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贸易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 >

中非经贸合作区的优势与中非经济合作的未来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3-23 共469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中非经济贸易合作区发展研究  
【绪论】中非经贸合作区的问题研究绪论 
【1.1  1.2】中非经贸合作史及其经贸合作的现状 
【1.3】中非经贸合作的主要模式 
【第二章】中国在非经贸合作区的建设 
【第三章】中非经贸合作区的优势与中非经济合作的未来 
【结论/参考文献】中非经贸合作区建设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中非经贸合作区的优势与中非经济合作的未来

  对外经贸合作区是中国在对外经济合作中创新的一种特殊经济合作形式,没有国际经验可借鉴。这种形式既结合了当年我国建设经济特区的历史经验,又结合了新形势下蓬勃发展的国际经济合作现状,更符合中非经济的特点,能够有效解决双方发展和合作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是探索中国企业“走出去”路径的一项战略选择,是一种值得去探索、去创新、去思考的新型中非经济合作模式。

  第一节 建立中非经贸合作区的五点优势

  总的来说,建立中非经贸合作区,有以下五点主要优势:

  首先,经贸合作区能够有助于降低投资的政治风险。众所周知,非洲之所以无法更好的吸引外资,其政治的巨大风险就是首当其冲的问题。在非洲比较典型的政治风险有:战争风险、违约风险、腐败风险、治安风险、税收和金融风险等。这些都成为国外企业进入非洲的大障碍。虽然近几年,非洲各国的政局总体趋于稳定,但是政治上仍然存在很多潜在的风险。很多非洲国家政府腐败严重、社会分配不公、贫富悬殊大、失业率高,政府提供的社会服务非常有限。这些都好似易燃的炸药桶,一旦有导火线,就容易发生爆炸。社会出于长期紧张的状态,政治极易动荡。比如每逢选举就容易出现的动乱危机、北非和东非普遍存在的恐怖主义、极端宗教势力的反扑、反政府武装与政府军冲突不断、部族冲突加剧等。2007 年肯尼亚总统大选后爆发过全国性骚乱,造成上千人死亡,震惊世界;2009 年,马达加斯加因选举爆发政治危机;从2010 年底开始,“阿拉伯之春”席卷北非,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等国相继发生冲突,利比亚前政府被推翻;2011 年,曾经是“非洲小巴黎”的科特迪瓦发生选举危机,两派武装发生暴力冲突;2012 年,肯尼亚再次爆发部族冲突,造成多人死亡,局势再度陷入动荡;2013年3月,一直冲突不断的刚果(金)东部地区近来烽烟再起等等,不胜枚举。一场动乱或战争能让多年辛苦积累的经济基础瞬间毁于一旦,中国公司也在这些危机中承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这也是很多发达国家在非洲地区高风险的投资项目前止步的重要原因。

  作为新兴的高速发展国家,很多非洲国家在落后的管理体制和基础上,单靠资源拉动经济,也非常容易出现“荷兰病”和“资源诅咒”.软实力没有跟上,人的素质、经济结构、体制陈旧的问题不进行改善,很容易陷入发展的泥潭,无法摆脱贫困和落后。很多公司过于乐观了评估这些国家的发展势头,一旦相关国家发展停滞,就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加上非洲很多国家的治安状况不好、疾病横行,都给这片大陆未来的发展增加了很多风险和不确定因素。而合作区的建立是“由政府主导”,是由两国政府间的签订的协议,得到东道国政府的支持和保护,以国家信誉为担保。搭建了一个相对稳定安全的平台,入驻企业政治风险相应降低很多。

  其次,如同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经济特区一样,是一种实验性的政策区,很多灵活和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可以在这个试点区内首先展开。非洲很多国家虽小,但国内政治环境复杂,暗流汹涌。有对中国友好的,也有很多怀着各种目的和居心的政治流派。仅仅在经济合作区内实施的政策可以有效的避开这些复杂的政治斗争,从而提供更高的政策灵活性。比如对于很多国家设置的经济贸易壁垒,有的就是为扼制中国商品在非洲的大量销售,但经济合作区内生产的产品就能够合法的规避。

  再者,经贸合作区有助于解决非洲国家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从而更好的吸引其他投资。非洲国家落后的基础设施也是其发展的重要障碍,比如缺水、缺电、公路铁路无法满足物流需求等。根据《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发展报告(2013)》的资料显示:在非洲,交通运费费用占据贸易成本的 30-50%,有的国家甚至高达 70%.电力短缺:非洲发电量仅占世界总发电量的 4%,至今仍有 5 亿人无法用电①。这些都造成了企业的发展成本高企,难以形成竞争力。而大量的资本集中在经贸合作区这样一个较小的区域,能够有效的在这个地区形成突破点,更务实的去完善周边薄弱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才能让更多的大型工厂、设备、公司得以入驻。从而在这个地区形成大量的就业机遇,引入先进的技术、培养当地人才。给国家“一潭死水”般停滞不前的经济注入活力,形成以点代面的辐射圈,促进周边的发展。推动小范围内的工业化发展,进而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入。对于底子薄弱的发展中国家,这种方法比全国“大撒网”式的投资更现实有效。

  另外,经贸合作区有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经贸合作区通过统一招商和规划,有助于建立产业上下游企业的建立,从而形成产业集群,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同时,经济合作区的建设,使原材料有机会在当地深加工。也能帮助克服汇率变动和提升非洲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使得非洲有机会摆脱全球资源供应商的地位,在产业链的中上游分一杯羹。我国目前很多行业产能过剩,而这些产业又恰恰很符合目前非洲的发展阶段。二者结合,我国通过在非洲建设经贸合作区,让这些企业结伴扎堆的走出去,占据经济发展上有利的战略“据点”,有效缓解国内的产能过剩、平衡国际收入、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扩大劳务就业市场。而非洲也能够获得发展的助力,促进自身经济发展,实现共赢。

  最后,经贸合作区能够为投资企业提供更多信息和机会去熟悉当地法律、习俗等,让企业有更多的意愿去克服眼前的困难去实现企业的本土化经营。而且由于非洲当地的软实力不足,管理落后、人才缺乏。很多国外援助的项目,一旦交给当地管理,收益就会下降,甚至出现荒废、无法运营的现象。大量投入的人力物力却造出一个又一个大而无用的建筑,万分可惜。非洲大部分国家历史上被殖民统治,法律制度比较复杂,而且不完善、缺乏稳定性、执行不规范。而且和我国的法律体系区别较大,对我国企业进入当地造成一些困扰。而经济特区的建立,让建设方变成投资方,促使中国企业长期稳定的在当地进行开发和经营,还可以有效盘活以往的那些援建项目,帮助当地国家提高自身实力,对于双方都不仅能获得眼前利益,更能获得长期利益。比如之前案例中的巴加莫约港口和经济特区,就充分考虑了坦赞铁路的功效,促进两个项目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利益最大化。

  第二节 中非经贸合作区未来的发展建议

  虽然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十多个境外经贸合作区,此项工作也稳步的推进了很多年。但总的来说,大部分境外经贸合作区的运营还算不上成功,市场化的力度不够,影响力甚微,很多并没有实现当初建设时的计划。这些园区里,相对比较成功的有赞比亚中国经贸合作区、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和泰中罗勇工业园等。尤其在非洲的经贸合作区,面临所在国的高政治风险、薄弱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不足、金融服务低端等各种弊端,发展运营更是困难重重。总结这些成功园区的经验、分析其他园区停滞或者利用率不高的原因,有以下的一些发展建议:

  一、定位需更精准

  很多合作区的定位过高,试图面面俱到。但是由于投资过大,所在国市场有限,管理建设难度大等各种原因,很难顺利开展工作。我们投资的境外合作区大多是不发达国家,在这样的国家市场和发展情况都有限,必须考虑当地的实际国情。有的跟东道国的实际需求有偏差,有的由于所在国市场有限,建设的“高大上”园区却没有很多企业愿意花大价钱入住。如果定位过高,试图一步到位,往往脱离实际。而且很多相邻国家集中的建设类似的合作区,各合作区功能重合,区域市场有限,导致内部竞争。赞比亚的中国有色工业园定位就比较精确,集中精力建设有色金属的相关产业链,见效快、市场广阔,对合作区的管理和运营也能够有效的控制。

  二、加强政府的管理和协调

  建设境外合作区是国家的一项战略规划,在区位的选择和产业的定位上,国家应该加强宏观规划、严格审批,避免开发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强化协调机制,鼓励国内的企业和省市的联手,共享“合作区”的平台,减少内部的无序竞争。应充分和东道国沟通,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获取当地的更多资源支撑,在融资遇到困境的时候可以引入当地政府、企业合资。加强开发区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要让开发区成为“无源之水”、“孤岛”,着重开发区建成后的运营管理。还应充分利用好国家相关政策和专项资金,严格审批,结合我国国内经济情况的变化和调整结构的大势,科学进行引导。园区的建设和前期投入只是初步,更重要的是之后的招商引资和运营管理。园区建设的目的是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长期高效的成为中国企业进军非洲的平台。

  三、结合援助、承包、贸易等经济合作模式

  经济合作区所在的不发达非洲国家,往往基础设施较为薄弱,而这些薄弱环节也限制了合作区的建设、运营、物流等。中国对外援助的项目多是针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可以将水厂、电厂、道路、港口等项目建设在合作区周边及内部,以保障合作区的建设和运营。一举两得,最大限度利用资源。这需要政府进行长远的战略策划、进行宏观调控。

  四、培养适应国际化趋势的人才梯队

  目前我国开发区的主导企业,大多缺乏国际园区的运营管理经验,国际化人才也严重不足。这是发展阶段中不得不经历的痛苦积累过程,我国企业应该加大这方面的人才培养,而且更应该建设起真正的国际化管理模式,更多的利用、培训当地或者海外的优秀人才,构建真正的国际化企业。不要把开发区完全变成中国城,上上下下的工作人员都是国内过来的。缺乏国际工作经验,和当地社会脱节,自己形成“小圈子”.这样既不利于企业真正的扎根非洲,更不利于园区的公关宣传。队伍的建设还要注意梯队构建,现在在非洲的人才大部分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干几年就要回国安家,不能长久的在当地发展。应该学习西方企业,从家庭生活和职业发展等各方面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防止人才断层。

  五、加强风险评估和控制

  目前我国对各个国家的市场风险预警机制,还不是很健全。典型的案例就是 2011年的利比亚动荡,中国企业在利比亚损失了将近 200 亿美元。当然,事后中信保等单位建立了国家风险评级机制,在这些问题的处理上有了长足提升。但是,单靠几个国有公司目前的力量还是很难搜集到最精确的信息。中国政府没有设置专业机构长期持续的对非洲本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等环境进行分析评估,口行、信保等机构虽然也逐渐开始在非洲派驻长期驻外的人员,但是数量和覆盖面还远远不够。对于经贸合作区这种大型的长期的投资,投资前的风险评估、建设中的风险预警和把控、微机中的处理,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贯彻到工作中。另外在非洲运营园区,周期大,风险高,融资难度大,更需要我国的金融机构积极介入,加强和所在国的沟通,控制风险。

  总的来说,中非经贸合作区的建立已产生了一定的效应,带动了很多投资和就业,但这一新型投资合作模式还处于发展阶段。由于自身的实力和运营经验的不足,主导企业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也面临诸多困难。但是笔者认为,未来中非经贸模式中最有发展空间和前途的,还是新型经济贸易合作区模式,但是还需在现有基础进行创新,是能够符合中非双方的现实条件、能够糅合其他经济合作模式、能够起到以点带面作用的新型综合型战略合作区。虽然目前为止,从这几个经贸合作区的试点来看,还是没有充分的发挥出辐射效应,影响还有限,发展也缓慢。但是从长远来看,建立以定位精确、运营成功的经贸区为核心,融合多种经贸模式,结合中国对外国际关系战略,引领中国企业进行“集群式发展”,带动相关行业、产业带的发展,促进一个甚至多个地区的发展,进而辐射所在国的经济发展的经贸合作区,在未来是极有潜力的合作模式。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国际经济贸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