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法学硕士论文 >

“中国梦”视阈下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实审视(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2-12 共6392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4. 追求生活理想但个人化务实化倾向明显

  人总是面对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三重关系,大学生理想信念中的政治诉求、道德诉求和职业追求体现的都是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大学生的生活理想信念体现的则是人与自身的关系。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理想是明确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但同时在大学生的生活理想中也存在着明显地个人化和务实化的倾向。如在大学生对自身理想范围一题的回答中,选择“个人修养和能力的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个人舒适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分别高达 75.21%、60.42%和 50.21%,而选择“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仅占 26.25%.在对“激励您不断追求自己梦想的动力是什么”一体的回答中,61.67%的大学生选择了“实现自我价值”,41.46%的大学生选择了“回报家庭,光宗耀祖”,35.63%的大学生选择了“追求舒适的物质生活”,34.79%的大学生选择了“回报社会,为国家建设贡献”,19.58%的大学生选择了“他人的激励”.由此可见,大多数大学生都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理想信念是个人成长成才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对个人发展有着重要的引领与激励价值,但在看待问题处理问题时却惯于从个人的角度出发,较少地关注到理想信念对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意义。这就导致大学生在理想信念的选择上趋于低层次化、个人化,倾向于工具性而非价值性。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代社会中的部分人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开始漠视崇高的精神理想,放弃美好的精神追求,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等远大理想都是虚幻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只有满足人自身需求的欲望才是人们现实生活的理想,从而专注于对“名、权、利”的追逐。这种世俗的追求在无形中也对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使得他们的理想信念趋于务实化甚至功利化。这些客观存在的负面因素都是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中国梦”视阈下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上述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及其表现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同时在调查分析中也揭示了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还存在着一些比较深刻的内在性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遍性。但任何问题的存在都有其产生的原因,结合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本节对其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1. 西方价值观念的隐形渗透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从国际背景看,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正日趋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格调。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等国际共产主义的走向给世界各地的社会主义国家以激烈冲击,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倾向不断抬头,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渗透演变变本加厉。另外,恐怖主义对国际社会的威胁也呈不断升级之势。在这种复杂的国际背景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一些国人的心中发生动摇。大学生处于理想信念形成的关键阶段,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及价值观念的隐性渗透无形中对其产生了巨大冲击,从而成为大学生出现信仰危机、理想淡漠、文化认同迷茫等一系列问题的主要诱导因素。

  2.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从国内形势看,改革开放以来,对非公有制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放宽限制及鼓励发展无形中也为其思想观念的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与完善过程中,当一种崭新的社会生产关系尚未确立完善之时,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便会出现信念上的真空。不断凸显的各种问题、各类交织涌现的矛盾,将会不断挑战并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攻坚时期,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多样化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必然会引起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巨大变化。

  3. 网络信息的不良冲击

  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也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冲击。网络信息技术促进了世界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无论是在地域空间上,还是在信息交流上,现在的高校都不再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大学生除了主渠道的学习方式外,业余时间的他们喜欢上网,喜欢从中快速广泛地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交友聊天、娱乐游戏。但网络是把双刃剑,在带来便利信息的同时,也难免良莠不分、泥沙俱下。很多低级趣味甚至反动的东西必然会侵蚀大学生的头脑。再加上难以管理、引导和控制等特点,使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及国内的一些社会思潮刚好利用互联网这一教育“漏洞”,利用大学生涉世未深、好奇心强、易于改变等特点,利用互联网极力传播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这势必会严重干扰大学生科学理想信念的形成。

  4. 大学生成长环境的多重作用

  首先,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大学生处于各种社会思想价值观念交流激荡的成长环境中。独特的社会成长环境赋予了他们一些现代性的思想品质和时代观念,如越来越鲜明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公平意识、效率意识等。但由于生活成长经历单纯和社会价值环境复杂的双向影响,不少大学生存在着认知与行为、价值目标与现实取向的背离等现象,在理想信念、人文素养、心理素质、公德意识、科学精神等方面还有待完善提高。

  其次,家庭结构的变化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存在很大影响。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重趋向增多,独生子女的优越感,过分关注自我,重索取轻奉献,重权利轻义务,意志力薄弱,心理承受力不强等特点,都影响到其自身的发展。一些家庭环境中存在的只重成绩不重品德、只看学习不问思想等教育方式也都影响到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而性格上的缺陷、人格上的不足都是孩子在未来人生发展上的巨大隐患,谈不上什么远大理想信念。这无形中都增加了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难度。

  再次,学校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在当前我国的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错位现象。例如在小学阶段,小学生被填鸭式灌输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而到了在中学时期,强调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现实社会理想教育,到了大学阶段,才发现在很多大学生身上存在着日常行为失范及社会公德缺乏,才开始对其进行个人现实理想和思想道德行为教育。这种教育安排不太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容易造成大学生理想信念上的知行分离和缺失。

  最后,大学生个人生活实践水平的限制。大学生的人生阅历相对简单,远离社会现实,很少触及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因此在面对现实与理想间的差距时,呈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趋向,而对于社会深层次的价值理念问题,常表现出缺乏理性思考和社会关怀,这都对其科学正确的理想信念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

  综上所述,本章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对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概析,在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对导致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为探讨解决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问题的教育对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法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