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单亲家庭儿童教育问题探究
【第一章】提高单亲家庭儿童抗逆力研究绪论
【第二章】D社区社区学堂单亲留守儿童状态评估
【第三章 第四章】单亲儿童问题分析与专业介入
【结论/参考文献】加强儿童保护性社会工作服务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在单亲家庭子女中,有些是父母感情破裂离异,有些是父母出现病故死亡或双亡,于是孩子主要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抚养照看,即隔代抚养。在这些儿童中有不少品学兼优的学生,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由于原生家庭的破裂致使原有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些儿童的内心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阴影,从小就承受着家庭动荡所带来的创伤、磨难。大部分来自单亲家庭的儿童无法乐观的面对未来的生活无法走出阴影,以至于出现各种不良心理偏差亦或行为偏差。
我是一名社会工作专业的研究生,以实习社工的身份参与到沈阳市沈北新区青杨社工社区学堂项目中。通过社区学堂项目半年来的实习与调研,发现在常来的35个儿童中,约有20人来自单亲家庭并且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即单亲留守儿童。
有的孩子父母双方均已经再婚,有的孩子跟着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一块生活。不难发现这些单亲家庭的儿童在日常行为上大部分表现出的是胆小、忧郁、不积极。
通过儿童平时自习时间的座位分配和小组活动的成员组成不难发现,有相似家庭背景的儿童往往更喜欢凑在一起,他们通常沉默寡言,只有在游戏进行的异常有趣时才会忘却烦恼。
正是因为在社区学堂中发现大部分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或多或少存在以上问题,所以想通过提高单亲家庭儿童抗逆力的角度出发,去帮助这些弱势群体中的单亲儿童日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积极乐观的与人沟通。
本研究试图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的方法,为单亲家庭儿童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并且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帮助小组成员形成交流沟通的平台。
帮助这些儿童提高抗逆力,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积极地面对所遇到的困境。
二、文献综述
(一)单亲家庭及其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形态已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社会转变,我国婚姻家庭关系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近年来离婚率持续升高,导致单亲家庭的基数持续增长。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的离婚率已经由 1979 年的 4.7%增长到 2014 年20.0%1,也就是说每 5 对夫妻中就有一对离婚。国内学者总结单亲家庭形成的原因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五点:一、父母婚姻关系破裂导致离婚,称之为离婚时单亲家庭;二、父亲或母亲因病或意外死亡,称之为丧偶式单亲家庭;三、未婚妈妈与她们的孩子,称之为未婚式单亲家庭;四、父亲或母亲遗弃家庭,遗弃式单亲家庭;五、父亲或母亲长期不在家(如移民)等,称之为分居式单亲家庭。2原生家庭关系的破裂对其子女影响是巨大的,难以抹去的心理阴影将会影响孩子诸多方面。健康方面的影响:食欲不振、睡眠不足、长期压抑的欲望、长期抑郁不快乐或怨恨的情绪;情绪方面的影响:无力感、彷徨感、自怨、自怜、自卑、害怕失去亲密的关系、感觉自己是失败者、受害者;性格方面:可能变的消极、孤立自己、内向寡言或是叛逆、逆反、易怒。厦门大学社会学教授张文霞曾说“对于子女来说,父母离婚使得家庭原本具有社会化、情绪支持、物质照顾等社会职能大为削弱甚至丧失,即使父母后来再婚,也很难代替原有家庭的职能,从而直接影响到子女的健康成长。”3临床心理学家茱蒂丝·沃勒斯坦(Judith S.Wallerstein)曾提到“孩子的教养无可避免地在父母离婚时遭到破坏,而且多年甚至永远都是难以恢复。教养质量与家庭结构的改变,使得孩子必须负担起更大的责任照顾自己。孩子为了适应新的家庭环境,性格也开始发生变化。”4有的孩子被隔代抚养,然而对父母的关注越来越少甚至憎恨父母,情绪变得十分易怒;有些孩子极度渴望能够将已经破碎的家庭重新还原,改变父母离婚的决定;还有的孩子畏首畏尾生怕遭到遗弃,整个童年过得战战兢兢。
(二)抗逆力理论定义及其运作模型
在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影响下,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问题焦点逐步从关注问题者本身转移到人们的内在优势上,认为人在逆境中伴随着巨大的压力、挫折时通过激发自我的内在潜能获取新的自我提升。因此抗逆力的研究脱颖而出,并成为国际范围内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研究新热点。抗逆力(resilience)作为一个物理学术语,其愿意是指弹力,即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发生形变后,若突然撤去外力,物体能回复原来形状的的能力。换言之,就是指物体弯曲、伸展或收缩后回复原先形状或位置的性能。台湾学者称之为“复原力”,香港学者称之为“抗逆力”、“压弹”,大陆学将抗逆力“心理弹性”、“韧性”,大致相当于“挫折承受力”、“耐挫力”等概念。5抗逆力的模型与弹簧发生形变的模型极为类似。当外力施加于原厂的弹簧时,弹簧的平衡的状态被打破,从而产生形变。英国科学家胡克 1678 年就提出了注明的弹性定律(也叫胡克定律),它是力学最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在现代,仍然是物理学的重要基本理论。他指出 f=k·x.其中 k 叫弹簧的弹性系数,是由弹簧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具体来讲,k 与弹簧的直径、线径、材料和有效圈数有关。当外力超出了弹性范围,发生破坏形变,弹簧就可能被拉坏,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了。反之,如果是在弹性范围以内,则会产生良性形变,弹簧可以恢复原状。甚至弹性能力得到增强。6欧美等各国心理学家自上世纪 50 年代开始将抗逆力研究作为一个热门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三个环节开展工作--结构问题: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建构意义:挖掘问题背后的抗逆力;重构生活:用“常规途径”替代“非常规途径”专门研究青少年抗逆力的学者汉德森和米尔斯滕认为,“抗逆力可以被定义为面对你竟是的回弹、回复和成功的适应能力,即面对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压力,能够发展出社会的、学术的和职业的竞争力。”
青少年的抗逆力途径有两种:“常规途径”与“非常规途径”.常规途径简称为“4C”,包括胜任力(competent)、爱心(caring)、贡献(contribution)和乐群(community)。非常规途径简称“4D”,包括危险的(dangerous)、违规的(delinquent)、失常的(deviant)和混乱的(disordered)行为。7香港推出的成长天空计划,依据教育改革的目标,通过培养学生生活技能,如:情绪管理、社交、解决问题和制定目标,增强师生、学校正面联系,灌输正确的价值观,鼓励积极乐观的态度,从而提升学生的抗逆力,以面对社会的变迁和成长的挑战。
(三)儿童抗逆力
国内目前对抗逆力的研究不多,目前已有的关于建构儿童抗逆力的研究大概有如下方面:一、早期儿童抗逆力研究。此类研究意在说明儿童早期成长抗逆力建构与其家庭息息相关。田国秀、曾静、沈之菲等学者学者认为早期儿童抗逆力的建构即是家庭抗逆力的建构,未必强调具有抗逆力的个人,但是强调家庭必须是一个具有动力的整体系统,这对孩子早期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二、关于留守、流动儿童的抗逆力研究。此类研究关注的是城乡二元结构下大批农民工外出务工,其子女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出现社会融入、早期教育、卫生安全等问题。学者刘玉兰、彭华民认为应该从从儿童干预包括学校、家庭、社区方面和政府政策以及社会实践的角度出发帮助流动留守儿童恢复其主体性,有效避免其出现行为偏差、社会融入等问题。
(四)文献述评
综上所述,对现有国内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大多研究单亲家庭儿童的切入点都是其造成的包括身体、心理、社会融入等方面的负面影响以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政策倡导。但是以社会工作的专业视角通过建构单亲儿童特别是来自弱势群体的单亲儿童的抗逆力的方式来使其乐观、开朗、坚强的面对未来,此类研究却是空白。因此,单亲家庭儿童的抗逆力建构是本研究的着眼点,双重压力下的儿童抗逆力建构则是本文的创新点。通过本研究的分析,有助于使这些孩子更好的融入社会生活,乐于人际交往,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怀揣一个正能量的心,积极乐观的面对人生百态。
从理论意义上讲,笔者期望能够通过本次实证研究,为国内学术领域中有关儿童抗逆力的研究提供一些经验资料。
从现实意义上讲,社会越来越重视来自弱势群体家庭中儿童的物质关怀,政府也出台相关政策来保障其生活质量和受教育权力。即便如此,儿童的教育来自诸多方面: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等等。某种程度上来讲,政府只保证了学校教育,但这些单亲家庭的孩子社会教育、社区教育、家庭教育是严重缺失的,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了社会的人文关怀和心灵的陪伴。而本文单亲家庭儿童抗逆力建构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政府在今后的社会关怀上更趋于人性化的发展,更有利于这些弱势群体中的单亲儿童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而不是带着忧郁的心态走向社会。
三、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的定义
本研究的采用行动研究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社会工作者柯立尔、社会心理学家勒温等人在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反思。其基本内涵:在行动研究方法中,被研究者不是简单的作为研究对象,而是与问题有关的所有其他人员一起参与和行动,并将研究发现直接用于行动,对问题情境进行全程干预,进而提高自己改变社会的实践能力。
(二)行动研究的特点
(1)目标在于解决实践问题,改善实践本身和优化实务工作者的工作情景,而不是理论结构。
(2)对象是行动者的实践情景。
(3)研究者就是实务工作者,他们通过研究与行动的配合提高改造社会实践的能力。
(4)研究方法兼用量与质的方法,但偏向定性研究。
(5)研究过程是研究者与行动者的伙伴式合作,实务工作者是主要研究者,学者专家则担任辅导和咨询顾问的角色。
(6)研究成果的应用者就是实务工作者和研究者本身,并体现出即时性,也因其情景特性而不作推论。
(7)研究效果在于解决实践问题,促使实务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增强其实践能力,实现其专业成长和全面发展。
(三)行动研究的评价
行动研究将研究和行动进行整合,克服了其他研究理论的实践脱节的不足。
在研究过程中,将策划、行动、考察、反思等视为循环往复的过程,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伙伴式合作关系,分享彼此的感受和经验。这种方法与社会工作的价值伦理比较一致,因此在社会工作研究和实物中收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四、理论依据
(一)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发展心理学中,布朗芬布伦纳的提出的个体发展模型,强调发展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11布朗芬布伦纳认为,自然环境是人类发展的主要影响源,这一点往往被人为设计的实验室里的研究发展的学者所忽视。12他认为,环境(或自然生态)是“一组嵌套结构,每一个嵌套在下一个中,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换句话说,发展的个体处在从直接环境(像家庭)到间接环境(像宽泛的文化)的几个环境系统的中间或嵌套于其中。每一系统都与其他系统以及个体交互作用,影响着发展的许多重要方面。13生态系统理论是一个开放的理论系统,深受达尔文的进化论观念的影响。20 世纪初,里士满和亚当斯在慈善组织会社和睦邻组织运动中分别以不同方法推行“人在情景中”的理论范式,这成为生态系统理论的先导。80 年代,杰曼和吉特曼等人综合了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提出来社会工作的“生态模型”,强调社会工作实务的干预焦点应将个人置于其生活的场域中,重视人的生活经验、发展时期、生活空间等有关个人与环境的交流活动。生态系统理论认为社会工作者在面对案主时应采用积极的视角:要能够在不利的情景中看到进步和改变的可能性。其主要观点是将服务对象放在一个有层次的系统之中,将服务对象与其所生活的环境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看待,通过改变系统来实现个人需要你的满足。15与他人一起工作是系统理论的重点,包括重视他人、个人支持网络、机构和社区资源。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人所生活的系统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微观系统、中介系统、外在系统和宏观系统。16作为社会工作者在为案主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不能只单纯把改变的重点放在案主自身上,还要结合具体情境,分析和案主相关的其他社会环境系统中,考虑纬度做到人在情境中。不论求助者的需求表现在哪个层面上,其背后都与其他各个系统有着直接或是间接的联系,需要社会工作者对所有相关的系统都给予细心、敏锐的关注和观察。
(二)标签理论
人类的行为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内在性质,而取决于社会对其采取的态度,取决于整体社会的结实和认定。社会给贴上异常行为者的标签是使这些人成为异常行为者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主流的道德准则、价值观也不断变化着。处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不同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社会准则,这些新的社会准则很有可能将某些初发性事件的异常行为者视为将来复发的异常行为者。近现代标签理论是符号互动论的衍生品,标签理论认为异常行为、越轨行为是社会互动的产物。标签理论的重点是在探究异常行为以及越轨行为是由何种原因产生及其产生的过程。标签理论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变成越轨者、异常行为者,究其原因往往是其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亲人、朋友、老师以社会处理其个人的异常行为时,被贴上一种耻辱性很强的社会标签,甚至是一种难以启齿的耻感烙印。比如单亲儿童、痞子、农村人、残疾人等。标签理论将异常行为之逻辑上与社会正常人、正常行为者视为对立,然而当人们被贴上标签后便会在日后的生活中,逐渐接受社会大众对其的不良评价,并慢慢开始认同他人的观点,慢慢接受自己应经是异常行为人,这种异常行为极可能在日后的生活中愈演愈烈,久而久之,自暴自弃终将无法自拔。标签理论是以社会学家莱默特和贝克尔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许多人之所以成为“有问题的人”,是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因此,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使那些原来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人恢复为“正常人”.
(三)抗逆力理论
抗逆力理论作为优势视角的理论内核,是指当个人面对逆境时能够理性的做出建设性的、正向的选择和处理方法。抗逆力是个人的一种资源和资产,能够引领个人在身处恶劣环境下懂得如何处理不利的条件,从而产生正面的结果。同时抗逆力也是一个过程,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并且不断增强。抗逆力高的人能够以健康的态度去面对逆境。18抗逆力理论分为三个不同的维度即:信念(belief)、效能(competence)、联系(bonding)。信念能影响个人面对困境的态度和信心,乐观自信的人会正面看问题,将困境视为挑战,敢于挑战并接受失败然后再接再厉。而不是消极的认为我是一个失败者,困境无法改变,我无能为力只能随波追流亦或逃避现实。
效能是指分析处理问题的时候具有情绪掌控能力、协调适应能力等。联系则是每个人的心理需要同时也是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必要条件,任何人都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认同和接纳,我是被需要的、我是有贡献的。
抗逆力理论有三个构成要素即:外部支持因素(I have)、内在优势因素(Iam)、以及效能因素(I can)。外部支持因素是指拥有正向的连接关系、坚定清晰的规范、关怀支持的环境、积极合理的期望、有意义的参与机会。内在优势因素是指完美的个人形象感、积极乐观感。效能因素是指人际关系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情绪管理与目标的制定。
五、服务点简介
(一)D 社区概况
中冶集团沈阳中冶京诚置业有限公司与沈北新区蒲河新城管委会合作建设的保障性优惠住宅。D 社区地处沈北新区道义开发区核心地带,紧临中央大学城,总占地面积 11 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16 万平方米,共有 37 栋多层,户型区间在 46-122 平米。其属于村改居社区用于经济适用房,解困房和廉租房。居民大多为原四台子、道义、郭七及周边城乡结合部的失地农民、回迁户、外来务工人员等。社区有常住居民 7000 余人。
(二)社区学堂服务项目介绍
社区学堂服务项目是由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师生与沈北新区民政局、道义街道办事处以及地雅新居社区居委会共同策划与统筹,经过多方论证,面向社区中弱势家庭儿童与家长,以满足儿童和家庭多元化需求为目的的社会服务项目,该项目以青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实施载体,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手法,为社区中的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以及失地农民子女提供学业辅导、儿童情绪管理、网瘾预防、儿童的兴趣开发与培养等服务。协助挖掘孩子个人的潜能,提高弱势儿童的抗逆力,促进孩子全面的发展,健康的成长,完善家庭关系,增进家庭的和谐。每周一至周五由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以实习社工的方式进入社区,为社区 6-12 岁的儿童提供全程免费服务。自学堂开办半年以来,服务社区儿童 3000 余人次,社区居民和孩子的好评。
(三)项目主要内容
(1)三点半学堂,为社区儿童提供课后课业辅导支援。孩子们每天放学后凭签到卡到社区学堂自习室,实习社工帮助孩子签到后方可进入,自习到四点半进入答疑时间,学业上有问题的孩子通过举手先后排序,实习社工帮助其解答疑惑并着重讲解解题思路。
(2)每周一至周五四点半以后在小组活动室开展丰富多元的儿童兴趣小组:手工坊、游戏坊、国学课堂、科普大讲堂、学堂电影院等丰富有趣的小组活动,全面提升孩子思维与动手能力,培育健全人格。
(3)以灾害避险、社会安全、防暴、防骚扰、自卫等为内容,进行实景体验式小组活动与拓展辅导,提升儿童青少年自我防护能力。
(4)对单亲家庭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开展心理辅导服务,塑造儿童青少年健康心理认知,提高这些儿童的抗逆力,减轻父母离婚及父母不在身边对孩子的心理影响。
(5)针对儿童青少年的照顾者--“祖父母”开展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隔代亲自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四)项目的特点及意义
本项目的特点:以全人服务为理念,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相结合,将心理辅导与社会辅导相结合,将家庭访问与社区教育相结合,实现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及贫困单亲家庭儿童的社会融合。本项目是长期性可持续的服务项目,将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在进行学业支援的同时,更多的关注儿童的多元智能训练;心理情绪疏导;家庭教育支持。本项目的服务地域是城市社区中在社会融合方面面临困境的儿童,家庭疏于照顾的儿童,他们需要更加细致的综融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家庭结构的变迁以及社会流动的增强,导致家庭的解组,对儿童的疏于照顾等社会问题,如何在社区范围内增强对儿童的学业支援,进行补偿性和替代性服务,这是当下城市社区中紧迫的社会问题。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今年沈阳市两会代表的重要议题之一。有些家长由于下班时间与儿童放学时间不同步,接送孩子放学成为双职工家庭面临的儿童照顾的主要困难,甚至引起夫妻矛盾和职工与单位关系的紧张;此外,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近年来离婚率的持续升高,单亲家庭儿童被隔代抚养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祖父母不能代替父母给予儿童相应的家庭教育导致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存在缺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目前在和平区、沈北新区,尝试以社区为本,由社区或社会组织开展针对弱势儿童的补偿性服务,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在沈北新区调查发现,部分家境较好的儿童进入到市场化为主的社区托管班,由托管班代为照顾和管理。但是对于社区中的贫困儿童,特别是贫困单亲家庭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由于经济能力的限制,以及祖父母隔代照顾的困难,这些儿童在放学之后,游走于社区之中,有的甚至进入到不良场所,对儿童的成长带来严重的不利因素。对上述儿童进行保护性社会工作服务显得尤为必要且紧迫。
结束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关系着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发展,关系着一个家庭的幸福和团结,也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如何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又关键的问题。社会工作作为新兴...
第二章H村单亲家庭儿童成长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H村单亲儿童在成长教育过程中出现了上文所述的问题。我们只有找出问题的原因,才能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下文为H村单亲儿童成长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第一节家庭层面的原因分析。一、家长方面。父母作为...
摘要本文结构由绪论、正文三章、结语、参考文献、致谢、附录组成。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意义和目的、研究概况及研究方法。第一章,介绍H村单亲家庭与单亲儿童情况的基础上,对H村单亲家庭儿童成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为日常照料方面、心理健康方面、...
当前,在儿童社会工作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的伦理困境,导致产生伦理困境的原因比较多,也比较复杂,需要全面分析和统筹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儿童社会工作的实施成效,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结语本文以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A镇H村的单亲家庭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单亲家庭儿童成长教育现状、儿童成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研究,通过实地调查、访谈和小组工作来完成。首先,通过实地调查、访谈了解掌握了H村单亲家庭儿童状况的基础上,...
当前,志愿服务作为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已融入生活,成为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科技馆类志愿服务的兴起更让这项社会公共事业,构筑起社会公众参与科技馆和科普工作中,演绎起"大科普"的概念,成为一种新兴的有效的科普载体。然而它的发展又极具特点和不可参...
第四章A县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救助的状况及问题一、当前A县留守儿童社会救助状况。目前G省Q市有儿童497472名,其中留守儿童70241名,占儿童总数的14.12%.留守儿童中有男童37383名,女童32858名,学前儿童13778名,小学生36540名,初中...
第二章研究设计一、概念界定。(一)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而农村留守儿童,则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
总结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救助是一个综合的特殊救助。因为留守儿童最缺乏的是关爱,所以运用科学的社会工作方法介入留守儿童的社会救助十分必要且效果明显。对农村留守儿童救助的第一位是确保留守儿童的生命安全不受威胁,第二位的就是对留守儿童积极的心...
3.5干预过程。社会工作的干预过程又叫做介入,介入是社会工作的实施、行动、执行和改变,是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与服务对象高某建立相互信任的一对一专业关系,在介入过程中有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主要的实施策略:(1)普及基本的法律和社会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