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社会语言学论文 >

心理认知视域下网络语言使用分析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发布于:2015-10-29 共3111字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特定的信息载体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并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生活语言,如“顶”“踩”“给力”“杠杠的”等。***总书记在 2015 年元旦发表的新年献词中使用了“点赞”“也是蛮拼的”广受人们好评。

  这些语言在受到广大网民喜爱的同时,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但网络语言的生成和发展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因此,我们需要客观地对待和使用网络语言。

  一、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的概念比较模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大致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1)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鼠标”“病毒”“防火墙”等;(2)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黑客”“虚拟空间”等;(3)网民在聊天室、BBS 等交流平台上常用的词语和符号,如“美眉”“斑竹”“恐龙”等。狭义的网络语言专指第三种内容。

  网络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语言,来源于日常生活,是年轻网民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方式,并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泛社会化的生活语言,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二、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语言

  认知心理学将认知过程看成一个由信息获得、编码、贮存、提取和使用等一系列连续认知操作阶段组成的、按一定程序进行信息加工的系统。信息获得是接受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信息编码是将一种形式的信息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信息,以利于信息贮存和提取、使用,个体在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中都有相应的信息编码方式。信息贮存就是信息在大脑中的保持,在记忆活动中,信息贮存有多种形式。信息提取就是依据一定的线索从记忆中寻找所需要的信息并将它提取出来。信息使用就是利用所提取的信息对新信息进行认知加工。在认知过程中,通过信息编码,外部客体的特性可以转换为具体形象、语义或命题等形式的信息,再通过贮存,保持在大脑中。这些具体形象、语义和命题实际就是外部客体的特性在个体心理上的表现形式,是客观现实在大脑中的反映。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只有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网民才能理解网络语言的指向意义。比如,利用谐音发明的网络用语“一键钟情”,区别于常用词语“一见钟情”,后者是指传统意义上的男女双方一见面就产生了感情,前者则专指双方通过网络聊天而产生的感情。又如,“火星贴”这一网络名词来源于赵本山代言的南极人保暖内衣广告语中的“地球人都知道”,因此,“火星贴”就成为规劝一些缺乏知识的人士的网络词语。

  此外,网络变异语言还常常运用比喻方法,达到语义延伸的效果。人类最基本的认知工具是转喻和隐喻,运用这两类认知工具不仅能进行交流、思考和理解,还能进行推理和判断。网络变异词汇的语义构建能运用隐喻、转喻理论进行详细解释。如“美眉”一词在台湾的普通话中为“妹妹”,但后来被理解为美女,这一变异主要通过人的转喻思维,以部分替代整体。因此,变异语言的语义和字面意义所表达的事件之间存在相似性,变异词汇的语言建构需要心理认知理论,而心理认知理论依靠转喻和隐喻的思维来实现。

  三、心理认知理论视角下网络语言的应用意义

  语言作为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依附于社会,并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变化。网络词语的出现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心理的映射。日常交流中,不仅会用到文字语言,还会用到肢体语言,比如,语调、手势、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它们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而良好沟通的前提是提高社交亲密度,而社交亲密度的建立需要通过交流获取对方的个人信息。互联网环境下,表情符号是一种新的语言类型,例如,笑脸和愁眉苦脸等这些表情符号会对大脑产生一定刺激,改变大脑的工作方式,进而完成简单的交流,可以说,网络语言的表情能够拉近人的心理距离,增进交流,提高交流效率。

  网络语言属于一种平面语言,它的简明性主要体现在口语形式和书写形式上。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想用较短的语言形式表达较完整的意义,因而,语言交流便出现缩略趋势,网络语言应运而生。网络语言的产生,使交流变得简约化,交际速度不断提高。此外,网络语言在简化语言符号的同时,也赋予了部分语言更为多元、富有想象的意义,如“囧”这个原本代表光明的字,在网络上却被赋予无奈、叹息的含义。

  四、网络语言对汉语体系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以及不同语言文字交流影响的增多,新的语言现象层出不穷。现代社会中,官方语言与坊间评议二元对立,在互联网上形成明显的语言冲突,社会表达不再表现为一元态势,而呈现出丰富的多元化共存特征。互联网带来的话语权平等、去中心化、权威解构,正是网络流行语丰富发展的主要原因。另外,由于网络传播的即时性,网络新闻事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为网络用户所获悉,网络新闻所牵涉的人或事件能迅速成为新的网络用语,成为人们搜索和使用的关键词,并由此派生出一系列相关用语和语法,如“我走先”这样的倒装句式,本来不符合语法规范,但在长期流行的使用中,渐渐为人们所接受,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句式,丰富了汉语的表达形式。

  在广泛的领域内,网络语言满足了民众快速传递信息及表情达意的需要,网络语言受大众约定俗成的认可,也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新网络语言的产生有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一部分可能逐渐消失,不再使用(如移动电话原来叫做“大哥大”,现在通称为手机);另一部分因为使用广泛,人们喜闻乐见,便从网络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日常生活用语的一部分。这是语言体系自我发展、自我丰富的一个规律性途径。

  (二)消极影响

  网络用语的产生和发展,影响着人们交流和生活,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虽然网络用语描形摹状,惟妙惟肖,言简意赅,有趣生动,有助于人们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特征,但网络用语由于过于随意,缺少规范,对汉语体系的冲击不容忽视。比如,网络用语谐音字、错别字很多,容易混淆视听;有些词语过于直白,粗鄙低俗,满足了人们的低级趣味,挤占了规范汉语学习和使用的生态空间。跟风式的流行时尚引发的必然是网络词语整体构成上的不稳定性,网络新词的显现和旧词的消隐都呈现出爆发式变化的特点。

  一种语言的词语如果更替过快,不利于语言学习和已有社会文化的传承。

  为规范网络词汇的使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已经相继发出通知,明令禁止使用不文明的网络用语。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网络用语会在规范化的管理下向着文明的方向发展,只有具有长久生命力、能为大众接受的网络用语才能在使用中留存下来。

  五、结语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网络语言的发展自有其规律性,我们既要看到网络语言在丰富汉语体系,丰富人们精神生活方面的积极影响,也要抵制网络语言的低俗性发展的消极影响,使网络语言更加规范化,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交流环境。

  参考文献
  
  [1]许翠敏 . 浅谈网络流行语“给力”[J]. 安徽文学,2011,(8):34-36.
  [2]李阳 . 浅论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J]. 安徽文学,2012,(1):58-59.
  [3]范维 . 网络语言与谐音修辞[J].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1):97.
  [4]姚君喜 . 传播与意义的构建--关于“传播”定义的再思考[J]. 当代传播,2009,(2):69-70.
  [5]高丽娟 . 网络语言说略[J]. 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2):38-39.
  [6]何慧颖 . 是是非非冷观网络文学[J].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5):96.
  [7]林纲 . 浅论计算机网络用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及其规范[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3):84-85.
  [8]李贤民 . 网络环境中文化冲突的理性思考[J]. 学习论坛,2001,(7):108-109.
  [9]戚晓杰 . 网络语言特点探微[J]. 语文建设,2001,(8):54-57.
  [10]曲彦斌。计算机网络言语交流中的身势情态语符号探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4):63-65.
  [11]许嘉璐 . 关于语言文字规范问题的若干思考[J]. 语言文字应用,1998,(4):47-51.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社会语言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