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 《名侦探柯南》科学传播的无意识渗透及认可
【第一章】 《名侦探柯南》无意识中对科学内容的传播绪论
【第二章】从推理文学到《名侦探柯南》
【3.1】 《名侦探柯南》中的专业知识
【3.2 3.3】 《名侦探柯南》中的基础学科与特殊经验知识
【第四章】 《名侦探柯南》中的科学方法及其它
【5.1 5.2】新型科普与《名侦探柯南》
【5.3 5.4】 《名侦探柯南》的科学传播调查分析
【第六章】 《名侦探柯南》对科学传播的影响分析和可能借鉴
【结语/参考文献】 《名侦探柯南》中的科学传播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5.3 新型科普与动漫的对接
培根曾说“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价值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就我国而言,目前我国的科学传播还处于基础的科学普及阶段,往往是由政府主导的垂直传播,这样的传播方式即局限广度又影响深度。需要把这种垂直过程扭转为从一个“科学元”自发的、渐进的、不间断的向外扩散传播,也可以被称为弥漫传播。大众传媒如今依然是最重要的知识、文化传播的平台,它能够最大限度的跨越时空局限,又有巨大的融合力,成为信息的集散地。结合大众传媒的功能,系统性、长期性、有目的的向受众传播诸如科学知识、方法等内容,能够更加利于科学传播的被接纳,使受众在信念、态度和行为上都深化对科学以及科学发展的看法。
《名侦探柯南》的创作并非本着“科学为用”的目的,而是在娱乐大众的同时可以做到“无心插柳”的作用。如果把一个学理变成一个比喻,再用一段视觉形象表现出来,目的并不是打消受众的怀疑情绪,只是为了缓解沉闷。科学有时候就是一种消遣,只是因为喜欢的它的方式不同,各自可以自由选择接受的方式和频率。
纵观当下受众对科学传播失去兴趣的原因,可能包含下列三点。首先科学总是被标榜为正统和高贵的,接受的门槛被预设的太高,忘记科学的基层服务作用。通常人们认为,科学传播也就与科普划等了,而科普形式和内容又太单一,所以让科学传播在人们的理念中有些“高不成、低不就”的成见。其次,科学教育理念导致对科学传播失去兴趣。尤其是学校教育中,过多的强调对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对知识理解的内化。学习材料也过于抽象和理论化,失去学习过程中情感的表达和反馈。第三,还有传播方式与时代的脱节。大众传播在一种集体娱乐化的氛围下发展,而科学传播还处于沉闷的面授和口耳相传的方式,显然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因此改变人们对科学传播的刻板印象,就需要从内容到形式都焕然一新。既然如此,那动漫形式传播科学的优势究竟体现在哪里?
动漫作品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传播的载体。一提到动漫都是先想到它的形象化和直观化,这些已是老生常谈。从卖座的这些作品可见,一部优秀的动漫作品自然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作品一旦流行,影响力不可小觑。日本的动漫产业也成为支撑其文化外交的重要一部分,这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交流,同时也是价值观、制度的跨文化输出。以《名侦探柯南》为例,其诞生至今已经连载了 21 年,动画版也已经连续制作了 19 年。影响的范围不只限于日本国内,它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受欢迎的动漫作品之一。
这部刑侦动漫,里面涵盖的科学知识上文已经提及,在这一过程中还传播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等,可以说是对科学涉及的各方面全方位的传播。另外作品的创作也是和时代相结合的,是当时科学进程的反映,这有利于人们接受科学知识,并形成当下的科学观。柯南中的科学伦理问题和对科学发展的反思,也在无意识中传播给受众,若被发现并接受则能够对科学做出批判性的反思,弱化科学主义的立场,让科学传播走向人文立场的有反思有对话的高级阶段。
5.4《名侦探柯南》的科学传播调查分析
下面这一部分是基于《名侦探柯南》的科学传播调查问卷进行的分析,旨在了解不同人群对《名侦探柯南》的关注程度以及是否能够认可这种形式的科学传播。调查的对象设定为科学传播领域学生以及对学习依然怀有兴趣的人士。调查范围选在清华大学、首都图书馆以及顺义区光明街道,调查时间为 2014 年 11 月至 12 月(调查问卷详见附件 1)。
第一部分在清华大学中的科学史编史学、科学传播与社会、科技史专题、后现代科学哲学这四门课上发放调查问卷共计 100 份,回收率达 100%(以下简称清华调查)。第二部分则在首都图书馆 B 座 5 层随机发放问卷共 110 份,有效回收 104 份,回收率达94.5%(以下简称首图调查)。之所以选在这一层进行调查,是因为这里供阅览的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图书,文理兼容、受众群较分散。第三部分是在北京市顺义区光明街道举行的公民科学素养提升讲座时随机发放问卷 100 份,有效回收 95 份,回收率达 95%(以下简称顺义调查)。针对第三部分的调查,主要是想了解城市与远郊区县是否存在较大差异。选择顺义区也是因为这里属于城市发展区域,在公民科学素质调查中是北京远郊区县中科学素质比例最高的,它的未来发展也是深具潜力的。由于调查范围和能力等因素制约,这里只是作为个案研究专业学生与城市人士、区县人士对《名侦探柯南》的关注度以及认可度。
5.4.1 受众基本信息与对《名侦探柯南》的关注
从男女性别比来看,清华调查刚好男女比例为 50:50;首图调查为 48:56;顺义调查男女比例为 23:72,比例失衡主要由于当时前来参加活动的听众中女性所占比例远远高于男性。
从年龄分布来看,清华调查对象主要是 18-30 岁,占据调查人数的 91%,18 岁以下的只有 1%,31-40 岁占了 5%,40 岁以上的有 3%.首图中也主要分布在 18--30 岁,占据了 70.2%,18 岁以下占 13.5%,31-40 岁的占 12.5%,40 岁以上的有 3 位,占人数的 2.9%.顺义调查中的人员年龄相对前两部分较分散,18 岁以下的占 8.4%,18--30岁的占 46.3%,31-40 岁的占 21%,40 岁以上的占 17.9%.
从上述的调查范围和年龄分布可以想见,调查对象的学历层次。清华调查因为在高校内部,97%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士,其中 30%是本科,48%是硕士研究生,18%为博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而首都和顺义的调查对象的学历也集中在本科或专科学历,分别是 69.2%和 70.5%,高中及以下学历分别是 16.3%和 27.3%,硕士研究生是 13.5%和 2.1%,博士及以上学历在首图调查中只有 1 人,顺义则无。
而对于《名侦探柯南》的关注程度见下图:
可见,不管哪一部分的调查,了解并看过甚至喜爱看《名侦探柯南》的观众占绝大多数。而他们开始接触的时间,清华基本上都是在 2007 年之前,总共占了调查人数的89%,尤以 2000-2003 年为最多,达 45%;首图情况类似 2007 年之前就接触过柯南的人数达 81.8%,其中的高峰为 2004-2007 年,占 30.8%;顺义调查的年龄分布就较分散,因此接触柯南的时间也相对分散,2000 年之前就接触过的占 12.6%,2000-2003 年占16.8%,2004-2007 年占 30.5%,2008-2011 年占 25.3%,2012 年之后的占 3.2%.
调查的第 6 题也显示他们通过什么途径接触并观看柯南的。按照清华、首图、顺义的顺序,观看漫画书的分别占 15%、7.7%、9.4%;观看 TV 版动画片的占 64%、70.1%、65.3%;DVD 版的占 8%、5.8%、3.2%;剧场版的占 5%、4.8%、6.3%;其他方式的 6%、1.92%、6.3%.通过这三个个案分析,可知在中国受众中接触柯南的最主要方式依然还是 TV 版《名侦探柯南》动画片。在现阶段观看 TV 版柯南动画的频率是,选择“从来不看”的占 21%、12.5%、7.3%;“偶尔看看”的占 43%、36.5%、44.2%;“电视台播放就看”的占15%、23.1%、15.8%;“时常在网络上观看”的占 12%、15.4%、16.8%;而“作为柯南迷,不断看更新连载”则是 0、0.96%、1.1%.
5.4.2 对《名侦探柯南》的喜爱程度
问卷的第 8 题,若用一些词形容《名侦探柯南》至少 1 个,至多可写 5 个。在清华调查中有 91 个人填写了此题,其中填写含有逻辑、推理、侦探或悬疑意味的词有 39 人。
专门有 1 人写到“科学成果的应用和受众无意识接受传播”,可见在专业学习科学传播的人员同样认可柯南具有无意识科学传播的效用。首图调查中有 80 人填写,其中有 28份问卷含有逻辑、推理、侦探或悬疑等词汇。顺义调查则有 61 人填写,23 份写到上面这些词语,其中还有 1 人写有“益智”.
关于是否喜爱柯南,以及喜爱的程度可见下表:
在调查中选择“有点喜欢”的所占的比重都是最高的,其次是“喜欢”与“很喜欢”.
所以在调查中,整体上都还是倾向于喜爱这部动漫作品的,至于为什么喜爱,问卷中给出了部分原因(即第 10 题,可多选)。选择“情节惊心动魄、案情扑朔迷离”的分别有50%、47.1%、32.6%;选择“人物生动活泼,高中生变小学生让人意想不到”的分别为7%、3.8%、11.6%;选择“推理显凶,嫌疑人幡然悔悟,导人向善”的为 20%、23.1%、24.2%;选择“科技幻想变成现实,启发思维(如谷歌眼镜)”的为 18%、12.5%、17.9%;认为是其他因素让自己喜欢的分别占 7%、1.92%、4.2%.由此可见,喜爱《名侦探柯南》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它通过刑侦推理解决复杂案件的看点。
5.4.3 科学传播的无意识渗透
问卷的第 11 至 15 题(第 14 题将在下一部分进行分析)旨在了解受众在关注柯南剧情的同时,是否对其中涉及科学传播的各方面有选择性记忆。第 11 题关于是否通过观看《名侦探柯南》能学到刑侦过程的知识见下表:
这一题,三者之间的差异并不大,至少一半的人认为可以学到一些刑侦知识,另有一些人认为能学到很多知识,甚至是学到刑侦过程的思维方式。但也有不少于五分之一的人认为对于刑侦的学习毫无作用。
就柯南剧情中出现各类知识认为印象最深刻的则见下表:
上面的数据可以表明,柯南在侦破案件的过程中运用的理科方面知识更容易加深人们的印象,少部分人认为这些知识在帮助人们形成日常逻辑推理的方面能够提供有效的思路,但是绝大部分的人们认为这些知识的作用一般,并不能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但不是完全无作用。
问卷的第 15 题是请调查对象可以列举出从《名侦探柯南》中了解的知识。清华调查中有 33 份问卷完成这项,这分别涉及法医毒理学知识 10 份,例如“人死后不同的时间尸体僵硬度不同,尸斑颜色不同判断死亡原因”等,这其中有 6 份都提到了氰化物(氰化钠、氰化钾、氰酸钾等)是剧毒,有苦杏仁味。提到刑侦学知识的有 7 份,包括犯罪手法、不在场证明、犯罪工具的鉴别等,依据事实,系统分析,还原场景。各类理化知识等 10 份,内容比较分散,例如根据手表和太阳可以确定方向;花粉过敏的知识;练过高低杠的人,大腿和手上会有特殊的茧;雨中跑步,衣服前面会湿等。关于科幻内容有 2 份,都是有关变声器这种设备。此外还有关于文化价值观的有 4 份,例如价值观的引导问题,日本文化和人际关系等。
首图调查中,关于此题的回答共有 24 份,分别属于法医毒理学的有 7 份,其中关于氰化物的有 4 份;关于刑侦学知识的有 7 份;各类理化知识的有 9 份;另有 1 份专门写到“冷静思考,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不要以一个面看问题,不要单纯相信眼睛看到的。”
顺义调查中关于了解到的柯南知识共收集 30 份问卷,包括内容为法医毒理学知识6 份,有 1 份关于氰化物;刑侦知识的 3 份;法律知识有 2 份;各类理化知识有 8 份;科幻的有 1 份,关于高科技眼镜。另外有 6 份是关于眼见不一定为真,要从多方面思考,注意关注细节;还有 3 份提到真相只有一个,坏人必将受到惩罚。在所有问卷中,这里出现了 1 份比较特殊的答案,是有关文学的知识,即“福尔摩斯住在贝克街”.
5.4.4 对《名侦探柯南》作为科学传播载体的认可度
这一部分将分析问卷中的第 14 题、16-19 题。关于第 16 题是《名侦探柯南》是否有助于了解日本文化和生活方式。
这一题在是否有帮助上产生较大分歧,认为柯南对于了解日本生活和文化毫无帮助的人数中清华学生调查仅仅只有 2%的比例,但是首图和顺义的调查均超过百分之十。科学传播的专业学生和顺义区民众的差异高达将近 16 个百分点,这种差异的原因值得日后再思考。
而第 14 题,关于《名侦探柯南》作为一部刑侦类动画作品是否有利于科学知识的传播的调查中,这三者的观点似乎又能够相契合,见下图。
这一题中,每一版块的比例大体相似,但认为《名侦探柯南》不仅有利于知识传播,并且传播效果常态化比例最多的反而是顺义调查。
第 17 题(可多选),柯南对人们价值观导向的倾向选择中,认为“动画涉及太多犯案方式,可能增加社会犯罪率”的人数比例,清华、首图、顺义的调查显示分别有 19%、18.3%、15.8%;认为“动画对人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风险提起警示”的作用占 27%、33.7%、21%;选择“动画中犯罪嫌疑人的‘悔罪’表现告诫观众,有助于帮助降低社会犯罪率”的比例为 12%、13.5%、5.3%;“通过柯南等主人公的表现,引导人们发扬‘真善美’的价值观,珍惜和把握当下”的人数比例为 28%、23.1%、29.5%;“动画中利用科技的犯案手段,让人们反思技术伦理,反映人性道德层面”的比例分别占 33%、23.1%、23%.看来大部分调查对象认为柯南有助于提示社会中存在的危机,发扬生活中的真善美,珍惜当下生活,并反思道德伦理。
既然如此,那《名侦探柯南》是否有值得日后科学传播的借鉴之处的问题,得到以下的数据。选择“不利于科学传播的发展,可以当做反面教材”的比例为 2%、0.96%、0;选择“并无优势借鉴作用”的达 10%、13.5%、5.3%;认为“可以提供有益借鉴,但这种形式也存在不当之处”的占 58%、55.8%、66.3%;认为“值得科学传播向娱乐化大力发展”的人数比例为 22%、12.5%、14.7%.由此看来,被调查者基本认可《名侦探柯南》对科学传播有借鉴作用,但并非无害。
那《名侦探柯南》作为科学传播载体,可能存在的不当之处会是什么?这是第 19题要讨论的(此题为多选)。认为“内容太娱乐化,消解了知识的严肃性”的分别占 18%、21.2%、22%;选择“知识的片段化传播,不利于对知识的全面了解和掌握”的达 58%、42.3%、38.9%;认为“视觉化的表现形式,剥夺了逻辑思维的想象空间”的比例占 24%、25%、26.3%.而另外有部分调查者也写下了个人对于《名侦探柯南》在科学传播的问题上存在的不当之处。其中清华调查中收到这样的意见 21 份;首图调查中收到 15 份;顺义调查收到 5 份。
大体可以将其中的意见分为 5 大类。第一,内容恐怖,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第二,负面引导,易被模仿。例如:“也可以学习杀人技巧”;“软性文化层面过多,盲目崇拜,在意识形态不够健全的孩童中形成非正常引导”;“看了会想自己做个密室,对价值观不成熟的未成年人有诱导作用”.第三,故事模板化,造成审美疲软。有人写到“模式化”;“剧集太长,使传播效果打些折扣”;“情节框架化,后来缺乏新意,相比前期的意想不到,出来很多牵强的地方”;“多则不精”.第四,过于虚构,远离现实。在调查中有不少人都提及“剧情太夸张”;“内容虚构太多,远离生活”;“真实性值得怀疑……”;“太科幻,不现实的情景偏多”;“故事设定的背景太多,有太虚假的情景,认为是作者的理想故事”;“过于艺术化与娱乐化的情节会使人们对警察办案的过程产生严重误解……”.
第五,科学性存疑。被调查者有些认为《名侦探柯南》中的科学内容值得进一步推敲,并不能确信。比如,有些人写到“形式可以借鉴,内容并不合理……”;“某些剧情逻辑经不起推敲,可能存在误导”;“并不完全准确,可能误导观众”;“致传播的知识不严谨”;“有不对的地方,不能全信”;“很多逻辑只吸引小学生,上了本科有了科学思维,会发现剧情狗血,很多理论知识应用不当,会形成误导”.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党和政府对于加强和完善网络信息管理,提高应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也更加重视。本文主要围绕网络舆论中的一类特殊主体律师的微博言论如何管理这一中心问题探寻网络舆论的管理之道,从案件传播中律师微博的内容...
第三章传播渠道融合过程中问题通过对同轴捆缆模式、平台模式、终端模式优缺点进行分析,总结出了。通过对三种传播渠道融合模式的缺点进行分析,总结了出现这些缺点的原因有四种,分别为:资金问题,数字技术发展的制约,跨媒体人才的匮乏,跨行业跨区域的...
2015年,“毕福剑事件”引起网络轰动,事件已过,但对毕福剑的新闻报道并没有消失。近年来,网络传播心理学在拓宽研究方向,从心理学视角分析该事件和各个传播要素,可以更全面地解释新闻事件的传播机理和网络新闻传播背后深层次原因。 ...
目前,我国许多主流媒体都在各大移动端平台,拥有属于自己的短视频新闻创作号,诸如抖音、快手、澎湃新闻、腾讯新闻、央视频、长江云等等,形成了热门平台加自有APP的视频化转型,呈现了新闻短视频传播矩阵。...
1网络新闻传播中舆论引导的重要性对于社会传播而言,舆论是一种软力,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舆论、引导舆论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新闻舆论作为舆论组织者与反映者,也是舆论引导者。处于大众化社会中,新闻传播为单向传播方式,受众处于被动地位,舆论引...
通过对B站等新媒体平台的相关文本进行统计和分析,研究发现,当前的洞庭湖生态文化传播仍然存在生态文化议题可见度低、内容同质化等现实问题。...
第5章央视春晚小品的道德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受众对道德文化的需求也随着社会其他领域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在当今文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利用央视春晚小品传播道德文化,是一个...
摘要随着网络的发展,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被挤占,传统脱口秀节目面对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巨大挑战,亟需做出相应的转型。从科技发展的角度来看,web2.0时代其实为网络脱口秀的出现和发展创造了及其便利的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从传播角度来...
在网络传播日益繁荣的今天, 自媒体新闻传播方式的发展对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因如此, 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值得探讨。...
新媒体传播为我们的感官,特别是视觉带来了享受及震撼。同样也为设计师提供更为宽广的视觉传达设计平台,但在进行视觉语言的整合创新之时,需避免单纯追求受众感官刺激功能、游戏功能和娱乐功能的强化,不应抛弃或弱化道德理性、审美价值深度和人文关怀等为内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