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人口学论文 >

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就业人口老龄化研究导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1-21 共7239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 1 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人口老龄化问题作为 21 世纪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难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人口老龄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世界各国或迟或早都将发生1.所谓“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指一般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类生活水平、保健水平、医疗水平提高使得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平均寿命延长,与此同时人口出生率受到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等因素影响逐步下降,导致人口结构向中老年为主的人群倾斜,呈现老龄人口明显增高的态势,而这一过程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所致,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人口发展情况也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这一点,所以称人口老龄化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然而,中国作为目前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却相对“过早”的出现了人口老龄化问题,从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使得中国人口预期寿命从 1990 年的 68.55 岁2激增至 2010 年的77.37 岁3使得中国老龄人口基数即绝对数量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中国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严格执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极大地降低了人口出生率,使得人口出生率从 1981 年的 20.71?骤降至 2001 年的 13.384,二十年间下降 7.33 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从 1981 年的 14.55?骤降至 2011 年的 6.95?,二十年间下降 7.6 个千分点,使得老龄人口比重即相对数量迅速上升。2003 年开始,中国65 岁及以上老人人口比重达到 7.5%5,标志着中国正式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而且按照现有人口老龄化趋势,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还将进一步加深,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而且,人口老龄化对于宏观经济的不同区域并非同质的、均匀的,而是按照区域经济、生产生活方式不同有所区别,正常情况下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比农村更为严重,然而实际上自中国“十五规划”将城镇化发展作为国家重点战略以来,城镇化速度不断提高。城镇化引起的农村青年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极大地改变了城市老龄化甚于农村的局面,使得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步超过城市成为中国老龄化问题的重灾区。尤其农村就业人口的老龄化尤为明显,人口老龄化引致的农村就业人口劳动素质下降将极大的制约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及新农村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成为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障碍。在这一背景下,客观分析城镇化进程对农村就业人口老龄化的引致作用,明确农村就业人口老龄化程度、预期其未来发展趋势、评价农村就业人口老龄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缓解农村就业人口老龄化问题对于中国新农村建设、城镇化进程及宏观经济发展尤为必要。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1 选题目的
  
  在中国普遍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城镇化引致的农村青年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加剧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及农村就业人口老龄化引致的农村劳动力素质下降等问题将极大地制约中国新农村建设及新农村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因此如何客观分析中国农村就业人口老龄化现状、预测其趋势、评价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十分必要,本文研究目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客观分析中国农村就业人口老龄化现状。从国内外研究现状上看,对农村就业人口老龄化的针对性研究相对较少,尤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学、经济学的主要研究焦点仍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农村青年人口大规模转移后农村的实际劳动力情况,因此本文旨在以中国农业大省及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的吉林省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吉林省农村就业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分布情况,为相关经济学、人口学研究提供借鉴。
  
  二是评价农村就业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尤其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客观评价农村就业人口老龄化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探讨对农村就业人口老龄化问题政策关注的前提,本文旨在通过定量方法以吉林省为研究对象评价农村就业人口老龄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影响。
  
  三是基于上述分析和评价探讨农村就业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相关对策。目前虽然中国开放城市双独二胎等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龄化问题,但是其对缓解农村就业人口老龄化作用不大,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吉林省这一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在保障人口稳定、经济发展的情况下缓解农村就业人口老龄化引致的系列问题。
  
  1.2.2 选题意义
  
  在中国普遍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对农村就业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研究具有极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理论意义层面,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对于扩大内需、消化过剩产能,最终推动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尤其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现实情况下,如何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尤为关键,而良好的人口环境或者“人口红利”无疑对于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青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成为产业工人、第三产业服务人员无疑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新鲜血液,推动城镇化高速发展。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由于青年劳动力大量转移也使得本来就面临严重老龄化问题的农村雪上加霜,也在客观上阻碍了新农村建设及其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因此,如何客观分析城镇化与农村就业人口老龄化的关系、阐述农村就业人口老龄化问题现状和其对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影响,并在这一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对于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及新农村建设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
  
  在现实意义层面,大量的农村青年向城市转移,致使大量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问题出现,进一步加剧了老龄化引致的农村社会、经济问题,尤其农村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缺失问题实际上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三农问题”.此外,中国重点农产品产区的农村就业人口老龄化也将影响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以吉林省为例,作为中国主要粮食产区吉林省担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责任,相对地广人稀的特点也使得吉林省机械农业、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天然优势;然而,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青年转移极大地加剧了吉林省农村就业人口的老龄化,严重削弱了吉林省农业经济的发展能力和潜力,尤其人口老龄化引起的农村就业人口的劳动力素质下降也将进一步制约吉林省现代农业的发展,成为制约以吉林省为代表的农村就业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省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缓解农村就业人口老龄化对以吉林省为代表的农业大省的影响,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人口老龄化相关研究起步较早、研究较为系统,主要原因在于国外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起始时间更早,其研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在人口老龄化影响、趋势及其驱动因素方面,Sander·M,Oxlund·B,Jespersen ·A 等(2014)认为人口老龄化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经历的必然阶段,无疑是未来与人类文明存续息息相关的重要现实和问题,而且从其发展趋势上看人口老龄化将长期伴随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将对社会、医疗、文化、经济等方方面面产生巨大影响。而造成人口老龄化的背后的因素,在发达国家角度主要是信息化、经济一体化引起的生活节奏加快及经济风险、压力加大所造成的“无子化/少子化”现象,而在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中国的国家政策控制,引起的人口比重老龄化;P. McElwaine 和 D. Robinson(2014)认为人口老龄化影响的重要方面体现在人口老龄化引起的社会“负担”方面,即人口老龄化实际加剧了社会、经济管理的复杂性,在引起就业、财政、社会保障压力的同时,增加了社会宏观管理及社区微观管理的难度;James M. Poterba(2014)认为人口老龄化对退休政策的影响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人口老龄化加重社保负担,为了延期社保必然延长工作年限,这就导致年轻人口无法及时就业,使得年轻人口经济压力加大采取晚婚或少子的对策,进而进一步导致人口老龄化,使得人口老龄化成为“恶性循环”; Riker David(2014)认为机械迁移确实会对人口老龄化产生影响,但是主要作用在于“消极”影响方面:人口迁入地虽然年龄结构会在短期出现变化,但是受到地区经济、文化影响,长期角度迁入人口同样会采用相同的生育态度或者降低生活质量成为贫困人口,因此实际上人口机械迁移缓解人口老龄化属于“治标不治本”的政策手段。
  
  在人口老龄化及就业人口老龄化关系及其不良影响方面,Klaus Prettner(2013)认为就业人口老龄化实际上本身就是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影响,人口老龄化出现也必将导致就业人口的老化,但是实际上两者的联系与国家政策有着必然联系,即就业人口老龄化更取决于国家的法定工作年限;Mayur Lakhani(2012)主要论述了人口老龄化对医疗等社会保障方面的影响,进而论述了人口老龄化引致的就业人口老龄化对国家社会保障造成的负担及其后续经济压力。Momota,Akira(2012)认为年龄因素将影响就业人口的实际收入,尤其体现在体力劳动者身上,主要原因在于过大的年龄因素无疑会降低就业人口的劳动能力、降低其劳动效率,进而降低其收入水平;Anna Cristina D'Addio 等(2012)认为人口老龄化主要影响的实际上是就业人口的劳动供给包括劳动力供给价格、数量等,这将对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带来巨大冲击迫使其进一步转型以解决劳动力价格上涨及劳动力数量下降所带来的产业冲击。
  
  在人口老龄化及就业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应对策方面,Ning Jackie 等(2012)认为缓解老龄化问题的影响的关键主体在于政府,在应对普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上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政策创新力度,进而协调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Son, Y(2011)通过对韩国就业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研究认为,韩国就业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矛盾点在于农村就业人口老龄化问题越发严重,虽然在新村运动后农村社区发展速度提高,但是青年大规模转移仍制约了韩国农村发展,进而提出包括招募青年农民、鼓励农业公司发展等建议。Bloom(2010)认为就业人口老龄化实际是就业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导致就业人口结构不在具有“人口红利期”的低抚养比、高收入的特征,同时制约宏观经济活力导致消费社会的畸变,因此在发展上政府应进一步发展老龄产业,通过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就业。
  
  1.3.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相关研究相比国外起步较晚,早期研究数量较少,但是从研究现状角度,由于近年来中国加速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2008 年前后出现的“民工荒”等问题、2010 年前后的工作年限延期等问题引起了国内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数量明显增多(如图 1-1),利用中国学术资源发现平台对人口老龄化相关主题的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综述等聚类进行检索,返回 19,541 个结果进行文献分析可见,老龄化相关研究从 1992 年开始加速发展,至 2008 年前后各类学术研究(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图书)数量明显增多,且始终呈上升趋势。可见,人口老龄化相关问题成为近年来中国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
  
  从国内学者研究主要内容上看,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人口红利是否消失)、社会保障机制、缓解人口老龄化对策等是当前国内学者主要研究方向,而对策建议研究所占比重最高。
  
  在人口老龄化的驱动因素、发展趋势等方面,穆光宗(2014)认为目前“少子老龄化陷阱”或者说“超低生育率陷阱”实际上是造成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而过度的人口老化无疑会造成包括就业人口数量、素质下降,社会负担加重等一系列问题;刘国斌(2013)认为中国农村就业人口老龄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在于城镇化对农村青年人口的牵引作用,使得农村就业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杨雪(2012)通过对不同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定量测量认为在既定生育政策的前提下,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之间呈现一定的正向关联度,也实际说明经济因素引起的生活水平提高、生育意识改变是驱动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因素。
  
  在人口老龄化、就业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中国人口老龄化分布方面。蔡昉(2012)认为在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影响下,农村剩余就业人口有不足 1.2 亿,农村就业人口转移速度、数量开始下降,但“不否认农村仍然存在着一定规模、具有某种人力资本特征的剩余劳动力,劳动力供给尚有挖掘的潜力8”田雪原(2010)认为中国人口总量高峰将在 2030 年左右到来,而 2020 年左右中国将迎来劳动年龄人口的最高峰,实际意味着如果零增长的人口战略不变中国短期内人口老龄化问题将进一步加剧,进而影响就业人口整体数量和素质。左学金(2009)认为人口老龄化引发的劳动力供给、就业人口数量及质量下降将引起社会价格的普遍上升,引起就业压力及经济不景气,虽然人口老龄化可能对消费产生一定正向作用,但是总体来看人口老龄化对宏观经济影响仍主要为负面影响。
  
  在人口老龄化对策方面,姜向群(2014)认为及时调整老龄人口的照料模式1的养老功能、健全社区服务尤为关键和必要;邬沧萍(2011)认为人口老龄化实际为社会发展的必然,其主要发展因素在于经济社会水平的提高使得人均寿命提高及死亡率下降,因此如何引导老龄化社会形成老龄化产业十分必要;杜鹏(2013)通过对芬兰人口老龄化政策进行相关研究认为,加强养老保险体制的评估和监督机制尤为关键,通过对不同区域的养老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结合家庭养老等措施可以进一步提高社会对老龄化的承受度。此外,杜鹏(2011)通过总结世界发达国家、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的相关经验,认为随着医疗水平发展和平均寿命的提高,中老年工作能力受年龄因素影响逐渐低降低,过早的退休年龄将造成人力资源良妃,因此参考国际经验推迟退休时间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手段。田雪原(2014)认为创新养老保险机制对于缓解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尤为关键,其中如何推动体制创新、提高养老年金价值对于实现水平高、覆盖广的养老保险机制十分重要。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人口老龄化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经济水平上升带来的人口平均寿命提高及生育率下降,且短期内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在人口老龄化对经济造成的影响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持相同看法,认为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是负面的: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体现在老年人口所占比重提高,使得社会保障压力提高,宏观经济整体负担加重,致使多数国家不得不采取推迟养老保障金领取时间及就业人口工作年限等做法,在就业岗位一定的情况下加大了青年人口就业压力,加剧了青年人口因经济压力而推迟生育的倾向,最终使得人口老龄化陷入恶性循环;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所引起的就业人口普遍老化降低了劳动力相对数量和劳动素质,使得有效劳动供给数量下降,影响经济的实际产出和社会整体物价水平,进一步限制了经济发展的整体活力。在人口老龄化预测和相应对策等方面,国内外研究均倾向于认为未来人类社会普遍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剧,将进一步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影响,而其相应对策主要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新兴产业、延长人口工作年限等。
  
  然而,无论国内研究还是国外研究,以农村视角为主的人口老龄化研究相对较少,尤其针对农村就业人口老龄化的针对性研究更是寥寥无几,主要原因在于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水平较高,城乡整体差异水平较小,同时农业发展的产业化、现代化发展水平较高,使得针对“三农”的人老龄化研究意义不再具有独特性。
  
  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以“三农”问题为视角的研究虽然“火爆”,但是如何带动宏观经济整体发展仍是整个学术界研究的主旋律,这就使得学术界更为关注的是如何推动城镇化进程、推动以城市经济为主的经济增长极迅速发展,单纯以城镇化为视角中心,探讨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就业人口,显然忽视了城镇化引致农村就业人口老龄化对农村就业人口劳动素质造成的影响以及城镇化与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的矛盾,实际上研究思想仍隐含二元经济结构下打压农业以发展工业的传统模式,使得农村人口老龄化、农村就业人口老龄化被有意无意的“忽视”.而且,从现实发展上看,虽然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农村整体尚有规模较大的剩余就业人口,但是空间分布不均衡,仅从中国整体农村剩余就业人口规模探讨农村剩余就业人口转移,显然脱离了中国各省农村就业人口实际分布情况,没有兼顾各省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各省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吉林省作为中国农业大省,相对于中国其他农业主产区,地广人稀、农村就业人口规模较小,城镇化引致的农村就业人口老龄化问题对吉林省农业发展造成困境更为严峻,因此在城镇化进程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统筹吉林省城镇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矛盾十分必要,对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就业人口老龄化进行相关研究尤为必要。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文采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定量分析手段,对研究对象吉林省农村就业人口老龄进行定量分析确定吉林省农村就业人口老龄化总体情况和各关键因素实际情况;利用描述统计手段,对吉林省农村就业人口老龄化现状进行分析和阐述。通过定性分析手段,对吉林省农村就业人口老龄化整体情况进行把握,并分析城镇化进程对吉林省农村就业人口老龄化的引致作用。
  
  二是文献分析法: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方法对国内外老龄化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和整理,并对吉林省及中国农村就业人口老龄化相关文献及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为本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
  
  三是实地调研走访法:为了对本文研究对象吉林省农村就业人口老龄化实际情况形成感性认识,作者对吉林省各地区主要县市进行了走访,了解各地区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就业人口老龄化实际情况,为本文的客观分析奠定感性认识基础。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本文主要创新点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在理论创新点上,本文结合人口老龄化背景打破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下优先发展工业的理论视角,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视角出发,论述了城镇化进程与农村、农业发展在人口结构及人口老龄化上的矛盾,较为详细的阐述了城镇化进程对农村就业人口老龄化的引致作用。
  
  在方法创新点上,本文结合舒尔茨成本效益模型,解释了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年龄对农村就业人口转移倾向的影响,在理性经济人假设下解释了不同年龄因理性预期收益不同而出现的转移倾向差别。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人口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