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法学硕士论文 >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要素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6-29 共8814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4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要素分析

  4.1 社会综合因素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

  4.1.1 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方面文明都在不断地进步中,然而物质文明总是比精神文明先一步得以改进,因此我国在精神生活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经常会遇到不道德的行为,贪婪、拜金、自私、势利等等现象盛行,社会风气不正,贪污腐败、唯利是图,虽然在不断的改进,但是有待改进之处仍然不胜枚举。不良的社会精神影响下,人们对职业的评价与认识必然会有所偏颇。在传统观念和现如今社会风气的双重影响下,在择业就业的过程中对职业的功利性认识也越来越严重,总是在就业过程中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渴望从中谋取自己最大的利益,忘却了生活在这个世上苦读了多年书的智慧的运用。与大部分人一样,大学生也难免落俗,受社会趋势影响,渴望一夜暴富、一举成名,形成了畸形的价值取向。有些同学还守旧的认为自己是上过大学的,与别人不一样,理应受到更好的待遇,殊不知现在的大学生早已普及,他们却还沉迷在眼前可能会为自己带来一点经济上的利益上的争执而忘却了自身的发展。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还坚信“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认为只有当官才能越走越远,这也导致了现在大批人参加公务员考试。这也间接的反映了现在很多人都没有属于自己的就业目标,没有远大的理想,以至于盲目从众的跟风现象严重,影响以后的发展。总之,本就是属于这个社会的新生儿的大学生很容易会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动摇自身原本的精神基础,为未来无论是大学生个人还是社会的整体发展都打下了不好的基础。

  4.1.2 社会就业援助体系不够健全

  由于我国现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关于就业心理指导机构还不健全,因此不能全面的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进行指导帮助,也就是说我国现阶段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教育工作还很薄弱。首先,就目前来看,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工作还是全部交由学校执行,此举的好处就是可以在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前先做好准备工作,然而一旦大学生毕业就意味着这样的指导自然而然的宣告结束了,即便在校期间,学校以教育为主,就业指导只是一项任务,并不予以重视,敷衍了事,再加之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手里所有的就业资料不够充足,因此,指导能力有限,对于这样的现状,大学生对就业指导失去了希望,也无法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就业资源进而丧失自信心,在不够完善的就业指导系统下,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不占少数。另外,除了大学校园里提供的就业指导课程,社会上在地方上分布的仅有的少数几家就业指导机构也不尽心,并不重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工作,由于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再加上人口老龄化等多重原因,社会失业人士越来越多,为了管理帮扶政府已无暇顾及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教育。理论上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心理指导方面应该享受和下岗失业人员一样的待遇,然而由于我国现在的能力落实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就搁浅了对大学毕业生的关怀照顾,导致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坎坷又不知该如何面对,产生恐惧感,进而产生就业心理问题。最后,大学生实习体系不完善。现在各个高校在学生毕业之前都会让大学生到各个岗位上去实习作为素质拓展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并没有得到关注,只是一味的将大学生就业放在第一位,但是如果经过了毕业前实习的经历,不管是工作经验还是在社会上的生存方法都会得到锻炼,能够为日后的就业做好铺垫,就这样被忽视掉,导致很多学生没经实习直接从应试教育要求下的学习,啃课本一下跳跃到正式工作中,与此同时还要学着如何与人周旋,这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还是很困难的,所以很多大学生经受不住这样巨大的转变,无法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进而产生心理问题。

  4.1.3 用人单位的选才标准不够恰当

  目前,很多用人单位的选才标准不恰当,首先,虽然现在有很多有识之士懂得选择人才,但是仍有一些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还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由于和大学生接触时间短,企业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都认真了解,但是也不用心,只是遵照固有的硬标准,用英语、计算机、国家级大赛证书,党员、学生干部等划成了一个小圈,用这个小圈圈在内部的学生留下,外部的不要。这样的方式固然简单方便,但是不足之处显而易见,很多大学生整个大学期间都是在为了各种证书、等级证忙碌奔波,以便能够取悦于用人单位,却忘记了自己的本职--学好专业技能,而企业在考察时也难以通过那些硬性的标准考察到其专业能力以及真正学识,不但误了人才的选拔,还会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埋下不好的种子。其次,用人单位在招生时盲目的追求高学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一点如果能巧妙运用便能化解此问题,但是一些用人单位做不到,随着我国教育系统的改革,选择且能够继续进修的人越来越多,硕士博士也不再稀罕,而这些用人单位便将用人的标准不断提升,原本专科能做的工作要招本科生,原本本科生能做的工作又要招研究生,以此类推,受生活所迫,学生们不得不选择继续深造以谋取更好的工作,而国家也不得不继续改革扩招硕士、博士生,照这个趋势不断循环下去,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会越来越严峻。最后,现在很多用人单位都比较看重工作经验因此不喜欢招什么都不会的大学毕业生,一是额外花费时间培养浪费时间浪费资金,增加企业成本,二是,很多大学生不能安于现状,企业担心一旦大学生掌握了技能便去选择更好的栖身之所,而自己白白浪费了一个有工作经验者的培养。同时,当代大学生也是能够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的,因此有些大学生自觉能够达到用人单位选人标准,便会表现的十分骄傲,在面试时极力表现自己,尤其是有些学生在校期间的确很优秀,各种证书在手,当过学生干部也参加过实习,就以为自己胜券在握了,展露给别人的感觉就是张扬浮夸、不踏实,反而不会给企业留下好印象;再有就是还有同学觉得自己非常有能力,没有哪个岗位能配得上自己。

  4.1.4 性别歧视问题

  中国一直在宣扬男女平等,但是传统观念的残存以及社会责任的承担等导致现在就业过程中依然存在着重男轻女的现象。很多单位的招聘标准上严格标明不招女大学生,而还有一些用人单位虽然没有明确拒绝,但是在招聘过程中的表现却也是优先考虑男生,同样的自身条件,一男一女中选择,企业一般情况下都会选择男生,只有在没有合适的男生时才会退而求其次招收女生。在“影响就业最重要的因素”的调查中,有 18.2%的同学选择了性别比较重要的选项,而这些人当中大部分都是女生,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当代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问题还是相当严重的。

  4.2 高校教育体制的弊端

  4.2.1 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

  按照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来看,大学所设的专业课程以及招生应该是与社会发展各领域对人才的需求相一致,也就是说高校的专业结构应该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必要的调整。[35](P127)但是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需要,高校在扩招中并没有根据社会需求对专业课程设置有所改善,没能结合市场经济发展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整,而是在原有的基础结构框架中不断的增加人数,盲目的招生教学。高校应该关注社会现如今需求的人才形势,而不是一味的固步自封,很多像哲学、历史等文科专业的学生都在大量增长,但是社会需求度并没有达到那么多,也就造成了供过于求的现状,与此同时,一些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专业学校不予设置或是设置较少,教学资源不完善,师资力量不够强大,即便培养了社会所需人才,但综合能力也是不堪入目的,经常容易在紧张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这也给大学毕业生失业创造了条件。[36](P47)虽然随着发展在近些年,一些高校逐渐开始重视调整以满足社会需要,但是由于刚刚起步,还是存在诸多不足的。现如今高校的教育体制呈现了鲜明的偏颇特点,重视理论,知识,分化,专业,相对的却轻视更为重要的实践,能力,综合以及基础,学生只潜心学习自己的课程除此之外一无所知,知识面狭窄,社会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普遍缺乏。从调查中可知,部分同学感到实习机会不多、实习时间不充分,特别是人文学科的学生,实习的机会和时间更少。有些学校会为学生安排实习,可是学生自己又不重视,认为只是为了赚足学分顺利毕业的一个过场,而不能更多的为自己的就业着想。随着我国人才市场的不断完善与改进,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挑选人才眼光也越来越挑剔,在实习工作中看到的大学生表现就是眼高手低,实践动手能力差,很不看好,而这评价都是会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之所以如此,与学校的教育脱不了干系,学校现在设置的专业课程有很多枯燥乏味,老师站在讲台上只讲理论,不讲实际操作、分析案例,教材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学生所学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只是为了期末那些少的可怜的学分。[37](P8)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过于陈旧、呆板,缺乏一定的实践性,这点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所学专业与就业关系”的调查中,22.8%的同学坚持毕业就业要与所学专业对口;41.1%的学生不要求一定对口,但是要有关系;17.7%的同学认为找什么样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没有任何关系;而另有 18.4%的同学认为找工作需要找与自己兴趣爱好相一致的,专业无所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概会有 1/5 的学生思想仍属僵化,按照传统观念觉得就业一定要与所学专业对口,但这些学生在学校所学很难在实际工作中用到,或者说他们所学的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但自己却又抱着一定要找到专业对口,能够发挥自己所学知识的工作,择业范围大大缩小,提高了就业难度。同时,由于专业课程的设置与现实工作需求脱节过于严重,一些觉得工作与所学专业没有任何关系的同学便会荒废学业,在校期间不认真学习专业知识。

  4.2.2 高校就业指导出现偏差

  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都会引发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虽然现在我们看到的具有就业心理问题的大学生都是个体形式的,并不是所有,但是即便是个体,却依然是学校就业指导理念出现偏差的产物,而且就业指导理念的偏差,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尤其是在当今社会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又被与高校紧密连起来,高校除了进行文化实践教育,现在还要包管大学生就业率,该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政绩,这也在侧面让高校老师产生这样一个误解,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们只要能提升学生就业率即可,于是,非但没有达到预期的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效果,反而助长了老师们帮助学生四处托关系、走后门,以增加学生整体就业率,而学生也就自然而然的以为现今就业如非托关系走后门便是不行的,反而助长了不正的就业风气,学生心理因此扭曲,更容易产生就业心理问题。

  4.2.3 就业心理教育流于形式

  目前国内在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方面已经开始大量投入精力,开始采取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指导,并在各高校确立了就业指导部门,在高等教育的同时进行就业辅导,然而在初级阶段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第一,高校还是没能认清自己在大学生的人生中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虽然国家规定各个高校的就业指导部分都要独立与学校存在,但是有些学校为了便于管理,统一安排,还是将就业指导部门归辖在学生工作处的统一管理下,在具体的工作中都是要服从学校的管理,以学校任务为主,而学校仍然将提高就业率为己任,在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同时不能够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的心理感受,虽然目的一样,可是过程不同效果自然也不同,这些高校如此做法会遭致学生反感,或许会适得其反。

  第二,很多学校为了应付国家要求,就业指导课程只在大四毕业生中开设,临时抱佛脚,希望提升就业率,但是一个正确的就业方向和端正的就业心态是要在长期的学习中形成的,真正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该从大一刚入学就开设,每年都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如果只抓毕业班,或许真的会有一小部分帮助,但是不能够使学生从心理上有所改善,一旦遇到问题,心理状态仍然不佳。第三,就业指导方式单一片面。大学就业指导课程主要以课堂教学,反复讲习理论为主,缺少实践经验,而且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适合方式,不亲自尝试体验 ,只是一味的按照学校教的一致的方式进行学习,等到毕业就业那天还是不能够适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学校可以增加一些实习实践活动或者举办一些类似模拟招聘的活动,不但每个学生得以尝试,还可以事半功倍。[41](P38)在本次调查数据中显示,大概有 70%的学生认识到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并认为有用,而剩下近 30%的学生则反映所在学校的就业指导课没有什么用,导致就业过程中遇到很多心理问题难以排遣,这不得不引起重视。

  4.2.4 就业个性化指导不到位

  当代当学生大部分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因此每个人的个性发展都有很大不同,当今社会是个注重个性发展的社会,大学生就业个性化指导便尤为重要。所谓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就是指高校在宏观的以帮助全体大学生就业指导为基础的前提条件下,针对大学生的个人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帮助指导,有助于独立人格的进一步完善,响应以人为本的号召,让大学生在保证自己个性发展的前提下顺利就业。这就需要对每一个学生都细心了解给予关怀,从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兴趣爱好等方面综合在一起建立一套适合该学生自己的就业指导方案。通过这样的方法给学生充分的自我发展空间,自行去了解职业、认识社会、自我定位。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多元化人才以便融入这个同样多元化的市场。但是由于我国就业指导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再加上各大高校从自身利益出发,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主要以功利性维持,因此非但个性化指导,就连整体的宏观指导距离我国既定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4.3 家庭因素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

  4.3.1 家庭对当代大学生过于溺爱与保护

  大学生个性发展,脾气秉性也跟家庭教育密不可分,父母对孩子从小的教育影响孩子一生,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不能不联系到家长对孩子的溺爱。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百姓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为人父母自然希望能给孩子最好的生活,所以对孩子有求必应,习惯了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问题直接放弃自己思考而是寻求父母的帮助,在就业这样一个大的问题上,大学生仍然摆脱不了求助父母的思想,导致大学生始终无法真正心里成熟。如今有很多大学生在就业面试时经常表现的非常自傲,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这是因为平日里在家被父母亲人骄纵惯了,即便是走上社会也不愿放下自己是太阳的架子,但是社会上没有人会像家人一样处处迁就你,处处为你好了,任谁也不会忍受这样的人,即便出现问题也不在自己身上找差错,由此便形成了心理问题。

  最后,还有一些家庭条件优越,生活舒适的富家子弟,在面对求职时仍不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稍有不顺心就难以承受,也和家庭的溺爱有关,从小父母有些太过度的保护了,而突然间失去了保护伞,以至于这些大学生无法很快的适应社会中的生活。

  4.3.2 家庭对当代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1在社会背景的驱使下,很多学生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背负着这样的期望度过了学生时代,在面对就业这样一个人生大坎时,很多学生都担心找不到合适的父母满意的工作让父母失望,无形之中,心里的压力就大了很多。

  有些父母虚荣心强却眼光短,希望自己的孩子找到的工作说出去大家都知道,听起来自己面上有光,却不问孩子自己究竟喜欢什么,自己想往那个方向发展,更不用说在孩子遇到困难时能够及时提供正确的辅导。有些家长不能正确的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及自家孩子能力,对孩子定的期望值过高;还有些家长自己年轻时没能达成的愿望寄希望于孩子,希望孩子能帮自己达成愿望,可是从来没想过自己这样做这样想是有多自私;甚至还有些家长一直持有不正确的观念,希望通过孩子考上大学找到好工作以改善家庭的环境。

  对于大学生眼中的就业压力的来源调查也恰恰证明了以上说法,54.3%的学生认为是未来的生活保障,18%的学生认为是家庭的期望,16.9%的学生认为是同学朋友间的对比,10.8%的学生认为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由此可见,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也是构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4.3.3 家庭社会背景构成的影响

  显然,家庭背景也会对大学生就业造成很大影响。首先最根本的就是家庭经济实力。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大学生父母的工作和收入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不可小觑,对于富家子弟,就业时或许通过花点钱走点关系就能够轻松做上自己想做的工作,可是与此同时,平民家的子女还自己在风雨中奔波,这明显是不公平的,但又没有办法改变。

  另外父母的文化程度也相当重要,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看待学习就业的角度也会随之不同,接受高等文化教育的父母会更注重孩子的精神教育,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与关注,研究表明,这样的确有助于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心理。而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同样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父母对孩子都有一套自己的教育方式,但是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权威型、温和型、专制型和放任型。权威型的父母对孩子的教养非常严苛,让孩子在尊重敬仰父母的前提下学会尊重他人,在孩子看来,父母对待自己可能会比较冷漠,但是稍稍长大一些才发现这背后是浓浓的爱;温和型的父母是那种愿意与孩子交朋友,从来不打骂孩子,孩子犯错误了循循善诱,慢慢引导,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遇到问题共同商讨结果;专制型父母则比较严厉,孩子必须按照父母规定的路线去走,在面对重要的抉择时都由父母代理;而放任型则是由于不同的原因,对孩子的关心很少,放任孩子既有发展,没有引导也没有管教。

  我们不难看出,相比较后两者,权威型和温和型管教方式下的孩子在长大就业后一个极富社会责任感,成熟稳重,一个平易近人,懂得与人交善。因此家庭对孩子的教养对孩子今后的人生以及就业都有很大影响。

  4.4 当代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4.4.1 当代大学生抵抗挫折能力较差

  没有谁的成功是一帆风顺的,也没有谁的失败是走不过去的,人生路上总是会遇到一些艰难险阻的,但是需要我们有坚毅的臂膀去承受,用勇气克服层层阻碍最终一定会成功。当代的很多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一点困难就灰心丧气无法承受,又不会进行适当的自我调节,躲在失败的阴影里不愿意往外走,久而久之会形成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本次调查中,就有 8.7%的学生认为压力很大,没有勇气继续面对生活坚持下去,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在调查大学生对工作烦恼抱怨情况时,大部分人的反映都是会听到抱怨,只有 3.5%的同学认为身边没有人抱怨,可见当今社会压力的大山下,大部分同学都会有厌烦的情绪,而当代大学生心里并没有完全成熟,很容易受到身边消极情绪的影响,也开始从众。

  4.4.2 当代大学生综合认知能力不足

  当今大学生平均年龄在 18-22 岁,这个年龄段刚好是由青春期向青年期的过度阶段,而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帕瑞的观点,在这个阶段的青年思维里判断事物只有“对”“错”两种,而没有处于中间位置的“灰色区域”,单纯的将自己所学知识视为完全正确的准则,对自己、对社会、对工作的认知都有所匮乏并且缺乏经验,在真正进入工作角色之前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与工作之间的需求关系,针对自己在工作的选择上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不清楚自身能力,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否胜任此项工作,在接受工作之前只考虑报酬,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把兴趣爱好与个人能力混为一谈。类似的欠缺之处主要反映了大学生的心理还不够成熟并且综合认知能力还有所欠缺。上文中列举的关于当代大学生找到与自己期望值不符的工作时如何应对的调查表明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调整好心态,可是仍有 1/5 的学生坚持放弃,不能做到正确的认知判断,这就是大学生综合认知能力不足的后果。

  大学生在择业之前应该先正确的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知道自己擅长做什么又不擅长做什么,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性格特点,综合自己的兴趣、所学专业以及长处多种因素再来决定自己要做什么工作,向哪个方向发展,对自己进行一个合理的定位。但是很多大学生就业时就存在着不能够准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要么怀有一定的自卑心理,对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要么非常自负,自命不凡,认为自己各方面能力很强。

  4.4.3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存在偏差

  价值取向是人在不断积攒的人生阅历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对事物的认知、评价以及对其价值的一种定位态度。现在的大学生这一代是不被看好的一代人,原因不是世人的偏见这么简单,也有源自于这一代人本身及其家长的关系。从小被家长娇生惯养众星捧月般养大,是在我国进步后最先接触新生事物的一代,因此在成长到大学这一路以来面对的几次转折点已经足够为他们带来难以抗拒的压力,心理倾向已经有所偏颇,在面对就业时更需要学会转变将自己与社会结合,因此心理上的影响之大显而易见。我国现在是一个多元化国家,倡导多元文化并行,大学生作为国家的主要继承人,更应该率先接受新鲜文化知识与事物,在多重文化的冲击下,面对政治经济格局的巨大改观,大学生很容易被引导上一条倾斜的价值取向路线,会受到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的影响,以个人为中心,以自己为最高价值所在,贪图富贵享乐,在就业时一味追求工作环境好,轻松,薪酬高,福利好,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工作。特别是“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更大,导致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很不稳定。

  从我们的问卷调查中也能看出,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偏颇很有可能导致许多不良的心理问题。在我们的调查中,48.9%的学生存在焦虑心理,32.1%的学生出现过自卑心理,20.7%的学生出现过不满心理,19.8%的学生有从众心理,16.9%的学生存在悲观心理,10.7%的学生存在攀比心理,6.4%的学生存在自负心理,6.2%的学生存在功利心理,5.5%的学生出现过嫉妒心理,3.8%的学生存在虚荣心理,3.6%的学生存在啃老心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上种种就业心理问题不容忽视,社会、家庭、学校都应给予高度重视,确保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
返回:法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