响其身心成长,甚至引发极端者漠视自我及他人生命、不能善待周边环境,自杀及故意伤害他人等行为。

  (二)漠视他人

  1.漠视父母的养育之恩。当前,我国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溺爱,致使其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在与人相处时往往过分自私,不考虑他人感受。他们认为父母既然生了自己,那么他们付出就是理所当然的,认为父母为儿女花钱天经地义。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常常出现攀比现象,认为别的孩子有的,自己也该拥有,甚至应该更好,如果父母没有满足自己的条件,甚至会埋怨和谩骂父母。一些家庭条件较差的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以及排遣家庭经济对自己造成的自卑心理,对于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根本不考虑,向父母一味地索取,不会体谅父母的艰辛。

  2.漠视老师的教导之恩。一些青少年不能正确地认识老师的职业及工作,往往表现为对老师的不尊重以及对其教育成果的不尊重。他们往往在课堂上调皮捣蛋、致力于和老师唱反调、顶撞老师、在课后诋毁老师等。甚至有的学生全然曲解老师的教育,在自己犯错而被老师教导时,往往忽视自己的错误而把所有的原因归咎于老师的“针对行为”,甚至对老师批评教育怀恨在心,采取极端行为打击报复等。

  3.漠视朋友的帮扶之恩。除了父母的养育和老师的教导之恩,朋友更是青少年步入社会不可缺少的情感寄托和生活依靠。朋友不仅仅是锦上添花的举手之劳,更是雪中送炭的患难真情。当下,部分子女在家长的宠溺下长大,以自我为中心,忽视朋友的关心,甚至为了个人利益,采取过河拆桥等不道德的手段,丝毫不顾朋友之间的友情。

  (三)爱国思想缺失

  感恩不仅仅是人和人之间的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部分青少年民族自信感不强,存在崇洋媚外的现象,爱国主义思想缺失,缺少报答社会及祖国的理想信念。

  (四)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自然为人类的生命提供了物质和资源,人类应心存感恩并与自然和谐共处。然而当下,人类对于自然地破坏越来越大,一些青少年不懂得感恩自然,往往做出破坏自然的行为,如随地乱扔垃圾,糟蹋粮食,不能善待动物,甚至出现“虐猫”“虐狗”事件等。

  所以在当代青少年的教育过程中,要加强感恩教育,培养青少年知恩图报的良好品德。

  二、青少年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不当

  1. 言传大于身教。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教育对于儿童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部分家长已经意识到需要对子女进行感恩教育,但往往只进行口头说教。但事实证明,相较于说教,往往行动更具有说服力。一方面,如果家长没有做到以身作则,首先去赡养自己的父母,而反复要求子女长大后要孝顺自己,会引发孩子的抵触心理;另一方面,有些父母往往停留在口头教育子女要感恩父母,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少让孩子帮助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帮家长做做家务等,导致孩子不能深刻认识感恩的重要意义。

  2. 重视成绩,忽略品质。

  很多父母对于感恩教育缺乏正确认识和理解,在“盼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下,往往过度重视子女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孩子的品德教育,认为孩子只要成绩好就可以,其他方面都不重要,甚至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时间,便替子女打扫房间、洗衣服、整理个人物品等,这往往不能使孩子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导致家庭感恩教育缺失。

  3. 过度溺爱子女。

  父母及家中长辈往往把孩子视为掌中宝,对于孩子过度溺爱,导致子女对于家长产生了较强的依赖性,缺乏独立思考和自主意识,导致子女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形成自私自利的习惯,遇到问题总是第一个考虑自己,很少顾及他人感受。同时,父母长辈对于子女的付出往往是不求回报的,有些父母因工作忙碌,或者以不想给孩子精神压力等理由,很少与孩子进行情感沟通,认为只要默默付出,孩子能健康快乐成长就好,久而久之,子女也就自然而然认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应当的。因此,孩子丧失了爱的责任和能力,不懂回报、只知索取。其实,感恩之情往往建立在理解之上,孩子不能理解和体谅父母的艰辛付出,因此对父母缺少感恩之情。

  4. 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

  很多父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责任,父母只要养育儿女,努力让儿女衣食无忧,提供物质保障就可以。其实,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大多数行为往往是在效仿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往往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二)学校缺乏重视

  1. 重智育,轻德育。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每个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所以学校对于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学校不仅仅让学生收获知识,更应该让学生学会做人。虽然目前学校在提高学生德育水平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当前教育模式下,仍存在部分问题。由于高考制度导致学校目标较为单一,且目前社会对于学校教学水平的评价,学校对于教师的评价以及教师和家长对于学生的评价,仍然以分数为衡量标准,导致大部分学校在应试教育模式下重成绩轻德育,偏向于灌输知识,忽略青少年的品德教育。

  2. 形式大于实质。

  目前部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形式主义,很多老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在思政课堂只注重讲授书面知识,而不注重思想引领,常常采用填鸭式理论灌输。学生为了达到应试目的,往往死记硬背,不能深入理解,导致学生学习往往是纸上谈兵,不能真正入心入耳。且大部分思政课课堂不够活跃,讲授方式死板,导致学生无法产生兴趣,故而不能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3. 教育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当前学校多采取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地传授思想品德内容,而不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有效的感恩教育活动,枯燥单一的教育方式无法引起学生兴趣。且部分教育内容与实际情况存在脱节现象,内容陈旧,故而教育效果不明显。

  4. 缺乏家校合作联动机制。

  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合作,虽然两者共同肩负学生的教育责任,但存在推卸责任现象。有些家长认为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中心环节,所有孩子的教育任务应该由学校承担。实际上,所有的教育都是家庭与学校共同完成的,学校教育固然重要,家庭教育也必不可少,两者良好配合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成才。

  5. 缺乏正确的教育评价标准和机制。

  应试教育模式下,社会对于学校的评价标准仍然偏重于成绩,这就会导致学校越来越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同时,学校的教育得不到有效地监察监管,也导致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出现滑坡,教育内容陈旧等现象,感恩教育也就无法得到更好地开展。

  6. 部分教师自身素质不高。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人民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在做人做事上更要做到为人师表。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很多行为都是效仿老师,价值观念也受到教师影响。然而,目前教师道德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素质较低,自身缺乏感恩意识,甚至近年来出现许多教师道德败坏的不良案例,无疑会对学生的感恩意识和一言一行产生负面影响。部分教师不顾自身使命,课堂上不能做到慷慨解惑,变相要求学生参与课下补课;有的甚至歪曲感恩的意义,要求家长及学生通过物质“感恩”自己等。这些行为无疑是在败坏教师形象,间接地使学生感恩变质。

  (三)社会意识淡薄

  1. 网络发达对现实生活的消极影响。

  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青少年过早接触网络,难免接触到不良信息,而青少年不能明辨是非,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价值观扭曲。

  2. 社会文化的多元性。

  在这个信息和文化开放的年代,很多外国文化也融入了生活,有些外国文化重视个人利益,喜欢搞个人英雄主义,轻视集体和情谊,在“金钱至上”及“权利至上”的思想观念影响下,人与人之间原有的情感和信赖被利益占据,导致人际关系发生改变,道德观念受利益影响导致感恩缺失。

  3. 社会感恩氛围不强,舆论导向不明确。

  社会对于感恩缺乏正面引导和宣传,部分民众感恩意识不强。如近年来发生过青少年故意伤害父母,老人要挟施助者等极端现象。

  三、加强青少年感恩教育对策

  (一)发挥家庭在感恩教育中的作用

  1. 家长要以身作则,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品质,以身垂范,做心怀感恩之人,以实际行动感染孩子,不能双向标准,教育子女是一套,自己行动又是另一套,否则很难让孩子信服,不仅不能使孩子从内心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在生活中,父母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为孩子树立感恩榜样,从点滴之事潜移默化的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2. 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一是要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孩子的成长不仅仅要学会书本上的知识,更要学会如何做人,孩子不是学习的机器,应该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思想的人,优秀的孩子应该德才兼备,要懂得知恩图报。二是要适当收起孩子的保护伞,不能过于溺爱,“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孩子如果得不到锻炼,他可以成长,但很难成才,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放手,必须让孩子尝遍人生百味才能懂得父母的艰辛,才能点燃感恩的心。三是要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是青少年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青少年学习感恩意识的重要渠道,而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在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家长要主动承担起教育责任。

  (二)发挥学校的教育主导作用

  1. 提高德育站位。

  教育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科与德育之间的有效整合,要合理运用教育方式方法,让德育渗透更加有效。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课堂,从而点燃学生的感恩之心,了解人间真情,感受人生精彩。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美好的情感空间,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掌握情感品质的内在力量。

  2. 创新形式,丰富内容。

  应当充分发挥好思政教育的作用,不断优化德育教育中感恩教育目标,不断丰富其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强化课堂的同时,也要充分挖掘和借鉴国内外的优秀思想和做法,大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感恩意识,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和道德情操。并且,学校应该倡导工作与娱乐相结合的理念,开展丰富的感恩主题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乐,让感恩教育不再枯燥,使学生的课外生活丰富多彩。

  3. 发挥好教育监管职能,优化感恩教育评价机制。

  学校应不断优化评价机制,将感恩教育纳入学生和教师的学期考评,借此引起老师和学生对于感恩教育的重视。同时,加强对教师的监管,对于自身素质过低的老师,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1. 净化网络,防止不良思想的侵蚀。

  首先,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网络监控,对于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及时给予筛查和处理,防止不良思想对青少年的侵蚀,并鼓励媒体发布积极向上的感恩内容。其次,所有网民应该加强个人素质,不在网络发表不当内容,同时,家长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网络使用的监管。

  2. 营造知恩图报的社会氛围。

  社会上的人不是孤立的,一个人长大了,不仅是家庭养育的结果,也离不开教师、学校、社会和国家的教育和栽培。所以,青少年要把感恩教育成果反馈给亲友、老师、社会、祖国,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拥有知恩图报的良好品质,才懂得如何珍惜,如何善良,如何回报。

  感恩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它作为一种道德行为,一种生活美学和智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承,同时也是社会进步和现代文明的体现。感恩教育是每一位青少年成长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只有懂得感恩,人际关系才能更加融洽,家庭、校园、社会才能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林晓妹.对当前感恩教育观的几点质疑[J].新东方, 2010,(04).

  [2]高琪,张锐.感恩教育途径初探[J].天津教育, 2006,(12):38.

  [3]李红莲.探究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J]传播力研究, 2020 ,4(12):153-154.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黑河市第二小学
原文出处:张一红.青少年感恩教育缺失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河学刊,2021(03):84-86.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