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法学硕士论文 >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5-05 共10287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五、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究

  分析现状是为了找到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对策路径。

  通过分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工作的现状,结合高校在这方面做出的努力,总结经验和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拓展培育的有效途径,创新培育的有效载体,形成培育的强大合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落到实处,提高培育实效性,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优秀人才,凝聚思想。
  
  (一)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应遵循的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的重要理念。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应该遵循以人为本这一基本原则。首先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如果我们在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忽略了大学生的这种主体意识,必将引起大学生对教育者传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逆反心理。其次要关注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关注他们的实际需要,做学生的贴心人,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落到实处。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必须切入大学生实际生活,解决他们的实际需要,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行感人,以情动人。最后要重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所处环境的不同,人的个性是存在差别的,这个普遍性差异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大学生身上集中体现为他们的价值观必然存在个体差别。这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重视大学生的个体差别,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力争做到因材施教、因人培育。

  2.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是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处于核心地位。当前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最根本和最核心的任务就是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形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品德,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有清晰而正确的认识,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有准确而又成熟的判断,能够把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个人的成长和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当前的多元价值观念中,经受住各种考验,增强抵御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生活方式的能力。因此,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目标的实现,是我们应自觉遵循的原则。

  3.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理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是其自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前提基础。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首先要有理论教育,使其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去引导大学生、感染大学生。而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培育期,思想观念趋于形成,对社会价值认识、价值体验乃至价值情感的认识一旦被其通过社会实践所证实,就会由感性的价值认知内化为理性的价值认同,因此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认同、深化的一个过程。坚持教育和实践相结合,要求教育者立足于社会实际情况,立足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发现、解决大学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求教育者自身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身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言传身教,使大学生心悦诚服,在实践中学习榜样,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知行统一。

  4.坚持创新方法途径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法途径,是为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内容,达到培育目标服务的。不断改进创新方法途径是增强培育实效性的重要条件,对于实现培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有效的方法途径,应当充分考虑到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学习、生活、成长的真正需要,根据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程度,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大学生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大学生乐于参与的渠道,增强培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开展切合大学生实际且易于被他们接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二)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

  1.融入高校规章制度建设中
  
  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指导,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使“三个倡导”能够很好地融入到各项规章制度之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功能。通过规章制度建设,来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开展,优化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制度环境,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运行机制、保障机制与反馈机制。高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以规章制度的形式相对固定下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基本规范和行为准则,成为交往实践的价值标尺和评判标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能够在帮助大学生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合理的生活方式、健康的交往实践中发挥价值引导作用。

  2.融入课堂教学中

  一是要协调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专业课、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将“三个倡导”有机融入其中,形成思政理论课、各门专业课、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第一课堂”理论教学体系。例如,可以将“三个倡导”作为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课程教学中;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融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进行教育;在法学专业课教学中,融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使其内化为未来法律工作者的价值追求。

  二是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体系。高校要立足大学生思想理论研究社团、爱心公益组织和社会实践特色基地等,以实验模拟、参观考察、情节演绎等形式为手段,开展社会调研、义务维修、心理咨询、文化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从理论课堂拓展延伸到改革建设的前沿阵地,引导大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升华、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理解。
  
  3.融入教师队伍建设中

  将“三个倡导”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教育培训体系,要将“三个倡导”融入职前培养和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在教师队伍中形成爱岗敬业、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的高尚师德,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发挥教师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用教师的高尚人格感染学生、用渊博学识教导学生、用大爱之心呵护学生,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4.融入日常管理与服务中

  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和教育管理者要强化育人职责,在日常管理中要全面渗透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充分体现“三个倡导”的要求。后勤服务部门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从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与解决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结合起来,在优化服务、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对此,武汉大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学校紧紧围绕学生需求,大力推进一站式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建设,以学生为本,推动了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提高了办事效率、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对学生进行了渗透式的教育。

  (三)拓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途径

  1.发挥思政理论课主渠道的认知作用

  思政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渠道,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中发挥重要的认知作用,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识。

  要发挥思政理论课的认知作用,就要积极开展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理论课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改变单方面灌输的教学方式,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利用网络和科技,采用多媒体教学,根据不同的课程要求,采用专题讲座法、案例分析法等等,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例如,北京理工大学利用新媒体技术,改革教学模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已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 10 所高校进行了推广测试,在学生中得到了广泛好评。学校开发出来一种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工具,由多媒体课堂、网络知识问答等模块组成的虚拟学习社区平台,集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能在人机交互方式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能动性,充分实现“动漫、动心、动情、动脑”,真正做到“情商加油”和“价值仿真”,有效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作用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作用,应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观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要深入挖掘和阐发这些契合点的时代意义,使之激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应以祖国的富强繁荣为最大的光荣,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理想信念,符合了“富强、爱国”的价值观倡导;还有尚和合、求大同,体现了“文明、和谐”的价值观念。再比如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体现了社会关爱,能够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会理解他人、尊老爱幼、平等与人相处,正和“自由、平等、友善”相适应。总之,要充分发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优秀传统文化,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是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纳入教材和课程教学体系之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水平;开辟适应时代要求的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例如在中国大学生在线、易班网等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栏,进行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在线学习;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例如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利用丰富、生动的社会教育资源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利用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站)、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剧院、故居旧址、名胜古迹、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街区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发挥家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倡导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形成爱国守法、遵守公德、珍视亲情、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的良好家风,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

  3.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

  社会实践教育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最有效途径之一。高校应引导大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

  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应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并以实践课程形式纳入高校整体人才培养计划。一方面,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参加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在实践中加深对国情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了解,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把社会实践与思想品德养成结合起来,大学生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学到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准则,逐渐养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意志品质,进而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实践,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高校要根据教育规律,制订切实可行的实践活动方案,深化实践内容,创新实践方式,使实践教育活动成为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

  对此,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学校建立“知行大讲堂”,整合校内外育人资源,积极探索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志愿服务、党团建设、就业创业等相结合的育人机制,强化实践育人效果。学校要求思政课教师精心设计思考题,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社会,在实践中进行思考,然后回到课堂组织讨论、释疑解惑,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学校组织大学生深入居民社区参加垃圾分类活动,组织邮轮经济专业学生参加歌诗达邮轮、公主邮轮的志愿服务工作,在奉献社会的同时,促进自身素质的提升;学校通过“知行大课堂”开展“支部手牵手,党员心连心”结对共建活动,实施“党员导师计划”,聘请校外优秀党员担任学生党员导师,不仅带领学生党员学习党的理论,而且带领他们深入基层、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学校依托“知行大课堂”平台,创建“预就业工程”,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学校整合资源,把主题班会、主题党团日、主题组织生活放到企业生产现场,让学生对行业文化、企业文化有更直观、更生动的认识,推进知识学习和实际应用相结合。

  4.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高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的建设,在建设中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着力打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化品牌,形成良好校园文化环境。要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学校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既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职能和激励职能,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形成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以及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激励机制;在学生培养制度方面,要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要彰显学校对大学生深入灵魂的大爱,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例如,可以通过建立勤俭节约奖励制度,引导大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对勤俭节约的典范给与奖励,激发更多大学生加入勤俭节约的行列,形成一股清新的校园节俭之风。建设先进的校园制度文化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高校各部门齐心合力,综合各项优势资源,才能强有力地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动力和活力。

  二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首先,要加强校园基础设施与校园环境建设,例如加强校园环境规划的合理布局,加强校园文化广场等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物质载体建设。其次,大力加强校园文化载体建设。要将“三个倡导”潜移默化地以黑板报、广播、报刊以及校园网等形式呈现出来,用“生活化”的方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使大学生能以一种轻松、自然地愉悦心情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最后,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文化标识之中。选取、创新各类极富特色的公共标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融入这些标识之中,在体现审美性的同时,兼顾了功能性,能有效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中。

  三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首先,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应当重视对大学生行为文化的培养,通过树立典型代表,发挥榜样、先锋的模范作用,以此推动校风建设。其次,要结合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宣传与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持续、广泛地开展学术活动大讲堂、校园文化艺术节、各类创新发展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同时鼓励更多的教师也参与进来,与学生多角度、零距离地交流,从而更有效地对大学生起到思想导向作用,整体提升学生的理解和参与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将枯燥抽象的理论说教变得更加具体生动,使大学生活学活用、提升兴趣、挖掘潜能,潜移默化地提升整个大学的文化氛围和人文朝气。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既要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而又应具有校园特点,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使高校成为发展和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阵地、示范区和辐射源。

  (四)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载体

  1.开辟网络培育新阵地

  当今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传播、接受各种知识信息、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的重要途径。在具体工作中,一是努力建设优良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专题网站与校园主网站。建设过程中,应注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适应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需要,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使之成为吸引大学生,为大学生所喜爱、所关注的重要媒体。

  二是积极争取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使各大社会性门户网站也都能承担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责任。社会性网站,例如新浪、搜狐、腾讯等的内容丰富多彩,对大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各大社会性网站也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方向,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为大学生提供健康、丰富的精神食粮。各类新闻网站应严格自律,不能单纯以提高点击率为目的,抛出各种违背社会道德要求和新闻职业道德的内容,应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

  三是要运用新媒体手段,拓展网络阵地。高校应紧跟时代步伐,利用微博、微信的快速传播优势,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教学名师、专任教师、辅导员、优秀学生典型进驻微博、微信;利用微博、微信优势打造原创优秀文化作品,引导大学生制作原创微电影、微音乐、微课堂、微软件,利用微博、微信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是掌握网络舆情,引导网上舆论。成立网络舆情中心,组织干部、教师、学生骨干形成三级网络评论员队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网上正面舆论。

  推动网络素养教育进课堂,开设网络文明与法律知识专题讲座,引导学生坚守网络诚信,健康理性上网。将网络管理服务主体转向学生,成立学生工作委员会,建立二十四小时学情直通车、学生诉求栏、校领导及职能部门与学生面对面等系列机制,有效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公信力和实效性。

  2.创新开展社团活动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交流思想的重要阵地,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社团的思想教育功能,充分利用学生社团活动,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学校应加强思想引导和规范管理,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积极采取措施提升社团活动的内涵建设,提高社团活动的凝聚力和精神品位,以社团活动的质量赢得大学生。根据不同社团特点,开展不同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

  一是依托理论学习型社团,开展一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竞赛、征文比赛、主题教育报告会、时事专题讲座、专题讨论会等活动,引导大学生更加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牢固树立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理想,树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准则。

  二是通过学术科技型和兴趣爱好型社团以专家讲座、人文论坛、艺术展演、科技创新比赛等为主要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和文体活动,在活动中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使活动具备丰富的思想教育内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活动中。

  三是可以利用五四青年节、国庆节、党的生日、学雷锋活动日等举办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文艺晚会、学术科技作品大赛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培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四是依托社会公益型学生社团,通过宣传、介绍、推广志愿服务、奉献等活动,使大学生活跃在支边支教、服务社会、服务弱势群体的第一线,通过亲身体会,实际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感性上认识我国各项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认同度和历史责任感。

  3.打造和谐大学生校园之家

  公寓是大学生校园之家,它应有一个舒适温馨的环境,成为大学生压力的缓冲带。以公寓为基地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应该适应现代大学生公寓的特点,融入大学生的生活。

  一是建立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形式和工作机制。辅导员住进公寓,与学生同吃、同住、同生活,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需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用辅导员的身体力行来感召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团组织建到公寓,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宣传先进文化、进步思想、践行“三个倡导”的先锋作用,发挥党团的先锋模范和示范引领功能;积极建立学生公寓的自我管理组织,努力把学生公寓建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地;要将心理咨询搬进学生公寓,及时调节、解决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困惑;要把学生在公寓内的表现纳入德育考评范围,把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做到“民主、平等、公正、诚信”.

  二是加强对大学生群体行为的控制与引导。要用“三个倡导”引导大学生全面、客观、辩证地思考问题,积极培养大学生积极分子、学生骨干,在公寓中展开潜移默化的自我教育;要因势利导,及时进行情绪疏通,避免个体情绪激化或群体情绪爆发;要建立正常的信息反馈和对话机制,经常与学生交流、沟通,对工作中的失误、不足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在大学生公寓中传播“和谐、文明、平等、友善”的群体关系。

  三是强化公寓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公寓文化生活。光有空洞的无形说教,没有有形的精神文化支撑,很难达到最佳效果,必须大力推进公寓文化建设,例如以“三个倡导”为内容,通过建立学生公共阅览室、学生活动室、宣传报栏及其他学生活动场所等,用公寓活动宣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大学生的日常交流中,互相激发认同“三个倡导”的动力,起到相互教育的效果。

  (五)形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合力

  在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各有特点,应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突出社会教育,巩固家庭教育,加强学校教育,推动培育工作逐步深化,形成培育强大合力。

  1.优化社会大环境
  
  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自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社会教育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建立良好的文化环境、舆论环境、校园周边环境,为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一是必须准确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文化的教育中体现“三个倡导”.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要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大学生树立起爱国主义精神,使大学生自觉自愿地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努力;要充分发挥各种群众性活动中心的作用,开展面向大学生的公益性文化活动,为大学生送来“平等、诚信、友善”的价值追求。

  二是必须坚持党对宣传、新闻、出版等舆论阵地的领导权,把舆论阵地牢牢掌握在愿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手中;必须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增强舆论阵地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提高舆论宣传的质量和效果;必须大力弘扬正气,并对各种错误思潮和丑恶现象及时给予有力的揭露和批判。

  三是必须把净化环境和优化校园周边环境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依法加强对学校周边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及时处理侵害学生合法权益、身心健康的行为和影响学校稳定、社会稳定的事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2.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长应该认识到学校无法独立支撑教育的大厦。家庭教育在大学生德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家庭应与高校充分配合,更有力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促进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长应该认识到自己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在平时的家庭生活中应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用自己的行为为大学生树立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文化氛围、家庭生活习惯、家庭对外交往方式以及家长的个人爱好等方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与邻关系、与人关系,树立起良好的家风家教,渗透到大学生的心灵中去;家庭教育应该发挥亲情力量感化大学生。同时,应该主动加强与高校的联系,不仅要重视大学生的智育、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大学生的德育思想,与高校一同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建立高校、社会、家庭的联动机制

  在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培育系统中,高校应该发挥沟通、联系的纽带作用。应主动加强与大学生家庭的联系,向家长介绍大学生在校期间思想、学习、工作、生活、人际交往等表现,应充分利用书信、电话、电子邮件、家访等方式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应成立由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家长代表参加的大学生家庭教育协调组织,统一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庭教育和高校教育连接起来。例如,南京医科大学建立家长观察员制度,构建“家校联动”校园,每月邀请不同的家长进驻校园,向其介绍学校培育情况;建立家长热线联系制度,辅导员向每位家长公布联系方式,密切联系。通过这样的方式,加强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更好地促进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同时,高校也应加强与社会教育的联系,与社会接轨,将社会优良风气和优秀先进文化作品引进校园,积极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各种优秀民间组织取得联系,为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机会和平台。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法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