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问题受到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城乡二元结构是当前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且这种二元结构的体现是全面深刻的。与此同时,2012 年我国新增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下降趋势。面对“人口红利”
的锐减,我国人口发展的结构性问题日益显现,且这种结构性在城乡间、区域间的表现是非均衡的,这将加速我国“人口红利”的锐减,促使“刘易斯拐点”的提前到来,进一步强化人口在经济层面上的瓶颈性制约。这在现实层面上强化了文章选题的研究意义。
一、现象描述:我国人口城乡二元化趋势
当前,我国人口结构正发生深刻性变化,这种变化在区域间的非均衡性愈加突出。由于生育政策及经济社会方面的城乡差异,我国人口结构的城乡差异性日益显现,其在区域间的非均衡性随着经济水平的差距扩大而不断增强。
(一)我国人口发展的城乡二元化特征日益显现
对于人口结构的城乡差异性,朱宝树(2009)选取了人口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及生育率三个指标进行考察。鉴于朱宝树(2009)的有益做法,本文将从人口的年龄结构、抚养负担、生育水平及性别比4个方面对我国人口发展的城乡二元化特征进行剖析。
1.人口年龄结构的城乡差异性明显增强。这体现在:一方面以 18 岁 ~60 岁人口为适龄劳动力,我国城乡的适龄劳动力的比重均有所上升,但适龄劳动力的比重的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由 2000 年9.79 的比重差距扩大至 2010 年的 10.45(如表 1)。
这表明城市的劳动力供给优势大于乡村;另一方面,我国城乡的老龄化程度日益强化,乡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市,老龄化水平的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由2000 年的 0.82 比重差距扩大为 2010 年的 2.31(如表1)。这说明了经济落后的乡村要面临着比城市更加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因此,在劳动力比重、老龄化城乡差异冲击下,人口年龄结构的城乡差异性日益突显。
2.人口抚养负担的城乡差异性有所收敛,但老年抚养比的城乡差异性明显。相比于 2000 年,我国城乡的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均处于下降趋势,其中,乡村的降幅大于城市。虽然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的城乡差距有所缩窄,但乡村的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仍远高于城市,2010 年少儿抚养比的城乡差距为 13.07 个百分点,总抚养比的城乡差距达 20.19个百分点。较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在人口老龄化的冲击下,我国老年抚养比的城乡差异性突显。相比于 2000 年,我国城乡的老年抚养比处于上升趋势,乡村的升幅大于城市,其城乡差距由 2000 年的3.33 个百分点扩大为 2010 年的 7.72 个百分点。乡村的老年抚养比高于城市,2010 年达到 22.75%(如表 2)。这表明我国人口负担的城乡差异性虽有所收敛,但经济落后的乡村所面临的抚养负担仍比城市更沉重,特别是老年抚养负担的加重。这意味着乡村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将面临着“抚养危机”。
3.人口生育水平的城乡差异性日益突出。这在于,一方面从生育率变化看,我国城乡的生育率均处于下降迹象。其中,乡村的生育率降幅达到 1.89个百分点,大于城市的 0.28 个百分点(如表 3);另一方面从适育人口的比重变化看(文章选择 15 岁 ~35岁人口为适育人群的人口对象),我国城乡的适育人口比重均处于下降。其中,乡村的适育人口比重的降幅达到了 5 个百分点,大于城市的 2.7 个百分点。而且乡村的适育人口比重低于城市,相比于2000 年,适育人口比重的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如表 3)。综合生育率、适育人口比重的城乡差异,我国人口生育的城乡差异性日益突出。这说明了,由于生育率下降过大和适育人口比重低,乡村的人口发展将比城市更有可能面临“生育危机”。同时,生育水平的高低衡量着劳动力的潜在供给水平,人口生育水平的城乡差异性突显将进一步弱化乡村发展的劳动力供给优势。
4.人口性别比的城乡差异性渐显。相比于 2000年,我国城乡的人口性别比均处于上升趋势,乡村的人口性别比高于城市。这表明我国城乡的人口性别结构进一步失调,乡村的失调程度高于城市。在乡村的人口发展中,将有更多的男性难以实现“求偶需求”。而且,相较于 2000 年,我国城市的人口性别比虽低于乡村,但其升幅达到了 4.18 个百分点(如表 4),这意味着城市的人口性别结构急剧失调。
随着城乡的发展差距日益拉大,城市男性可凭更优质资源吸引更多的乡村女性选择市民化,以此向乡村转嫁“城市人口性别结构失调”的后果。为此,城市人口性别比的大幅上升将进一步加大乡村男性实现“求偶需求”的难度。人口性别比的城乡差异性渐显,且城市人口性别结构急剧失调,这将促使乡村人口面临着更为严重的“求偶危机”。
(二) 我国人口城乡二元化在区域间的非均衡表现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的城乡二元化特征日益突显,相比于城市,经济落后、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的乡村却面临着更为突出的“劳动力危机”、“抚养危机”“、生育危机”及“求偶危机”。由于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拉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随着区域的向西推进日益突显(如图 6)。探讨人口二元化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固化效应,则有必要从区域角度分析人口城乡二元化趋势。文章基于 2010 年省际数据,以东、中、西部划分区域,分析我国人口城乡二元化在区域间的非均衡表现:
1.人口年龄结构的城乡差异性在区域间的非均衡分布明显。一方面,从劳动力比重的城乡差异性看,我国城市的劳动力比重均高于乡村,其在区域间的分布水平大致为 80%,但随着区域间发展差距的拉大,乡村的劳动力比重呈“东高西低”特点(如图 1)。这说明我国适龄劳动力比重的城乡差异性在区域间的表现是明显,且由于乡村劳动力比重的阶梯式下降,其城乡差异性呈“东低西高”特征。另一方面,在老龄化程度的城乡差异上,我国老龄化程度在区域间总体上乡村大于城市,表明老龄化的城乡差异性在区域间的表现是明显的。而且随着区域的向西推进,我国城市、乡村的老龄化程度呈波动式下降。这意味着老龄化的城乡差异性在区域间的表现是非均衡(老龄化程度:东部>中部>西部)(如图 2)。因此,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城乡差异性在区域间的表现是明显的、非均衡的。中西部老龄化程度低于东部,但由于乡村的劳动力比重下降,其劳动力供给优势正不断锐减。在地区层面上,乡村都面临着劳动力供给不足、老龄化程度加重的发展隐忧,特别是中西部的乡村地区。
2.人口抚养负担的城乡差异性在区域间的表现是突显的、非均衡的。以 2010 年的总抚养比为例,我国东、中、西部的乡村总抚养比均大于城市,且随着区域的向西推进,总抚养比的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如图 3)。这说明了人口抚养负担的城乡差异性在区域间的表现是突显的。与此同时,在区域间经济差距不断扩大下,城市与乡村的总抚养比大致呈上升趋势,意味着人口抚养负担的城乡差异性在区域间的表现又是非均衡的,中西部地区的抚养负担比东部更为沉重,特别是乡村地区。因此,基于人口抚养负担的城乡差异性在区域间的非均衡分布,中西部的乡村地区将面临更严峻的“抚养危机”。
3.人口生育水平的城乡差异性在区域间的表现是明显的、非均衡的。以 2010 年的生育率为例,我国东、中、西部的乡村生育率均高于城市,且随着区域间经济差距的扩大,生育率的城乡差异性不断增强。而且,城市与乡村的生育率在区域间的分布具有一致性:在区域的由东及西,生育率呈波动式上升特征。这表明了人口生育率的城乡差异性在区域间的分布是非均衡的,尤其是乡村的生育率走势更为明显。加上适育人口比重的下降(如表 3),人口生育率的城乡差异在区域间的非均衡分布,很大程度上强化了人口生育水平的城乡差异性在区域间的非均衡表现。
4.人口性别结构的城乡差异性在区域间的表现渐显,具有非均衡特点。从 2010 年人口性别比的区域分布看,我国大多数省份的乡村人口性别比高于城市,说明了人口性别结构的城乡差异性在区域间的表现是明显的。同时,从城市人口性别比的区域分布看,东部高于中、西部,而在乡村人口性别比的区域分布上,中部要高于东、西部。这意味着人口性别结构的城乡差异性在区域间的分布具有非均衡特征。随着城乡间、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拉大,东部城市人口的性别结构失调可凭借其发展优势,转嫁给乡村、中西部地区。加之中部乡村人口的性别结构失调突出,中西部的乡村地区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求偶危机”。
二、城乡视角下人口二元化对经济二元结构的固化效应分析
由前文分析可知,我国人口发展的城乡二元特征日益突显,人口城乡二元化在区域间的表现是显现的、非均衡的。人口城乡二元化在区域间的非均衡分布,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民工荒”的频生(彭清华,2013)。随着人口城乡二元化趋势突显,我国城乡经济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进一步固化。而且随着区域的向西推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日益突显(如图 6)。基于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文章尝试分析人口城乡二元化趋势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固化效应。
(一) 城乡视角下人口二元化对经济二元结构的固化效应机理
刘易斯最早提出“二元经济结构”,指传统生产部门与现代生产部门的发展分化。由于工业主要集中于城市,乡村以传统农业为主,这促使工农业二元经济结构演化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日益突出。之所以形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并不断强化的原因,理论界认为这主要在于制度层面的约束。夏耕(2004)认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实质,在于城乡之间经济运行绩效的差异,而这取决于城乡二元的制度结构。人口作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主体,人口城乡二元化一定程度上作用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与固化。本文认为人口城乡二元化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固化效应机理,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节点(如图 7):
1.劳动力比重、人口生育水平的城乡差异性显现,促使乡村面临更为突出的“劳动力危机”、“生育危机”,弱化了乡村发展动力的持续性,进一步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方面我国适龄劳动力比重的城乡差异性显现,乡村的劳动力比重低于城市。
而且随着区域的向西推进,乡村的劳动力比重大致呈下降趋势,劳动力比重的城乡差异性在区域间的表现日益显著。这说明了乡村的劳动力供给优势正消减,特别是西部的乡村地区;另一方面,生育水平的高低预示一地区劳动力的未来供给水平。当前我国乡村的人口生育率的降幅过大,加上适育人口比重的减少,这意味着生育水平的城乡差异性突显促使乡村人口发展面临“生育危机”的制约,进而可以预期乡村劳动力的未来供给将出现不足迹象,特别是东部的乡村地区。因此,劳动力比重、生育水平的城乡差异性突出,促使乡村的劳动力供给优势消减,加上“生育危机”的威胁,将使劳动力转化为乡村经济的发展瓶颈之一,进而极大地弱化了乡村发展动力的可持续性。
2.人口抚养比、老龄化的城乡差异性突显,促使乡村面临更为沉重的“抚养危机”,加重了乡村发展负担的沉重性,进一步固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我国乡村的总抚养比高于城市,且随着区域的向西推进,城市与乡村的总抚养比均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西部的总抚养比的城乡差异性更为明显;与此同时,我国乡村老龄化程度总体上高于城市,虽然乡村与城市的老龄化水平在区域间的分布具有“东高西低”特点,但西部个别省份的乡村人口老龄化尤为突出(如重庆市的乡村人口老龄化达到 14.51%)。
总抚养比、老龄化的城乡差异性突显及其在区域间的非均衡分布,促使经济越落后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越不健全的中西部地区不得不加大抚养支出,面临更为沉重的“抚养危机”,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其发展负担的沉重性。
3.人口性别结构的城乡差异性渐显,促使乡村面临更为严峻的“求偶危机”,恶化乡村发展环境的包容性,进一步固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发展环境的包容性关系到一地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可持续问题。当前我国乡村的人口性别比总体上高于城市,这在中部地区的表现尤为明显。性别比的上升,说明了人口性别结构失调,将有更多的男性难以实现“求偶需求”。人口性别比的城乡差异性渐显,且在中部地区的明显表现,这意味着相比于城市,乡村男性实现“求偶需求”的难度更大,特别是发展落后的中部地区。而且由于城乡间、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扩大,在城市的人口性别结构急剧失调和人口性别比在区域间的非均衡分布背景下,城市、东部可凭借经济优势吸引更多的女性选择市民化、迁移,进而将“求偶危机”转嫁给乡村、中西部地区。因此乡村、中西部地区不得不面临更为突出的“求偶危机”。这一方面诱生了妇女拐卖等犯罪活动,恶化了发展环境的包容性;另一方面乡村、中西部的优秀男性基于求偶需求,选择进城务工、跨区域流动,促使乡村、中西部的劳动力资源流失,进一步深化了“劳动力危机”,弱化发展动力的可持续性。而这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且随着区域间经济差距拉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固化程度不断加强。
(二) 城乡视角下人口二元化对经济二元结构的固化效应检验
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文章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样本对象是 31 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不含港澳台),样本选取以年度为时间单位,时间点为 2000 年和 2010 年,统计样本量为31 个,观测值为 62 个。
2.主要变量与模型设定
(1)刻画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变量
刻画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变量,理论界通常采用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反差指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微观层面体现在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少学者也引入了城乡居民收入比来度量城乡经济二元化程度(夏耕,2004;吴新博,2008)。因此,文章选用城乡居民收入比变量来刻画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居民收入比越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往往越突显。
(2)刻画人口城乡二元化的有关变量
如前文所述,人口城乡二元化表现为人口的年龄结构、抚养负担、生育水平及性别比这四个方面的城乡差异性。文章选取了劳动力比重、老龄化程度、生育率的城乡比值三个变量,分别度量人口的年龄结构、抚养负担及生育水平的城乡差异性,以此刻画人口城乡二元化。变量定义具体见表 5。
根据统计数据及变量,本文拟采用混合横截面数据模型。关于模型设定形式,文章利用 EViws 软件对混合横截面模型设定进行 F 检验和 LR 检验。根据 F 检验、LR 检验的结果(如表 6),我们可以看出,F 统计量的伴随概率为 0.4382,大于 0.1,我们无法拒绝混合横截面模型相对于固定效应模型更有效的假设,因此构造以下模型检验人口城乡二元化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固化效应:
其中,i=1,2,…,31;t=2000,2010。Duait变量为 t时期 i 地区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Labit变量表示 t时期 i 地区的劳动力比重的城乡差异性;Depit变量表示 t 时期 i 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差异性;Birit变量表示 t 时期 i 地区的生育水平的城乡差异性;εt为模型误差修正项。因此,人口城乡二元化对城乡
3.模型回归结果与分析
(1)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 7。
(2)模型回归结果与分析基于混截面的模型形式,文章利用 Eview.6 软件对设定模型进行估计,得到回归结果(如表 8):
国人口城乡二元化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起到固化作用,不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这种固化效应可分解为生育率、劳动力比重及老龄化程度的城乡差异性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约束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劳动力比重的城乡差异性对城乡二元结构的固化程度明显于生育率、总抚养比,固化系数为 3.415。这表明了每增强 1 单位劳动力比重的城乡差异性,将给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带来 3.415 单位的固化效应。劳动力比重越高,意味着该地区劳动力供给优势明显,越有利于强化发展动力的可持续性。当前,我国劳动力比重的城乡差异性突显,特别是中西部的劳动力比重的城乡差距拉大。这极大地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且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区域间的非均衡分布;二是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差异性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固化系数为 0.65。这说明了每增强 1 单位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差异性,将给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带来 0.65 单位的固化效应。老龄化程度衡量着一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负担,其水平高低表示人们对老人赡养的支出负担。人口老龄化程度越高,发展负担越沉重。当前,乡村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这强化了乡村的发展负担的沉重性,进一步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三是人口生育率的城乡差异性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具有弱化作用,固化系数为 -2.317。这说明了每增强 1 单位生育率的城乡差异性,将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起到 2.317 单位的弱化效应。生育率的高低代表着劳动力的未来供给水平,当前我国乡村的生育率高于城市,且随着区域的由东及西,生育率的城乡差异性日益显现。人口生育率的城乡差异性促使城市的人口发展面临着“低生育率陷阱”威胁,让乡村的劳动力的未来供给具有相对优势。这种优势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弱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当然,在乡村适育人口比重下降的冲击下,这种劳动力的未来供给优势正不断地锐减值得重视。这也表明,城市生育率的相对提高将有助于弱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三、研究结论与路径建议
城乡二元结构是当前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本文研究认为我国人口城乡二元化趋势显现,其在区域间的表现是突出的且非均衡的。人口城乡二元化促使乡村地区的人口发展面临着“劳动力供给危机”、“抚养危机”、“生育危机”及“求偶危机”,极大地弱化了乡村发展动力的持续性和发展环境的包容性,加重了发展负担的沉重性,进而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产生较强的固化效应。而这种固化效应更多的是源自劳动力比重的城乡差异性。
基于人口城乡二元化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固化效应机理,城乡二元结构的化解路径应充分重视人口这一因素,才能更好地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因此,在人口转型与经济转型并存的发展背景下,如何弱化人口城乡二元化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固化效应成为了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课题。文章试提出以下几点路径建议:一是重视生育政策的调整与优化,在坚持计划生育国策的基础上,转变生育政策的立足点从“限制人口数量”到“提高人口质量”,有条件、有步骤地推行全面的二胎政策,以应对潜在的“生育危机”、“劳动力供给危机”;二是注重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发展,提高乡村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完善乡村地区的养老服务事业,尝试“社区养老”“、合作社养老”等有益实践,以应对乡村地区更为严峻的“抚养危机”;三是强化新农村建设与农民市民化问题的有机联系,一方面重视“三农”问题,加大对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支持,缩小城乡间的发展差距,缓解乡村的“求偶危机”;另一方面加快老龄农民的市民化进程,向城镇地区转移“发展负担”,减轻乡村的“抚养危机”;四是推动乡村婚育服务站的普及化,积极宣传科学的婚育观念、婚育知识,更好地治理乡村的“求偶危机”。
参考文献:
〔1〕 高帆.二元经济理论的演化和最新发展[J].学术探索,2004(1):19-22.
〔2〕 李勋来,李国平.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刚性及其软化与消解[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1-36.
〔3〕 吴新博.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测度及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64-68.
〔4〕 陈东琪.中国二元结构转换:对策思路[J].宏观经济研究,2002(8):24-29.
〔5〕 汪伟.经济增长、人口结构变化与中国高储蓄[J].经济学(季刊),2009(1):29-52.
〔6〕 刘苓玲,徐雷.转型期中国人口结构变化与居民消费的区域差异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5):5-12.
〔7〕 何海林,涂建军等.中国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耦合的关联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0):1-6.
〔8〕 张传敬.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最新研究进展[J].东岳论坛,2013(4):171-176.
1概述鄂州市是湖北省的有着特殊地位的地级市,承任着湖北省乃至国家很多改革任务,如农村土地置换制度改革、房产税试行等。鄂州市正试行着很多政策,这些政策成功的实现,有赖于对鄂州市自身的条件,如自然资源条件,社会资源条件等有着清楚的了解。人口作...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也在稳步提升。自2009年国家新的医疗改革方案开始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了改革重点之一。参考以往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疾病防治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关键性的,其功能...
今天,人口流动现象变得十分普遍,流动人口促进了一个城市的发展与繁荣,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他们本身却面临着社会融入的困境,这种现象凸显出当前我国体制与文化还存在着一些欠缺之处。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一方面是因为宏观原因,...
1、问题提出近十年,随着经济社会持续转型,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迁移迁居成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显著的社会现象。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问题已逐渐成为中国地方政府工作的重点和困点,引发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司2013年7月发布...
按照惠远镇党委、政府以及上级业务部门的统一安排,2015年惠远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在确保圆满完成年度人口控制目标任务的前提下,采取综合措施稳定低生育水平;积极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制定并落实一系列有利于计划生育的政策措施;加...
第五章故事背后的启示:办法、建议与思考的问题一。小丁村走出困境的具体办法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关于农村人口流动形式与造成影响也各不相同。东部发达地区或地处城郊的农村,因有较大的人口接纳能力而成为人口的流入地,有的村庄既是流出地也是流入...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劳动供给充足,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现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一般认为人口红利包含两大基本要素,一是劳动力数量和比例相对较大,二是抚养负担相...
一、农村人口迁移的规模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比上年增加1,055万人,增长4.4%。其中,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增加528万人,增长3.4%。住户中外出农民工12,584万人,比上年增加320万人...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新型城镇化是质量提升的城镇化,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文化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2013年,河南城镇...
第3章辽宁省城镇化发展水平及人口迁移特点3.1辽宁省城镇化发展水平3.1.1辽宁省城乡人口状况根据上表3-1的数据可以看出,2010年辽宁省总人口近437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规模为27187963,占辽宁省人口比重62.15%;乡村人口为16558360,占比3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