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鉴定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法学论文 > 法律论文 > 司法鉴定论文 >

蝙蝠咬伤后感染流行性乙型脑炎致死的案例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1-19 共1289字
论文摘要

  1 案例资料

  简要案情及临床检验摘要 王某,男,48 岁,被蝙蝠咬伤 2 周后因高热、抽搐、呕吐入院。脑脊液检查示:压力 200mmH2O( 正常值:80 ~ 180mmH2O);镜下可见蛋白样物和淋巴细胞浸润,白细胞数 202 ×106/ L((0 ~ 8) × 106/ L),分叶 12%,单核细胞 88%;葡萄糖(GLU)含量 3. 08mmol/L(2. 5 ~ 4. 5mmol/L),氯化物(Cl-)含量 114mmol/L(120 ~130mmol/L),蛋白定量 234mg/L(200 ~ 450mg/L);特异性 IgM 抗体检测呈阳性。经治疗无效死亡。

  尸体检验 上唇见 1 处米粒大小的陈旧性瘢痕。

  喉头充血、水肿,气管及支气管腔可见血性泡沫状液体。双肺重 2 000g(正常约 1 120g),呈暗红色,切面流出血性泡沫状液体。心重 490g(正常约 285g)。

  组织病理学检查 肺膜光滑,肺间质血管及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大部分肺泡腔内可见粉红色水肿液。蛛网膜下腔及脑实质血管扩张充血,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围绕形成血管套;神经细胞及血管周围间隙明显增宽,部分神经细胞肿大,尼氏小体消失,胞浆内可见空泡,及少量卫星现象和嗜神经细胞现象;小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质细胞结节,未见明显筛状软化灶及内基小体(Negri body)。

  2 讨 论

  流行性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是一种主要以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为传播媒介,严重威胁人畜健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最早发现于日本,在亚洲流行,我国西南地区高发。临床表现为约 2 周潜伏期后出现发热,以及意识障碍、头痛、呕吐、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重者可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死亡。诊断主要依靠免疫荧光法和免疫酶联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发病初期血液或脑脊液中的病毒抗原及 IgM 抗体。蝙蝠是大量人畜共患疾病病原体的传染媒介,通过叮咬人的面部、手指传播疾病,如狂犬病、亨得拉热、立白热、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埃博拉热和马尔堡热等。研究发现在蝙蝠体内能分离出乙脑病毒及其抗体,证明蝙蝠能自然感染乙脑病毒。

  本例死者生前被蝙蝠咬伤后 2 周出现体温急骤升高,抽搐、呕吐、头疼、嗜睡、精细动作障碍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实验室检查示脑脊液浑浊,压力升高,白细胞含量增高,特异性 IgM 抗体阳性;组织病理学检查呈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特征性改变,如血管套形成、神经细胞肿大、尼氏小体消失、卫星现象、嗜神经细胞现象及小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质细胞结节,据此本例可诊断为被蝙蝠咬伤后,感染流行性乙型脑炎致死。

  蝙蝠咬伤后感染流行性乙型脑炎致死的案例罕见报道。发生蝙蝠咬伤后,及时进行血清学及脑脊液检查,对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参 考 文 献
  
  [1] 刘昊 . 乙型脑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诊断及重组疫苗研究[D]. 吉林大学 . 2013
  [2] 周亦武,刘良,黄光照 . 散发性病毒性脑炎尸检三例报告[J]. 中国法医学杂志,1998,13 (1):56-58.
  [3] Eidson M,Hagiwara Y,Rudd R J,et al. Bat rabies andhuman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J]. Emerg Infect Dis,2011,17(12):2380-2383.

  [4] 于恩庶,徐国英,刘岱伟,等 . 蝙蝠对人兽共患病的传播作用[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6,22(5):450-455.

  [5] 张海林 . 云南省虫媒病毒研究进展[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4,15(5):410-414.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法医学论文案例分析论文
返回:司法鉴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