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贸易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 >

我国蔬菜产品出口贸易的关联因素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2-25 共6722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 3 章 我国蔬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
  
  我国加入 WTO 以来,逐步降低了蔬菜的进出口关税,蔬菜的贸易量一直增加,本文从关税因素、非关税因素、区域协定安排、文化与地理因素、我国各省份之间的竞争、蔬菜质量问题六个要素进行分析,深入研究我国蔬菜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
  
  3.1 关税变动对蔬菜出口的影响
  
  3.1.1 小国贸易条件效应
  
  关税是影响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首先分析小国假设下的贸易模型。这里的小国含义是:该国家蔬菜进出口贸易量不大,其蔬菜贸易量不会引起国际市场供求的变化,该国家只能是世界蔬菜价格的接受者;假设进口蔬菜产品不会引起进口国国内蔬菜产品的供给或需求发生变化。
  
  图3-1所示当我国蔬菜生产商为进入进口国的市场必须付出额外的关税成本C.假设进口国实施进口关税后,进口蔬菜产品价格上升幅度为成本 C,我国蔬菜出口量由原来的 h 下降到 g,蔬菜的出口成本增加了 C.这表明,关税相当于给予国内蔬菜产业提供了价格保护,其经济效应可由下图说明:
  
  我国蔬菜出口国家众多,出口到非洲一些国家数量和金额不大,许多国家适合这种情形,当这些国对我国蔬菜实行关税后,该国内蔬菜价格变为 P+C,通过价格机制来保护本国产业利益。
  
  3.1.2 大国贸易条件效应
  
  由于大国对蔬菜需求量大,在蔬菜的需求方面具有-定的需求垄断优势,大国实行关税后可以通过对蔬菜进口量的调整来影响国际蔬菜市场供求变化,进而引起世界价格变化,改变贸易条件。
  
  以日本为例,日本是蔬菜进口大国,在国际上具有垄断优势,图 3-2 所示当日本实行关税后,由于蔬菜进口价格上升,蔬菜进口需求减少导致世界蔬菜价格下降至 Pa1,所以日本蔬菜价格上升幅度要小于关税成本 C,日本蔬菜价格上升部分和世界蔬菜价格下跌部分之和构成了蔬菜总成本,即 C=C1+C2.这说明蔬菜总成本在日本和我国之间分摊,分摊比例取决于日本蔬菜的进口需求弹性和我国蔬菜出口供给弹性。如果日本蔬菜进口需求弹性越大,蔬菜的进口金额下降幅度越大,从而就越能压低世界蔬菜价格,将成本更多地转移给我国。如果我国对日本的蔬菜供给缺乏弹性,我国就会更多地承担日本转嫁的成本,反之则否。如果进一步分析两国贸易利益的变化,其进口量由进口需求曲线 ID 与日本国内价格Pa1+ C 共同决定为 Q21.,贸易收益为面积 P0D(Pa1+ C),与实行关税前的贸易收益P0BPa相比损失了(Pa1+ C) PaBD,这是产业保护的代价。
  
  3.2 非关税因素对蔬菜出口的影响
  
  非关税措施的形式包括技术性措施(TBT)与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SPS)、特殊保障措施、反倾销和反补贴等。非关税措施已经成为中国蔬菜出口至世界市场的主要障碍,而技术性措施和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阻碍作用最明显。TBT 措施主要针对消费者保护和人类健康安全,SPS 措施主要针对食品安全和本国动植物健康的保护。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
  
  第一,灵活多变,难以应对。在激烈的经济全球化竞争中,有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企业或者消费者利益,经常提高进口蔬菜的标准要求,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对于发达国家制定的各种标准了解较少,这是我国蔬菜出口经常被一些国家通报的重要原因。
  
  第二,有隐蔽性。技术性贸易壁垒一般是以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名义,限制进口,它具备合法的外衣。与此同时,一些国际组织也制定一些项目繁多的制度标准,以提高蔬菜的品质的手段限制一些蔬菜的进口,这具有一定的误导性;其次,技术性贸易壁垒与传统的关税、配额、许可证管理措施相比,不容易引起“不合格”产品国家的反对。明显地避开了进口数量和进口国家分配上的歧视性;第三,通过现代技术,测度蔬菜产品的优劣,发达国家掌握的先进的技术水平,不仅检验过程高标准,检验手续纷繁杂乱,而且各种标准还时常变动。这使得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无法及时通过技术手段弥补不足。
  
  第三,名目繁多,防不胜防。上世纪 70 年代,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所占比重较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发达国家逐步增强蔬菜进口标准。从表 3-1 可以看出,贸易技术壁垒的种类繁多,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因素。2015年,加拿大发布 G/SPS/N/CAN/905/Add.1 通报,该通报对氰虫酰胺的最大残留限量降低到 0.01MRL(ppm)。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修订了蓝莓、蔓越莓中联苯肼酯的最大残留限量。绿色壁垒是进口国为保护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或以这些目的为名中名目,实质是削弱出口国产品竞争能力,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而实施的技术性措施。这些标准和法规的出台阻碍了中国农产品的出口。
  
  发达国家制定这些政策的原因在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给发达国家限制商品进口提供了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发达国家消费者对蔬菜商品的选择性更强、更大,对质量要求更高,对卫生、健康、安全指标的要求更严格使我国蔬菜出口企业越来越难以应对。
  
  名目繁多的贸易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的蔬菜出口状况,这是因为:我国农民的信息获得不够及时,对发达国家检测技术了解很少,没有平台掌握与蔬菜出口贸易有关制度、标准。我国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经常难以达到检测水平。同时我国没有形成系统的蔬菜质量认证体系,出口不同国家需要进行多次重复检查,增加了出口成本。
  
  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是我国农产品主要出口市场,然而为了保护本国农业利益,他们制定了大量严格的农产品进出口标准,从而形成了很多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蔬菜出口产生了严重影响,我国蔬菜产品的优势在逐渐降低。
  
  图 3-4 是 2000 年以来主要国家的通报数,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TBT 通报数和 SPS 通报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发达国家通过制定高的进口标准阻止外国商品的进入,2012 年,共有 72 个 WTO 成员共提交了 2181 件 TBT 通报,比去年同期(1761 件)增加了 23.9%.2000 年以来加拿大 TBT 通报数为 779 件,SPS通报数超过了 1500 件,美国通报次数最多,其中 TBT 通报数为 2200 件,SPS通报数 3291 件。这表明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强度增大。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比如巴西的技术壁垒也是比较严苛,2000 年以来巴西的 TBT 通报数为 1154件,SPS 通报数 1382 件。2012 年,TBT 通报产品领域居前 5 位的占总通报件次的 59.2%,通报中涉及最多的产品领域仍是食品及相关产品,计 372 件次,占总通报件次的 20.4%,其中农产品通报 103 次占通报件数的 5.6%.
  
  3.3 蔬菜贸易的区域协定安排
  
  区域性的贸易集团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贸易量巨大。东盟国家蔬菜出口的63%以上是在成员国之间完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区蔬菜贸易的 78%以上都流向其成员国。进入 21 世纪以来,区域贸易集团化趋势迅速发展,继欧洲联盟、北美贸易协定之后,东盟也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个国家通过建立各种优惠的贸易制度,降低与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成本,目的是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以地缘经济为特征的区域贸易集团数量一致呈现上升趋势,己经成为世界各国特别重视的一种合作方式。为了促进我国蔬菜的出口,我国正在加快与世界各国的自由贸易区建设,尤其是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双方相互降低关税,为自由贸易创造了条件,降低了我国蔬菜的出口成本。
  
  转移效应和贸易创造效应是区域自由贸易协定主要的影响方面,转移效应是在双边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之后组织内部成员国的关系由贸易伙伴变为贸易约束,这种情况下进口国对商品的进口由低成本的非成员国转向成本较高的成员国。这就出现了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象,贸易转移不仅是降低了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还拉低了成员国的福利水平。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后,美国、加拿大两国蔬菜进口首先是考虑成员国墨西哥,对我国蔬菜的需求就会减少,严重影响了我国蔬菜的出口贸易。贸易创造效应是在两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之后,成员国之间减少甚至是取消了关税,从而扩大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贸易创造效应能够使协定内的成员国之间的资源配置得到优化,降低了进口成本,有利于消费者的福利水平的提高。我国与东盟建立了自由贸易区后,各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减少,降低了我国蔬菜的出口成本,促进了我国蔬菜的出口。
  
  二战后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各区域内的国家之间贸易往来密切,我国与世界多个国家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比如中国与南美洲的智利、秘鲁两个国家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同时我国也特别重视与欧洲国家的交流与合作,目前我国与瑞士、挪威等国家筹备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这些举措不仅仅为我国蔬菜的出口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且为增强我国蔬菜竞争力,学习外国蔬菜生产技术经验提供了契机。
  
  3.4 文化与地理因素

  
  我国蔬菜出口市场主要为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受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影响,这些国家与我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饮食习惯,在地理位置上这些国家都处于亚洲,气候条件大体一致,从而蔬菜的种植种类基本相同,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国蔬菜的出口减少了阻力。上述大多国家与我国历史上就有好多交往,文化交流频繁。地理因素影响了我国对蔬菜出口的结构,日本、韩国。新加坡、由于国土面积狭小,山地丘陵多,平原面积狭小,人口稠密,人均耕地面积不大,且耕地占总面积比率有逐年减少的趋势,这些原因导致本国蔬菜生产能力有限,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蔬菜的需求量大增,而本国蔬菜的产量远远满足不了国内需求,这为我国蔬菜的出口创造了条件。中国耕地面积总量较大,多种气候条件适合各种蔬菜的生长,蔬菜生产量大,具备出口能力,中国沿海港口众多,以及我国大力发展的交通运输业,缩短了蔬菜的运输时间,蔬菜能在保质期内运达进口国。地理优势促进了我国蔬菜产品的出口。
  
  3.5 我国各省份之间的竞争分析

  
  中国蔬菜生产具有非常明显的区域性比较优势,山东、福建、江苏、浙江、广东、辽宁是中国蔬菜出口的主要省份,其蔬菜出口量占中国蔬菜出口量的 75%左右。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蔬菜的产量增加较快。表 3-2 显示 2005 年山东省生产蔬菜 8607 万吨,是我国唯一一个产量超过 8000 万吨的省份,在 2010 年,山东省蔬菜生产突破 9000 万吨大关,2014 年山东省蔬菜生产量达到 9974 万吨,增长了 15.88%.2005 年福建蔬菜生产为 1403 万吨,2014 年达到 1801 万吨,增长了 28.42%.2005 年江苏省蔬菜生产量为 3605 万吨,2014 年为 5417 万吨,增长了 50.28%.2005 年浙江省蔬菜生产量为 1765 万吨,2014 年为 1763 万吨,蔬菜生产量下降了 0.1%.2005 年广东蔬菜生产量为 2596 万吨,2014 年达到了 3275万吨,增长了 26.15%.2005 年辽宁省蔬菜生产量为 1955 万吨,到 2014 年达到了 3090 万吨。增长了 58.08%.以上数据说明我国除个别省份蔬菜生产量下降以外,其余省份蔬菜产量明显增加,而且增幅较大。山东省不仅是蔬菜生产大省,也是蔬菜出口强省,由于山东的地理位置距离韩国日本较近,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此外,华南与西南热带作物区、长江流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华北地区亦已逐渐成为中国不同季节蔬菜优势产区,产量稳步增长。
  
  我国各省份蔬菜产量的增加满足了省内需求,产量的大增迫切需要出口。由于我国没有形成系统的蔬菜出口体系,各省在进行蔬菜的出口时出现竞争现象,一些出口商为了短暂的利益不惜以降低价格牺牲利润为代价,各省之间形成恶性竞争。信息的不畅通使得蔬菜的种植生产与进口国的消费量产生脱节,我国各蔬菜产地没有形成系统的合作关系,蔬菜出口链条上的利益方没有形成共担风险、同享收益的机制。2000 年中国加入 WTO 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蔬菜市场进一步扩大,在激烈的国际竞争情况下,蔬菜出口利润薄弱,各个产地之间,各省份之间为了眼前利益,保证本地的创收,以压低利润为代价,增大产量和销量,出现了省份之间的恶性竞争现象,扰乱了我国蔬菜的出口市场,同时对我国蔬菜出口竞争力造成了冲击。
  
  3.6 我国蔬菜质量问题
  
  随着世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蔬菜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各国消费者追求蔬菜的安全、健康,然而我国蔬菜生产存在质量问题,目前我国完成了部分蔬菜的贮藏技术与质量标准的修订和完善,但是在总体上还是低于国际标准,一些蔬菜质量问题如激素、农药残留等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科技水平比较落后,蔬菜产品生产、加工体系还不够健全,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的蔬菜产品质量监管不够完善,各个部门的监管职责不够明确,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缺少民间组织进行农产品的质量认证,多方面原因使得我国产品在自我质量控制方面有所欠缺;第二,我国关于蔬菜的生产加工法律体系不够完善,监管不到位,工作人员滥用权力。2015年国务院的一号文件中指出我国的土地开发过度,在蔬菜生产的过程中化肥、农药使用量超标,严重影响了蔬菜的质量水平,如提高蔬菜产品的质量,促进我国蔬菜形成良性生产是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
  
  3.6.1 蔬菜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
  
  我国蔬菜的种植方法比较落后,缺乏大规模现代化的蔬菜生产基地,控制蔬菜病虫害的方法主要是喷洒农药,从而导致蔬菜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进而影响我国蔬菜产品质量。2014 年 8 月中国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农业部更新了 2012 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新标准比 2012 年版本增加了65 种农药名称和 1357 项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此外还增加了 15 项检测方法标准。在世界各国重视健康、安全的背景下,我国蔬菜出口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蔬菜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农药市场不够完善,农药的研发力度不大,一些国外已经禁止或者限制的农药在我国仍然继续使用。据 2014 年统计,我国化肥使用比发达国家高出 20%,农药使用比发达国家高出 15%,从这一方面来看我国农产品劣势比较明显。2014 年我国出口到日本的蔬菜产品存在农药超标的问题,韭菜及其加工制品被迫进行命令检查,我国距离日本比较近,蔬菜产品通关时间大约是一周,与美洲和欧洲相比具有距离优势,当执行命令检查时,通关时间由原来的一周延长到十天以上,蔬菜本来就是容易腐烂的产品,过长的通关时间严重影响了蔬菜的质量,是我国蔬菜的出口竞争力降低,在检查期间产生的仓储费用和检查费用比较大,这给我国的蔬菜出口商造成巨大损失。
  
  2、我国蔬菜的生产是以个体农民为主,生产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范化生产,无法保证蔬菜产品的质量,而发达国家使用现代技术生产蔬菜,制定了详细的生产标准,能够在蔬菜的生产环节把控质量。
  
  3、农药的使用混乱,很多农民使用农药过程中为了杀灭害虫往往依据自己的经验不断增加药量,不能科学使用农药,普遍出现滥用、误用农药的现象,违背了国家颁布的《农药管理条例》、《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3.6.2 植物检疫问题
  
  检疫法规规定蔬菜出口时要经过检验,我国蔬菜出口时必须经过检疫合格后才能出境,但是我国蔬菜出口的检疫存在下面问题:
  
  1、蔬菜出口携带有害生物。2013 年我国向加拿大出口大芋头遭到通报处理原因在于大芋头中含有有害生物。我国向日本出口鱿鱼圈串遭到禁止出口的处理,原因是大肠杆菌超标。这些事件不仅给我过产品出口造成了重大损失,而且也会影响我国商品的品牌形象。
  
  2、在包装箱或运输工具中发现有害生物。这种情况不是我国产品的质量问题,但是会对我国产品出口造成不良的影响。2015 年南宁检验检疫局在出口货物木包装中检出有害生物,为了减少企业的损失,检验检疫局要求对包装进行消毒,更换出口商品的包装物。
  
  3.6.3 硝酸盐超标问题
  
  人们摄入的硝酸盐大部分来自蔬菜,人体的健康与否与蔬菜的硝酸盐含量的高低有关,评价蔬菜的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硝酸盐的含量,在一定条件下硝酸盐会形成亚硝酸,这种物质与胺结合形成亚硝胺,是一种致癌物质。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蔬菜的硝酸盐含量为 432 毫克/公斤。考虑在清洗或者烹饪时的硝酸盐损失,我国蔬菜的硝酸盐允许量增加到 785 毫克/公斤和 1440 毫克/公斤。根据这一数据,我国蔬菜硝酸盐污染程度和卫生评价标准分为轻度污染≥432 毫克/公斤;中度污染≥785 毫克/公斤;高度污染≥1440 毫克/公斤。影响硝酸盐含量的人为因素是人们为了提高产量长期大量使用氮肥,久了久之不仅污染了环境,降低了蔬菜的品质,最终也会给我国蔬菜出口带来损失。
  
  3.7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我国蔬菜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关税因素一直是我国蔬菜出口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世界各国的非关税因素对蔬菜出口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面对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提升我国蔬菜的质量是关键要素;地缘优势形成的区域自由贸易集团之间贸易量比较大,欧盟、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我国蔬菜出口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我国正在加紧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为蔬菜的出口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随着世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蔬菜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各国消费者追求蔬菜的安全、健康,然而我国蔬菜生产存在质量问题,本章深入分析了我国蔬菜出口的各个因素,为提升蔬菜出口竞争力开辟了路径。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论文
返回:国际经济贸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