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法学硕士论文 >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调查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6-29 共5097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3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调查

  3.1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实证

  3.1.1 调查的目的与方法

  我国现在对大学生就业新问题的研究还仅限于参考过去国外的研究资料,在原有理论基础上进行深入拓宽,却没有通过分发自制调查问卷,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这样得出的理论结论往往不够全面具体。本研究采用了自编调查问卷抽样分发的方式,在辽宁省内的部分高校抽取部分大四毕业生对其进行就业心理方面的问卷调查,有助于了解在当前就业形式下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并据此提出一些有助于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意见。

  发放问卷的过程采取全面覆盖性的随机抽样方式,在辽宁省内随机选取几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然后在各校学生工作处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按照学校名单随机抽取不同专业的学生将问卷下发,填好之后一并收回。

  3.1.2 调查对象

  我们抽取的调查对象是辽宁大学、东北大学、沈阳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医学院、沈阳理工大学六所学校的 550 名 2014 届本科毕业生,这些人里覆盖的专业有中文、电子信息工程、法律、新闻、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化学、软件设计、土木工程等共计40 多个专业。550 人里男生 296 人,女生 205 人,而理工科学生占 58.7%,文科学生占41.3%.选取的调查对象基本能够覆盖和代表在辽宁省多所大学就读的多数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就业心理。

  3.2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调查结果分析

  3.2.1 自卑自傲引起的逃避挑剔就业

  自卑恐惧心理是指一些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缺乏对自己正确的认知,对自己的能力和行为不敢加以肯定,在就业中没有足够的自信心和勇气面对就业的心理状态。这些大学生对就业感到恐慌和惧怕,内心自卑感加重,导致其在用人单位面前不能很好地表现出真实的自我能力和水平。调查显示,仍有 64.85%的大学生在求职中抱着“消极退缩”和“无法面对”的心理现象;在“个人就业竞争力”选项上,认为自己“很好”的仅占 17.17%.这些数据表明,部分大学生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时,由于对自我认知存在偏差,使其在求职择业时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慌和惧怕,他们不能客观评价自身优势与劣势,一旦遭遇挫折与困难,就对个人的能力进行全盘否定,自信心大大减弱,甚至有的大学生无法正常面对就业,内心自卑感加重,往往会使大学生错失良好的就业机会。[30](P94)但也有些大学生就业心理完全相反,不是自卑恐惧,而自负自傲。自负自傲心理则专指一些大学生对自身优秀条件过于乐观,同样对自己缺乏正确客观的认知,对自己的工作能力过于高估,对就业中存在的苦难和波折估计不足,因而盲目乐观,无法客观准确评估未来求职过程中将遇到的困难,虽然敢打敢拼这点是值得鼓励的,但也常常因为过于乐观,准备不足,错失许多机遇。在大学生就业期望值的调查中,当找到的工作远远低于自己的期望值时,32.7%的学生会选择调整自己的心态,完全接受现在的职业力求在将来表现得更好;45.6%的学生会暂时接受现在的工作,寄希望于将来有一天以之为跳板,转换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中去;20.1%的学生则会选择直接放弃当前的工作;而另外还有 1.6%的学生对此不知道该作何选择。由以上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大部分学生在面对现有工作不能达到期望值时都是能够调整好自己心态,以积极健康的心理去迎接的,但是仍有 1/5 的学生无法正确面对当今就业形势做出合理的选择,大部分原因来自于这些大学生没有社会经验又自视甚高。

  综上所述,一些当代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由于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会表现在行为状态上,面试过程中担惊受怕,遇到困难消极面对,依靠学校的招聘会提供的信息将就的做选择,甚至还有部分学生以考研做挡箭牌。本次问卷调查中,就发现被调查对象毕业后马上找工作的还不到一半,除却选择出国或自主创业的10%,还有 43%的人会选择继续深造,我们不排除那些真的在学术研究上有一定抱负的同学,但是如此大的数字能说明的恐怕不止是学术研究这么简单,可见,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继续深造是逃避就业压力的一个很好的借口。但是,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改善,研究生招生也越来越多,未来将面临的就业压力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另外还有学生临近毕业却什么都不做,不为自己的工作方向做打算、不收集企业资料也不和同学交流就业面试经验技巧,要么就是对招聘工作非常挑剔,不是觉得单位提供的薪金较低,就是觉得工作环境不好,专业不对口,地方太远等。其实这种种表现并不是说明这些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是真的不在乎,而是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压力无法喘息,给自己的一个一叶障目的戏法而已,是自己与残酷的现实隔离开来,生活在自己营造的小世界中。

  3.2.2 焦虑抑郁引发的恐惧抵触就业

  焦虑,是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当代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这种情绪,本次问卷调查所反映的情况也是如此,而构成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焦虑的原因又有很多:超过半数的接受调查者都很在意是否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自己喜欢的工作;在面试中极力遮掩的缺陷担心被面试官发现而遭到失败;女生担心由于性别原因被自己喜欢的用人单位拒绝等。总之,之所以会产生焦虑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恐惧于当今的严峻就业形势,在我们的调查中,36.8%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52.3%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但是机会很多;5%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很好,就业容易;5.9%的学生认为当前就业形势正常。从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清楚的认识到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而又有很多同学也能够选择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但也有部分同学会因承受相当大的就业压力而觉苦恼,经统计在问卷中就业压力相关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当今就业压力很大,在这之中觉得自己能克服的和无法坚持的各占一半,由此看来,面对沉重的就业压力无法继续坚持下去的同学不占少数,他们亟需就业心理的相关指导,否则累积在心里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时间久了,便会酿成不良后果,产生更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影响到今后的发展和正常生活。近年来,新闻媒体频繁播报大学毕业生不堪生活就业重压自杀身亡,那么作为大学毕业生这样一个群体,大家又是如何看待大学生因就业失败而选择自杀这一现象的呢?参与问卷调查的同学中,有 32.5%的认为可惜,觉得不应该如此做;38.4%的同学非常不理解,觉得再大的压力也不至选择死亡;24.8%的同学表示是可以理解的;而另有 4.3%的同学表示说不定自己会成为下一个。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作为局外人,很多人都会批评自杀大学生抗压能力差、不负责任,可是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们都是当局者的身份,在亲身经历了相似的就业压力后做出的选择更为真实的表现了大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状态,可见已经有一小部分大学生被残酷的社会现实打败了,即将会选择消极的处理方式,因此心理教育至关重要,学校、家人都应该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情绪,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制止。

  毫无疑问,择业对大多数大学毕业生而言都是其人生中的一次大考,甚至有可能是一次较大的挫折,在面对激烈的求职市场竞争时,很多大学生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会产生孤单无助、不知所措、迷茫恐惧等情绪,甚至会因此产生严重的抑郁心理,害怕毕业,恐惧择业,不愿毕业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很多大学生在没有正式面对求职时对自己自视过高,对工作的期望值过大,然而真正到就业时才发现曾经的理想全部幻灭,在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落差,有些大学生没有经过开导,便因此忧郁,茶饭不思,神经紧绷,影响到日常生活,更有甚者会因此得抑郁症,使大学生彻底失去面对竞争挑战,继续就业的勇气。

  3.2.3 羡慕妒忌导致的盲目攀比就业

  有些大学生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身特长,总是不断的拿别人的长处来和自己的短处进行比较,因此自己为自己带来自卑、恐慌等心理,更有偏颇者甚至会通过一些不正当手段去诋毁、贬低对方来让自己的心理寻求平衡,这就是明显的嫉妒心理。看不得别人在某方面比自己强,不甘心落在后面,因此会对人口出恶言,遮掩自己心中的脆弱,这点在对本次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时得到证实。统计关于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嫉妒心理的调查,当身边的好友或者同学找到理想的工作后,5.8%的学生会替同学高兴;52.7%的学生在高兴的同时为自己担心;7.9%的学生会嫉妒,希望自己的工作会更好;33.6%的学生认为无所谓,与自己无关。

  当然存在嫉妒心理的大学毕业生在本次调查中所占比例较少,更多地还是羡慕心理所带来的盲目攀比就业的问题。攀比是一种盲从心理,而大学生大都比较年青,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不能正确的认清自身的特点,不懂得在就业过程中扬长避短。尤其是很多大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不能正视自身的专长,以找到能让自己尽大限度的发挥所长的合适工作,而总是盲目的和身边的同学比较,担心落后于大家,总是追求十全十美,向往大城市、条件好、工资高的就业岗位而不管自己是否适合,在眼高手低的同时就会错失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追悔莫及。

  本次调查现实,“大学生在求职时觉得自己的攀比心理”的选项上,选择“很强”和“较强”的占 60.13%.这些表明,有些大学生在寻求工作中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过高地评估个人能力与他人攀比高工资、高待遇的工作,这就导致个人所选择的职业面过窄,呈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成功率。

  3.2.4 依赖从众造成的“啃老”被动就业

  啃老族也叫“吃老族”或“傍老族”.他们并非找不到,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消往往不菲。“啃老族”指的是年龄都在 23-30 岁之间,并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通过此次调查发现,有些大学生虽然胸怀远大理想,渴望竞争,充满了对社会的想像与激情,但缺乏相应的实际能力,竞争的勇气和对社会的理性思考,不愿承担任何风险,一旦遭遇挫折,就很容易自卑,对自己的生活提不起兴趣,尤其是现如今网络技术发达,他们更多的是沉浸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躲在自己的房间里,面对方方的电脑在虚幻的世界中寻求安慰,而不敢打开房门面向外面现实的世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不单单是就业压力大那么简单,现在的时代背景下,造就了父母家长温室养花的抚养孩子方式,从小养尊处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房子塌了有高个子顶着,缺乏责任感,同时也缺乏生之为人的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就业过程中,社会环境复杂,就业形势紧逼,竞争对手强,恐惧心理滋长,缺乏自信,没有想法,即便父母不在身边却还是想着如何寻求他们的帮助。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在孩子面对就业的大潮时父母都还有一定的工作能力,从小娇生惯养的孩子习惯了在父母的羽翼下生存便会选择主动放弃就业,而即便有些大学生不想放弃,由于从小接受应试教育,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面对很多职业也是发现自己无法胜任的。其实现如今我国正在高速发展,就业岗位不可谓不多,大学生之所以失业在家,沦为“啃老族”不是因为他们找不到工作,而是因为他们在找工作时把一些脏活累活,赚钱少的活直接过滤掉了,但面对条件好的理想工作时他们有没有能力,在挑肥拣瘦之后,厌倦了自己谋生的艰辛,便又躲回父母的身边,一直在家“享受”.

  对于家人在大学生就业所起作用的调查中,8.8%的学生会完全依靠家人的安排就业;40.2%的大学生认为家人虽然不能帮助找到工作,但是长期的陪绑与鼓励非常有用;41.9%的学生则认为家人对于自己就业方面很少帮忙;另外还有 9.1%的学生认为家人在自己就业中毫无作用。在调查问卷统计的同时,我们也走访了部分大学生,有些人认为除了社会现状给了他们很大的就业压力,其实家人也在无形之中为他们施加了不小的压力,时刻不停的关心都会给大学生心理造成压力。另外还有些学生在就业时仍忘不了父母的温暖臂弯,自己没有决策能力,过分依赖的心理导致了他们的自卑甚至是“啃老”.

  特别是有 32.4%的大学生表示,如果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打算回家,或选择复习准备考研、出国留学,或等待新一轮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或打算考察市场,等待合适的机会,打算自主创业。总之,只要家里不是逼迫太紧的话,就再等等看,慢慢找,不找到合适的工作,绝不急于就业,可谓之“男怕入错行”.关于“大学生求职方式”的调查,相关选项结果统计表明,选择通过“社会关系”和“家庭”的占 57.33%“;在”大学生毕业的就业地域“选项上,选择”离家近的地方“和”朋友在的地方“的占 61.1%,选择”去异地“仅占 5.05%.这些数据表明,有些大学生在面对就业时,往往不具备独立处事的生活能力,多是希望选择离父母和朋友近的地方工作,或是希望依靠亲戚和朋友的推荐,或是等着家长通过人际关系把工作送到面前,这是一种对个人不负责任的啃老依赖心理的表现。啃老依赖心理不仅弱化了大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还会使其心理承受能力较低,更会使其在优胜劣汰的就业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
返回:法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