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论战的科学传播研究
【绪论】崔方之争的传播效果探析绪论
【第一章】转基因食品与科学传播概述
【2.1 2.2】崔永元方舟子论争前的转基因食品安全事件
【2.3 - 2.5】微博论战中科学传播的阻碍因素
【第三章】转基因食品安全论争各方与风险收益分析
【第四章】转基因食品安全不确定性中的受众
【第五章】科学共同体与媒体的科学传播
【第六章】从科学传播模型看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科学传播效果
【第七章】转基因食品安全论争对科学传播的启示
【结语/参考文献】转基因食品安全微博传播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绪 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千百万年以来地球上的生物,包括人,并不靠吃转基因食品而过活的。转基因生物以及转基因食品的出现是相当近期的事情。伴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与推广,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大众关注的一个话题。
关于转基因食品,谁需要它,谁在极力推广它,谁在从中牟利,谁在承担风险,谁承受了相对更大的风险?当转基因食品安全性之争在各层面、各领域、各群体中争论时,百姓应当听谁的,自己如何做出明智的判断?关于转基因问题,不同领域科技工作者的意见是一致的吗?转基因科学专家的说法都值得相信吗?这些都涉及现代社会极为重要的公众理解科学与科学传播问题,但目前并没有得到深入讨论。在国外如此,在中国更是如此。
转基因技术由研究领域走向应用领域,科学传播对于科学知识普及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关于转基因技术的科学研究从未停止过,一批研究机构,如美国粮农研究所、法国国家农业研究所、英国剑桥的塞恩斯伯里实验室、英国约翰·因内斯中心、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等研究机构长期从事转基因科学研究,然而由于其技术本身和传播的不确定性,转基因食品安全与否尚无定论。
转基因食品安全作为当今科学界的重要课题,它的研究和相关信息的传播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2013 年 9 月发生的崔永元和方舟子就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展开的微博论战是科学传播的一个典型案例,其事件本身也反映出科学传播过程中的诸多疏漏,或是问题。
研究崔永元方舟子微博论战等事件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科学传播是有现实意义的。
首先,分析造成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例如研究转基因食品的风险收益分析,找出左右舆论的驱动力;搜集科学家在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传播途径。了解这些因素使得传播更为可控。
其次,可以对我国的科学传播现状进行了解。了解普通大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科学传播的研究和发展给予指导。
再次,能够以小见大,了解转基因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在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参与科学传播的人群,并从管理角度对国内转基因食品管理进行对比研究,减少科学传播的噪音。
此外,以崔永元方舟子微博论战为例,研究这一事件中科学传播存在的问题,分析科学理论在普及过程中的制约因素;通过研究微博论战当中的不同声音,分析不同声音当中的合理部分,可以对我国科学传播诸环节进行梳理。
总之,本文意图通过对事件的分析研究,为公众应对像转基因食品这样具有自身关切且具有不确定性的科学议题提供一些帮助;也通过研究科学传播过程中的问题,让传播者、媒体、公众了解我们国家需要什么样的科学传播,如何对待科学传播,如何进行科学传播。正是因为前沿科学的不确定性,我们才需要有反思的科学传播,这也正是本文的意义,即让科学家认识到自己在科学传播中的关键地位、媒体意识到自身在科学传播中的社会责任,公众在科学传播中的重要角色。
1.2 研究现状
近些年,随着越来越多的转基因食品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大量涌现,在科学传播领域,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科学传播研究也成为业内前沿研究,我国对于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科学传播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1.相关专著较少。目前,国内市场上关于科学传播的专著较少,多是一些引导入门的作品,如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 年 9 月出版的《科学传播导论》,作者黄时进参考科学技术史,探索科学传播的起源,对科学传播概念、传播模式、发展动力与保障等方面做了分析,对建构科学传播理论体系做出积极贡献。国内可购买的进口图书中,有关科学传播(Science Communication)的也较少,且多是以案例为主和实践性较强的读物,如:Communication - Science of Success (Tony Buon ,Hodder &Stoughton ,2015)。
相对的,研究转基因食品(GMO)的著作比较多,且专业性强,如:(1)GMO Free Diet: How to Stay Healthy by Identifying and Avoiding DangerousFoods(Matthew Johnson,Createspace; Lrg,2013);(2)An Involuntary Spy: AGMO Thriller(Kenneth Eade, Createspace,2013);(3)Protecting the Kings Table:Daniels Guide for Being Up to Ten Times Healthier,by Avoiding Harmful Food Additives, GMO Foods and Toxic Personal Ca(Daniel W.Osborne,Kings Table,2013);(4)GMOs:What's Hidden in Our Food (Michele Jacobson,Nutrition PrescriptionLLC,2014);(5)ABone to Pick: The Good and Bad NewsAbout Food,Along with Wisdom andAdvice on Diets,Food Safety,GMOs,Farming, and More from the Bestselling New YorkTimes Opinion Write(Mark Bittman,Pam Krauss Books,2015)。
2. 国 外 对 科 学 传 播 研 究 起 步 较 早 , 在 中 国 知 网 输 入 关 键 词 " ScienceCommunication"可搜索到的相关外文文献 74 篇,其中最早的一篇文献 Communicationof Science Information 发表于 1963 年( Tannenbaum PH , Science , New York,N.Y.1963 )。
3.科学传播的近年来也成为国内学界的研究热点,学术成果呈现出曲折上升的趋势,2013 年是一个顶峰。综合分析已收集到的国内研究资料,可发现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理论入手,研究科学传播的发展历程,搭建科学传播的理论架构。北大吴国盛教授在《从科学普及到科学传播》提出了"科学传播"这一规范用法,并在文中阐述了科学传播的发展历史,归纳了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概括了科学传播的总体特点。
北大刘华杰教授的《科学传播的三种模型和三个阶段》中定义了科普、公众理解科学、科学传播、科学主义等几个易混淆概念,并根据我国科学传播主导者身份和信息传播方向,概括出科学传播的三种典型模型,即中心广播模型、欠缺模型和对话模型。
(2)研究网络背景下科学传播问题。如《中文网络中转基因食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科技谣言传播》。
(3)研究单个对象的传播理论。如《"转基因水稻"事件网络传播中的意见领袖研究》、《关于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的网络舆论风波的研究》,此外还有《转基因时间风险传播议题建构》。
4.国内对于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研究文献丰富,可概括为以下四类。
(1)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论证和博弈。如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研究员朱桢的《转基因食品安全吗》,2013 年李鹏和谢瑜的《"风险社会"视域下的转基因食品》,以及《美以日三国诺贝尔得住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态度迥异》。这些文章阐述了各个专家学者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认知。
(2)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方法研究。如 2010 年周楠和周建华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2011 年叶胜荣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法律控制》,2012 年陆旭和严艳的《国外转基因食品的监管现状和中国的发展对策》等,分别从立法和行政管理的角度对转基因食品管理的不同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3)民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度和接受度调查研究。自转基因食品进入消费市场,国内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度调查从未间断,2006 年黄季烷、仇焕广、白军飞、Carl Pray 的《中国城市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和购买意愿》,2010 年的范丽艳和魏威的《消费者转基因食品认知情况调查与思考》,2011 年余婷和邓心安的《转基因食品认知度的调查与分析》,以及 2013 年马琳的《消费者视角的转基因食品研究进展》,纵向展现出不同时期国内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
(4)阐述关于转基因安全性问题各方观点出现的深层次原因。2013 年管开明的《利益相关者视野中的转基因食品社会评价》则分析了不同利益团体对转基因食品的不同态度,并分析了他们持有某些态度的深层原因。
5.崔永元和方舟子的微博论战引发社会对转基因食品的多角度思考。2014 年,关于崔方论战的研究井喷式大爆发,各领域研究人员从法律、传媒、生物、医疗、食品安全、管理等多个角度对这一案例进行研究。如闫辉的《社交媒介中的法律边界与现实困境--以方舟子诉崔永元名誉侵权案为例》一文便是从法律角度切入,分析 2014年 1 月 13 日方舟子向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提起的崔永元微博言论侵权案。严建兵的《也和崔永元谈转基因》则是从科学的角度纠正了崔永元在论战过程中的许多不正确或不准确言论。徐迅雷的《辨明非科学非理性的舆情漩涡--以崔永元、方舟子"转基因之争"为例》则是对崔方论战进行了舆情分析。目前,国内关于崔永元和方舟子论战的报道很多,评论也很多,然而就这一案例进行科学传播专题研究的寥寥无几,这也说明这个角度值得更深入地挖掘和研究。
6.关于风险传播的研究,如《风险传播的范式转换》。
7.跨领域的融合研究是新趋势。同本论文相类似,业内一些前辈在进行科学传播研究室时同时涉及转基因和科学传播。如杨莹的《转基因议题建构过程中的去科学化现象--基于对报纸媒体的实证分析》、陈海峰的《我国主流媒体转基因报道的框架分析--2012 年<人民日报>报道为例》、《可见类报纸转基因报道内容分析》、《媒体如何建构转基因技术之形象--以 2010 年国内重要报纸的分析为例》。这些研究都以传统媒体报刊上关于转基因的报道为研究对象;严真的《中国社会化媒体上的科学传播研究--以微博为例》涉及到当下新型的科学传播方式,有一定新意。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综合分析法。
1.文献研究法
利用网络、报纸、学术专著以及学术论文收集大量基础资料,包括转基因实验研究报告、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热点事件的科学传播研究,以及崔方之争的相关的新闻报道和资料。通过对这些基础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汲取与本文研究相关的信息。
2.观察法
在对诸多转基因食品安全事件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我对国内事件特别是崔永元方舟子微博论战进行持续观察,并收集了相关专家学者对转基因问题的相关研究。
同时,我也查看了崔永元和方舟子各自提出的原证据,例如美国关于转基因的相关研究资料,崔永元赴美拍摄的纪录片等,力求在观察的基础上由表及里地去分析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科学传播方式。
3.个案研究法
本论文包括针对崔永元和方舟子关注转基因安全性论战的个案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将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科学传播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了解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的评价标准、检测体系、法律规范,分析"挺转""反转"双方各自立场和背后利益制约因素,最终找到科学传播应有的传播方式。
4.综合分析法
本文是在获得大量直接或间接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撰写的,其中包括实验数据、视频资料、新闻报道、微博内容等。除去崔方二人的微博内容外,我还查找了与转基因相关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对不同渠道的数据进行综合研究,从而得出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风险收益分析,分析科学传播中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迟迟得不到妥善回应的原因,以及大众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隐忧。以崔方之争为引例,探讨国内转基因食品安全科学传播应当注意的问题。
结构方面,分为绪论和正文两大部分,正文分为 7 个章节:第 1 章,阐述了转基因食品和科学传播的相关概念,并简单介绍了科学传播的发展历程;第 2 章,对转基因食品争论的前因后果,崔方论战的焦点、特点和影响因素做了深入分析;第 3 章,罗列了人们"挺转"和"反转"的理由,并分析了群体特征,进行了风险与收益分析;第 4 章,结合传播学理论,剖析转基因食品安全不确定性中的受众状态;第 5 章,用传播学和科学传播的理论分析科学共同体以及媒体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第 6 章,通过科学传播的三种传播模型来解读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科学传播效果;第 7 章,回顾转基因食品安全论争的多方分析内容,从中得到的启发并做概括性总结。
1.4 研究创新点
本文结合时下转基因热门话题在以下几方面作出创新:
(1)本文对科学传播的发展脉络进行简要梳理,对科学传播的现状及特点进行归纳,着重对崔永元方舟子微博论战进行研究,分析论战特点,并对论战各方与风险收益进行分析,丰富论文研究内容,为得出结论与启示做好铺垫。
(2)本文研究属于科学传播的研究范畴,但同时也涉及转基因生物技术和食品安全,是一种新的学科融合。文章用传播学和科学传播的理论,不仅分析了不同群体在这一传播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还通过科学传播的三个传播模型来解读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科学传播效果。
(3)在文末启示中我提出重视对科学不确定性的研究和传播、加强科学家与公众的媒介素养、重视媒体在科学传播中的社会责任、媒体加强与科学界的联系并服务公众、全社会注重科学传播的反思等观点,希望以此为当前科学传播事业的发展提供一点建设性的意见。
(4)所用材料新颖。由于本文研究对象是近些年的热门事件,特别是 2013 年 9月开始的崔永元与方舟子微博论战。因此,从论战发生起到现在,本研究借助了多种新的传播方式,通过微博、论坛以及各大视频网站对崔永元和方舟子关于转基因的微博论战进行了持续关注,并利用网络搜集关于转基因食品的,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1.5 研究难点与对策
(一)研究难点
1、转基因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课题,转基因食品安全与我本专业传播学有较大差别,研究时需要补充大量专业性知识,把握不好容易出现知识性硬伤。
2、从思想方面来说,当下的中国人,包括知识界头脑中具有的唯科学主义的(scientistic)缺省配置,这可能影响人们更理性、更宽容地看待相关问题的争论,这在人们得出的结论中也会有所体现。在研究中我还应当注意保持理性和宏观视角,不能把所有麻烦都归结为技术和专业问题。同时在论文中也要从多方面分析问题。
3、在研究过程中,方舟子和崔永元的微博论战尚未结束,发展与结果尚不确定,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在提交论文之前还需要不断追踪,不断调整与补充论文内容。
(二)解决方法
1、通过对科学传播发展的梳理与对转基因食品安全事件的分析研究,特别是对于崔永元方舟子微博论战与相关报道的持续关注,不断地完善研究。
2、阅读大量与本文研究相关的著作论文,钻研统计预测方法,选择合适的文献和数据进行研究,并注意归纳总结,从多层面多视角思考,注意研究角度的宏观把握。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党和政府对于加强和完善网络信息管理,提高应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也更加重视。本文主要围绕网络舆论中的一类特殊主体律师的微博言论如何管理这一中心问题探寻网络舆论的管理之道,从案件传播中律师微博的内容...
第三章传播渠道融合过程中问题通过对同轴捆缆模式、平台模式、终端模式优缺点进行分析,总结出了。通过对三种传播渠道融合模式的缺点进行分析,总结了出现这些缺点的原因有四种,分别为:资金问题,数字技术发展的制约,跨媒体人才的匮乏,跨行业跨区域的...
2015年,“毕福剑事件”引起网络轰动,事件已过,但对毕福剑的新闻报道并没有消失。近年来,网络传播心理学在拓宽研究方向,从心理学视角分析该事件和各个传播要素,可以更全面地解释新闻事件的传播机理和网络新闻传播背后深层次原因。 ...
目前,我国许多主流媒体都在各大移动端平台,拥有属于自己的短视频新闻创作号,诸如抖音、快手、澎湃新闻、腾讯新闻、央视频、长江云等等,形成了热门平台加自有APP的视频化转型,呈现了新闻短视频传播矩阵。...
1网络新闻传播中舆论引导的重要性对于社会传播而言,舆论是一种软力,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舆论、引导舆论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新闻舆论作为舆论组织者与反映者,也是舆论引导者。处于大众化社会中,新闻传播为单向传播方式,受众处于被动地位,舆论引...
通过对B站等新媒体平台的相关文本进行统计和分析,研究发现,当前的洞庭湖生态文化传播仍然存在生态文化议题可见度低、内容同质化等现实问题。...
第5章央视春晚小品的道德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受众对道德文化的需求也随着社会其他领域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在当今文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利用央视春晚小品传播道德文化,是一个...
摘要随着网络的发展,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被挤占,传统脱口秀节目面对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巨大挑战,亟需做出相应的转型。从科技发展的角度来看,web2.0时代其实为网络脱口秀的出现和发展创造了及其便利的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从传播角度来...
在网络传播日益繁荣的今天, 自媒体新闻传播方式的发展对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因如此, 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值得探讨。...
新媒体传播为我们的感官,特别是视觉带来了享受及震撼。同样也为设计师提供更为宽广的视觉传达设计平台,但在进行视觉语言的整合创新之时,需避免单纯追求受众感官刺激功能、游戏功能和娱乐功能的强化,不应抛弃或弱化道德理性、审美价值深度和人文关怀等为内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