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法学硕士论文 >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5-05 共7592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4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对策
  
  通过调研并分析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及其行为表现特征,同时结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理论及科学内涵,本章系统论述并阐释了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指导思想以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法和途径。从而就现存的培育现象的缺陷加以修正、补充,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4.1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原则
  
  首先,开展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前提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实现将理论培育渗透到实践培育中来,有机统一自主培育与学校培育,并将广泛性与先进性特征结合起来,实施综合培育、全面提升政策[39].其次,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积极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提升大学生的自我培育水平,优化培育氛围及环境,同时充分发挥媒体舆论的重要作用,强化核心价值观理念宣传。此外,教育者的素质水平对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提升教师的素质和专业水平也是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项重要内容。

  4.1.1以理论培育与实践培育相统一为原则
  
  理论培育与实践培育的统一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原则。理论培育指当代大学生培养和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实践培育是指当代大学生用辨证的方法去思考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的现象和本质,充分认识到当今社会的多样性、层次性、复杂性这一现实。实践培育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40].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价值观属上层建筑范畴,其现实性是以一定的社会存在为基础,必须和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因此,我们说实践培育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基础。大学生践行社会主核心价值观,不能脱离现实,用一个标准要求或过高要求所有大学生。当代大学生群体可以分为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等等,若我们使用一个标准来让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明显是不符合现实情况,脱离现实的。如果这样做得话,不仅会使社会主义可信价值观理论流于空谈和价值规范脱离实际,还会引起大学生群体的严重逆反心理。唯有适应大学生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目标追求的层次性,在尊重差异中积极扩大价值共识,在包容多样中努力增强道德共识,才能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理想性与现实性的辨证统一[41].

  4.1.2以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配合为原则
  
  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只是增强他们认同感的外在因素,自身进行的自我教育才是内在因素。因此,为了增强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广大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坚持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把准这一特殊大学生群体的身心特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努力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其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的主体作用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开展自我教育,从而让他们自觉地、积极地接受外界的正面影响,自觉地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和自我塑造,以完善他们的思想道德和人格魅力[42].实践证明,“自我教育是衡量教育是否有效的一个标志,又是教育最终落实的归宿”.一个人思想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教育者的引导,但最佳效果的取得,最终要靠自己主动的、积极的学习和实践来实现,也就是所谓的“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想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必定离不开他们作为受教育者的能动性、积极性、主体性的充分发挥。要充分发挥当代大学生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作用,教育者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自始至终地强调他们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要积极倡导他们参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活动,在参与过程中来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使他们主动地了解、深入地认识这一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功能特征;第三,“要注重启发他们进行自我教育,促使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由感性上升为理性”[43].

  4.1.3以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为原则
  
  根据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人们的道德水准提出不同的价值要求,是我们在道德建设上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是如此,应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因为一旦失去了先进性的示范、凝聚作用,广泛性的要求就会很难以保持,应做到“即鼓励先进,突出先进性,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使先进性的要求与广泛性的要求相结合,做到寓先进性于广泛性之中,把长远目标与阶段性要求结合起来,循序渐进,相互促进,从而共同进步。”[44]所谓先进性,就是在当代大学生中提倡马克思主义思想、共产主义道德,大力宣传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加强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等。然而,现阶段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呈现出高低不同的层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性要求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做到,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就不能搞“一刀切”.

  对于当代大学生中的共产党员和干部、共青团员、先进分子来说,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要求上应该比一般学生高,应使他们起模范带头和示范作用。所谓广泛性,就是在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的实际出发,在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要照顾大学生实际思想、文化、教育和道德水平,要考虑到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实要求。因此,对于不能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的先进性要求的大学生要给予他们一定的时间,让他们有改正、提高的机会,逐渐培养他们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他们为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的培育既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符合不同层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才能够使全体大学生积极地行动起来,自觉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进而为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而奋斗[45].

  4.2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需处理好的关系
  
  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项系统的、庞大的工作,其中涉及到许多纷繁复杂的体系,在进行培育时,为了不有失偏颇,顺利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需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4.2.1先进性与广泛性的关系
  
  在对大学生进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提倡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弘扬科学精神,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极端个人主义,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使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不同学校的学生群体特性不一样,同一学校的学生素质上也参差不齐,培育必须正确认识先进性和广泛性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通过广泛性的培育促成大学生形成普遍接受的共同理想和道德观念;另一方面通过先进性培育激励学生树立价值目标,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先进性并不意味着只针对于特定的阶层与群体,其倡导的是代表群众利益、面向全民的普遍价值取向,具有着从实际出发、着眼于多数人的基础性和广泛性。如对公民道德的规范,不是“奉献”,而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该坚持以先进性为引导,广泛性为基础。在价值追求日趋多样化的今天,在遵循价值认同规律基础上强化价值导向,才能够更好发挥其功能,增强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

  培育是复杂动态的进程,要抓好思想教育、舆论引导、文化熏陶、典型示范、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等重要环节,建立培育的长效机制,要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充分结合起来,发展先进的、支持健康的、改造落后的、抵制腐朽的[4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是抽象存在,要不断创新培育方法,形成多渠道的培育格局。

  4.2.2主导性与多元性的关系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主导性,就是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性、方向性。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性的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的关系。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一方面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并使之内化为大学生的自我要求和道德人格;另一方面在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基础上,加强价值观的甄别,引导当代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呈现多样化趋势。如何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与多样化价值追求的关系,是培育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课题。

  一元的主导性和多元取向并不矛盾、对立,完整的核心价值观应该是一元性的价值目标与多元性的实现方式相统一的。在多元中确立主导,坚持主导性,在这一前提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认同多元性,在共同价值的目标下,实现当代大学生价值选择的多种可能性和相对独立性。所谓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对种种事物态度以及认知的总和,体现了主体同客体的主导性的价值关系,是价值观最本源的东西。核心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内在地包含了多元化的价值追求,是因为核心价值观作为人类价值观的本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具体价值现象,必然是复杂多样的;相同的核心价值观,不同的受教群体,在对具体事物的价值认知上也会有所不同,同时在表现和实现的具体形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处于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中,带有社会的影响,时代的烙印,因此具有多样化的特征。价值追求越是多样化,越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越是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越要包容当代大学生多样化价值追求,坚持总体价值与个体价值的辩证统一。

  4.3推进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途径
  
  在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研究有了一定的基础后,针对于培育中有待加强的部分,我们需要通过具体的有效途径来实现对其的提高。

  4.3.1加强培育理念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只有短短24个字,但其内涵十分丰富,是党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共同理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培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让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决心,并将其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才能不断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才能更好地将其作为大学生的行动指南。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要树立培育常态化的理念。枯燥的理论学习让大学生很难接受,因此,我们必须将这24字内容常态化、生活化,比如广泛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抓好友善、孝敬、诚信等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沐浴下健康成长,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要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内容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富有层次性的一个有机整体。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来讲的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个人层次上的核心价值观。只有做到有效针对各个层次的特点和要求,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和路径,才能切实有效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充分发挥引领大学生树立价值观的灵魂作用[47].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加强多层次的教育,可以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打下坚实基础。

  4.3.2完善培育体系
  
  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提出时间较晚,其培育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给培育带来了很多不便之处,这就需要我们的培育者不断进行完善。

  首先要创新培育方式,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自身的吸引力。做到坚持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体系更为科学与完备。并且要坚持联系实际,推进实践创新,为大学生提供科学思考社会现实生活的思路和方法。

  其次要创新培育理念,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选择水平。高校不断健全教学评估机制,在教学中通过发放问卷,召开座谈会等了解学生要求,认真分析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在授课中做到启发式教学,并请学生和辅导员听课评估,规范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增加教学改革后劲。

  最后要创新培育思路,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渠道,逐步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学校不断改进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思想政治课授课内容情景化、信息化,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48].同时逐步实现传统媒介向电子媒介的转变不断创新信息传递载体,拓展信息传递渠道,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面和覆盖面。

  另外要逐步实现个体价值向公共价值的转变。学校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开展科学发展观宣讲会、社区志愿活动、乡村义务支教活动等,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剖析社会问题,宣讲时事政策,帮助弱势群体,在大学生中形成群体认可和崇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总之,高校要进一步有主题、有组织、求实效地动员大学生开展广泛而深入的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锻炼具体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和创新、创造意识,以科学实践特色为基础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大厦[49].

  4.3.3健全培育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综合的系统的育人工程,它需要全体培育的群策群力,共同参与。对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质上就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观念机制、知识体系向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信仰追求和自觉行动有效转化[50].实现这一转化,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机制,增强大学生接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此,要以传播认同为重点,以实践转化为目标,以反馈调节为保障,妥善处理个体与社会、自觉与传播、认识与实践、达标与优化的相互关系,丰富其培育机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被大学生“熟知于心、践之于行”.

  传播认同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和凝练性不能完全替代其接受的有效性,相反只有通过广泛有效的社会传播,才能最终成为大学生的内在精神追求和外在行为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主要由传播内容、传播者和传播方式、接收者等要素构成。从传播内容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凝练性需要进一步阐释才能为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度解读“三个倡导”“24字”的深刻内涵,努力实现其由国家话语向个体话语、由政治话语向生活话语的有效转化。从传播者和传播形式来看,核心价值观传播进入了“所有人向所有人”的视觉化、社会化时代,打破了原有的抽象、线性的传播方式。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接收者,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的主体。大学生诉求的多元性客观上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路径和模式的多样化[51].

  实践转化机制。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观念形态向实践形态转化的中介和主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引导大学生在鲜活的社会实践中接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推动其丰富发展。具体来说,要按照“可信、可亲、可敬、可学”原则,引导大学生将典型学习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的自觉追求,努力争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和自觉践行者[52].

  反馈优化机制。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认同并非一个单维、线性的流程式结构,而是通过一定的传播路径达至大学生的价值传递,再经优化反馈的循环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依据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反馈,确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化标准和策略。评价是反馈优化机制实施的中心环节。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要统筹效果评价、要素评价与环节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对整个培育践行进行适时调节。要构建科学的评价方法体系,综合运用定性分析与量化评定等方法,全面把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效果;要搭建动态检测平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过程、培育模式进行多方位、全程化的监控预警;要把握各要素、各环节间的反馈关系,根据反馈结果进行调节与修正,优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机制[53].“由谁主导”是反馈优化机制实施的重要问题。因此,要探索构建“一体化运行、专业化推进”的培育和践行合力保障体系,形成政府、社会、学校、大众媒体等多方共同协作、相互联动的运行机制。

  4.3.4优化培育环境
  
  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除了学校,国家、社会和家庭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多方合作才能全方位地培养出社会主义的栋梁。从国家的层面来讲,不断坚持、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指导思想不断与中国国情相融合,完整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在当前我国社会历史阶段的主旨和要义,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新的时代精神,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使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同时也为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充分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54].从社会的层面讲,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凸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作用。充分保证大学生的话语权,建立自由平等的舆论平台,深入了解大学生的的内心需求,增强大学生参与社会事务的程度,鼓励大学生在社会中的参与性,更广阔地提供大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机会,都是社会层面能给予大学生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式。对于大学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要建立一定的奖励机制,而对于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则要进行指导和纠正。利用社会化、制度化的奖励惩罚方式向大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信号,帮助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内化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大学生行为的驱动力量。从个人层面,也要不断反省自身、加强自我要求,明确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大学生作为我国公民应具有的基本品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培养合格公民的必然途径。大学生只有认识到自身在社会活动中的合理地位,认识到自身与他人、自身与社会之间的正确关系,才能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从而不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完善自己。

  4.4本章小结
  
  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以理论培育与实践培育相统一为原则、以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配合为原则、以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为原则,在培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处理主导性与多元性的关系,本章从以上问题入手,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一定的途径参考。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法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