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法学硕士论文 >

高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究引言(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2-01 共6092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倡导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有”新人为目标,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调适对象进行探讨和研究。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大学生择业就业问题是涉及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更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要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就业心态是帮助顺利就业的关键所在,这是本课题提出的现实依据,在通过对现实情况的了解和参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产生因素,最后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积极的就业心态提出有效对策。

  1.3.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两种研究方法:一是文献法。通过大量的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专着、论文和当前国家下发的法令、政策,结合所在地区周围院校的实际情况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运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来总结当前就业现状的基本情况,为本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二是问卷调查法。通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调查问卷”得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论文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第一手资料,结合现实状况,力求做到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准确分析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心态中突显出来的新问题并提出新对策和新思路。

  1.4 理论依据

  1.4.1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价值观理论

  所谓价值观念,就是人们关于生活中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等问题的思想观念,它是人们对价值的反应和对价值的主观态度。人们的实践活动是满足物质和精神需要的价值活动。通过反复进行的价值活动,人们必然形成对各种事物的利害、好坏、善恶、美丑、是非等的观念,这就是价值观念。在各种价值观念中,最根本、最稳定、最深层和核心的东西就是价值观。它是人们对周围世界的价值反映、判断,并形成稳定的、根本的观点和态度。

  价值观是人和社会精神文化系统中深层的、相对稳定而起主导作用的成分、是人的精神心理活动的中枢系统。价值观不但个人有,集体、阶级、民族、国家和社会更要有。对于个人来说,他的价值观则是他的人生和事业中最重要的精神追求、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它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也尤为重要,首先是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与行为和行动相联系的,它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指导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其次是动力作用,价值观作为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主体的需要,理想联系在一起,因此它不仅是行为的导向还是人生进行实践活动的一种自觉的驱动力。第三是激励作用,价值观表示的是价值主体的情感、愿望和追求。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目标和追求,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有健康的追求,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强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人的价值观理论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支撑,使大学生在求职就业中能正确的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和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进而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自我,找到自己适合的职业方向,有利于减少职业选择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更有利于培养和造就自己健康的心理,避免承受不必要的心理挫折。

  1.4.2 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理论

  认知行为疗法是以美国心理学家贝克于 1976 年建立的认知治疗技术为基础,由认知理论和行为治疗相互吸纳、相互补充形成的系统心理治疗方法。认知理论认为,认知过程是由情绪与行为共同决定的,人们可以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来改变人的观念,进而来纠正其情绪和行为。行为疗法认为行为是通过学习而得来的,因此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的操作方法来消退、抑制、改变和替代原来的不良行为。认知行为治疗方法是两者的结合,它认为认知过程决定着行为的产生,同时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影响认知的改变。认知和行为相互作用的关系在一些人身上常表现出一种恶性循环,即错误的认知观念会导致不适应的情绪和行为,而这些情绪和行为也反过来影响认知过程,给原来的认知观念提供证据,使之更加巩固和隐蔽,使问题越来越严重。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就是要通过矫正技术改变患者不合理的认知观念,并时刻把认知矫正与行为矫正联系起来,努力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取代原来存在的恶性循环,从而使原来不良症状减轻、消失。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需要心理学的理论依据作为支撑,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客观的评价了人在遇到挫折和心理问题时所作出的情绪反应并能够对错误的认知所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调适,这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处理就业带来的不良心理和悲观情绪具有重要的导向和调节作用,对于树立正确的就业认知和调整就业心态发挥着重要作用。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将宏观、微观因素进行整合,分别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个方面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本文从就业现状、就业认知、就业心理和就业的价值取向等几个方面提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内容不仅包括心理学的内容,还包括社会学、政治学和伦理学的内容、专业性比较强,理论意义较大。

  1.5.2 现实意义

  从 90 年代末期实行的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形势就日益严峻。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家庭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毕业生自身在面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出现了不能及时转变就业观念、心理素质有待提高、就业心理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大学生群体是价值观初步形成、心理趋向成熟的特殊群体,多重价值观、多重人格思维特质极易使他们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时产生心理问题。因此,给在处于新的历史阶段的大学生正确的择业指导、帮助他们看清就业形势、改变原有的传统的就业观念、理顺择业时所产生的不良心理、帮助毕业生拥有健康的就业心态、尽快实现就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的心态和价值取向进行调查分析,可以从中发现大学生在面对就业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特点,及时掌握其相关信息,有针对性的对毕业生提出就业指导意见和健康心理教育。引导其作出积极的心理调适。解决好这一问题,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还能增强社会稳定指数,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6 本课题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任何学科、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学科和知识结构之间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联系和相互交叉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的成长及发展的一般规律,只有正确合理的运用这些基本理论,才能发挥其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教育作用。大学生面对就业问题产生的就业心理问题需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寻求解决之法。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联系起来,通过合理的思想教育帮助大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

  1.7 创新点

  本文在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时代特点,综合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并结合自身体会探讨了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此外,本文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及就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调查选择了内蒙古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四所大学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 400 份,回收 382 份,其中有效问卷 378 份,有效回收率为 94.5%,力求获得第一手资料,更加贴近社会现实,使论文的研究更为真实可靠。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
返回:法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