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

水田人习俗传播探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04-08 共707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水田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播
  【第一章】水田人风俗文化传播关联因素探究引言
  【第二章】水田人语言传播探析
  【第三章】水田人习俗传播探析
  【第四章】水田人饮食文化传播探析
  【第五章】水田人服饰文化传播探析
  【第六章】水田人民俗文化传播影响因素与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水田文化发展传播途径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3章水田人习俗传播探析
  
  3.1水田人主要习俗
  
  水田人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习俗,再次主要选取此次通过调查以及翻阅资料搜集到的水田人传统文化习俗,本文主要介绍水田人的婚嫁习俗以及丧葬习俗,其次简单介绍水田人的主要节庆习俗。
  
  3.1.1婚嫁习俗
  
  水田人的婚嫁主要以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提亲:水田人传统婚姻与汉族相似,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男女双方可能陌生的情况下,男方家长会先设法了解女方家庭背景,属相等情况。满足条件后,邀请媒人前往女方下聘礼提亲。
  
  2.定亲:提亲后,双方家长相互询问对方生辰,若不相克,男女交往一段时间后便可举行订婚仪式。男方带一定的礼物,在媒人的陪同下到女方家去商议。商议的具体内容包括:男女双方的婚姻关系的确定;结婚相关手续办理安排;互通男女青年双方的出生年、月、日、时,确定由男女某一方确定结婚日期;最后准备各自婚礼。
  
  3.婚礼:,为确保婚礼如期举行,婚礼筹备工作在婚期择定后便开始。婚礼由男方和女方分别举行,通常是女方前一天举行婚礼,男方第二天家举行婚礼,男方婚礼通常称为“正婚”.女方婚礼所需物品由男方提供,男方会在“正婚”之前两天,邀请一位压礼先生带领三至五人将物品送至女方家,俗称“过礼”.
  
  
  
  女方婚礼的当天,热闹气氛会一直持续到傍晚,男女老少围在笛声或葫芦声周围,随着欢快的乐声跳起各种曲调的舞蹈,俗称“打跳”.
  
  打跳是水田人的一种重要沟通交流感情的娱乐活动。打跳时,男女相间,手拉手围成圆形逆时针旋转,搭配笛声、葫芦笙伴奏或打跳参与人歌声。“正如歌词唱的一样‘跳脚跳得黄灰落,跳起黄灰做得药、跳烂鞋底有妹做、弹断弦绳用皮索,只见黄灰不见脚,跳到天亮才歇脚。’”①
  
  正婚日早上,新娘要按择定的吉时出嫁,一般由新娘子的姐妹或朋友陪伴前行,在途中如遇门槛,桥等要由新娘的亲兄弟背送。接亲队伍的队列中走在最前面的是搬运新娘物品的,之后是新娘和接亲人员,最后是送亲人员。当新娘到达新郎家大门时,新郎会背着新娘跨入大门进入堂屋,进行拜堂和入洞房仪式。同时,庭院里会安排送亲人员洗漱。洗漱后,便可休息或进餐。
  
  婚礼宴席开始时间一般为上午十二点。先由送亲人员进餐,接下来便是“抢席”进餐,俗称“流水席”.抢席的原因一是客人太多,二是制造婚礼热闹气氛。与女方婚礼相同,男方婚礼当晚娱乐活动最主要的项目是打跳。到了傍晚过后,婚礼参与人员,甚至是相隔很远的陌生水田人都可以来参加打跳。正婚打跳持续时间更长,通常是联系几个晚上通宵达旦。
  
  正婚日晚上,新娘会悄悄进入洞房,盖上盖头布,等待新郎。十二点后,新郎进入洞房,揭开新娘盖头,喝交杯酒。之后新郎新娘对“四言八句,内容一般为歇后语。男女一方说前半部分,另一方答出后半部分。无固定内容,目的是试探对方心声,期待新人心灵相通。
  
  正婚的第二天,要邀请为婚礼忙碌的亲友吃”复原酒“.正婚第三天,新郎新娘还要背着鸡、鱼、烟、酒、糖、盐、茶、米、豆等礼物”回门“,即回到”后家“(新娘娘家)。回门的当天下午,新郎新娘返家时,岳父岳母除了给新人鸡、鱼、烟、酒、糖、盐、茶、米、豆等与新人带来礼物类似的礼物之外,还会给新郎新娘一些净水,让新郎新娘带回家,意在祝新婚夫妇人丁兴盛,兴旺发达。
  
  3.1.2丧葬习俗
  
  1.葬礼准备工作:水田人的葬礼准备工作分为两部分,棺木和墓地。
  
  水田人一般选择使用云南松中的”罗汉松“作为棺木的材料,因为据传罗汉松树干被砍后,树根依然可以发芽成材。水田人选其作为棺木材料寄托着希望逝者后人”永发“的心愿。传统棺木制作不使用任何金属材料,底板用三块各6寸宽木材构成,棺内空间长5尺2寸半,盖板7尺5寸长。棺木制作完成后涂上生黑漆才算最后完工。
  
  水田人对墓地的选择尤为慎重,十分讲究”风水“,多选择在坡度较缓的山脚下。传统认为坟墓左侧的山为”青龙山“,象征逝者后代中男性的运势。坟墓右侧的山是”白虎山“,象征逝者后代中女性的运势,所以一般坟墓左侧山海拔应高于右侧山。
  
  2.葬礼过程:剃头-入棺-杀猪-出殡-下葬-祭奠,整个过程由一个丧礼主持人主持。
  
  剃头。死者去世后,为逝者点一炷香,并在其脚前点一盏植物油作燃料的”灵灯“.逝者子女跪于灯前。其余亲友为逝者剃头,净身,穿衣。同时丧礼主持人唱《换身调》(译为汉意):
  
  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天,你日子瞧好了,不去也不行。
  
  故祖已跨鞍骑马迎接你,你该跨马快前行。现为你上床。
  
  剃头,洗脚,洗手,洗身。衣服是长衫,裤子盖过脚。
  
  你寿高福大,养儿养女最值得。
  
  入棺。为逝者剃头洗身完毕后,便将棺木移入室内,将逝者移入棺木之中。在此过程之中,仪式主持人唱《开孝调》:
  
  今年十一年,今天十一天。你日子瞧好了。
  
  儿子女儿披金戴银来守孝,你命真好。一天三个饭团把你养大。
  
  母亲甘甜乳汁把你养育。你儿女早已来跪好。
  
  你该望儿女们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前无雀食后无鼠害。
  
  粮食满仓,吃不完用不尽。一切灾祸你带走,莫留给后人。
  
  杀猪。入棺后,要杀猪为逝者送行。人们将猪耳穿孔拴绳索,牵至棺木前,之后开始杀猪。期间主持人唱《杀猪调》:
  
  今年十一年,今天十一天。你日子瞧好了,养儿养女,养的值得。
  
  已喂三年的肥猪杀给你,这个猪太胖啰。
  
  你要把老祖宗全请到,你的亲友全请齐。
  
  你应望后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出殡。杀猪完成后,在棺木前放置醋坛,出殡时棺木从醋坛上经过。仪式主持人烧纸钱同时念《出杀词》:今天,xxx 送葬日,天无忌地无忌年无忌月无忌日无忌,给予大吉大利。烧完纸钱后主持人面向棺木念:姜公在此,天杰地杰,日杰月杰,大吉大利。
  
  下葬。棺木抬至坟墓地点后,先将棺木上的公鸡放入墓坑,然后在墓坑中烧纸钱。完成后将棺木移入,主持人向墓坑中撒入盐茶米豆,同时念下葬词:
  
  日吉时灵,天地开张,黄道吉日,天杀地杀,日杀月杀。
  
  孝男孝女生魂出,孙孙末末生魂出,帮忙弟兄生魂出,家禽六畜生魂出,亡者死婚入。
  
  亲友开始掩埋棺木,主持人继续唱:”百无忌样无忌大吉大利。“之后,主持人将盐茶米豆撒入逝者长子衣兜,意为将生魂全带回家。
  
  祭奠。水田人在逝者去世后第 13 天(水田人认为 13 天是吉利的日子)和满三年要举行较大的祭奠仪式。主持人唱祭奠曲:
  
  十三天祭奠曲:
  
  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天,今天日子十三天,你日子瞧得好。三年的肥猪拉来了,鸡羊也拉来了,三年的肥猪胖墩墩。你的儿女养得好,你福寿全。你要让儿女享不完,用不尽。
  
  三年祭奠曲:今年十一年,今天十一天。你日子良辰选得好。三年满了。金孝银孝脱给你,三年的肥猪拉来啰,肥猪胖得很。鸡羊也拉来啰。祖宗你全请,亲戚朋友全请到。猪杀完了鸡羊也拉完了,你应该满足了。你儿女也到齐了,你的子孙后代亲戚朋友全到齐,你该满意该高兴啰。你应望后代享不完用不尽。你要把灾祸都带走,让后人儿孙满堂世代荣昌。
  
  3.1.3主要节庆习俗
  
  春节。在正月初一早上,水田人家中的男性会早早起床打开各自庭院大门,目的是迎接喜气。之后全家老幼纷纷起床,但禁止喧哗。吃过早饭之后,人们喜欢拿着高脚棒去宽敞热闹地方踩高跷,或者去荡秋千,水田人称之为”打秋“.水田人的”打秋“不同于一般的荡秋千,属于竞技性质,秋千的构造基本与一般的相似(见附录图片),但整体会更高,人在”打秋“是站立在坐板上,最后比较的是谁荡得最高。活动中包含最质朴的生活期待,人们以踩高跷或者是荡秋千的”高“来预示新的一年飞黄腾达。
  
  清明节。西南地区将扫墓称为”挂亲“.挂亲时要燃放鞭炮,烧纸钱,并在坟墓上插一柱”清明吊“.华坪水田人的”挂亲“遵循一个规则:二月清明莫上前,三月清明莫在后。若是某年农历二月过清明,则应该选择在清明之后挂亲,若是某年农历三月中过清明,则应该在清明节之前挂亲,以免让先人亡灵久等,这充分体现了水田人对祖先的尊重,
  
  水田人比较重要的节日还包括端午节,月半节,中秋节,火把节,泼水节等。其中,水田人对火把节和泼水节的庆祝比较隆重,政府会组织节日庆祝活动,活动期间,进行民族歌舞表演,发放民族歌舞光盘,同时也展示当前经济发展成果。
  
  3.2水田人习俗传播
  
  3.2.1水田人习俗自身文化内涵传播
  
  祖先崇拜在水田人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文化内涵在丧葬过程中得到了集中体现,一是对棺木与墓地的精心挑选;二是丧葬繁复的仪式;三是13日以及3年后的祭祀活动。人们认为人死后与祖宗团聚,希望祖先的亡灵能够保佑生者。水田人认为祖灵不灭并且祖灵对后世族人拥有凌驾一切的权力。
  
  与祖先崇拜相关联的是万物有灵论。”彝族人认为,人生时,灵魂附于身体之内,人死后则独立存在,或栖附于他物,或往来于阴阳世界,或游离于死者村寨及住所附近。“①这一方面与水田人观念基本相同,认为祖先灵魂可以依附于其他物品之上。”在他们看来,人是天(自然)所生,生人天之德,人也随天而行。如他们认为,人和动物一样都起源于雪;他们把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事物奉为神灵而加以盲目崇拜,且谆谆告诫人们不要激怒自然神灵。否则,它以降灾来惩罚人类。“②此外,万物有”灵“也可以是万物自身的”灵“.例如在丧葬文化中,水田人一定挑选罗汉松作为材料,相信罗汉松树干被砍树根依然可以发芽成材的特性可以带给生者相似的福泽。在挑选墓地时严格要求,认为目的左侧高山代表逝者后代男性运势,右侧代表女性。并且坟墓左侧山海拔应该高于坟墓右侧。这又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了水田人的性别观念,父系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男性意识保留较深厚并在生活当中有所体现,例如当传统水田人家中有外来客人时,妇女通常不上餐桌,待家中男性与客人用餐结束以后方才在厨房或偏厅摆桌吃饭。
  
  水田人的丧葬文化中蕴含”孝“的观念。水田人中有一句广为流产的俗语:三孝抵不过一顺。认为晚辈应该顺从长辈的意见。”孝“在水田人中还有独特的延展,”孝“的对象不仅是自己的近亲,还包括所有族人。水田人举行祭典仪式时祭奠的不仅是自家祖宗,也包括死去的族人。当水田人去扫墓时,会为临近的族人坟墓也挂一柱亲,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水田人的团结。
  
  水田人的婚嫁习俗与一般彝族的婚嫁风俗相比,与汉族的婚嫁风俗更加接近,必须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且经过说媒-提亲-定亲-迎亲-回门之后,才算是真正完成整个婚礼。婚礼中的”打跳“蕴含了深刻的水田人文内涵。彝族水田人打跳以脚下动作为主,手上动作极少,体现的是对力量的展示与炫耀,伴有防御猛兽以及生产的涵义。打跳时,有对脚的形式,其来源于搏斗中的勾踢动作或者摔跤。打跳的实质内容是打闹,挑逗,对歌,游戏等,这是水田人进行社会沟通交流的重要形式。水田人的打跳通常在夜晚举行,以火堆为中心围圈跳舞,”火“文化渗透到了水田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后文对水田人服装分析时将会涉及,此处不再赘述。
  
  水田人认为单数象征平安顺利。例如,认为数字9是阳之极数,象征”牢固、稳定“,数字7代表繁荣,发展。因此,在丧葬仪式中出现11,3 113这样的单数。
  
  3.2.2水田人习俗传播特征
  
  此次调查问卷中包含对水田习俗传播现状的问题。其中第8题题干是”了解哪些水田人习俗“,答案为不定项选择。调查结果如下
  
  
  
  此次调查问卷共回收188份,其中,有186人了解火把节,占总人数的98.9%;其次了解泼水节的人数为118,占调查总人数的62.77%;了解婚礼习俗的人数是78,在调查总人数中所占比重为41.49%;了解丧葬习俗的人数为44,占调查总人数的23.4%.以数据为基础分析得出,火把节的传播效果最优,几乎所有参与调查的人都了解火把节。火把节不但在此次调查进行地区具有极佳的传播效果,作为彝族最着名的传统节日,火把节成为了彝族民族文化的名片,得到广泛传播,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受到认可与欢迎,这是信源本身的特征。同时,就水田聚居地而言,政府或者社会公益机构会在火把节组织活动。此次调查笔者获得一份名为《石龙坝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石龙坝镇老年协会关于举办2014年度彝族火把节的请示》的文件(见附录),文件中包含火把节庆祝活动的流程,内容。其中有一个部分标明”六个不“:不追求洋活动;文体活动以趣味健康、和谐、愉快为主;不请客吃饭‘不收礼金’不放烟花爆竹‘不放火炮。并且表示这”六个不“让此届火把节与以往都大不相同。可以看出火把节往”简化“发展。
  
  其实不仅是火把节,其他的习俗发生了变化,例如如今的婚礼通常使用车队迎亲,年轻人的婚礼也逐渐汉化甚至西化。因为推行火葬,丧葬风俗有了非常大的改变。萨林斯曾经感叹:”文化在我们探询如何去理解它时随之消失,接着又会以我们从未想象过的方式重新出来了“①文化变迁随着历史的前进到来,不可逆转。我们所能做的,便是以各自的方式尽量记录,保存,保护我们的文化,使其不至于寂静荒芜,无声消失。
  
  泼水节是属于傣族的传统节日,华坪境内水田人之所以对泼水节具有极高的接受度,是因为华坪境内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杂居相互之间文化互相渗透。其中傣族的泼水节是除火把节之外最具知名度的少数民族节日,政府机构也会组织人们进行节日庆典活动。
  
  此次调查问卷第10题题干是”获知习俗的来源“,答案依然是不定项选择。以下是本题调查结果。
  
  
  
  共188人的完成问卷总人数中,通过长辈处获得习俗知识的人数最多,为82人,在调查总人数中所占比重是43.62%.其次通过民俗活动获得习俗知识的人数是66,在调查总人数188人中所占比重是35.11%.其后依次是学校42人,占此次调查总人数的22.34%;通过读书获取习俗知识的人数是40,所占比重为21.28%;以观看电视的方式获取习俗知识的人数是34,所占比重为18.09%;最后,通过网络获取习俗知识的人数最少,为16人,占调查总人数的8.51%.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获取习俗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长辈和民俗活动。在这个传播过程中,长辈和民俗活动就成为习俗文化传播的媒介。麦克卢汉有一个最着名的论断:媒介是人的延伸。在这个传播过程中,人成为媒介。作为最主要的媒介,长辈对习俗文化的传播具有极大的主观性与不确定性,这样的不稳定因素也为习俗文化的传播带来不确定因素。信息通过人际传播中会发生内容变异或消失。
  
  在人数最少的通过网络获取习俗文化知识的16名被调查者中,有12人的年龄处于25-35岁,说明以网络为获取习俗文化渠道的人主要集中在青壮年。在这16人中,只有2人的获取途径仅仅只是网络,其余14人均是除了网络以外,还从其他途径获取习俗文化知识。并且这16人的教育水平都在初中及以上。
  
  调查问卷中第11题调查大家对习俗文化情感认知,结果如下:
  
  
  
  对习俗活动表示”喜欢“的人数最多,在被调查者总人数188人总所占比重为69.15%;其次是”非常喜欢“习俗活动的,人数为38,占调查人数的20.21%;无所谓的有12人,所占比重为6.38%,最后表示不喜欢习俗活动的人数是8人,所占比重为4.2%.这一调查结果与水田语言的情感认知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对习俗活动”非常喜欢“和”喜欢“的人数最多,为168,在188人中所占比重是89.36%.
  
  调查问卷中第9题调查民俗活动的参与度,其中共有28人表示所有习俗活动都参加,这在总调查人数中所占比重为14.89%.而这28个人习俗活动的评价都是”非常喜欢“或者”喜欢“,这说明对习俗活动的参与度与对其情感认知呈正相关。在习俗活动参与度上,共148人表示偶尔参加习俗活动,这占调查总人数的78.72%.最后,有12人表示不参加习俗活动,所占比重为6.38%.从数据可以看出,习俗活动的整体参与度是很高的,这也符合习俗活动情感认知的调查结果。
  
  3.3水田人习俗传播影响因素
  
  在传播过程中,人文地理环境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传播的各个要素都产生影响。此次调查的水田人聚居地中,水田人并非唯一少数民族,并且还在1954年划归到了彝族。在对水田人习俗的调查中发现,水田人了解并庆祝的节日中,传统的火把节是重要一项,但是几乎所有水田人都喜爱并曾参与泼水节的庆祝活动。主要原因是调查地华坪县境内生活着大量傣族,水田人与其杂居生活,也参与到傣族人的节日。同时,调查发现,水田人对传统婚礼丧葬习俗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较少,尤其是丧葬习俗。这主要是源于国家对火葬的推行以及现代观念的渗入。对传统丧葬习俗掌握较完全的水田人年龄偏大,并且年轻人中并无人向其主动学习。这一辈人的逐渐消失将会造成丧葬习俗在实际生活中的消失。对于婚嫁习俗,实际运用情况稍好于丧葬习俗,但是情况依然不乐观。这一方面是由于整体上的城镇化趋势,年青一代进入城市,接触并接受中式甚至西式婚嫁礼仪。另一方面也由于传统婚嫁习俗过程较为繁琐,其本身的特性一方面造成随着时间推移婚嫁习俗过程的逐渐简化,同时也造成了向更简便的婚嫁方式靠拢的趋势。
  
  拉斯韦尔是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他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提出了着名的”5W“模式,即传播五要素。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的观点,认为真正有意义的不是信息内容本身,而是传播信息的媒介。水田人习俗的传播主要依靠的是习俗活动本身,缺乏有力传播媒介,活动本身既是内容也是媒介。从内容方面看,在水田人习俗传播中,火把节与泼水节作为彝族与傣族最终的民族传统节日,本身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并且节日庆祝活动也是当地人娱乐与沟通情感的最佳场所,传播内容本身具有极强的传播优势。此外,节日庆祝活动具体由政府组织筹办,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也成为其成功传播的重要因素。反观丧葬婚嫁习俗,过程繁琐,且得不到官方支持,面对强势的汉族甚至西方婚嫁丧葬习俗,水田人传统婚嫁丧葬习俗不具有传播优势。从受传者角度来看,当地水田人普遍教育水平不高,随着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以及与外界的沟通逐渐频繁,他们较容易接受其带来的外来文化。而在缺乏经济动力与学校教育的情况下,水田人对本民族文化并不具有主动传承与保护的意识。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新闻传播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