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章 辽宁省内各市人口城镇化水平与速度分析
4.1 辽宁省各市人口城镇化水平分析。
4.1.1 2000 年各市人口城镇化水平。
如图 3 所示,图中横线为辽宁省五普 52.91%的人口城镇化率。从人口城镇化水平角度看,五普人口城镇化率最高为抚顺的 71.51%,人口城镇化率最低为葫芦岛的 32.58%,最高最低两者相差 38.93 个百分点。高于全省人口城镇化的城市有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和盘锦。低于全省人口城镇化率的城市有锦州、营口、阜新、铁岭、朝阳和葫芦岛。
2000 年辽宁省高于全国 36.22%水平的共有 12 个城市,辽宁省大多数市人口城镇化率要高于全国水平,这是由于鞍山、抚顺、本溪和盘锦重工业的快速发展,吸引大量人员参与工业建设,进一步提升了辽宁省人口城镇化水平。
如图 4 所示,从地域分布角度来看:2000 年辽宁省各市人口城镇化率水平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相对高水平城市:主要分布在沈阳、抚顺和本溪,由于这些城市工业基础较好或者煤炭资源和钢铁产业较为发达,所以这些城市的城市化率要高于全省其他城;第二层次为相对中等水平城市:主要分布在大连和辽中南城市群或沿海城市,如营口和盘锦。这类城市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进行人口城镇化发展,其人口城镇化率处于全省中等水平;第三层次为相对低水平城市:主要为辽西北城市和铁岭。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工业基础薄弱和边缘性区位条件,使得这些地区人口城镇化率低于其他城市。
4.1.2 2010 年各市人口城镇化水平。
如图 5 所示,图中横线为辽宁省 2010 年 62.15%的人口城镇化率。从人口城镇化水平角度:2010 年人口城镇化率最高为沈阳的 77.07%,人口城镇化率最低为朝阳的 38.11%,最高最低两者相差 38.96 个百分点。高于全省人口城镇化率的城市有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和盘锦。低于全省人口城镇化率的城市有丹东、锦州、营口、阜新、铁岭、朝阳和葫芦岛。2010 年辽宁省高于全国 47.5%水平的共有 12 个城市,辽宁省大多数市人口城镇化率仍高于全国水平,相比 2000年,高于全国人口城镇化率的城市增加两个。
从地域分布角度来看:2010 年辽宁省各市人口城镇化率水平同样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相对高水平城市:与 2000 年相比,除了原有的沈阳、抚顺、本溪外,增加了大连、鞍山和盘锦。由于这些城市在经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新型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得人口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并进入较高水平;第二层次为相对中等水平城市:2010 年中等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城市为阜新、辽阳、营口和丹东。虽然这些城市人口城镇化率有所增长,但是由于经济结构和小城镇的发展缓慢,导致这些城市人口城镇化率增速较低;第三层次为相对低水平城市:相比 2000 年,这一层次的城市并未发生大的改变,主要为朝阳、葫芦岛、锦州和铁岭。大城市带动不强和农业从业人员比重较大,以及产业升级改造速度缓慢,使得这类城市人口城镇化率依然低于省内其他城市。
4.1.3 各市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影响人口城镇化水平和进展的众多因素中,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城镇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众多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城镇化水平的作用最大。
因此,鉴于统计资料的可获得性以及可行性,本文选取 2010 年 GDP(x1)、人均 GDP(x2)、第一产业比重(x3)、第二产业比重(x4)、第三产业比重(x5)、城镇人员平均工资(x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7)城镇就业比重(x8)和固定资产投资(x9)来分析各种经济因素对辽宁省各市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影响。
Pearson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人口城镇化水平与 GDP、人均 GDP、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城镇人员平均工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就业比重、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显著正相关,与第一产业比重指标显著负相关。其中与人均 GDP 相关系数最高为 0.836,其次为城镇人员平均工资为 0.678,第三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0.614.这表明六普期间辽宁省各市人口城镇化水平的上升与同期人均 GDP、城镇人员平均工资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具有正向一致性。
为了进一步判定核心经济因素对辽宁省各市的人口城镇化水平的解释程度,本文将以人口城镇化率为因变量(Y),以其他显著相关的经济指标为自变量(X)采取逐步回归的分析方法。最终逐步回归结果如表所示,只有人均 GDP 指标进入方程并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其中 Y 为人口城镇化率,X1 为人均 GDP,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p≤0.01),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较好。如图 8 所示,以 2010 年辽宁省各市人均 GDP 为 X 轴,人口城镇化率为 Y 轴的散点图,进一步证明了人口城镇化率与人均 GDP 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因此在影响辽宁省人口城镇化水平众多经济因素中,人均 GDP 是其中最核心的经济因素。
4.1.4 各市人口城镇化水平合理性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明辽宁省各市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合理性,本文以六普的人口城镇化率为例。基于前面的回归方程,假设六普人口城镇化率为 Y,六普拟合人口城镇化率为 Y1,二者差额为 Y-Y1,本文通过二者的差额来对辽宁省各市人口城镇化水平进行评估。如果 Y-Y1 为正值,则说明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实际人口城镇化率高于拟合人口城镇化率,存在人口城镇化超前;如果 Y-Y1 为负值,则说明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实际人口城镇化率低于拟合人口城镇化率,存在人口城镇化滞后。
通过对 2010 年辽宁省各市拟合城镇化率与实际人口城镇化率的比较,结果显示 2010 年辽宁部分市存在实际人口城镇化率小于拟合人口城镇化率,即表明这些城市人口城镇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全省平均水平如此,14 个市中 7 个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其中最为严重的是葫芦岛市,差值为-4.64,此外鞍山、朝阳、铁岭、抚顺等市的滞后程度也较高。全省有 7个市的人口城镇化率超过了拟合的人口城镇化率,其中锦州的实际人口城镇化率要高出拟合人口城镇化率 5.08%,此外本溪、丹东、辽阳、阜新和沈阳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超前。
根据 2010 年辽宁省各市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协调程度,本文将辽宁省各市划分为四个类型。类型Ⅰ是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且实际人口城镇化率高于拟合值,主要为沈阳和本溪两市。
类型Ⅱ是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是实际人口城镇化率低于拟合值,表明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该地区的人口城镇化进程存在滞后。符合这一标准的包括大连、盘锦和鞍山市。
类型Ⅲ是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人口城镇化率高于拟合值,代表人口城镇化进程超前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存在滞后现象。符合这一标准的是营口、辽阳、丹东、阜新和锦州市。
类型Ⅳ是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人口城镇化率也低于拟合值,代表经济发展和人口城镇化进程均存在滞后。符合这一类型的包括抚顺、铁岭、朝阳和葫芦岛市。
4.2 辽宁省内各市人口城镇化速度分析。
4.2.1 各市人口城镇化速度差异分析。
下面本文结合2000-2010年期间辽宁省各市人口城镇化率和经济发展速度对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市际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在 2000-2010 年期间,辽宁省人口城镇化水平提升 7.24 个百分点,全省各市人口城镇化水平增长幅度超过全省平均增长幅度的仅有 5 个,其中增长幅度最高排名前三位的是大连市、营口市和葫芦岛市,增幅分别达到 11.05、10.46 和 8.97 个百分点。
与此相对,大部分地区人口城镇化提升幅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沈阳、抚顺原本人口城镇化水平较高,在五普时就已经超过 70%,进入了人口城镇化的高级阶段,增速放缓属于正常现象,尤其抚顺市人口城镇化水平五普已经高达71.51%,六普则达到 71.64%,增长幅度仅为 0.13 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24 个百分点。
根据辽宁省各市经济增长速度与人口城镇化水平提升幅度的数据,以辽宁省平均水平为基准判断经济增速和人口城镇化水平增长幅度的协调程度。本文将辽宁省 14 个市划分为四种类型。四种类型中,类型Ⅰ和类型Ⅳ意味着这些地区经济增速和人口城镇化水平增长幅度二者之间存在一致性,二者均高或二者均低,表示协调程度较高;类型Ⅱ和类型Ⅲ则意味着经济增速和人口城镇化水平增长幅度之间存在不一致性,即相对于经济增长速度,人口城镇化增长幅度存在超前或滞后的问题。
Ⅰ型为经济增长速度和人口城镇化水平增长幅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地区,全省共有大连、营口和阜新等共 3 个城市。表明这部分地区在经济实现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实现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同步提升。
Ⅱ型为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人口城镇化水平增长幅度较小的地区,共包括沈阳、本溪、锦州、铁岭和朝阳共 5 市。表明这类地区原有人口城镇化水平较高,现已进入人口城镇化缓慢增长时期。或者因为资源枯竭或经济转型导致人口城镇化发展速度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
Ⅲ型是经济增速较低但人口城镇化水平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地区,主要包括盘锦和葫芦岛共 2 市。表明这类地区人口城镇化速度较快且超过了该地区的经济增长水平,存在超前人口城镇化的可能性。
Ⅳ型是经济增速和人口城镇化水平增长幅度均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地区,主要是鞍山、抚顺市、丹东、辽阳。表明这类地区人口城镇化速度较慢而且落后于该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存在人口城镇化滞后的可能性。
4.2.2 各市人口城镇化路径比较。
如表 9 所示,从总体上来看 2000 年至 2010 年期间全省各市中,市人口比重上升的有 11 个,然而镇的人口比重上升的只有 10 个。2010 年全省城市人口城镇化水平达到 50.34%,镇的人口比重人口城镇化水平却只有 11.81%.这表明在这一时期辽宁省人口城镇化发展路径主要依赖于人口向城市集中,表现为典型的"城市化",而镇的人口比重提升缓慢,可见辽宁省人口城镇化水平增长缓慢的原因主要在于镇的发展速度较慢。
从城市人口城镇化水平提升幅度来看,2000 年至 2010 年间市的人口比重提升幅度高于镇的人口比重提升幅度的城市有沈阳、大连、鞍山、本溪、锦州和营口,其中差值最大的为营口市的 15.54 个百分点,表明 10 年间这类城市的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的发展推动了人口城镇化进程;2000 年至 2010 年间市的人口比重提升幅度低于镇的城市有鞍山、抚顺、丹东、盘锦、铁岭和朝阳,表明 10年间这类城市的人口向镇集中,镇的人口城镇化发展推动了人口城镇化进程。
2000 年至 2010 年间市的人口比重增长幅度与镇的人口比重增长幅度比较平衡的城市有阜新、辽阳和葫芦岛,表明 10 年间这类城市的人口汇集情况比较均衡,市与镇对人口城镇化发展起到了同等水平的促进作用。
一、引言生育政策也称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有关计划生育调节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单项政策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从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开始执行以控制人口增长为目标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规模快速增长的态势得到有效的控制。计划生育政策推行近四...
1概述鄂州市是湖北省的有着特殊地位的地级市,承任着湖北省乃至国家很多改革任务,如农村土地置换制度改革、房产税试行等。鄂州市正试行着很多政策,这些政策成功的实现,有赖于对鄂州市自身的条件,如自然资源条件,社会资源条件等有着清楚的了解。人口作...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也在稳步提升。自2009年国家新的医疗改革方案开始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了改革重点之一。参考以往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疾病防治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关键性的,其功能...
今天,人口流动现象变得十分普遍,流动人口促进了一个城市的发展与繁荣,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他们本身却面临着社会融入的困境,这种现象凸显出当前我国体制与文化还存在着一些欠缺之处。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一方面是因为宏观原因,...
1、问题提出近十年,随着经济社会持续转型,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迁移迁居成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显著的社会现象。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问题已逐渐成为中国地方政府工作的重点和困点,引发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司2013年7月发布...
按照惠远镇党委、政府以及上级业务部门的统一安排,2015年惠远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在确保圆满完成年度人口控制目标任务的前提下,采取综合措施稳定低生育水平;积极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制定并落实一系列有利于计划生育的政策措施;加...
第五章故事背后的启示:办法、建议与思考的问题一。小丁村走出困境的具体办法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关于农村人口流动形式与造成影响也各不相同。东部发达地区或地处城郊的农村,因有较大的人口接纳能力而成为人口的流入地,有的村庄既是流出地也是流入...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劳动供给充足,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现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一般认为人口红利包含两大基本要素,一是劳动力数量和比例相对较大,二是抚养负担相...
一、农村人口迁移的规模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比上年增加1,055万人,增长4.4%。其中,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增加528万人,增长3.4%。住户中外出农民工12,584万人,比上年增加320万人...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新型城镇化是质量提升的城镇化,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文化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2013年,河南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