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外国文学论文

浅析狄更斯笔下的“儿童”形象

来源:学术堂 作者:王芹
发布于:2022-11-19 共9607字

  内容摘要:狄更斯是十九世纪英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关于“儿童”的文学作品,塑造了很多经典的“儿童”形象。狄更斯笔下的这些“儿童”形象可以分为单纯怯懦型、机灵无赖型和善良反抗型。狄更斯在塑造这些“儿童”形象时,主要运用了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写作手法。狄更斯笔下的的“儿童”形象有着深刻的意义。狄更斯通过他们向世人传达出了人道主义思想,同时揭露了十九世纪英国社会的黑暗面。另外,狄更斯笔下的“儿童”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启发了后世作家的创作。

  关键词:狄更斯 “儿童”形象 类型 刻画 意义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children" in Dickens's writing

  Abstract: Dickens was the most outstanding critical realism novelist in the 19th century, hecreated a lot of literary works about "children" in his life, and created many classic "children"images. Dickens's "children" image can be divided into simple cowardly type, clever rogue typeand good resistance type. Dickens in shaping these "children" image, the main use of portraitdescription, psychological description and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writing techniques.

  Dickens's "children" image has profound significance. Through them, Dickens conveyedhumanitarian ideas and exposed the dark side of British society in the 19th century. In addition,Dickens's "children" image to some extent also inspired the creation of later generations ofwriters.

  Key words: Dickens;children’s image;type;depict;significance

目 录

  一、引言
  二、狄更斯笔下“儿童”形象的类型
  (一)单纯怯懦型
  (二)机灵无赖型
  (三)善良反抗型
  三、狄更斯笔下“儿童”形象的刻画
  (一)运用肖像描写
  (二)运用细节描写
  (三)运用心理描写
  四、狄更斯笔下“儿童”形象的意义
  (一)传达人道主义思想
  (二)揭示社会的黑暗面
  (三)启发后世之人创作
  五、结语
  参考文献

  一、引言

  狄更斯(1812-1870)是英国 19 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杰出的小说家,也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最伟大的小说家。在狄更斯 58 年的人生历程中,从事创作就 38 年,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包括 15 部长篇小说(其中一部未完成),20 多部中篇小说,数百篇短篇小说和散文,1 部随笔,2 部长篇游记,1 部英国历史,以及大量的书信。

  狄更斯是 19 世纪英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同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少有的生前享有极高的荣誉、死后享有殊荣的成功作家。他既是小说艺术大师,又是通俗小说作家。

  他的小说自诞生之日起,一个半世纪以来,几乎被翻译成所有的文字,深受各国人们的喜爱。在俄国,狄更斯是被翻译得最多的外国小说家。他的小说在畅销书中瑶瑶领先,仅仅排在《圣经》和莎士比亚之后。在英美,对狄更斯及其作品研究的着作和文章数不胜数,研究方法也呈多元色彩,人们除了用社会学批评方法外,还用心理分析批评、新批评、结构主义叙事学、读者反应批评、新历史主义等批评方法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进行研究,从而涌现了许多研究狄更斯的专家,如福斯特、吉辛、柯林斯、切斯特顿、艾略特、利维斯和米勒等,还出版有专门的研究杂志,如《狄更斯研究者》、《狄更斯研究》、《狄更斯研究通讯》等。

  人物形象塑造是狄更斯作品最宝贵的部分之一。他所塑造的人物不仅数量惊人,而且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各有各的特色,当然他最为擅长的还是自己在童年时代曾混迹其中的下层贫民。狄更斯最为突出的人物形象就是“儿童”形象,他一生中创造了大量的孤儿、流浪儿、低能儿、苦命儿,如《雾都孤儿》中的孤儿奥利弗·特维斯特、流浪儿杰克·道金斯和《大卫·科波菲尔》中的苦命儿大卫,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狄更斯

  二、狄更斯笔下“儿童”形象的类型

  《雾都孤儿》是狄更斯首次将创作视角转向儿童的作品,作品中的主人公奥利弗·特维斯特是一个遭受生活苦难的孤儿,他单纯怯懦;杰克·道金斯是《雾都孤儿》

  中的另一个儿童形象,他从小生活在贼窝,以偷到为生,他聪明机灵;大卫是狄更斯最受欢迎的作品《大卫·科波菲尔中》中的主人公,一生也历经坎坷,他善良敢于反抗。

  (一)单纯怯懦型

  奥利弗·特维斯特是《雾都孤儿》中的主人公,他总是容易深陷泥潭,但却出淤泥而不染,一直保持着单纯的心性。奥利弗·特维斯特从小便是在收养少儿罪犯的习艺所中长大,在这里他吃不饱穿不暖,最后更是在要求多添一点粥之后被习艺所卖到了棺材铺当学徒。在棺材铺里,奥利弗·特维斯特也不曾被善待,他吃的是狗也不吃的碎肉,睡更是睡在了棺材中间,还要受到棺材铺里另一个学徒的欺辱,最终,奥利弗·特维斯特不堪忍受另一个学徒对他妈妈的侮辱而还手打了那个学徒,被惩罚之后,他就从棺材铺逃出来了。可是,就算他经历了那么多的痛苦,在逃到伦敦遇见了小偷杰克·道金斯之后,即使他觉得杰克·道金斯有点奇怪,却依然没有丝毫防备之心,单纯的跟着杰克·道金斯走,导致被骗入了贼窝。奥利弗·特维斯特的单纯还体现在他眼中的世界是简单的,当杰克·道金斯一伙人在他面前表演偷窃的时候,他居然真的认为那只是表演,还看的捧腹大笑。在贼窝中看到贼窝的主人打骂没有偷到东西的孩子之后还认为那是理所应当,因为他觉得是孩子没有认真的在“工作”。

  奥利弗·特维斯特是单纯的却也是怯懦的,他的怯懦表现在他遇到事情只会哭泣求饶,不懂得自己解救自己。奥利弗·特维斯特在棺材铺当学徒的时候被店里别一个学徒欺负,他怯懦的从不反抗,只是默默忍受。后来身陷贼窝,无意被人解救又被抓回去的时候,他想的不是怎样逃跑自救或求救,反而是哭着肯求坏人放过他,不懂得自己反抗,只是怯懦的希望坏人能够主动放过他。最能表现奥利弗·特维斯特怯懦的地方,大概就是他给杰克·道金斯擦鞋的地方了,他明明知道杰克·道金斯是坏孩子,是不应该与之交往的,但他在贼窝一个人实在是太担惊受怕了,所以哪怕是通过这种讨好的方式也想要和杰克·道金斯和好,这种卑微的行为就是奥利弗·道金斯怯懦到一定程度的表现了。

  (二)机灵无赖型

  杰克·道金斯是《雾都孤儿》中的主要配角人物,他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在小说中的形象是十分机灵无赖的。他的机灵体现在奥利弗·特维斯特被误会逮捕之后,他没有像他的伙伴一样没心没肺的嘲笑,而是想到了贼窝头子会怎么看待这件事,是否会责怪他们,他没有傻傻的以为自己可以置之事外,而是机灵的想到了奥利弗·特维斯特被捕这件事所将要带来的后果。这是狄更斯正面描写的他的机灵,狄更斯还运用了侧面描写来刻画杰克·道金斯的机灵。小说情节中有人要求贼窝头子付一笔钱,却不要杰克·道金斯来送钱并说:“机灵鬼太过于机灵了,你要是派他来干这件事,他很可能会忘了送来,或迷了路,或遇上了警察结果没能来成,或者其他种种理由。”只是送个钱,杰克·道金斯却有多种办法使得这笔钱落入自己的口袋,这处情节就从侧面烘托出了杰克·道金斯的机灵,并且这种机灵已经深入人心了。

  杰克·道金斯十分机灵却也十分无赖,在奥利弗·特维斯特质问他为什么可以抛弃朋友,让奥利弗·特维斯特为他所做的事情受罚时,他狡辩道:“那全是为费金着想,因为警察知道我们在一块儿干,我们要是不能侥幸逃掉,他就会出麻烦,那是关键。”将所有的过错都转移给了贼窝头子,还给自己塑造了一个为他人着想的形象,这是无赖才做得出的事。杰克·道金斯的无赖还体现在奥利弗·特维斯特问他为什么要偷盗别人的东西时,他告诉奥利弗·特维斯特,不是他也还会有其他人去享受这些东西,那为什么他不自己拿来享受呢,这真的是无赖的思维,将偷盗完完全全当做了一件很正常很正确的事来做,完全不顾及伤害到了别人的利益。

  (三)善良反抗型

  《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主人公大卫是十分善良且具有反抗精神的。大卫是一个遗腹子,从小陪伴他的只有爱他的母亲和用心照顾他的女仆,他过的很快乐,三个人生活的无忧无虑。但是,自从大卫母亲再婚之后,大卫的生活就开始改变了。大卫的继父是一个奸诈贪婪的人,他和大卫的母亲结婚只是为了大卫母亲的钱财,所以大卫的继父一心想要扫除大卫这个障碍。于是他的继父以各种借口处处管制着他,他和母亲、女仆一起玩游戏的时间也被继父剥夺了。大卫自从母亲再婚过得很不快乐,但他并不曾对母亲诉苦,或是要求母亲为他做什么,因为他不想母亲因为他的缘故不开心;后来大卫的母亲去世后,他就只有关心他的女仆了,但是女仆后来也被继父赶走了,他原本可以向女仆求助,然而他却没有这样做,他其实很舍不得女仆,女仆离开这个家后,这个家就再也给不了大卫温暖了,但是这些话大卫都没有对女仆说过,因为女仆也要有了自己的家庭,要去追求幸福了。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大卫是是善良的,因为他不想因为自己而使别人感到为难。大卫的善良还表现在他被继父送到伦敦一所工厂做童工,寄宿在穷困潦倒的密考伯先生家里,密考伯先生是一个很自负的人,并且整天想着发财,但是结果总是失败,最终负债累累。大卫那个时候也只是个童工,但他却愿意将身上仅有的钱拿出来给密考伯太太,想要帮助密考伯一家。在密考伯先生的经济困难已经到了危急到头,被捕并被送进市里最高法院的监狱后,大卫还一直去探望他。其实,大卫和密考伯先生一家根本就没什么太大的关系,只是寄宿与被寄宿的关系,但是大卫对密考伯一家确是真的善意以待的,这是大卫骨子里的善良决定的。

  大卫虽然善良但不代表他逆来顺受。继父给予的伤害他虽然不要求母亲为他做什么,但是他也不是一直忍气吞声的。有一次,在他的继父教训他时,他就奋起反抗就咬了他的继父,后来,他因为咬了继父被送到寄宿学校受到恶意惩罚时,学校的学生和老师都排挤欺负他,他选择和学校里喜欢欺压穷教师、穷教师的富家子弟交往,这种交往表面看似是因为富家子弟的主动示好,大卫才与他结交的,但是大卫尔后来却是打心眼里崇拜这位富家子弟的,他被欺压所以就和欺压别人的人做朋友,这也是大卫的一种无声的反抗。当然,大卫最彻底的反抗就是从继父给他安排工作的工厂里逃出来,逃往他的姨婆家,以摆脱继父给予他的伤害。

  三、狄更斯笔下“儿童”形象的刻画

  狄更斯笔下的“儿童”形象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一直为人所称赞,,被后世之人一直当做典范借鉴,与他塑造“儿童”形象的手法是分不开的。狄更斯在《雾都孤儿》和《大卫·科波菲尔》中刻画“儿童”形象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肖像描写、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等。

  (一) 运用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就是描绘人物的外貌特征,它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以太、风度、习惯性等的特点。肖像描写有助于交代人物身份、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等的作用,成功的人物肖像描写,可以以“形”传“神”,达到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目的。狄更斯在人物肖像特征描写上就做的很有特点,让人看到他对人物肖像的描写之后,很容易就知道这一人物形象大概是哪一类型了。因为狄更斯小说中的正面人物,大都相貌堂堂,或眉清目秀,而反面人物,则总是丑陋难看,令人厌恶。1如《雾都孤儿》中的杰克·道金斯,他聪明狡诈。狄更斯在描写他的形象时是这样描写的“他额头扁平,长着短粗而上翻的狮鼻,是个相貌平平的孩子而已,但其邋遢之状实属罕见,又偏要摆出十足的男子汉气派。就其年龄来看他的个头很矮,两条腿儿罗圈的厉害,一双鼠眼尖利异常。他的成人外套几乎拖到脚后跟儿,袖口翻到肘窝处以便于把手露在外面,其最终目的显然是为了把他们插进灯绒芯裤子的口袋里,瞧,此刻他的手正插在那儿呢。他的帽子在头顶戴的极不稳当,随时有掉下来的危险,但那戴帽着胸怀诀窍,不时把脑瓜儿一甩,帽子重回故地。他足蹬系带儿的高帮皮鞋。”狄更斯用一这段细致的肖像描写刻画了一位喜欢装腔作势的流氓人物形象,塑造了杰克·道金斯这位一看就让人不喜的反面人物。

  杰克·道金斯的肖像狄更斯是直接正面描写的,而《雾都孤儿》中的奥利弗·特维斯特,狄更斯则没有正面描写他的外貌,而是通过侧面描写来完成对奥利弗·特维斯特的肖像描写的。如奥利弗·特维斯特在布朗斯先生家里看到了一幅很美、很和顺的女子肖像画,而布朗斯在看到奥利弗·特维斯特的长相是惊人的发现奥利弗·特维斯特和这位很美的女子长的实在是太像了,整个五官都很相似,脸上的线条都像是用技法临摹下来的,由此可见奥利弗·特维斯特的长相也一定是眉清目秀的,是符合他单纯美好的性格的。侧面描写人物肖像的手法,狄更斯不仅用在了《雾都孤儿》中的奥利弗·特维斯特身上,同时也使用在了《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大卫身上,狄更斯没有在小说中也没有直接描写大卫的外貌,而是通过其中的斯蒂福思的话来侧面烘托的,斯蒂福思问大卫有妹妹吗,他觉得大卫要是有妹妹的话,一定会是一个漂亮。害羞、娇小、眼睛水汪汪的女孩儿,这样的想象只能是根据大卫的长相来猜测的。由此可以知道,大卫的长相也一定是仪表堂堂的,和他善良的正面形象是很符合的。

  (二) 运用细节描写

  重视细节的描写,是狄更斯小说创作方法的一个基本特征,细节在他的小说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乔治·奥威尔认为,“狄更斯讲故事要花很长时间”,因为其中充满了细节,“一样东西上面又堆上另一样东西,一个细节上面又加上一个细节,绣花装饰上面又来一层装饰。”1狄更斯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使他的人物形象塑造的更加饱满。如他在《雾都孤儿》中描写奥利弗·特维斯特得知赛克斯带走他是为了偷盗财务时的场景“他感到悲伤和恐惧,精神全面崩溃了,两手紧握,情不自禁的低呼一声,只觉眼前一黑,两腿打战,便一下子瘫软在地跪倒在地,死灰色的脸上冷汗淋漓,充满了恐慌,不知所以”2,“两手紧握”、“低呼一声”、“死灰色”、“冷汗淋漓”,这几处细节描写将奥利弗·特维斯特当时内心的害怕和悲伤写的细致入微,使读者读到这里时,眼前就不自觉的浮现出一个惊慌失措的孩子,将奥利弗·特维斯特当时的形象与心理直接的呈现在了读者的眼前。

  “他悠闲的坐在桌上,一边抽烟袋,一边漫不经心的晃悠着腿儿,而另一条腿则正让别人伺候着。”3这是狄更斯对《雾都孤儿》中的窃贼杰克·道金斯的细节描写,当时杰克·道金斯正在让奥利弗·特维斯特给他擦皮鞋,面对比他弱小的奥利弗·特维斯特,他丝毫不觉得这是欺压,反而很享受,这段描写就使杰克·道金斯无赖的形象跃然纸上,生动且形象。狄更斯不仅在《雾都孤儿》中有细节描写,在《大卫·科波菲尔》中也同样有许多细节描写,如“就在那一刹那间,我抓住了他夹住我的那只手,把它塞进我的嘴巴,放到两排牙齿之间,使劲咬了一口,把它给咬破了。”1这是大卫的继父打大卫时,大卫给予的反应,这里有一处细节特别容易引起读者关注,那就是“放在两排牙齿之间”,狄更斯突出的这段细节,将大卫咬牙切齿的愤怒和奋起反抗描写的活灵活现。

  (三) 运用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活动进行描写。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重要手段之一。狄更斯就十分擅长描写人物的心理。如在《雾都孤儿》中奥利弗·特维斯特刚从棺材铺逃出来的时候,狄更斯是这样描写奥利弗·特维斯特的心情的:“奥利弗·特维斯特清楚的记得,当班布尔先生第一次把他从寄养所带回济贫院时,他就是一溜小跑的跟在班布尔身旁进过一条小道的,他朝坡上走去,走到一条穿过田野的小道时,他知道,再走又是一段大路,于是快步折入了小道。这正是当年走的那条小道。现在他正好要在寄养所门前经过,想到这儿,他的心狂跳不止,几乎想要掉头回去。”2这一段文字没有一个字是提到恐惧、害怕的,但是细细读来,这段话却正好将奥利弗·特维斯特内心的恐惧和痛苦写出来了,因为他逃离棺材铺应该是件美好的事,可他第一念头想到的居然是导致他的不幸的济贫院,济贫院里的生活是煎熬的,是痛苦的,是奥利弗·特维斯特所害怕的,因此,这里提到济贫院正好应和了奥利弗·特维斯特的内心的痛苦和恐惧。狄更斯这样描写奥利弗·特维斯特的恐惧就将虚无的心理状态直接转化为“济贫院”这样有着一定意义的“符号”,使恐惧变得具体了,更好理解了。

  而在《大卫·科波菲尔》中,大卫因为自卫咬了自己的继父的手,被送进了伦萨学堂读书,并背上了一个纸牌子,上面写着:“当心他,他咬人。”这块牌子使大卫受尽了屈辱。因为在这个学校的运动场上有一扇旧门,上面被无聊的学生们刻满了大卫的名字。

  看着这扇门,大卫就仿佛看到,所有这些名字的主人都围在他的四周,“似乎同声跟我绝交,用各自的强调叫到,‘当心他,他咬人’”这里的心理描写就将大卫当时内心的感受变得很有画面感,可以在脑海直接再现当时的场景,让人充分感受到大卫当时孤独、恐惧的心情。

  四、狄更斯笔下“儿童”形象的意义

  狄更斯精心刻画那么多的“儿童”形象是有着他的深刻用意的,通过讲述 “儿童”痛苦、悲惨的经历,他传达着人道主义思想,并深刻揭露英国社会的黑暗面。他的写作也对后世的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传达人道主义思想

  人道主义是重视人类价值,特别是关心最基本的人的生命、基本生存状况的思想。

  关注的是人的幸福,强调人类之间的互助、关爱,与重视人类的价值。人道主义是狄更斯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创作的立足点。他从人道主义出发,一方面从英国现实社会中摄取小说素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不公和伪善,对残酷迫害弱者的机构和势力进行了谴责;另一方面狄更斯肯定了人的自然天性,对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们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仁爱精神是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核心。在《雾都孤儿》当中,狄更斯通过描写奥利弗·特维斯特和老布朗洛先生两位人物之间的跨越身份、地位的友谊来呼吁富人和穷人克服各自的偏见,互相谅解,通过互爱,共同建立一个美好的社会,从而给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狄更斯努力追求人的善的本性的复归,企图凭借人性的力量来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狄更斯具有一种真正的人道主义的伟大胸怀,他对人性中的一切本质上的好的东西寄以真正的、由衷的同情,如《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大卫、《雾都孤儿》中的奥利弗·特维斯特,这些形象在作家的笔下都有一颗单纯善良的心,有着美好的品德。他们在弱肉强食的社会中,虽然屡经打击和磨难,但始终固守着自己的美德。“狄更斯对人类的不幸、儿童的无助和底层人民的痛苦抱有深切的同情,但是他并不主张推翻社会现实,只是呼吁人道主义的改良,宣传一种仁慈、博爱与宽恕的精神,否定任何形式的暴力、仇恨。”

  (二)揭示社会的黑暗面

  《雾都孤儿》描绘出当时英国的济贫院中无数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穷人,过着饥饿和苟延残喘的生活,孩子们遭受非人道的虐待的残酷情景,宛如一篇对资本主义罪恶制度的控诉书,集中反映了处于下层的人民困苦生活。狄更斯对济贫院的一些生动、形象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穷人和被压迫者的不幸的遭遇,讽刺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统治者及其在各个部门的代理人(如济贫院的管理人员)的专制暴戾;本来应该是为民服务的警察,结果对民众十分粗暴无礼,在没有证人、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就要轻易判定罪行,被告人已近昏迷,回答不了问题,居然就胡编乱造。小说中的这些情节说明了英国当时的警署已经十分不负责任,法律秩序混乱。小说中写道:“在我们派出所里,每天夜晚都有一些男人女人,以完全微不足道的罪名被送进牢房。”说明这种混乱显然已是常态;整个社会都充斥着拜金主义,在金钱面前没有道德更没有人性,为了赚钱可以克扣救济孩子的费用,为了赚钱就利用孩子训练他们去当惯偷,为了钱就可以枉顾他人的生命。

  《大卫·科波菲尔》写的是主人公的成长史,借用大卫·科波菲尔成长中的所见所闻,狄更斯批判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如寄宿学校对儿童的虐待。在寄宿学校里,儿童地位相当的低下,他们甚至是被当做免费劳动力来使用,挨打受辱也不需要任何的理由,只要校长看着不顺眼,就可以随意处罚他们。这样的学校教出来的学生心里只有满满的愤恨,在学校遭受过的不被善意的对待,会使他们以后对待他人。对待社会也充满着恶意。当然《大卫·科波菲尔》不仅反映了寄宿学校的罪恶,还反映了悲惨的童工生活、贫民窟的恶劣生活、恐怖的负债人监狱、腐败的议会和司法制度以及日渐沦丧的道德等。

  在这个时期狄更斯用明锐的洞察力来审视社会,通过塑造儿童形象,揭露和批判社会,强烈谴责了十九世纪英国社会摧残人性的教育制度和以金钱、私利编织成的畸形家庭关系,展示了一幅 19 世纪中叶英国的社会画卷,透露出了浓厚的时代气息。

  (三)启发后世之人创作

  狄更斯在《雾都孤儿》和《大卫·科波菲尔》中,无论是塑造的人物形象,还是对人物刻画所运用的手法,都一直被后人所称赞。可以这样说,在“儿童”形象的创作中,狄更斯都取得了独创性的成就,而他对人物形象塑造也是他作品最宝贵的部分之一。欧美的许多作家都表现出了对狄更斯的喜爱,从他们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狄更斯对其创作的影响。19 世纪俄罗斯的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就看过狄更斯的所有小说,他也坦言狄更斯对他的创作影响巨大。20 世纪表现主义作家卡夫卡的《美国》就是直接模仿的就是狄更斯的写作手法。1除此之外,英国的乔治·吉辛、詹姆斯、康拉德、萧伯纳,美国的麦尔维尔、马克·吐温、福克纳,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等人,或多或少都受到了狄更斯的影响。

  狄更斯的小说不仅仅在欧美国家广泛流行,而且在中国也拥有无数热情的读者。狄更斯是最早被译介到中国的欧美作家之一,他也是在中国被翻译的最多的作家之一。“狄更斯的创作对于中国现代作家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 19 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他的现实主义风格影响了冰心、沈从文、老舍、张天翼、茅盾等作家的创作,沈从文小说的创作观念、钱钟书对人物的幽默刻画、老舍和张天翼在题材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幽默讽刺的风格上则也接受了狄更斯的小说的影响。”

  五、结语

  狄更斯之所以能成功的塑造那么多优秀的“儿童”形象,不仅仅是由于当时英国社会背景的影响,与狄更斯本人的取向也是分不开的。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促使狄更斯迸发出创作的热情,来批判这些丑恶的现象,但在那么多丑恶的社会现象中,狄更斯选择站在“儿童”的角度上批判社会,不仅是因为他看到了社会对儿童的压迫,也与他本人的童年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狄更斯十岁那年,家庭条件大不如从前,他被迫退学,此后不久就在一家碳粉厂找了一份工作,而到了狄更斯 12 岁时,父亲就因为无法偿还债款,被捕关进了马萨尔负债人监狱。按照英国当时的法律,负债人家属可以陪住,于是狄更斯的母亲就把所剩不多的一点东西当掉之后,带着孩子也跟着去了。狄更斯作为长子,被送进一家黑皮鞋油作坊当童工,一天到晚洗刷玻璃瓶,并在瓶身上黏贴鞋油商标,只有周日才能去狱中探望父亲,而狱中阴森恐怖的景象则使他永生难忘。也许正是这段不幸的童年生活,所以使得狄更斯对儿童的不幸有着深切的同情,也给予了儿童问题的异常的关注,才创作出了大量的成功的以“儿童”为题材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狄更斯:黄雨石,《雾都孤儿》,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2]狄更斯:庄绎传,《大卫·科波菲尔》,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3]聂珍钊:《外国文学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年版。
  [4]赵炎秋:《狄更斯长篇小说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6 版。
  [5]罗经国:《狄更斯评论集》,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1 年版。
  [6]狄更斯:《狄更斯演讲集》,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6 版。
  [7]张静、范晓红:《西方和谐教育思想的历史嬗变及狄更斯的儿童教育观》,江西社会科学,2010 年第 2 期。
  [8]高丽:《解读狄更斯·狄更斯作品中的儿童形象》,《语文建设》2014 年第二期。
  [9]任爱红:《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儿童幻想文学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5 年第 4期。
  [10]朱挺柳:《狄更斯笔下的儿童形象》,《上海师范大学》2003 年第 3 期。
  [11]许东阳:《狄更斯·狄更斯小说中的儿童形象分析》,《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 年第 4 期。
  [12]胡磊:《从狄更斯笔下的儿童形象看其人道主义思想》,《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 年第 2 期。
  [13]齐晓燕:《论狄更斯小说的儿童视角》,《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 年第 5 期。
  [14]范晓红:《狄更斯的儿童情结及其笔下的儿童形象剖析》,《中国校外教育》,2010 年第 2 期。
  [15]郭珊宝:《狄更斯的儿童形象初探》,《外国文学研究》1982 年第 5 期。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外国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