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外国文学论文 >

《雾都孤儿》中的语义偏离运用

来源:今古文创 作者:公妍懿
发布于:2021-02-09 共3546字

  摘要:本文以Leech的偏离理论和分类为基础,以《雾都孤儿》为研究对象,从语义偏离的角度对其表达进行研究,并分析了《雾都孤儿》中隐喻、反讽、双关、矛盾修饰法的运用。通过本研究,作者注意到语义偏离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和揭示主题中的作用,从而对《雾都孤儿》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雾都孤儿》; 语义偏离; 修辞;

  一、引言

  语言的使用是极其复杂的。除了语言的基本意义之外,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和微妙的感知,运用非常规的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期望达到一定的语言效果偏离是指打破既定语言规则的现象。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在诗歌领域也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然而,偏离这一概念的并不局限于诗歌领域,它逐渐被文学所使用,并在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雾都孤儿

  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社会评论家,他的作品对文学乃至影视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雾都孤儿》以伦敦为舞台背景,描述了孤儿奥利弗的成长过程,反映了19世纪英国复杂的社会环境。

  本文以语义偏离理论为基础,对《雾都孤儿》中修辞手法的运用进行探讨,旨在进一步理解狄更斯别具匠心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运用能力,进一步了解当时英国社会的世界和底层人民的悲惨遭遇。

  二、《雾都孤儿》的相关研究及理论框架

  (一)《雾都孤儿》及其研究背景。《雾都孤儿》是狄更斯的早期作品之一,故事背景设在迷雾重重的伦敦,讲述了一个孤儿的悲惨故事。主人公奥利弗从小在孤儿院长大,经历了学徒生涯后逃到伦敦,却不幸与小偷纠缠不清,被迫成为小偷的伴侣,历经无数磨难,最终在好人的帮助下找到了自己的身世,得到了幸福。

  《雾都孤儿》反映了19世纪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它表达了狄更斯对底层人民的不公正待遇和悲惨生活的同情。同时也揭示了底层人民的物质匮乏和精神扭曲,以及狄更斯对这一现象的关注和同情。

  国内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雾都孤儿》进行了研究。何燕华和刘凤光(2018)从文学再现的角度研究了孤儿奥利弗形象,王丹丹从翻译的角度比较了《雾都孤儿》的两个中文版,赵敏(2018)分析了南希形象悲剧结局的根源。总的来说,国内对《雾都孤儿》的研究多从人物形象的阐释和翻译的角度出发,运用语义偏离理论对《雾都孤儿》进行研究的较少。作为语言技巧的大师,狄更斯高超的语言技巧一直为读者所钦佩。因此,有必要对其语义偏离现象进行研究。

  (二)偏差理论。偏差作为文体学和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在分析和理解文学作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指打破语言使用规范的现象,这种现象也导致了文学作品的不同风格。

  正如Levin所提到的:"承认偏离是诗歌的一个区别标志至少和亚里士多德一样古老".他指出,在诗歌创作中,使用脱离其固有用法的词语可以提高其表现力,同时保持词语的正常形式可以保持其清晰的含义。

  此外,许多研究者对偏差的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其中最著名的是英国语言学家Leech的分类。他将偏差分为词汇偏差、语音偏差、文字偏差、语法偏差、语义偏差、方言偏差、语域偏差和历史时期偏差八个方面,其中语义偏差是本文的重点。

  语义是语言符号所包含的内容。它的一般使用规则是人们理解语言的基础。语义偏离属于深层结构偏离,可定义为"某一语言单位,如一个词或短语的认知意义上存在一些奇怪的语言效应".它表现出一种非常规的搭配方式,可以方便地在修辞格中表现出来,包括暗喻、明喻、提喻、双关、矛盾修饰法、反讽等。

  三、《雾都孤儿》中的语用偏离

  (一)隐喻。隐喻是指在另一事物的含义下对一事物进行感知、体验、想象、理解和谈论的心理、语言和文化行为。它被定义为一种包含隐含比较的修辞格,在这种修辞格中,通常主要用于一种事物的词或短语被用于另一事物。而亚里士多德(1998)则认为隐喻是对属于另一个事物的名称的应用。它反映了人类迷人的想象力。它不仅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事物,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Example 1:

  "By the bye,"said Mr.Bumble,"you don't k now anybody who wants a boy,do you?A parochial'prentice,who is at present a dead-weight;a millstone,as I may say,wound the parochial throat?".

  故事发生在班布尔先生和殡仪馆老板索尔贝里先生谈话的时候。班布尔先生问殡仪馆老板是否需要一个学徒以便尽快把奥利弗打发走。"磨石"这个词总是让人想起一种负担,因为磨石本身是很沉的。在这里,班布尔先生把奥利弗比作一个磨盘,这显示了班布尔先生对实际上什么事也不做的奥利弗的厌烦。班布尔先生作为一个社会公仆,对他需要帮助的人有一种厌恶感,这使得当时的读者对穷人更加绝望。

  (二)反讽。根据《新牛津英语词典》,这个词指的是用通常表示相反意思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通常是为了幽默或强调效果。在对"讽刺"一词的大多数现代批评用法中,仍然存在着掩盖或隐瞒事实真相的根本意义;然而,不是为了欺骗,而是为了达到特殊的修辞或艺术效果。人们常常用这种修辞手法来增加幽默或讽刺某一现象。

  Example 1:

  For a week after the commission of the impious and profane offence of asking for more,Oliver remained a close prisoner in the dark adn solitar y room to which he had been consigned by the wisdom and mercy of the board.

  这一幕发生在奥利弗回到家的前六个月。这所房子提供的食物太少了,孩子们都在挨饿。奥利弗被迫去找厨师要粥,然而,他被单独关在一间黑屋子里。结合上一章可知,由于董事会重新制定了规则,孩子们每顿饭只能得到一小碗粥,节日期间只能得到额外的面包。这样的食物分配对成长中的儿童来说是不够的,这显然暴露了这个制度的不人道。另一方面,奥利弗被关进了一间黑暗的小房间,因为他要求更多的食物。董事会的一名成员甚至发誓说奥利弗将被绞死。作者把做了这样一件残忍冷血的事情的董事会描述为智慧和怜悯,显然是不合常理的。因此,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反讽的手法,营造了一种荒诞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了19世纪英国底层人民的苦难。

  (三)双关语。根据牛津英语词典(1989)双关是"一个词的使用等方式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或不同的联想,或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的相同或几乎相同的声音不同的含义,从而产生幽默的效果。它利用语音或语义连接,有意地使一个词与两件事物相关,从而具有双重意义。

  Example 1:

  "Bow to the board."Said Bumble.Oliver br ushed away two or three tears that were lingering in his eyes;and seeing no board but the table,fortunately bowed to that.

  奥利弗九岁生日那天,班布尔先生来到分支济贫院,把奥利弗带回了家,然后他被带到董事会那里。在英语中,"board"一词的意思是"一块木头"和"一群有权做决定并控制公司或其他组织的人".然而,奥利弗不知道"board"这个词在这种语境下是什么意思。在这个双关语中,奥利弗把木板错当成了木头,这反映了奥利弗的恐惧和困惑。这种幽默的语言打破了整个单调乏味的描述,让人开怀大笑,也让人更加同情Oliver.

  四、结论

  语义偏离是语言的一种非常规用法。它是提高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有效途径。没有偏离的使用,文学作品就会变得枯燥和过于直接。摘要根据语义偏离理论和里奇对语义偏离的分类,对《雾都孤儿》中的语义偏离现象进行了分析,发现语义偏离在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和揭示主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贯穿作品始终的反讽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不仅是对现实的讽刺,也是狄更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参考文献

  [1]Abrams, M. H.&Harpham G.G. 2010.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9th ed.)[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Aristotle. 1998. Poetics[M]. Coradella Collegiate Bookshelf Copyright.

  [3]Guralnik D. B. 1956.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Z]. The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4]Leech, G. 1983. 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M] London:Longman.

  [5]Levin, S. R. 1965. Internal and External Deviation in Poetry[J]. Word(21)。

  [6]Mayor, M. 1997. Longman Dictionar 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Z]. Longman group limited.

  [7]Pearsall, J. et al. 1998. 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Z]. Oxford:Clarendon Press.

  [8]何艳华,刘风光。文学图式视阈下《雾都孤儿》中奥利弗孤儿形象研究[J].外语教育研究,2018,(03):69-74.

  [9]胡壮麟。理论文体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02.

  [10]廉运杰,万平。英汉文体学对比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1.

  [11]王丹丹。语用翻译视角下《雾都孤儿》两个中文译本对比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05):101-104.

  [12]张聪。狄更斯的底层叙述[D].陕西师范大学,2018.

  [13]赵敏。狄更斯《雾都孤儿》中南希善恶形象的解读[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1):99-100.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
原文出处:公妍懿.语义偏离角度的《雾都孤儿》文体分析[J].今古文创,2020(28):25-26.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雾都孤儿论文
返回:外国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