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人口学论文 >

山西人口分布、城镇化发展及人口流动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9-22 共5718字
论文摘要

  新型城镇化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研究以山西为例,把握山西城镇化发展的特征,试图寻求人口迁移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道路。

  一、山西人口流动和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 一) 城镇化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 从 1949 ~ 1980 年。1949 年,山西全省总人口为 1280. 86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102. 58万人,全省城镇化率为 8. 0%。1980 年,全省总人口为 2476. 46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 502. 72 万人,城镇化率为20. 3%,较1949 年提高了12. 3 个百分点,年均增加 0. 40 个百分点。这一时期,山西城镇化发展处于缓慢增长阶段。

  加速阶段: 1980 ~1995 年。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全省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为城镇化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1995 年,全省总人口已达 3077. 28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926. 57 万人,全省城镇化率为30. 1% ,较 1980 年提高了 9. 8 个百分点。这一阶段,全省城镇化率保持了年均增加 0. 65 个百分点,是山西城镇化加快增长阶段。

  快速阶段: 1995 ~2010 年。随着山西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全省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全省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证条件,山西城镇化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经过近 15 年的快速发展,到 2009 年,全省总人口为 3427. 36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 1576. 09 万人,城镇化率为46. 0%,较1995 年提高了15. 9 个百分点,这一阶段,全省城镇化率以年均增加 1. 1 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增长。

  新阶段: 2010 年以来。山西进入了转型跨越发展新时期,经济发展突飞猛进,2011 年全省 GDP 突破 1 万亿元,城镇化发展水平也明显提高,2010 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 48. 052%,城镇常住人口为1717. 43 万人; 2011 年城镇化率达到 49. 68% ,城镇常住人口 1785. 31 万人; 2012 年城镇化率达到51. 26% ,城镇常住人口达到 1851. 08 万人,3 年间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 133. 65 万人,城镇化率年均增长 1. 5 个百分点,增速十分明显。

  从 30 多年的城镇化发展来看,总体表现出逐步加速的趋势,城镇吸纳人口的能力越来越强。

  ( 二) 全省地市城镇化发展情况

  2000 年以来,全省各地市城镇化发展进程迅速,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城镇化水平都有了大幅提高( 见表 1) 。2012 年,全省 11 个地级城市城镇化率全部达到 40% 以上,太原作为省会城市,城镇化发展水平位居全省之首。2012 年,太原市总人口为425. 63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356. 51 万人,全市城镇化率达到 83. 76%。除太原外,大同、阳泉、晋城、朔州 4 个地市城镇化率超过 50%。长治、晋中、运城、忻州、临汾、吕梁 6 个地市城镇化率超过 40%,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对发展水平较低。从城镇人口数量来看,大同作为山西特大城市之一,城镇化发展基础条件较好,而长治、晋中、运城、吕梁等发展速度也在逐年加快。【表1】
论文摘要
  
  ( 三) 全省地市城镇化发展情况

  我国一般将城市规模分为五个等级。( 1) 超大城市: 人口规模 200 万人以上; ( 2) 特大城市: 人口规模 100 万 ~200 万人; ( 3) 大城市: 人口规模 50 万~ 100 万人; ( 4) 中等城市: 人口规模 20 万 ~ 50 万人; ( 5) 小城市: 人口规模 10 万 ~20 万人。

  以 2012 年总人口计算,山西 22 个设市城市中,人口规模 100 万人以上的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各 1个,分别为太原和大同,50 万 ~100 万人的大城市有6 个,分别为阳泉、长治、晋中、运城、忻州、临汾; 20万 ~50 万人的中等城市 3 个,分别为晋城、朔州和吕梁。山西 11 个县级市市区人口在 10 万 ~ 20 万人之间,都属于小城市。

  太原不仅是山西省的政治、经济中心,同时也是中部地区城镇化的核心城市。同周边省份和部分中部其他省份相比,太原对全省人口的集聚作用较为明显。但其作为山西唯一的超大城市,其市区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过高反映出山西城镇人口集聚和城镇化发展过度依赖省会太原,而省内其他特大城市和大中型城市对人口的集聚作用有限,不仅对该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带动作用难以发挥,也导致全省各地市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2010 年,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将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区域性中心城市为节点、大县城和中心镇为基础,构建“一核一圈三群”城镇体系框架,打造山西新型城镇化发展体系。

  二、山西“一核一圈三群”人口分布和城镇化发展

  为进一步提升山西城镇化发展水平,山西重点打造“一核一圈三群”城镇发展体系。“一核”即由太原市区、晋中市区、清徐县城、阳曲县城构成的太原都市区,是全省城镇体系的组织核心,经济转型发展的增长极核。“一圈”即太原都市圈,是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以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包括太原、晋中、吕梁、阳泉、忻州的共 30 个县( 市、区) 。

  该区域是省域经济与社会事业最为发达的核心区域和最为重要的城镇密集地区。“三群”即以大同盆地为主体,以大同、朔州为核心,包括大同市、朔州市的 10 个县( 区) 的晋北中部城镇群; 以临汾、运城盆地为主体,以临汾、运城为核心,包括运城市、临汾市的 16 个县( 市、区) 的晋南中部城镇群; 以长治盆地和晋城中部地区为主体,以长治、晋城为核心,包括长治市、晋城市的 12 个县( 市、区) 的晋东南中部城镇群。“三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省域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区域。

  ( 一) “一核一圈”———大太原都市圈

  太原作为省会城市,城市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行业等已经趋于完善,特别是 2013 年以来的扩容提质工程全面提升了太原城区的容纳能力,即“一核”的发展能力。太原都市区是山西城镇化体系的组织核心和经济转型发展的增长极核。预计2015 年太原都市区城镇人口达到 400 万,2020 年达到 500 万。

  2001 ~ 2012 年,太原核心区常住人口从 358. 32万人增加到 458. 52 万人,10 年间增加了 100 万人口; 城镇常住人口从 295. 59 万人增加到 384. 48 万人,10 年共增加了约 90 万人。城镇化率从 82. 5%增长到 83. 85%,其城镇水平保持高位稳定增长。

  从统计数据来分析,太原都市圈 2001 年的城镇化率就已经达到 51. 18%,比全省当年平均水平高16. 09 个百分点; 2012 年城镇化率提高到 63. 89% ,年均提高 1 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当年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10 年间城镇常住人口绝对人口增长了225. 2 万人。

  ( 二) 晋北中部城镇群

  从统计数据来看,晋北城镇群城镇化率保持了较高的水平,2001 年和 2012 年的城镇化率比太原城市圈的还略高一些。从绝对数量来看,总人口增长了 50. 49 万人,但城镇常住人口却增加了 71. 75万人,说明这 10 年间晋北城镇化发展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其中,南郊和山阴 10 年间的城镇化率发展明显加快。
  
  ( 三) 晋东南中部城镇群

  从统计数据来看,2001 ~ 2012 年,晋东南城镇群的城镇化率增长了 18. 74 个百分点,是城镇群城镇化率增长速度较快的一个区域。从绝对数量来看,总人口增长了 36. 48 万人,但城镇常住人口却增加了 94. 95 万人,说明这 10 年间晋东南城镇化发展较快,吸纳了较多的迁移人口,其中泽州、高平、长治等的城镇化率提升较快,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区域和发展势头。

  ( 四) 晋南中部城镇群

  2001 ~ 2012 年,晋南城镇群的城镇化率增长了19. 07 个百分点,是城镇化率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区域。从绝对数量来看,总人口增长了 55. 89 万人,但城镇常住人口却增加了 149. 88 万人,说明临汾和运城人口迁移速度较快,总人口有所增长,城镇化率得到提高,而且非农转移人口明显增加,城镇化人口绝对数量增加较多,其中,闻喜、盐湖、翼城、襄汾等县处于领跑的位置。

  综上,全省处于“一核一圈三群”中的县( 市、区) 共有 68 个,占全省 119 个县( 市、区) 的 57. 1%,在 2012 年,这 68 个县( 市、区) 人口总数占全省人口总数的 73. 5%,城镇常住人口占全省城镇常住人口总数的 82. 2%,属于核心发展区域,从 2001 ~2012 年,本区城镇常住人口增加总数占全省的77% ,约 541. 78 万人。

  三、山西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析

  山西流动人口相对于其他地区主要表现为规模小、层次低、流动范围不大等特征,2013 年的监测数据共有 5000 个样本数据。据此深入分析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为进一步提升流动人口服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 一) 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

  1. 流动范围主要是以省内流动为主。2013 年,山西流动人口跨省流动占全部样本的 38. 34%,其中,河南、河北、内蒙古、四川、安徽、浙江是流动人口的重点区域,主要是由于距离远近、经济来往、地域特色决定了流动人口的跨省流动比例; 省内流动中跨市流动较多,占流动的 34. 66%,市内跨县流动占27% ,说明山西人口流动主要是内部流动。

  2. 流动目的主要是以就业生活为主。从文化程度来看,山西流动人口中的 60. 46% 为初中毕业,缺乏高技工、高素质的能力,就业以经商、服务、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的、门槛较低的行业为主,未来的发展潜力和层次提升能力不足。并且就业单位多数以个体工商户为主,缺乏稳定的保障。

  3. 流动人口收支均处于相对劣势。从调查数据来看,2013 年,山西有职业的流动人口中 64. 75% 的人平均每周工作达 7 天,根本没有休息日。并且与此同时,在调查样本的 4959 名流动人口中,月收入平均为 4309 元,其中,中位数在 2500 元左右; 而月支出平均为 2184 元。可见流动人口就业时工作压力较大,并且收入不高。

  ( 二) 流动人口与城镇化的关系

  流动人口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镇化发展提升的关键要素。从城镇化发展的趋势来看,流动人口能否市民化的关键在于就业的稳定性和社保的均等性。就业对于流动人口迁入城镇,逐步定居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目前流动人口面临的主要是就业的不稳定性、收支的不平衡性、就业行业的不确定性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破题。

  四、对策建议

  为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定居常态化,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必须重新定位就业的门槛、社保的覆盖等系列问题,根据全省发展的实际,坚持走山西新型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一核一圈三群”的城镇化发展布局,加快市域城镇化,形成转型跨越的强大引擎,从而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 一) 科学规划,构筑布局合理的城镇化发展体系

  从山西的具体情况出发,合理规划,走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建立起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群共同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体系。

  首先,要坚持城市集群发展的理念,构筑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按照“一核一圈三群”的城镇化发展布局,要提高以太原市区、晋中市区、清徐县城、阳曲县城为主构成的中心城市的“首位度”; 加快发展以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辐射阳泉、忻定原( 忻州、定襄、原平) 、离柳中( 离石、柳林、中阳) 城镇组群的大太原都市圈; 促进以大同、朔州为核心的晋北中部城镇群,以长治、晋城为核心的晋东南中部城镇群,以临汾、运城为核心的晋南中部城镇群的快速发展。其次,科学统筹规划,促进城乡共同发展。要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对城乡之间的土地利用以及各种建设活动进行综合部署、科学规划,解决好城镇布局分散、重点不突出、城市规划管理滞后等突出问题。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做到“五规合一”,即,统一编制城乡总体规划、土地综合利用规划、产业功能布局规划、交通体系建设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规划。最后,按照城镇体系规划的要求,建立健全规划管理机构,组织协调各种要素有效聚集、各种资源有机配置,搞好工作监督,促进城镇布局、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的不断优化。

  ( 二) 突出特色,打造特色鲜明的城镇文化
  
  在推进山西各地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立足当地特色,在体现现代文明的同时也要凸显当地的文化内蕴,打造独有的特色城镇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和革命老区,山西具有很多独特的人文、地理景观,人文、地理、产业的有机结合符合山西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打造特色城镇,除去上述几个方面之外,地方品牌也是一个有力的手段。“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不仅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特色城镇化实现的有效手段。

  ( 三) 多元投入,建立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

  城镇化建设仅依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多方面、多渠道筹措资金。第一,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资、共同开发的思路,放开城市基础、公共设施投资领域,允许外资和民间资本参与。第二,探索土地使用的新方法,完善科学的土地评估体系,稳步推进集体土地的有偿使用,还利于民的基础上以土地开发带动基础设施建设。第三,通过推进股份制改造、盘活存量资产、出让公共设施经营权、改善地租收益、财政贴息贷款、开发城镇无形资产等途径,把一些可以经营的项目推向市场,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第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机构,积极发展风险投资、产业投资等投资基金,为城镇化发展提供足够的资本。

  ( 四) 创新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稳步推进新型特色城镇化发展,必须加强制度创新,逐步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健全住房、就业服务、社保、公共服务和基层民主等保障,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同城同保”。具体而言,要在全省放开农民落户限制,逐步在全省实行按实际居住地登记的户籍制度; 开放劳动力市场,推动就业权和报酬权的平等,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 创新土地流转制度,土地转让的收益向农民倾斜,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均等化,重视进城农民在医疗、养老、失业、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需要,使农民工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权益。

  参考文献:

  [1]姚士谋,张艳会,陆大道,等. 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几个关键问题: 对李克强总理新思路的解读[J]. 城市观察,2013,( 5) .
  [2]段晋苑. 移民限制、人口城乡迁移与城市化模式[D]. 广州: 暨南大学,2010.
  [3]辜胜阻. 均衡城镇化,大都市与中小城市协调共进[J].人口研究,2010,( 9) .
  [4]胡小武. 人口“就近城镇化”: 人口迁移新方向[J]. 西北人口,2011,( 1) .
  [5]赵 海. 人口城镇化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 宏观经济研究,2013,( 10) .
  [6]王 颖,佟 健,蒋正华. 人口红利、经济增长与人口政策[J]. 人口研究,2010,( 9) .
  [7]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 引导人口有序流动迁移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J]. 人口研究,2010,( 9) .
  [8]王建华. 加快县城发展,促进流动人口的合理转移[J].清江论坛,2008,( 4) .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人口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