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章 长春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概况
外向型经济作为发展一国经济或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载体模式,在中国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多年来,作为内地省会城市的长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相关政策引导下,结合本市经济特点和区域产业优势,大力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
2.1 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长春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8 年改革开放到 1992 年十四大召开之间的十四年,第二阶段是从 1992 年中共十四大到 2003 年中央提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之间的十年,第三阶段是2003 年至今的十年。
2.1.1 第一阶段(1978-1992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长春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积极推动外经外贸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据统计,1988 年长春市已经和 109 个国家建立了商品、资金、技术和劳务的合作关系,当年对外贸易总额比1978 年增长 8.7 倍,年均递增 26.5%.1978-1988 年间,长春市总计出口粮食 327万吨,创汇约 3.4 亿美元,名列全国大中城市出口创汇前茅。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成为长春市大宗商品出口的重要优势资源,总产量和商品率均居全国之首,多个市县成为国家商品粮出口基地县。机械产品在出口产品结构方面占优势,机电产品累计创汇 2.4 亿元,形成了一汽、长春客车厂、拖拉机厂、六三六厂等一批重要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基地。
2.1.2 第二阶段(1992-2003年)
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为全市对外开放和外经外贸工作指明了方向。十年间,长春市对外开放格局发生明显变化,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据统计,2003 年长春市实现进出口总额 52.2 亿美元,比 2002年增长 80.7%.长春市农副产品、机电产品、纺织服装和高新技术四大类骨干商品出口比重有所上升。2003 年对外贸易依存度达到 32.4%,比 2002 年提高11.5%.2003 年长春市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2003 年新批三资项目 118个,其中投资总额超千万美元项目 24 个。2003 年实际利用外资 7.5 亿美元,比 2002 年增长 19.8%.2003 年,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继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2003 年共审批外商独资、中外合资和中外合营企业 84 个,占 2003 年长春市审批项目总数的 71.2%;利用外资 5.8 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继续展开,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 2.8 亿美元,完成营业额 1.8 亿美元,外派劳务人员 1.4万人。
2.1.3 第三阶段(2003至今)
2003 年,我党十六大召开,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策略,作为吉林省省会的长春拥有了政策上的利好消息,为长春市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也为加快发展出口贸易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以汽车零部件和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工业制造业、以光电信息和生物医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长春市出口优势产业。政策调整效应十分明显,对外贸易继续增长。据海关统计,2013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 204 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3.7%.其中:进口 171.1亿美元,增长 2.0%,出口 32.9 亿美元,增长 13.4%.
图 2.1 显示的是长春市近九年来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表 2.1 显示的是历年长春市实际利用外资金额。
图 2.2 是长春市 2005-2013 年实际利用外资水平的折线图,更直观的显示出2005-2013 年长春实际利用外资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吉林省拥有众多的朝鲜族人民,所以长春市目前也开始发展向韩国等其他海外地区进行劳务派遣,这些出国务工人员能够为长春市赚取大量的外汇。表 2.2和图 2.3 显示的是 2005 年-2013 年长春市出国务工人数。
2.2 取得的绩效
2.2.1 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
近些年,长春市一直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战略投资者作为扩张经济总量的手段。自 2005 年起, 全年新批三资项目 139 个,其中投资总额超千万美元项目 22 个。全年实际利用外资 11.7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29.8%.其中,直接利用外资 4.1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35.3%.
2012 年,长春市实际利用外资 36.8 亿美元,同比增长 19.6%,其中:吸引外商直接投资 8.5 亿美元,同比增长 9.9%;吸收外商间接投资 28.3 亿美元,同比增长 22.8%.
招商引资成效显着,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表 2.3 显示为 2005-2013 年长春新批三资项目情况。图 2.4为 2005-2013 年长春市新建三资项目数量柱状图,从图中可以看出 2005-2007年新建三资项目较多,2008-2013 年比前几年有所减小,但是在利用外资方面总体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
2.2.2 投资结构和投资方式不断优化
在外商投资主体分布上,2006-2009 年共有 35 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经济组织和个人来我市投资承办三资企业,其中来自荷兰、英属维尔京群岛、日本、澳大利亚的资金占直接利用外资总额的 75%.在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上,外商投资于第一产业的企业为 1 家,占外商投资项目的 2.1%,合同外资额为 29 万美元,核算为外资总额的 0.1%.外商投资于第二产业的企业为 16 家,占外商投资项目的 34%,合同总额为 38896 万美元,占外资总额的 86.7%.外商投资于第三产业的企业为 30 家,占外资企业的 63.8%,合同外资额为 5932 万美元,核算为外资总额的 13.2%.在外商投资方式上,中外合资经营的外资企业 20 家,占外商投资项目的 42.6%.实际利用外资额 41662.6 万美元,占外资总额的 65.1%.外商独资企业 23 家,占外商投资项目的 48.9%,实际利用外资额 20801.4 万美元,占外资总额的 32.5%.中外合作经营的外资企业 4 家,占外商投资项目的 8.5%实际利用外资额 1507 万美元,占外资总额的 2.4%.
2.2.3 贸易状况发生显着改变
后金融危机时期至今,长春市的对外贸易状况发生了显着的改变,在进出口规模、开拓新兴市场力度、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方面都有呈现良好发展的态势。
首先,进出口的规模大幅提高。2013 年长春市实现进出口总额为 204 亿美元,比 2012 年增长 3.7%.其中,进口总额为 171.1 亿美元,同比增长 2.0%;出口总额为 32.9 亿美元,同比增长 13.4%.
其次,贸易份额中新兴市场份额不断加大。近年来,长春市在巩固美、欧、日、韩、港等传统贸易国家和地区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开拓新兴市场,目前已对南美、大洋洲等新兴市场出口额实现了翻番。
乌克兰、俄罗斯、印度、墨西哥、安哥拉、尼日利亚等国也成为我市外贸新的增长点。2012 上半年,长春市对东盟出口 1.03 亿,同比增长 37%;拉美出口 1.2亿,同比增长 99%;非洲出口 1.46 亿,同比增长 201.1%;大洋洲出口 1.3 亿,同比增长 119.6%;俄罗斯出口 5,468 万美元,同比增长 146.5%,能看出长春市对新兴市场开拓力度不断加大。
最后,长春市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2012年长春市机电产品出口 6.8 亿美元,同比增长 51.9%,占全市出口的 5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1.8 亿美元,同比增长 6.3%,占全市出口的 14%.据商务数据显示,长春市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逐步向附加值高和科技含量高的产品转型。
2.2.4 口岸建设不断加强,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
长春市进出口口岸以服务长春经济发展为目标,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伴随口岸系统的扩充和口岸功能的不断完善,形成了以空港口岸为主导,内陆港配套发展的新格局。长春市现已开发了 10 条国际和地区航线,正式运行长春至汉城,长春至香港,长春至台湾,长春至仙台、东京、名古屋、大阪等 8 条国际和地区航线,高峰期每周航班达 42 个班次,另外还有国内外不定的包机、专机进出入境。长春市海关加大推进长春、吉林龙嘉国际机场之间的“多点报关,口岸验放”模式力度,实现了关内进出口货物“一次申报、一次查检、一次放行”,极大地方便了企业通关。2014 年长春龙嘉国际机场运送旅客 742.2 万人次、保障运输航班 60226 架次、货邮吞吐量 73561 吨,同比分别增长 10.23%、6.39%和 8.13%.
2.3 长春市与先进城市的差距
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许多与长春情况相似城市的外向型经济逐渐发展起来,找到与这些先进市区的差距,是长春市自我完善和改革的重要一步,也是促进长春市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阶梯。
2.3.1 发展水平比较
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即一个城市在利用外资、招商引资、进出口贸易等方面的发展态势和经济水平。沈阳市为辽宁省省会,与长春同为东北重要城市,其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第一位。长春与沈阳市发展水平的主要差距体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利用外资方面。“十一五”时期,沈阳市实际利用外资达 245.6 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 171.7%.从 2006 年开始,其利用外资大踏步前进,当年达到 30.5 亿美元,比“十五”期末 2005 年增长 43.4 %;2007 年、2008 年快速增长到 50.4 亿美元和 60 亿美元。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 年和 2010 年沈阳市利用外资有所回落,分别为 54.1 亿美元和 50.5 亿美元。
第二,进出口贸易方面。“十一五”时期,“沈阳市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330.6 亿美元,其中,出口 178.4 亿美元,进口 152.2 亿美元,分别增长 89.2%和 47.5%.”十一五“前三年沈阳市外贸出口增长较快,分别为 26.6 亿美元、33.2 亿美元和 41.3 亿美元;”十一五“时期,沈阳市拥有 2.96 亿美元的境外投资协议额,21.6 亿美元的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8.4 万人次的外派劳务人员。”而长春仍存在外贸规模小,发展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
由以上数据不难发现,长春市与沈阳等省会城市相比,其无论在利用外资、进出口贸易还是对外投资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发展差距,发展步伐较慢,发展水平较低。
2.3.2 投资环境比较
投资环境是一个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从投资环境来说,与大连相比,长春市投资环境的差距主要体现为:
第一,市容市貌方面。大连依山傍海,气候宜人,各类文化体育设施齐全,曾被联合国确定为亚太地区城市治理先导城市,大连优美的城市环境吸引了近 2万外国人在大连生活、学习和工作。
第二,长春市在人才、技术等“软实力”方面能够吸引外商投资的亮点不多。
大连在人才储备上是比较充足。其拥有各类高等院校 24 所,据统计,大连人才总量已达 138 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总数的 40%,人才储备居于全国同等城市前列。
第三,长春市没有良好的地理区位优势作为积极有效的保障;大连市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是连接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城市和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具有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完善发达的交通体系为大连吸引外资增加了筹码,大连辐射东北三省和蒙东地区,拥有支持港口经济发展的广阔腹地,大连港作为我国沿海重要的主枢纽港,东北区域的中心港口、环渤海地区主要集装箱干线港,己与世界上 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300 多个港口建立了往来关系,承担着东北地区 70%以上的海运货物和 90%以上的集装箱货物运输。长春市地理位置处于内陆地区,其地理区位有着较大的限制。
2.3.3 经营模式比较
一个城市的经营模式即该城市对自身产业经营的地位、在经济发展中的业务范围以及实现自身价值的手段的定位。通过与宁波市比较,可以看到长春市在经营模式方面有着一定的差距,其具体表现为:
第一,长春市对自身产业经营的定位模糊。在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春市大量依托汽车、医药等传统行业,对与国际市场接轨较快、发展较为迅速的新兴产业扶持力度不够。宁波作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一个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其经营模式与长春不同。从产业特征看,宁波外向型经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在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条件下,进出口企业呈现出“轻、小、加”等特征。
第二,长春市在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其经营模式以传统的政府导向为主体,较少发挥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在宁波等东南沿海地区,其市场机制的作用较为明显,具有较为灵活多样的特点。宁波大部分工业企业的规模较小,企业可塑性强。从发展水平上讲,这些企业总体上仍处于加工产业。多数行业加工能力强,劳动力吸纳性高。从产业结构来讲,宁波市具有较为发达的第三产业,同时,这也是支持宁波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此外,宁波具有雄厚的民间资源和外资资源,民资引外资是宁波市招商引资的重要途径。
2.3.4 出口结构比较
出口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环节之一,出口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是一个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仍以沈阳市为例。首先,在出口主体方面,“十一五”时期,沈阳市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出口各占“半壁江山”.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出口达到 94 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 32.4%,占沈阳市的 53%;国有企业出口达到 50 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增长 67%,占沈阳市的 28%;民营企业出口 35 亿美元,增长775%,占全市的 20%.“十一五”末期,沈阳市出口企业扩大到 1370 多家。其中,出口超千万美元的企业达 54 家,增加了 20 家。与沈阳市相比,“十一五”期间,长春市外贸企业数量少,且相对集中于某一行业,外贸进出口份额占全市经济发展的比例低,并没有能够为长春市经济发展做出较大贡献。
其次,在出口市场方面,与沈阳市建立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到 169 个,对传统市场出口继续扩大,对美国、日本、韩国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出口 103亿美元,占全市的 58%;对新兴市场出口快速增长,对中东、非洲、南美等地区出口 41 亿美元,增长 583%,占全市的 23%.长春市出口市场相对闭塞,传统市场出口虽有所增加,但在新兴市场的开拓和发展方面,趋势较为缓慢,并没能及时运用好新兴市场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利于长春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再次,出口商品方面, “十一五”时期,沈阳市机电产品出口 113.2 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 92.2%,占全市比重 63.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40.1 亿美元,占全市比重 22.5%.长春市的出口产品仍然是以传统的汽车、医药行业作为增长点,缺乏自主品牌和科技含量。
2.3.5 经贸企业核心竞争力比较
作为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经贸企业的作用尤为重要,经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自主品牌建设以及企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是经贸企业发展和生存的重要支柱。杭州市是我国外向型经济较为发达的一个城市,其经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较强,有着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长春市经贸企业与杭州经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差距主要体现为:
第一,长春市经贸企业创新意识较弱。长春市经贸企业的创新能力较弱,自主研发能力不及东南沿海地区。而杭州等地区,大多数人经商意识较强,同时由于杭州地理区位较好,政府政策扶持,因此能吸引大量人才,有着长春没有的人才储备优势。
第二,长春市经贸企业自主品牌建设较差。长春市拥有的自主品牌数量较少,一汽、修正药业等品牌虽然耳熟能详,但毕竟还在少数,杭州地区自主品牌较多。
除此之外,长春市拥有的核心品牌结构不合理。大多数为重工业品牌,而服装、鞋帽等轻工业品牌少,高科技产品就更加凤毛麟角。杭州自主品牌,如海康威视等国际知名品牌,均为高科技产品。在国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产品影响力。
第三,长春市经贸企业发展前景不佳。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普及,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高科技产品的发展,杭州市积极扶持中小外贸企业成长壮大,在政策上不断加快培育发展一批规模效益型、科技创新型、持续成长型的“小巨人”外贸企业。而长春的经贸企业大多生产重工业产品,科技含量少。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长春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和障碍,及时发现和认清这些障碍,找到出现障碍的原因,我们才能进行完善和改革,更好的推动长春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2.4 长春市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世界经济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调整期,因而从内外部环境来看,长春市发展外向型经济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本文将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展开探讨。
2.4.1 国际发展机遇和挑战
2.4.1.1 发展机遇
第一,经济全球化趋势仍将不断深入。总体上说,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国情以及在经济全球化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决定了各国从全球化中获取的利益份额的不同。我国国内市场规模较大,产业布局相对完善,廉价劳动力供给相对充裕,决定了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中有可能争取到有利的地位。
第二,全球贸易量继续扩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未来十几年或者几十年,我国贸易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的可能性较大。首先,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均加大对于外贸的重视,故世界银行有个猜测未来三十年左右时间能够保持较高出口增长速度的国家不在少数,其中就包括我国。其次,我国的出口建立在二元出口商品之上,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出口商品与劳务密集型出口商品都可以保持较大规模和较快的增长。
第三,我国拥有大量的外商投资,外商企业有较强的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和较高的出口比重。这些因素是保持我国出口持续增长的潜在力量。最后,低碳经济给对外贸易带来了新机遇。各国对于绿色经济的发展趋之若鹜,尤其是欧洲国家,我国很早就开始了新能源方面的研究,例如我国太阳能电池板、风力发电机的生产能力均在世界前列,因而我国在新能源产品的出口具有前景。世界各国和地区在制定经济振兴规划的时候更加凸显“绿色”理念,加大对低碳技术、新能源、生物制药等领域的研发投入和培植力度,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从而提供新的贸易机会。
2.4.1.2 面临的挑战
第一,世界经济增速放缓。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目前依然处于调整期,总体复苏呈现疲弱的态势,外需增长仍然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主要因为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和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多数发达国家受金融危机重创,面临高失业率、主权债务高企和财政赤字的困境,经济萎靡不振。受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等因素的影响,新兴 11 国整体增速放缓。2013 年 E11 经济总体较 2012 年略有上升,增长保持缓慢复苏,但表现不尽相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2013 年 E11 经济增长率为 5.1% ,比 2012 年上升 0.1 个百分点。
第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受次贷危机的冲击,国际贸易出现严重下滑,消费和投资需求大幅萎缩,加剧了各国之间的贸易战争。一些国家迫于压力,开始实行奖出限入形式的重商主义贸易模式。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实体和第一大贸易出口国所受到的波及是最大的,已经连续十多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全球有五成以上的贸易纷争是针对中国的。中国仍然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我国政府也看出对外贸易依存度过大具有相当大的风险,已经开始实行调结构促转型的策略,表 2.4 显示为 2005-2014 年对外贸易依存度。图 2.5 显示为 2005-2014 年我国进出口总额、GDP、贸易系数柱状图。图 2.6 为 2005-2014 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走势图,外贸易依存度逐渐呈现下降的趋势。
第三,市场汇率和大宗商品价格不断波动。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货币体系处于变动调整之中,主要经济体走势不稳,汇率大幅波动;为应对经济危机,各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尤其是美联储采取的两次量化宽松政策,大量注入流动性,导致美元贬值,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增大,致使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不断波动。
2.4.2 国内发展机遇和挑战
2.4.2.1 发展机遇
第一,出口产业综合优势仍然存在。我国从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起点,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批有竞争力的工业产业和企业,尤其是经过美国次贷危机的洗牌之后,我国的企业不断苦练内功,加强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不断培育和发展自主品牌,社会也在不断的加强完善法治社会,加之我国拥有非常大的市场,所以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前景较为乐观。
第二,新的外贸增长点不断涌现。因为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各国均希望能够找到新的拉动国际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我国也开始在新兴战略行业投入了很多资金,目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确实已经在世界上属于前列,那么我国这些出现的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了外贸的新增长点。
2.4.2.2 面临的挑战
第一,经营成本进入全面上升期。为应对金融危机,世界主要经济体实行了扩张的财政货币政策,特别是美国采取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助推了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利差的吸引下,大量国际游资进入我国商品期货和现货市场,其投机炒作推升了我国商品物价。中国政府为应对危机出台的4万亿人民币投资的救市方案不仅使流动性激增,还拉动了对土地、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加之水电油气价格改革的推进,上游资源产品性价格提升,又推升了下游产品的价格水平。同时,由于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短缺和劳动者维权意识的增强,我国许多企业大幅度提升员工工资和福利水平。在内外多重因素的交织作用下,各种生产要素价格面临全面上涨。
第二,外贸结构调整难度加大。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现面临着劳动力、原材料、能源、土地等要素价格的大幅度提升,成本优势不断减弱。我国出口份额大幅度降低,对我国很多传统行业和中小企业进行了新一轮的洗牌,所以由于企业实力不足和发展趋势的变化,企业面临着结构调整的重大困境。当前我国正在推进外贸结构的调整,由起初的出口初级产品和附加值较低的轻工业产品,转为出口附加值较高的产业,这需要企业通过提升技术、管理等方面。
第三,我国外贸企业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较弱。一般发达国家的企业在产品研发、经营管理上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主要生产高技术水品和附加值高的产品,同时保持对产品的更新换代,以确保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我国中小型企业管理水平较低,管理决策缺乏前瞻性,多重视短期的战术操作,而忽视长期的战略安排;管理理念滞后,信息系统不完善,生产经营程序流于粗放,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的要求;内部组织结构不健全,监控和奖罚不到位;管理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比较强,科学性、规范性和制度化不足,难以吸引、留住优秀人才,难以进行持续性的研发活动,难以提供技术层次高,附加值高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