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法学硕士论文 >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2-01 共6193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3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客观原因

  3.1.1 社会原因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和社会宝贵的人才资源,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在大学生就业制度不断深化改革的今天,大部分毕业生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实现自身的价值,但是改革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大学生在就业途中仍然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使部分毕业生在就业时遇到阻碍,产生各种心理障碍。首先从社会原因入手,主要表现在:

  3.1.1.1 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经济上采取非均衡发展的战略。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出现了巨大的差距,虽然中西部地区在我国实施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是仍与我国东部地区有明显的差距,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特区是我国经济的对外门户和拉动力量,尤其在改革开放初期享有诸多的优惠政策,给东部经济的发展铺就了坚实的基础。

  诚然,东部沿海地区具备良好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职业发展空间广阔,吸引大批有志之士“孔雀东南飞”,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将东部沿海地区作为职业发展的首选目标,然而,在践行了 30 多年的改革开放政策后,东部地区人才需求已近饱和。东部沿海地区在吸引庞大数量毕业生前往的同时,也相应的提高了就业的成本和门槛,使就业矛盾和压力进一步加剧。

  大学毕业生走出校园,初涉社会,能找到一份完美的工作是他们的美好愿望,东部沿海地区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毕业生趋之若鹜,许多人不顾自身的实际盲目从众,在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时,极易产生就业心理问题。3.1.1.2 就业形势严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制度改革,几十年来经历了由计划分配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等几个改革发展阶段。毕业生的就业也从国家手里转交给市场,由市场来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除此之外,近十年来全国高校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招,无论是在办学规模上还是在招生数量上,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也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输送了大批的人才,但急剧增加的大学生毕业后都涌入了劳动力市场,形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据 2011 年 2 月召开的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公布的数据:2010 年的应届毕业生人数为 631 万,规模是本世纪初的 6 倍,2011 年高校毕业生人为 660 万人,“十二五”时期毕业生平均规模将达到近 700 万人[1].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人才市场仍存在不少困难,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一些国有企业处于经济体制转换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企业精简人员不断增多,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限,中央机构改革方案出台后,各级行政人员也不断精简分流,也使毕业生进入机关的机会减少。由此可见,事业单位接纳毕业生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另外毕业生结构性矛盾的突出性无形中也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也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了较大的冲击。

  应当指出,当前毕业生的严竣就业形势是就业体制过渡时期特殊阶段的矛盾冲突的集中体现。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在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共同努力下,这些困难和矛盾是完全可以克服的,大学生就业仍然有着广阔的天地。

  3.1.1.3 就业制度不够完善199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改革的目标是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2].这种就业制度一经推出就受到广大毕业生的欢迎,打破了原有的旧体制,而是以市场为基础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我国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仍在深化改革中,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就业市场不规范、市场配置手段粗放、信息资源封闭、户籍限制和就业不正之风等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因此,就业机制的不完善也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极大的心理误差,增大了其择业的心理顾虑和产生就业心理的风险,不利于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

  3.1.1.4 地方和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现象明显所谓“人才高消费”就是人才挤占效应的表象,是市场竞争和工作竞争的一种结果[1].在当今的就业市场上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在论文写作期间,笔者了解到一些招聘会中,许多用人单位的就业门槛有所提高,要求本科生和研究生阶段都就读于 211 高校,更甚者要求必须就读于 985 院校,某家日化企业招聘保洁员要求本科学历。笔者的一名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同学,在交谈中了解到其找工作的苦恼:“自己的各项表现和条件都很好,唯独本科阶段就读于一所普通高校,结果处处受排挤,本来想着靠考研究生来摘掉自己普通本科的帽子,但是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还是处处碰壁,非常苦恼”.

  从深层次来说,这种现象的出现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所导致的劳动力市场的各种弊病和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如果高校的招生规模仍毫无节制的扩大,不同层次的毕业生的劳动力回报之间的差距就会缩小,那么我们就可以预见,在就业竞争压力下,市场需求变化若不发生根本变化就会出现研究生的工作机会和岗位被博士生挤占,本科生的工作被研究生挤占,而专科生的工作被本科生挤占的现象。由于就业和工作压力的加大,部分毕业生就会出现心理失衡,从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3.1.1.5 不良社会风气的存在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上,不良社会风气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对毕业生性别、户口、学历和专业等方面的歧视。由于这些条件的限制,使许多毕业生失去与他人享有平等竞争的就业机会,如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信息中明确提出只招收男生,这就人为的增大了女大学生就业的难度。户籍歧视在公务员报考过程中表现的较明显,有些地方公务员考试明确标注“非本地户口不予接受”的字样。地域歧视在一线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招聘中时有发生,企业为了免去给外地员工解决户口问题的麻烦,只将拥有本地户口的研究生作为招聘对象,另外,就毕业生本身而言,虽然厌恶就业过程中的种种不公平现象,但仍对能帮助解决自身工作的各种关系和后门抱有希望,认为只有凭关系、走后门才能避免激烈的竞争,谋得一份好工作,从而更加助长了不正之风的蔓延,造成大学生不公平竞争的现象。

  不得不说,这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存在,使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对社会产生消极的认知,失去就业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动摇其价值观和择业观,渐渐淡化理想与信念的重要意义,更在心理上产生巨大冲击,影响他们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

  3.1.2 学校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和输送高质量人才的重要角色,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取得了显着成果,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做出重要贡献。极大的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但仍有相当数量的高校只追求招生规模的扩大,而忽视了市场的实际需求,有关学校的专业设置、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明显滞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3.1.2.1 学科设置与社会脱节高校培养人才是为了更大限度的满足社会需求,也就是说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应该紧贴市场需求在这一方面加大培养力度。而现实情况是相当数量的高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安排上与社会需求脱节,往往在适应市场需求的应变能力上还显得很滞后,可能十年前的热门专业如今已经饱和或需求量下降,而高校却没有根据时势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造成毕业生结构性过剩。这样就人为的增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另外,部分院校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脱离所学专业的实际,学生大学四年只在课堂上照本宣科而无任何实际锻炼的机会,缺乏动手操作的能力,这样也就降低了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几率。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大学生就业论文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
返回:法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