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教学论文 >

高校学生课余体育训练对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研究

来源: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作者:曾正家,张德利
发布于:2021-08-17 共5842字

  摘    要: 为了解课余体育训练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安徽省部分高校课余体育训练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课余体育训练对大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产生显着作用;通过综合分析,得出课余体育训练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交际能力、抗挫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竞争能力等均有着积极的影响.据此为促进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积极作用,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推进高校体育科学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     课余体育训练:大学生:实践能力;

  高校是培养我国各类优秀人才的摇篮和基地,高校大学生群体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高校承担着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输送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任,然而创新人才培养和实践能力提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1].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当前国家重要发展任务,作为大学生实践能力中所体现的“交际能力、抗挫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竞争能力”的提高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课余体育训练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对高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2].

  1 、研究对象

  选取安徽省10所普通高校的课余体育训练队学生为研究对象.考虑地理区位差异性及高校层次的多样性,选择10所高校分别为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理工大学、蚌埠医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财贸职业学院、皖西学院、安徽师范大学、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以及黄山学院.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研究

  通过检索和浏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安徽农业大学图书馆等数据库,以“课余训练”并含“大学生实践能力”为检索词,查找有关“课余体育训练的作用价值”“课余体育训练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等相关文献37篇,了解和收集有关课余体育训练与实践能力研究的文献资料.

1.png

  2.2、 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课余体育训练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影响的调查》,随机选取安徽省10所高校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学生,共计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6份,其中有效问卷458份,有效率为94.24%.运用EXCEL2017对回收的相关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2.3 、专家访谈

  在文献阅读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聘请相关专家对问卷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进行论证,并访谈高校部分课余体育训练的专家,就课余体育训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以及如何优化当前的课余体育训练等内容进行咨询和访谈.

  3 、安徽省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开展的基本情况

  近些年来,安徽省教育厅对学校体育活动与竞赛愈加重视,基本做到了“年年有比赛、月月有活动”,课余体育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第二课堂”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

  3.1、 学生课余体育训练的时间、次数

  训练时间和次数是提高学生体育技、战术素养的基本保证.通过调查发现,在训练时间方面,由于受其他课程的影响,学生每周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时间一般安排在下午放学、晚上和周末,另外,由于学习压力、生活琐事、运动伤痛等相关因素干扰,平时训练人都很难到齐,只有在周末人员才能基本到全.在训练次数方面,每周一般安排2-3次训练,每次2 h左右,在赛前集训时,一般每周安排4-5次.由此可见,安徽省高校课余体育训练时间和次数难以得到保障,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3.2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训练的动机

  良好的内部动机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关键,如表1所示,在参与动机方面,绝大多数(92.81%)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是基于兴趣爱好;其次分别提高运动技能、促进身体健康,占比分别为78.77%、62.23%;促进交际、结交朋友的动机心理也占近半,而占比人数最低的是为学校争荣誉,仅占42.44%,说明大多数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目的更多是出于个人的考虑,认为通过课余体育训练能够促进自身综合素质发展.

  表1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训练动机的调查表(N=458)

1·.png

  3.3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训练的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类社会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其成分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具有社会性、相对性、协调性、稳定性、间接性特征,并在社会环境中逐步形成.如何让大学生喜欢体育活动,这是高校体育老师必须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学生参与课余体育训练的态度方面,很喜欢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学生占比73.02%,持比较喜欢态度的占16.9%,而持一般或无所谓态度的学生分别仅占6.83%和3.23%.同时通过对各高校课余体育训练队的教练员调查表明,大部分队员在训练时的态度较好,训练过程中表现都比较积极.通过强化理论解释此现象,表现为课余体育训练增进了身体健康和心情愉悦,促进了正强化反应,从而加强了学生对运动的积极态度.

  3.4 、课余体育训练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学生身体素质不仅表现在体育运动方面,同时也潜在地影响着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一个人身体素质的好坏与遗传有关,但与后天体育锻炼的关系更为密切,通过正确的方法参与体育锻炼,可以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对学生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劳动提供良好的身体基础.如表3所示,在参加课余体育训练后,学生2019年度体测成绩优秀、良好率分别为10.07%、73.02%,远远高于教育部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中心公布的大学生体测平均成绩.

  表2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训练态度的调查表(N=458) 

  2.png

  表3 参与课余体育训练学生2019年体测成绩调查表(N=458)

3.png

  3.5、 课余体育训练对学生学业的影响

  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栋梁,学业的好坏对大学生未来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起着关键性作用.高校中学业好的大学生比比皆是,而学业好且实践能力强的大学生却相对短缺.在这一方面,参加课余体育训练队的学生表现比较突出,由表4可知:认为课余体育训练严重影响学生学业的占10.79%,比较影响占29.85%,一般影响占51.07%,由此说明学生参与课余体育训练对学业没有太大影响,这与高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训练队后所具有的吃苦耐劳精神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培养和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具有积极的影响,对于学生走出校门,走入社会具有很大的帮助[3].

  3.6 、课余体育训练对提升就业能力认知度

  当前,我国全民健身快速发展,国民健身意识逐步增强,企事业单位举办体育活动逐步增多,这对有运动特长的学生而言是很好的消息.当被问及课余体育训练是否能够提升就业能力时,被访学生也均持不同的意见.如表5所示,认为参与课余体育训练对提升就业能力有很大作用的学生数量占总数的47.48%,持有些作用观点的占45.68%,认为没作用的仅占6.83%.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同学认同参与课余体育训练对提升就业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表4 课余体育训练对学业影响的调查表(N=458)

4.png

  表5 学生参与课余训练对拓宽就业渠道的调查表(N=458)

5.png

  4、 课余体育训练对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核心素养分析

  体育锻炼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生功能变迁,进入新时代,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进与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重视课余体育训练对大学生实践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并在此方向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实践能力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身心素质、创新能力以及思想品德方面[4].

  4.1、 课余体育训练能显着提升大学生的身心素质

  以田径运动为例,青少年学生通过学练走(竞走)、跑(短跑与中长跑)、跳(跳高、跳远)、投(投铅球、投标枪),能够显着改善自己不良的身体形态,如斜肩、驼背等;能显着提高自己的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等素质;能有效改善自己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的生理机能.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大学生正常进行实践创新活动的必要条件.

  心理素质是个体应具备的稳定、积极的情感力量,坚强、恒久的意志力量,以及鲜明、独特的人格力量.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时常会遇到一些困难、挫折,面对困难和挫折,是退避三舍还是勇往直前,起决定作用的就是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实践活动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课余体育训练对学生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它能够通过多种多样的身体活动方式满足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能有效调节他们的情绪、磨炼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使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与个性品质,也增强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推动了心理的发展,增进自我意识的形成,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4.2、 课余体育训练能渐进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思想品德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的指导下,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5].思想品德是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间接表现.通过体育教育和体育竞赛可以让大学生对“善与恶”“荣与辱”“正义与非正义”“美与丑”有直观的评价、判断与感受,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如进行体育锻炼,培养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观看国际比赛,可以让大学生增强民族认同感与国家荣誉感;参与体育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及组织管理能力.

  4.3、 课余体育训练能促进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

  实践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根本要求[6].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以主体意识和能力发挥为前提,以个性的充分发展为关键,通过体育过程,会积极调动神经系统应激反应,形成快速的神经元冲动,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大学生通过体育能自觉地将学习的知识、情感、意志、行为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自己认知、观念和理想来调节行为,主观上表现为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深入实践,客观上促进本体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提升.

  5 、课余体育训练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

  5.1、 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身体素质一般是指人体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机能,身体素质是一个人体质强弱的外在表现,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保证一个人幸福生活和有效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近年来,由于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学生利用手机互联网等信息工具在不断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存在身体素质日益下滑的趋势[7].通过表1分析可知,学生参与高校课余训练,对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防止学生体质下滑有重要的积极影响;持续的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直接促进学生体质增强和健康心理的提升,对学生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劳动提供了坚实的身体基础,对学生成长成才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5.2 、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对大学生交际能力的影响

  交际能力即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涉及到文化、语言、心理等多种因素.通过表1可以看出,近半数的同学(49.28%)认为课余体育训练可以结交朋友.通常人们都说“以球交友”,由此进一步印证了运动是交友的一个重要渠道.学校组建校队通常是把来自不同学院的体育特长者、爱好者聚集在一起,让他们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互相指点、互相鼓励,让他们在快乐和痛苦中彼此交流感情[8].在竞技比赛中,无论表演赛还是对抗赛,赛前和赛后双方队员都握手示意;遇到“运动品质”比较好的运动员,都找其合影留念,互留电话、微信等.毕业后,又通过运动认识一帮新的体育爱好者,能够快速形成“运动共同体”.可见,课余体育训练对队员的交际能力提高是毋庸置疑的,另外,从表2也可以看出,同学们是非常热衷于课余体育训练的,能够积极而热情地投入到训练当中,其实也说明了大家对对方都比较认同,使得彼此也更加团结和信任[9].

  5.3、 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对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影响

  当今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父母爷辈们从小“百般呵护”保姆式的教育方式往往导致青少年抗挫折能力弱、心理健康水平低现象;时常听到某某高校某某学生因压力过大而自杀,经调查发现,这些学生当中没有一个是曾经参加过课余体育训练的学生.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学习、就业等让学生身心承受较大的压力,缺少社会实践能力,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节奏,久而久之,必将导致各种意外情况的发生[10].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是学校和家庭需要共同面对和承担的责任,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学生由于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敢于面对失败而不气馁的精神,是其他学生难以达到豁达心理状态;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学生之所以抗挫折能力强,因为他们在体育训练中经历困难和挫折,在比赛中承受过多次的胜与败,能够在体育训练和比赛中提高自主体的生活适应能力.

  5.4 、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对大学生组织管理水平的影响

  组织管理能力是一个人的沟通能力、设计能力、管理能力、策划能力、技术能力、实施能力等基础条件的外在综合表现.在学校中,能进入课余体育训练队的学生都是各院系的运动佼佼者,学校组织的各类体育比赛,他们不仅是队员,而且可能是队长或是学生教练.这对培养他们组织管理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这种组织管理能力在平时的训练和比赛中长期慢慢积累而成.从运动训练这个角度来说,组织管理能力的高低反映出一个人的训练水平的高低,有较高技战术的运动员,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也相对较强.

  5.5、 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对大学生竞争意识的影响

  竞争能力,小到人与人,大到国与国,没有竞争,社会发展将停滞不前.竞争能力是大学生必备的实践能力之一.在当前“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环境下,没有较强的竞争精神,还未走上社会就面临着下岗.任何社会都存在竞争、任何工作岗位都存在优胜劣汰法则;任何体育比赛,都有着残酷的淘汰出局,这也是体育比赛的魅力所在.高校课余体育训练、比赛都存在激烈的竞争,任何运动队都有主力队员和替补队员,正如“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样,处处存在竞争.只有在训练、比赛中正确对待困难和压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聪明才智,你才能走的更远,收获更多,而课余体育训练是培养大学生竞争能力最好的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吕吉勇,刘宇飞, 等基于社会需求视角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5,332):64-69.

  [2]彭贻海,彭超然,等华南理I大学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就业状况及其优化培养措施[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6,36(6):108-112.

  [3]张德利,尹维增高校业余体育训练队在构建校园文化中的价值[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55-58

  [4]高博文,孟婧,等“以赛促教”培育大学生科技创新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 2019,46:140-143.

  [5]王易,彭思雅试论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J]教育与研究, 2012(9):61-67.

  [6]盛建英,郑忠波浅析高校体育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J].法制与经济, 2013(12):129-130.

  [7]周永奇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四项能力影响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 2010.

  [8]董盈盈关于我国大学生实践能力及其培养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7.

  [9]杨铁黎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学校体育, 2019(11):6-11.

  [10]陆建兰广西大学生自杀态度与自我意识自我和谐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 2018,39(6):900-902.


作者单位: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体育部
原文出处:曾正家,张德利.课余体育训练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影响——以安徽省高校为例[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1,37(09):64-67.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体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