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法学硕士论文 >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方法革新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6-29 共5385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在急速发展的经济全球一体化时代,经过多元文化浪潮的洗礼,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推进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文化的同生共存促进了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

  在这个全球化与多元化并存的时代,多元文化现象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信念、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我们在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以多元文化为背景,经过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的探索,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实施方法。

  1.1.2 研究意义
  
  本文在马克思主义一元论的指导下,通过对多元文化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完善,这不仅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更准确、更有针对性的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性作用上,还要通过它来发展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是被国家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群体,在当下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以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当前我国高校的教育目标。因此,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以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都影响着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的实践性,本文所探讨的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是把多元文化当成研究的一个视角,是可以解决在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方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西方的 20 世纪初,是源于美国一些学者所提出的与文化“同化论”和“熔炉论”相对立的观点,即文化多元主义思想。在 50 年代前后,随着现代化理论的产生,“多元文化”指代两种文化现象:一是殖民地和后殖民地社会的文化,在这种社会中,既存在殖民国家的统治文化特别是欧洲文化,也存在原居民的种族或民族文化,即两种差异悬殊的文化并存;二是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不同社会和文化来源的民族虽共同生存着,但各民族之间以及各民族群体之间的文化特性有着较大的差异。[1] (P218)多元文化在 20 世纪中期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思潮,它引起人们的关注以及各国学者的激烈讨论。在后现代理论作为现代理论的对立面看来,现代社会已进入后现代时期,所有的文化形态都可以自由重组,并强调各地区文化差异的合理性,在他们的推动下,多元文化的含义开始扩大化。

  20 世纪末,不少美国学者先后提出了比文化多元论更具丰富思想内涵的多元文化主义。1996 年,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出版的专着《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认为:未来不会出现一种普世皆准的文化,人类仍然生活在一个不同文化并存的世界,多元文化的存在是无可否认也无须否认的事实。但是他也不是真正主张不同文明的对话和共存的,认为多元文化主义适用于世界文化关系,而对西方特别是美国内部只适用一元文化主义。而英国沃特森也在《多元文化主义》中,对多元文化主义和教育改革、公共政策、文化多样性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等有何联系的问题上试图做出清晰的阐述,认为多元文化是一种文化观和历史观。

  在 20 世纪下半叶,多元文化教育的社会化趋势来势汹涌,经过多年来对多元文化的关注,它与教育之间关系在国外已经被人们逐渐接受,对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在西方也日益兴盛起来,许多教育界的研究者引起了注意,已经把它作为一些国际会议的主题,同时还引起了整个社会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关注,众多不同的学科专家也开始涉猎这个研究领域。

  在实践中,西方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家的学者也有从不同的角度论证多元文化,如 P·K·博克着的《多元文化与社会进步》,欧文·拉兹洛编辑的《多种文化的星球》等着作。虽然西方关于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但是并没有把多元文化作为一个背景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源头来自古希腊,西方国家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一般不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名称,而是多倾向于采用间接的、多渠道的、广泛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把西方的价值观渗透进去,塑造具有资产阶级理想信念的公民。学校特别注重潜在的影响方式,有隐蔽课程的说法。现代西方较流行的三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是:强制型方法、诱导型方法和暗示艺术型方法。

  美国这个当今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其高等学校里不但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而且效果也是很明显的,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地方。美国在指定教学计划的选择性原则中除了必修课外,还有大量社会政治方面的专题课,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公民教育和价值观的教育,把教育看作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最终手段。在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上,崇尚隐性的、渗透式的教育思想。主要通过灌输与环境教育相结合;自我教育和指导教育相结合;咨询机构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西欧资本主义国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注重公民美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比如在德国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很少单设世俗的道德课,而是通过宗教学校及各个学科,特别是人文和社会学科的教学活动来进行一种政治养成教育;英国在 20 世纪 60 年代起相继在一些大学成立了专门性的道德教育机构,采取道德教育与学生指导、校园美化、各科教学及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政治教育;法国的学校特别重视“公民道德课”,积极地向学生传授自由资本主义的政治道德观念,努力培养他们进入资本主义的行列,以 1974 年创立的巴黎理工学校为例主要就是通过从招生、校址及食宿方面进行渗透式的教育。

  日本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熏陶与训练的教育方法,通过整洁美丽的校园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归属感、自豪感、荣誉感;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社会认同感和参与感。特别强调培养集体精神,在各种相关的活动中,以“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发展,这是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又一特色。日本高校鼓励学生到一些公司、商社去干临时工。

  新加坡在 20 世纪 60 年代独立之初,在教育立国的口号下,把学校的德育教育作为目标放在了首要位置。它良好的社会风气被誉为“新加坡模式”.新加坡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特点结合实际提倡多层次的教育目标及多元统一的教育内容。在方法上注意做到四个结合,即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正面说服教育与严明法制相结合;无形教育与有形教育相结合;大道理与小道理相结合。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和深入性。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作为一种学术文化在 20 世纪 80 年代传入中国,国内对多元文化的研究也是日趋升温。鲁洁教授在《当代德育基本理论探讨》中指出“当今社会仍然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这种多元并存不仅是现存的实然,更是文化生存与发展之应然。”[2](P185)同时关于多元文化的专着也有很多,如陈致远教授的《多元文化的现代美国》、张爱民博士的《美国多元文化主义起源研究》都是介绍西方多元文化的发展,它从宏观及整体上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美国多元文化的由来、发展,使人们对多元文化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还有不少着作、文章和论文也是针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如郑金洲教授的《多元文化教育》、王鉴教授的《多元文化教育的世纪争论》、张华的《多元文化与教育》;论文有赵海涛的《“多元文化教育”探讨》、谢兰容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多元文化教育》、高向斌的《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初探》、李晓瑜的《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四种误解及其分析》等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理论基础及在西方产生和发展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对我国教育的启示等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在我国,思想政治工作古已有之,经验和理论极为丰富。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涌现出大量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和流派。其中,以儒家的思想政治理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特别是孔子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虽然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但是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合理因素和教育睿智,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是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设立起步的,1984 年,高等学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迄今已形成了完整的培养体系,为社会培养出了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人才。由王玄武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的拓荒之作”,随后一大批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着作和论文也逐渐丰富起来,一是我们党形成了大量的经典着作,特别是 2005 年 1 月中共中央召开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会议及 2015 年 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都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和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依据和权威的资料;二是有大批着作和论文也都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作了深刻的研究。

  北京大学的祖嘉合教授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回眸与展望》中认为,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逐步由故事型、事例型、经验型向理论型、研究型、学科型转变,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得到拓展和深化。[3](P3-7)着名的思想政治教育专家郑永廷教授在《论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的紧密结合》中认为,珍贵的历史优良传统是可以作用于、服务于新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的,但是当传统方法不适应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时,说明教育方法需要改进或创新了。只有将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紧密结合,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才能实现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4] (P34-38)武汉大学的骆郁廷教授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德育的基本经验》一文中指出,高校德育在新中国成立 60 多年来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在继承中发展,在改革中创新,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5] (P18-23)扬州大学的徐建洪、王鲁宁老师在《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中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传统教育方法与科技发展不断扩大的差距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必须要本着政治教育与成才教育、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主导教育与自我教育、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6] (P43-45)井冈山学院的孙昌勇老师在《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中认为,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在新形势下已经存在着缺陷,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重视分层多样、坚持民主对话、提倡隐性教育、实现活动体验。

  [7] (P69-70)杭州商学院的任皓在《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载体》一文中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情理并用,全方位、多渠道地开展工作,努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3)多元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我国学者对多元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方面进行了研究。如华南师范大学王学风教授在《论多元文化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中提出多元文化环境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把“双刃剑”,通过树立开放与民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增强对话消除抵抗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来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9] (P77-80)丁贞权、丁忠甫老师在《略论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文中提出在目标上认同多元文化;在内容上立足文化传承与创新;在过程中注重深层思想挖掘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10] (P24-26)湛江师范学院的梁晋、陈碧琼老师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和对策》中指出,多元文化使大学生的智力和视野得到极大地延拓,特别是对思想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大大地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在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空间的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11] (P76-79)淮海工学院的杨雪英、朱凌云老师在《论文化的多元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认为,不同文化、价值观的碰撞、交错和整合,必然使意识形态领域形成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矛盾。同时多元的价值观使大学生们失去了一个明确的文化权威和价值评判标准,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的意识得到强化,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和主导性被削弱。

  [12] (P68-71)纵观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虽然已经有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但我认为还不够深入、全面,特别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方面还很缺乏,因此本人力图在前人已经研究过的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在前人没有研究的方面,努力实现创新。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本文针对以上研究方面的不足,切合本人的专业方向,在导师指导下选定“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作为学位论文题目,并在借鉴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了各学科的相关知识来论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问题,运用集文献、比较与实践于一体的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本文依据当代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具有的思想新变化,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现实问题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效性为目标,进行全方位的阐述,在理念、载体、途径等方面进行创新,以求探究出符合党和国家发展要求、针对性、实效性更佳、易操作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希望本文提出的方法建议,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法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