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社会语言学论文 >

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语体特点分析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发布于:2015-09-18 共7306字

  语体是运用民族共同语的功能变体,是适应不同交际领域的需要所形成的语言运用特点的体系[1].语体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语言交际功能的一种体现,是为了满足人们某种交际需要而采取的语言手段。不同历史时期人们交际时会有不同的社会需要。今天,广播、电视、报纸三大传统媒体三分天下的格局已经被互联网打破,在中国的网络信息交流中,网络语言这一新媒体时代的产物,已成为人们在网上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的交际工具,并在网络世界中构筑起特有的语言体系,呈现出从词句到语篇的系统性变异。网络语言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已经在新媒体语境中形成一种实现网民之间信息交流的兼具传统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特点的新的混合性语体,即网络语体。

  网络语体作为民族共同语在新媒体语境中的功能变体,在运用上显示出自身的独特性。

  一、多样性

  网络语体的多样性首先表现为语体仿拟、跨体写作的大量存在和发展。从2009年开始,网络上流行起各种模仿文体,有模仿名着中人物语言风格的“红楼体”,有模仿电视栏目解说词的“走进科学体”,有模仿网站购物广告的“凡客体”等。这些文体多根据其模仿对象命名,但主要特征却反映在所运用语言的风格上。例如红楼体就是模仿《红楼梦》中人物的说话口吻,在网络博文中出现“这会子”、“那些人儿”等词语。2009年流行的蜜糖体,其特点是使用“嗲到不能再嗲、腻到不能再腻”的说话方式和语言词汇。咆哮体则是以激动的语气着称,一般出现在回帖或者QQ、MSN等网络聊天对话中,主要由带许多感叹号的字、词、句组成语篇,网民借书面文字和符号构拟出一个“有声”体,在每句句末多用“伤不起”、“有木有”,并辅以感叹号结尾以发泄发帖者的情绪。读咆哮体的文字,仿佛切身体会到发帖者的激动的情绪,耳边仿佛响起他们咆哮的声音,例如:办公室上班族你伤不起!每天手机打卡机跟你作对有木有!聊个QQ还得小心被抓到有木有!上下班挤成饼干有木有!(百度贴吧,2011-04-05)考察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策划出版的年度《汉语新词语》(已出版2003-2013),2003-2008年,网络语言中并没有出现上述话语语体,2009年《汉语新词语》开始收录这种网络话语体。而我们从中文网络的搜索结果中发现,最早在2007年就有网民在网络交际中运用模仿的手法创造了网络话语体。我们将网络搜索情况和年度《汉语新词语》进行结合统计,2007-2013年各年份出现的网络话语体见下表[1]:这些各年度流行的网络话语语体,伴随其网络流行热度,会产生“模因”效应,即网民会根据其话语风格、语句格式和关键词进行再创作。如人人网上有人发起一篇题为《学法语的人你伤不起!!!》的帖子,自称为“校内咆哮体”,之后多种外语专业版本的咆哮体都粉墨登场--英文版、西语版、日语版等等。2013年走红的陈欧体,截至2014年12月,百度百科提供的陈欧体各种版本多达75种。如离职版、杨幂版、各高校版、家政版、90后版、瘦子版、农民版、黄梅戏版等,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关注社会热点、涉及各类人群。网络话语语体每年都会出现新生语体,2014年出现了玫瑰体、文章体、且行且珍惜体等,这说明网民的话语创造能力非常强,网民的话语创造能力和模仿运用能力推动了网络语体的多样性发展。

  其次,多样性还表现为在网络交际中,网民各自的年龄、身份、受教育程度、兴趣爱好、话语习惯、上网心态等都会对其言语运用产生影响,从而使网民在运用网络语言进行交际时,呈现多样性的语言特点和语体风格。

  我们对不同年龄网民的QQ对话、QQ日志、微信、网络博客、高校BBS、网络社区的BBS展开了调查,调查发现,不同年龄段、不同网龄的网民所表现出来的语言特点是不同的,在不同的网络人际圈子里,同一个人可能会因为交际圈的语境限制,表现出不同的言语特点。80后和90后的年轻人在网络语言使用中更青睐符号,他们的网名也经常加上各种非语言符号。这个年龄段的人不喜欢长篇大论,言语表达倾向于简单化,博客、微信有时仅一句话,并喜欢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传递信息,例如下面一则微信:我问:老妈,这是什么?妈说:野生山药蛋。问:什么东西!?妈说:嗯…就是…山药生的蛋。……不愧我妈!你强! (另配一幅小狗仰面躺倒表示“很晕”的图)这则微信很简短,主要记叙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虽然是记事,但词语选择和句式运用都是口语体的,并加上了翘起的大拇指表感叹。应该说这是一篇很典型的“年轻时尚族”微信,他们的微信以生活琐事、即时心情为主要题材,随感随发,因而篇幅简短,通常会配以各种符号和图片以强化主题的表达和情绪情感的抒发。而60后、70后网民在网络信息载体的运用上偶尔会使用一些英语、汉语拼音缩略语或数字词语,多数还是以汉字为主要交际工具,很少使用键构符来表达表情和信息。在词语的选择和运用上,80后、90后网民对新词新语接受和使用的速度明显快于60后、70后网民。80后、90后网民在微博微信中会及时跟进网络语言的新词新语,“你造(知道)吗”、“债(再)见”、“捉鸡(着急)”、“粗(出)来”等,新词新语的及时运用与传播使80后、90后网民的网络语言表达呈现出特有的“潮语”色彩。

  另外,交际圈的不同,也会使同一个人的语体呈现出多样性。例如一个30多岁的网民,在单位的QQ群里,可能会比较循规蹈矩,虽然会选择QQ表情、图片来表达情绪,但几乎不使用键构符来进行信息表达。但是在其微信朋友圈中,如果都是年龄相仿甚至还有更年轻的朋友,那么这时候他的语言表达就很可能受其他人话语风格的影响,不自觉地“潮语化”.
  
  二、混合性

  网络语言是丰富而自由的,丰富取决于网络语言的表现手段,自由是指网民在网络语言表达上体现出很强的主观性和随心所欲性。这种丰富和自由体现在网络语体上,则是网民将口语语体与书面语体进行了渗透与交融,形成了网络语体的混合性特征。

  (一)语体的渗透

  就汉语语体而言,谈话体、艺术体、政论体、科技体和公文事务体中仅公文事务语体具有较强的封闭性,不易渗入其他语体成分,其它语体都会不同程度地与其他语体相互进行交叉渗透,网络语体中同样存在着大量的语体交叉渗透现象。

  语体的渗透是指在一种语体的言语作品中渗入了其他语体的某些语体成分,但并未改变原语体的本质特色的一种语体现象。语体的渗透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中主要的是谈话语体的语言表达手段,渗透到其他各种专门性语体中去[1].网络语体的渗透主要也是将谈话语体的语言表达手段,即口语化的手段,渗透到其他网络语体中,主要有横向渗透和纵向渗透两类,所谓横向渗透,是指在当代网络语境中网络各语体之间的渗透,这是今天网络语体渗透的主要类型;纵向渗透是指在网络文学语体中,出现了跨越时代的词语渗透。

  1. 横向渗透

  (1)网络谈话语体对网络新闻语体的渗透如:

  2014年手机市场,得屌丝者得天下在中国经济史上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比如二十年前的三株口服液,这家企业估计是史上唯一一家可以在崛起速度上与小米相提并论的公司,凭借杰出的营销执行力,吴炳新父子很短时间内把销售做到80亿,这可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而且六成用户是朴实的农民(最佳铁杆粉丝群),但却因为一则“喝死人”的假新闻,就几乎瞬间从市场上销声匿迹。(百度百家,2014-01-10)
  
  上例网络新闻的标题中用了网络词语“屌丝”,这是一个极具口语色彩且带有一定粗鄙性的词语。但在网络求新求异的文化氛围中,这个词语在网络新闻标题中的出现,使这则网络新闻更能吸引人眼球。新闻行文中对“朴实的农民”加括号加以的注释--最佳铁杆粉丝群,也是将网络谈话语体的词语渗透进网络新闻语体。

  (2)网络谈话语体对网络文学语体的渗透网络谈话语体对网络文学语体的渗透是指在网络文学语体中渗入了谈话语体色彩的口语词成分。如:教书是一场盛大的如厕,你意气风发地走在路上,擦肩而过的人们纷纷侧目,以为你正朝向某个光亮的目标。然而你自己是知道的,你只不过是去解手而已。一场近乎便秘的解手,三年为期。

  但,教书又与如厕终究有些异样。如厕完了,鲜有人继续霸占或依恋茅厕,不肯离去;然而,你这边好不容易蹲完三年,还得立刻换个坑位,继续蹲下,且要一如既往地精神抖擞,神态自若。

  这一蹲,便又是一个三年。如此往复,直到你两腿发麻,老眼昏花,才许你白发苍苍地离去。

  后来,或许有人好奇或者怜悯地问你:一蹲就是那么久,您老辛苦吗?你心里说:尼玛这不废话吗?但你只深情地回望道,心中有爱,胯下也有芬芳。

  就这样,你骄傲地,蹒跚着,离去了,身后,余烟袅袅,一片金黄。(网民自创帖子)这是网络中有人就初中老师进行周而往复的教学发出的感慨,是一篇随笔性的感言,属于网络文学语体,但其中“尼玛这不废话吗?”是带有典型网络谈话语体色彩的语句。“尼玛”是网络新出现的口语詈词,运用在此处,使这篇网络文学随笔凸显了一定的网络口语风格,充分展示了E时代人们的语言特征。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社会语言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