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都孤儿》,给我最原始的感觉,是一种人性的极端展示.狄更斯为读者展现出了人性的至善和至恶,最难得的是在这善与恶之间几乎找不到交叉点.奥利弗的天真单纯,布朗罗夫妇的温和善良,露丝小姐的美丽多情,他们的形象趋于完美,没有任何瑕疵.相反,塞克斯的凶狠残暴,费金的狡诈丑恶,孟可司的贪婪自私,还有那个不能算作主角的邦布尔先生的虚伪做作,在作者笔下极尽其罪恶的一面,一副副嘴脸可谓淋漓尽致!
不过如果硬把这部作品看作一篇人性善恶的极端展示,也会有失公允,就像 E.M. 福斯特贬低狄更斯说他只会塑造"扁形人物",而不会塑造"浑圆人物"一样 , 但是凡读过《雾都孤儿》的人,我相信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绝对不仅仅是小主人公奥利弗,毫无疑问,这部作品塑造的最典型最完美的人物,是那个悲剧的女人南希,而南希的存在无疑已经否定了学者福斯特的观点,南希这个人物有着无比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远比福斯特所谓的"浑圆人物"更富于立体感和活跃的生命力!
我在这里品读南希的形象,其实更是希望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阐述一下自己的想法,所以,与其说我笔下的南希是我主要分析的人物,还不如说我是希望透过她来阐明自己对于人性本质的一些个人观点,正确与否,都是一家之言.
在中国,早在春秋战国,关于人性之善恶的论战就曾打得不可开交,然而性善论和性恶论从古打到今,似乎也并没有能分出个胜负,虽然性善论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性恶论,不过单纯的性善思维还是难以全面概括出人性的本质.在某种程度上,性之善恶具有极强的互补性,这两种主张的观点分歧就在于,他们站在了人之本初的不同角度,论证了人在成长过程中的两种倾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好像是发源于同一个源头的两条大河,一条曰"善河",一条曰"恶河",虽是异渠,却同源相生.这种情况下,这个源头究竟是善源还是恶源,就难以定论!人性的本质,同此!
南希就是这两条大河的源头!她身上有着两种截然相反的人性,相互对立又相互融合,她与众不同的性格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一股有生力量,尤其是几个主要情节.或许是一种巧合,也或许是作者有意安排,从作者对南希的描写中能看到不少伏笔《,雾都孤儿》这部作品中,南希一出场就显示出其悲剧的一面,就是被逼无奈要担负打听奥利弗下落的任务,作品中明显能看出南希的不情愿,但她最后还是不得不去,逼迫她的不是别人,正是那个肮脏丑陋的贼首费金,这就鲜明的照应着下文的一个情节,即南希在保护将要遭受毒打的奥利弗时对于费金的强烈控诉":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年龄还没他一半大,我就替你偷东西了!你不知道吗?说啊!你知不知道?"这是一句震人心魄的控诉,我无法想象南希在说出这句话时的心情,但它会带给我无尽的遐想,南希,这个悲剧的女人,在作者的笔外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毫无疑问,费金也是像调教机灵鬼,贝兹少爷一样的把幼小的南希调教成一个小偷来为他赚钱的,我们完全可以把此时的小奥利弗看成是当初的小南希,南希看到奥利弗的遭遇,预想到他未来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命运,才会突然生出这股无名火,连粗暴的塞克斯她都不怕了!这是潜意识里本性的召唤.作者对于南希幼时的境遇没有任何文字,但是读者已经了然于心,所以可以印证南希性格之中的恶的来源,无疑是她从小的生活环境 -- 贼窝的熏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论述人性的本质时说":人类生来既不爱好和平,也不喜欢战争;既不倾向于合作,也不倾向于侵略.决定人类行为的,不是他们的基因,而是他们所处的社会教给他们的行事方法."很明显,南希的社会教给她的行事方法是恶,行事思维也是恶,这决定了南希难逃恶人的命运!
仅仅把南希当作恶人来看待,没有人会答应,因为南希身上闪烁着人性的伟大的光芒!当南希内心善良的本质充分显露的时候,她的每一个行动都是充满理智而又守情守义的,为了拯救小奥利弗她冒死去给布朗罗先生和露丝小姐通风报信,但是当露丝小姐许给她一个光明美好的明天的时候,她又婉言拒绝,我至今清楚地记得南希悲悯的声音,读这段文字的时候就仿佛在倾听一个女子的诉说 --"我与过去的生活是用链条拴在一起的.我现在讨厌它,恨它,但却离不开它.我只能走到再也回不来的地步才算了事.""什么归宿?瞧瞧你前边吧,小姐,瞧瞧那漆黑的河水 , 像我这样的人跳进水流之中,没有一个人在乎,没有一个人哭.兴许是几年以后,或者只要几个月也不一定,但我终究会走到那一步的."南希这一番话令人扼腕,也使她的形象立刻高大起来,她清楚自己在滚滚人世中的地位,对自己的命运了然于心,却不曾有丝毫的逃避,她虽然有着坚强独立的人格,但不得不屈服于命运,命运安排她在贼窟里长大,又没有完全抹杀她善良的本心;命运让她成了恶魔塞克斯的情妇,却没有在塞克斯身上留有一丝一毫的善良,这就是她最终的悲剧!她对奥利弗的怜悯和爱与她对塞克斯的忠贞不二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直到再也无法调和,她要求自己对得起任何一方,只有死亡,才是她唯一的出路.
只是她苦苦呼唤的善良和美,最终没有得到任何有价值的回应,她惨死于塞克斯手中巨大的棒子,留给读者的只有无尽的叹息,和至高的赞誉!她无愧于善,也无愧于恶,超生的灵魂将洗去她曾有过的所有污浊,上帝会还她一个洁白的身躯!尽管《雾都孤儿》这部作品有很多地方颇受争议,不尽完善,但是南希的形象已随作品名扬于世,我在此寥寥数笔,难尽胸臆,也期待着更多更好的思想在南希形象上闪光!
结语之际,我强烈呼唤一个光明的社会,为全世界铺就善良的土壤,让在世生存的人类,都感受到善,感受到爱!
狄更斯的家庭并不富裕, 他的父母育有八个孩子 (其中两人夭亡) , 两人还不善理财, 使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困窘, 甚至流落到只能居住在伦敦最穷困的街之一--贝赫姆街上。...
在《大卫·科波菲尔》中, 作者描写了许多人物的爱情故事, 如: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和朵拉;大卫的母亲克拉拉和摩德斯东;大卫的儿时伙伴艾米莉和斯蒂夫等。这些爱情故事都不尽完美, 要么相爱曲折, 要么结局令人唏嘘。...
《雾都孤儿》的创作背景主要是维多利亚时代。随着资本主义在英国的快速发展,英国成为超级大国,但隐藏在繁华的街头下的是底层人民的贫困和苦难。...
比较文学具有跨越性、可比性和文学性, 那么我们研究的范围就可以扩展到两国或多国, 两民族或多民族。...
《雾都孤儿》由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撰写于19世纪前期,此时英国正处于转型阶段,但受到当时资本主义的压迫,延缓转型时间,致使增加了底层贫民的生活负担,由此底层贫民与资本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雾都孤儿》是英国作家狄更斯在19世纪出版的长篇小说,该书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孤儿奥立弗悲惨的身世及遭遇。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命运的描写,揭露了当时伦敦残酷的社会问题。...
以至社会的属性和人物的属性, 在他的笔下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人物形象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本文将以《大卫·科波菲尔》为例, 对作品中的人物语言进行简析。...
语言的使用是极其复杂的。除了语言的基本意义之外,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和微妙的感知,运用非常规的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期望达到一定的语言效果偏离是指打破既定语言规则的现象。...
《雾都孤儿》中的南希这一形象并不是十分突出,且活动范围过于狭小,但该形象的设计却是十分成功的。我们不仅能够在阅读南希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内心活动中感受到狄更斯的用心,还可在解读南希善恶形象的过程中感受到作品的深度内涵。...
探究《雾都孤儿》权力距离下译者共情感受力差异、读者共情意识网不同等共情翻译困境,并在文化差异理论下提出《雾都孤儿》的创新翻译路径,提升译文的共情传播效应,推进英美文学作品共情翻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