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哲学体系下的新媒体技术探析
【第一章】新型媒体技术的哲学分析绪论
【第二章】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理论基础
【第三章】新媒体技术的本质、特点及分类
【第四章】新媒体技术对人们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结语/参考文献】新媒体技术的特点与作用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3 新媒体技术的实质
3 Substance of the New Media Technology
与传统媒体技术相比,新媒体技术在其发展历程中表现出了以往媒介技术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无论是在媒介技术形式的革新上亦或是在媒介技术的大众化水平上。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新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技术本质上的差别导致了新媒体技术产生了有别于传统媒体技术的新的特征和媒介形式。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新媒体技术的本质进行探讨,明确新媒体技术的特征以及其多种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把握新媒体技术的实质。
3.1 新媒体技术的本质(Nature of the New Media Technology)
技术的本质是对技术的本体论问题的回答,换言之就是讨论"技术是什么","什么是技术"的问题。在当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世界,这种改变不仅针对外部世界,也直接影响着我们人类自身。在这个时代,人类拥有着技术,似乎成为技术的主人。
而技术作为一种手段应用于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随着社会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个体需求的转变而发生变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另一方面,技术又似乎成为人类的主人,人类为技术所摆置,陷于技术为我们设计的精致华美的牢笼中。为此,对技术本质的研究作为探索"技术是什么"这一问题而言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就新媒体技术而言,认识新媒体技术的本质应是建立在厘清新媒体技术概念与内涵的前提下,从技术的一般性来追问新媒体技术的特殊性。从概念上看,随着技术的演进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新媒体技术的概念正不断发生变化。有学者认为,伴随着新的媒体形式的产生,原来被认为是新媒体技术的媒体形式成为传统媒体,而如今的新媒体也将随着新兴媒体的产生而被取代。也有学者认为,"'新'与'旧'、'现代'与'传统'总是相对而言的。在汉代,中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份报纸--《邸报》,1920 年在美国诞生了世界第一个广播电台,1926 年在英国诞生了第一台电视机??千百年间,随着科学技术的变革,人类信息的产生和传播方式也发生着改变:从平面到立体,从纸张到电波,报纸、广播、电视延续着'旧'媒体与'新'媒体的更替。因此,严格意义上讲,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35]
麦克卢汉在参加全美高等教育学会举办的会议上发表演讲,他指出,"从长远的观点来看问题,媒介即是讯息。所以社会靠集体行动开发出的一种新媒介(比如印刷术、电报、照片、广播)时,它就赢得了表达新讯息的权力。"[36]
匡文波教授在《新媒体概念辨析》一文中也指出,"新媒体"是指"今日之新".作为一个相对性的概念,新媒体技术的内涵随着传媒技术的进步而发展。[37]
由此可见,从历史的角度考察,新媒体技术确实存在着这样的特性,新媒体技术之"新"是一个历时性概念,在每一个时代所产生的新的媒介技术形式都可以称之为新媒体技术,而随着历史的变迁,传媒技术的日新月异,媒介技术形式的不断创新发展,新的媒体取代旧的媒体成为特定时代的新媒体形式,并以此循环往复,推动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演进。
此外也有学者指出,对新媒体技术本质的认识关键在于对新旧媒体融合这一过程的把握。在整个融合过程中,传播技术、方式及媒体形式的交叠互动是新媒体技术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本质的特征。廖祥忠在《何为新媒体》一文中指出,"对新媒体技术的探讨还是要从最能体现新媒体本质特征的新兴数字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融合及其相关过程中发掘其深藏的奥秘。应该从媒体互动的新方式、媒体技术的新融合、媒体产品的相互依赖与交叠等众多因素中去寻找。"[38]
综合上述学者的分析,不难发现他们提出的关于新媒体技术的概念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新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技术在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异的原因。然而,具体到新媒体技术的本质似乎又缺少了足够的证据。相对性的特征并不是新媒体技术本质内容的体现,新旧媒体融合的过程也并非十分具有说服力。
从本质上来看,传统媒体技术与新媒体技术最根本的差别并不是存在于媒体形式,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上,而是导致这一系列区别存在的技术平台的转变上。新媒体技术之所"新",并不仅仅因为是新媒体技术的产生要晚于传统媒体技术,而是因为新媒体技术有着传统媒体技术所不具有的新的特征,而这些新的特征的产生正是新技术使用的结果。虽然,对于传统媒体技术来说,新技术的使用确实使传统媒体技术在与新媒体技术逐渐走向联合,并使传统媒体技术在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中赢得了一席之地,然而这并没有使传统媒体技术与新媒体技术划上等号。传统媒体技术只是更趋向于联合新媒体技术,展现出新媒体化的特征。以报纸为例,如果抛开了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的纸张而言,报纸就不能称之为报纸了,我们所看到的数字化的报纸其实与传统纸质报纸从其本质上来说就是不同的。
由此,我们认为新媒体技术之"新"是传播技术之"新",新的传播技术带来了新媒体技术革命性的变化。信息的海量传播、内容的高度互动、受众的广泛参与等等作为新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的重要区别,也是新媒体技术本质特征的外在表现。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使用为新型媒体技术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依据与条件,也正是这些新型技术的使用造就了新媒体技术今日的成就。
另一方面,从技术的本质特征来看,新媒体技术不仅表现为技术的一般特征,也展现出了符合新媒体技术的特殊属性。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下,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研究技术,他指出技术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或者说是人本质的表现。在将技术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相统一的过程中,马克思认为技术并不只是"工具"、"生产手段"、"劳动资料"的表现,"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对这种心理学人们至今还没有从它同人的本质的联系上,而总是仅仅从外表的效用方面来理解,因为在异化范围内活动的人们仅仅把人的普遍存在,宗教或者具有抽象普遍性质的历史,如政治、艺术和文学等等,理解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性和人类活动。??,人的对象化的本质力量以感性的、异己的、有用的对象的形式,以异化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39]
在此中间,马克思批判了对技术本质的错误理解,强调了技术作为人本质的属性。
事实上,人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为了适应社会进步与个人成长的需要不断创新技术手段服务于人类自身,新的技术无疑是人类意识物化的结果,是人本质力量的体现。新媒体技术作为技术革新的产物,对其本质的研究离不开对技术本质的深入辨析,技术的本质就是人本质的表现实际上也就是说明新媒体技术是人本质力量的表现。而每一种技术又有区别于其他技术的独特性,新媒体技术作为一种为人类创造并使用的技术是由人类的思维凝结并现实化的结果,在由人类的精神力量与存在于现实中的物质力量相互转化的过程中作用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其目的在于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新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物质的力量在为个体选择、接受的过程中转变成了精神的力量,这种精神的力量为人类所认同、内化为个体的价值理念,并且在新一轮的选择-接受-内化-传递的过程中又进一步形成了适应于此种精神力量的物质力量。而这种从物质力量-精神力量-物质力量的重复转换使原本属于个体的思维的力量不断放大,释放出了无限的能量,创造出了技术发展的各种可能,并将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中进一步沿此种力量转变轨迹发展变化。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对新媒体技术本质的把握应从技术的角度出发,在充分认识新媒体技术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考察新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技术的本质差异。从技术的一般性到新媒体技术的特殊性,探寻新媒体技术的实质以及产生、存在、发展的基础。总的来说,新媒体技术本质是一个技术性的概念,它以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为技术支撑,借助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设备实现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新型媒介技术形态。在当代,新媒体技术以无可比拟的优势赢得了广泛的受众群体,并将在技术的融合与革新中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成为影响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动力。
3.2 新媒体技术的特点(Characterisitics on the New Media Technology)
新媒体技术的特点是有别于传统媒体技术的特点而言的。作为新媒体技术发展过程中最为独特也是最具吸引力的重要因素,新媒体技术互动化、窄播化和自由化的特征带来了媒介传播领域的新发展,是新媒体技术赢得受众支持的最本质的力量。
3.2.1 互动化
信息传播的交互性是新媒体技术时代的突出特征。所谓交互性,就是指信息传播的互动化,是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双向互动,是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传播的现实表现。这种互动性的双向传播与传统媒体技术带来传播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在传统媒体技术背景下,媒介传播以灌输式的单向传播为主,带来的后果是受众能够听见的几乎都只是主流媒体的声音,自由观点的表达只能在小范围内实现,双向交流受到渠道和时空的限制。而新媒体技术时代则不同,单向传播为双向交流所取代,交互性的传播方式实现了传播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不计身份、不论年龄地传递信息,表达情感,成为媒介信息的传播者、媒介文化的创建者。另一方面,信息的传播者可以作为信息的接受者,针对媒介信息进行交流、反馈,也可以进行再加工,再处理,并重新发布在多种形式的新媒体技术形态上。信息的传播者与接受者的界限逐渐模糊,实现了两者之间角色的自由互换。
交互性的实现推动了信息交流双方交流过程的平等控制权。以微博为例,信息发布主体的平民化使每个拥有微博的个体都可以成为网络文化的创作主体。而其他主体对微博的实时评价和自我观点的表达,也会影响创作主体的个人观点,进而加深或转变其对事件的理解。不同观点表达渠道的多样性,不同主体参与交流的便捷性使信息交流双方获得了交流过程的平等控制权。信息发布主体与信息接收主体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两者不再有明显的角色区别,而且几乎在任何时候两者的角色都可以互换。
3.2.2 窄播化
"广播电视网将要衰落,取而代之的是'窄播'和按需定制的分众媒体。大众媒体铁板一块的帝国将会被拆分成许多家庭手工作坊,今天的媒体帝王将看到他们的中央帝国的坍塌。于是,旧媒体会被完全彻底地吸纳进入新媒体的轨道。"[40]
这是尼葛洛庞帝对新媒体技术发展的预测,他认为"窄播化"将会成为未来新媒体技术发展所呈现出的新的特征。
使用与满足理论也认为,新媒体技术时代,受众不再是媒介刺激的反映者或者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作为主导者,有目的、有意识地选择信息以满足个人的需要。由此可知,在新媒体技术时代,窄播化成为新媒体技术区别于传统媒体技术的又一重要特征。在这一背景下,信息生产者为了赢得更多的受众,占有更广阔的市场,获得更高的利润,不断对受众市场进行细分,对信息进行删选,并针对不同群体的需要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有时甚至是一对一的双向互动。而信息接受者为了主导这一过程,开始主动参与、自主选择,进一步推动媒介市场窄播化的发展。
而我们也发现,在窄播化的媒介环境下,受众对信息的需求逐渐趋于个性化。相对的,受众对于信息的个性化的需求也进一步推动了新媒体技术时代"窄播化"的发展趋势。与传统媒体技术时代相比,新媒体技术时代人类的媒介体验不仅止于精神,身体与感官的体验也加入进来。文字不再是主要的信息载体,图像、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的载体实现了受众不同的信息诉求,触觉、嗅觉体验对媒体形式的创新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个人需求为依据,选择满足自我娱乐、自我发展的生存体验正是新媒体技术时代个性化发展的重要体现。同时,迫于生活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压力,人类迫切希望找到一条既符合社会伦理道德又满足自我情绪释放的途径,新的媒体形式使这种个人化的生存体验成为现实,也推动了新媒体技术窄播化的未来。
3.2.3 自由化
新媒体技术时代,大众生活在一个由网络信息交织的巨大虚拟世界中。在这个世界中,匿名交流成为大众交流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匿名性让大众在交流中实现了身份的虚拟性,为大众的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精神空间。可以说,新媒体技术时代的个人解放主要表现在思想上,交流上的虚拟性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人们思想的禁锢,使人们的精神得到放松,并从现实世界的禁令及秩序的约束中解放出来。这是一个破坏并重建的过程,现实世界的生存理论和评判标准并不完全适用于它,相反,大众的需求是其得以存在并发展的重要原因,在这里"自由"的气息更加明显。阶层、年龄、性别不再是阻碍进入的门槛,言论的受关注程度也不再受身份的制约,而是言论所引起的社会共鸣。这种自由是开放式的自由,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认为的:"在虚拟现实中,你可以张开双臂,拥抱银河,在人类的血液中游泳,或造访仙境中的爱丽丝。"[41]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自由与传统媒体带来的自由看似相似,实则不同。在传统媒体时代,个体通过媒介接触世界,理解世界,拥有一定的话语权。然而,在这个时期,并不是所有的"声音"都能被听见,特别是技术壁垒、媒介"把关人"角色的存在等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体言论的表达,使自由化交流的真正实现受到了阻碍。而新媒体技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这种状态。新的媒介技术为人们的自由化交流提供了平台,实现了交流的互动化、言论的开放性,在颠覆传统传播方式的基础上,使个体的心灵得到释放,在释放中找到"本我"的回归。在新媒体技术时代,新型媒介技术的应用使"人不再被物役,而是物为人所役。在科技的应用上,人再度回归到个人的自然与独立,不再只是人口统计学中的一个单位。"[42]
从哲学层面考察,新媒体技术互动化、窄播化、自由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结果是个人主体性的体现。主体性是指主体在与客体发生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具体表现为个人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以自主性发展为例,人区别于动物,以自我主体需要为根据,依据自我的内在尺度进行改造。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新媒体技术时代实现了互动化、个性化、自由化的交流,个人观点的自由表达,主体间信息互动的广泛开展以及在信息世界的畅游中个人主导地位地体现为个人自主性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新媒体技术时代,人不是简单地去适应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现实和生存环境的变化,相反,人类要求技术的发展服务于人类,不仅需要获得信息,而且要求掌握信息的主导权,要求获得的信息符合个人的需求与发展,体现个性化和自由化,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自我的内在价值,这正是个人自主性发展的重要体现,是人类主体性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媒体技术时代为个人发展所提供的良好的外部环境。
3.3 新媒体技术的分类(Classification of the New Media Technology)
在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创新发展的背景下,新的技术支撑为新媒体技术的更新换代提供了条件,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新媒体技术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根据载体的不同,新媒体技术主要分为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互动性电视媒体以及户外媒体四种形式。它们代表了新媒体技术在当代的发展状况,预示着新媒体技术的前进和发展趋势。
3.3.1 网络媒体
作为新媒体技术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网络媒体以其独特的媒体特性带来了一场空前的社会革命,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媒体世界。20 世纪 90 年代初,网络技术兴起,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网络媒体不断壮大,形成了搜索引擎、门户网站、RSS、博客、播客等一系列的媒体形式,为大众提供了广阔的信息交流平台。
作为网络媒体的重要形式,微博在短时间内迅速蹿红并得到广大受众群体的支持。作为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交流、反馈平台,微博借助互联网及各种客户端软件组成个人社区,允许用户发送 140 个字符以内的信息,实现信息即时分享、互动。从技术上来看,微博是在互联网技术、无线通讯技术以及各种即时通讯工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的诞生离不开新媒体技术的技术基础。从功能上来看,微博借助网络平台实现了信息交互和沟通功能,是一个集信息发布、互动、获取等功能于一体的即时互动平台。它融合了新媒体技术的技术因素,借助新媒体传播平台,是网络新媒体的重要形式。与传统媒体技术形式相比,微博传播终端多样化、传播形式丰富化、传播内容自由化、信息交流实时性等特点都是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而实际上作为网络媒体的重要形式,微博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新特点和功能是网络媒体本身特质的展现,是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作用于网络发展的结果,也就是说微博是新媒体技术运用的结果。与此相类似,以搜索引擎、门户网站、RSS、博客、播客、网络动画、即时通讯、网络游戏、网络报纸、SNS等媒体形式为主的网络媒体,以新媒体技术的技术基础为支撑,是新媒体技术特征与功能的体现。
由此可知,网络媒体作为新媒体技术运用的结果,是新媒体技术的重要形式。在未来,网络媒体的发展将在新媒体技术创新发展的基础上,在不断整合信息,与其他新媒体技术形式的竞合中寻求更高、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3.2 手机媒体
手机并非从诞生之初起就是新媒体技术的载体。它发展至今经历了从人际交往传播工具向新媒体技术的转向,实现了从人际传播媒介向大众传播媒介的转化。匡文波教授在《手机媒体概论》一书中指出:"手机媒体是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手机就是具有通信功能的迷你型电脑。"[43]
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革新,手机媒体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从手机短信、彩信、彩铃、手机出版、手机游戏、手机动漫、手机广播、移动搜索等功能的日益普及化和大众化来看,手机媒体作为大众新媒体的形式正在逐步走向完善。
以手机报的传播为例。作为手机出版的重要形式,手机报与传统的纸质媒体不同,它以手机为终端设备和传播载体,在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之上,以电子化的形式传播信息,满足用户对信息需求的一种新型传播形式。从技术层面上看,实现手机报产生与传播的技术基础不仅包括移动通信技术,也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撑;而传统的纸质报纸主要借助印刷技术生成报纸,通过商品销售渠道完成报纸分销,受众通过购买、阅读报纸获取信息。从载体层面上看,手机报以手机为信息承载的主体;传统报纸则以纸张承载信息。
从信息传播的特征上看,手机报表现出超时空性、多媒体化、互动性以及个性化等特点;传统的报纸不仅受到严格的时空限制,而且传播渠道单一,传播者与受众间的双向互动性和针对性不强。而进一步考察发现,手机报与传统报纸之所以存在种种区别,从本质上看是新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技术分别作用于媒介传播的结果。手机报在移动通信技术革新、计算机网络技术普及和发展的基础上得以产生存在和发展,而这些影响手机报存在的技术因素也正是新媒体技术赖以产生的技术基础。同时,手机报的互动性、窄播化、即时性的传播特点也是新媒体技术传播特征的重要体现。由此也可以看出,手机媒体以新媒体技术的技术基础为支撑,符合新媒体技术传播的一般特征,是新媒体技术的又一重要形式。
3.3.3 互动性电视媒体
一直以来,有学者认为互动性电视媒体是在传统电视媒体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传统电视媒体的延伸。然而事实上互动性电视媒体与传统电视媒体有着本质的区别。正如约书亚·梅罗维茨所认为的"当一个新的因素加入到某个旧环境时,我们所得到的并不是旧环境和新因素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全新的环境。"[44]
如果说,传统的电视媒体相当于一个旧的环境,推动互动性电视媒体产生的新的技术平台是电视媒体发展中存在的新的因素,那么这个新的因素从本质上来说就颠覆了传统媒体技术所创造的媒介环境,为受众带来的全新的视听体验,它标志着电视媒体自身发展上的一次飞跃。
实际上,互动性电视媒体与传统的电视媒体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它继承了传统电视媒体的功能。然而从本质上看,互动性电视媒体并不是传统电视媒体技术革新上的结果。支撑技术的不同使互动性电视媒体具有传统电视媒体无可比拟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具体来说,这种新型的电视媒体在其服务方式及内容上与传统电视媒体存在差异。另一方面,互动性电视媒体打破了人们关于传统电视媒体的观念,它的到来将为人们带来新的传播理念和传播模式。具体到互动性电视媒体的重要表现形式--数字电视来看。数字电视无论是在信息的编码方式上还是在信息存储、控制和处理方面都有着不同于传统电视媒体的新的特征与形式。从信息编码方式上来看,数字电视采用"0"、"1"的数字电视信号来表达图像的明暗和声音的大小,而传统的电视则是采用电压的大小来调节声音和图像的显示特征。从信息控制与处理方面来看,数字电视的用户可以根据自我需求,自主选择控制节目播放的时间、内容。而传统的电视只能依据节目播放的顺序选择节目。在存储方面,数字电视的直接存储与传统电视借助专门设备的存储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可知,互动性电视媒体的发展并不是传统电视媒体的延伸,而是新的技术带来的电视媒体的革命。
在当下的媒体环境中,作为新媒体技术的表现形式之一,互动性电视媒体在充分考虑市场和受众需求的基础上发展了集信息提供、互动交流、定制服务于一体的媒体形式,不仅满足了受众的需求,也实现了电视媒体自身的转型,使互动性电视媒体在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中能够占有一席之地。
3.3.4 户外媒体
依托技术的革新和发展而形成的新媒体技术环境下的户外媒体,是新媒体技术在户外媒体领域的创新应用。与传统媒体技术时代的户外媒体不同,新媒体技术环境下户外媒体的主要媒体形式包括车载电视、户外彩屏、楼宇电视等。从内容上看,户外媒体的主要内容是广告,而这种广告又与传统媒体技术形式所呈现的广告存在一定的差别,它以新型媒体为载体,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更新速度快;从对象上看,户外媒体的受众面广,人们几乎时刻都在接收来自户外媒体的信息;从形式上看,户外媒体通过利用受众的零散时间来填补特定时空下受众对信息的需求,以实现其大众传播的功能。以车载电视为例,车载电视作为媒体利用乘客乘车途中的空闲时间进行信息的传播,而乘客作为车载电视的受众,通过观看节目获得所需信息。由此可见,新媒体环境下户外媒体的发展呈现出内容丰富、传播实时等特征,这与传统户外媒体(灯箱、报栏等)信息更新慢、占用空间大、信息内容少等特点形成了鲜明对比。
正是如此,户外媒体以其新颖的传播方式、多样的传播渠道以及受众的多样性、开放性等因素受到了广泛认可。它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也为新媒体技术的开发应用开辟了一片新的天空。
第三章传播渠道融合过程中问题通过对同轴捆缆模式、平台模式、终端模式优缺点进行分析,总结出了。通过对三种传播渠道融合模式的缺点进行分析,总结了出现这些缺点的原因有四种,分别为:资金问题,数字技术发展的制约,跨媒体人才的匮乏,跨行业跨区域的...
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碰撞融合案例分析---以《广州日报》状告《今日头条》为例在现代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中,新媒体技术随着微博、微信等公共平台的应用使得其传播方式更为高效和便捷性。随着新媒体形式的多样化大大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因此新媒体的发展受到...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的应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粉丝通过社交媒体的互动、订阅和转发参与到与明星和偶像有关的活动中,对娱乐产业的贡献越来越大,由此产生的粉丝经济规模也急剧扩大。本文通过对粉丝和粉丝经济相关概念的梳理,深入...
第5章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平台未来发展的对策作为近两年来才逐渐兴起的微信公众平台目前仍处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平台在内容推送方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因而,积极解决这些问题,制定平台未来发展的对策,全面提高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平...
通过对B站等新媒体平台的相关文本进行统计和分析,研究发现,当前的洞庭湖生态文化传播仍然存在生态文化议题可见度低、内容同质化等现实问题。...
引言一、选题背景与意义(一)选题缘起新媒体技术对传统报业的冲击这个话题谈起来已有些陈旧了,但报业融合新媒体技术不断创新的脚步一直在继续。自2004年起,报纸开始出现衰退迹象,全国各大报社的广告营业额普遍开始大幅下滑,2009年全球化的经...
在网络传播日益繁荣的今天, 自媒体新闻传播方式的发展对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因如此, 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值得探讨。...
自2003年2月24日,英国政府率先发表政策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构建一个低碳社会》以来,低碳不仅作为一个政策取向,更多地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日益走进我们的生活。资料显示,过去一百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1906-2005年)升高了0.74℃,预计...
新媒体传播为我们的感官,特别是视觉带来了享受及震撼。同样也为设计师提供更为宽广的视觉传达设计平台,但在进行视觉语言的整合创新之时,需避免单纯追求受众感官刺激功能、游戏功能和娱乐功能的强化,不应抛弃或弱化道德理性、审美价值深度和人文关怀等为内核的...
第3章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平台内容推送特色本文上一章节研究了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平台内容推送的总体情况,并分析比较了三个不同类型的传统媒体在内容推送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本章将结合三个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平台内容推送的具体情况,重点研究其特色及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