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教学论文 >

武汉独立学院体育保健课课程设置与学生状况探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5-30 共4000字
论文摘要

  0、前言

  《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纲要》(2002年)指出:“保健课,系为个别身体异常和病弱学生开设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应有针对性地组织康复、保健教学。”《体育法》(1995年)第十八条指出:“学校应创造条件为病残学生组织适合其特点的体育活动。”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支持特殊教育。本研究体育保健课的学生包括身体特型、肢体残疾、运动损伤、慢性疾病等造成的身体素质较差,运动能力受到障碍的群体。本文拟从独立学院体育保健课的教学现状着手,思考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便更好的为独立院校体育保健课的教学和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改善学生体质,提高独立学院体育课教学质量,建设和谐教育体系。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等10所武汉市独立学院的保健课教学现状(没有开设保健课的学校随机调查一名体育教师),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体育保健课学生123人。

  1.2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对武汉市10所独立学院体育保健课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2份,回收10份,有效问卷10份,有效率100%。对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2011级和2012级体育保健课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30份,回收127份,剔除无效问卷4份,有效问卷123份,有效率达96.9%。

  调查时间为2012年10月至2012年12月。

  2、结果与分析

  2.1独立学院体育保健课设置情况

  10所独立学院中只有6所(60%)学校持续开设有体育保健课,3所(30%)学校没有开设,1所(10%)学校断续开设,所有调查的学校学生总人数均超过万人。由此可见,独立学院对残疾、体弱学生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在进一步的调查中发现,有部分院校的保健课教学时数低于普通课,加之课程本身安排小密度、低强度的项目练习,甚至有院校全部上理论课,大部分的学生在调查中觉得上体育保健课轻松。

  2.2独立学院体育保健课学生身体状况

  如表1所示,体育保健课中身体残疾的学生占8.94%;病症型学生占56.91%,主要包括心脏病、肾病、肝病等各种内脏器官病症以及手术恢复期;非病理型学生占34.15%,主要包括偏胖或偏瘦(BMI≥26.5或BMI<20)、突发事件导致的伤害等学生。病症型学生所占比例最高,对非病理型学生中的偏胖或偏瘦、体质差、运动基础差的学生加入体育保健班存在很大争议,学校和教师基于安全等因素的考虑,默许了他们加入体育保健课,他们与其他类型的学生相同之处是不能适应普通体育课教学,差异在于运动基础差、偏胖或偏瘦、体质差的这类学生无疾病、无伤残、无器质性病变等导致的运动功能不全或运动障碍。他们的教学目标应该与其他类别学生有很大区别,可以依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开展新的课程实验点,使他们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能够负荷普通体育课的强度,回归普通体育课堂,这应是他们教学的终极目标。

  2.3独立学院体育保健课教学内容与方法

  教材是指导教学的理论依据,教学大纲是教学行为的指南。调查中发现,6所学校中有2所学校有自编的教材,三分之二的学校没有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由教师自行决定的比例占50%,其中有2所学校教学内容全部为理论课,4所学校以实践课为主,有少量的理论内容。实践部分内容以民族传统体育(太极拳、太极剑等)、小球类项目(乒乓球、羽毛球等)、休闲体育(棋艺等)为主。

  理论部分以健身知识、康复治疗知识、运动损伤、心理、生理健康知识为主,主要采用讲授法,缺乏针对学生伤残、病弱的情况进行处方式教学,缺乏康复治疗的实践操作环节,使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独立学院体育保健课实践部分选用教材单一,部分教师也试图进行分层次分组别或处方式的练习,但由于场地器材、上课人数、自身能力等多方面原因未能如愿,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下降,难以在运动中体验到成就感和愉悦感,影响了健身习惯。独立学院体育保健课教学内容随意性太大,方法过于简单,没有专门针对性的依据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将最终导致体育保健课流于形式。

  2.4独立学院体育保健课师资情况

  调查发现,6所学校的体育保健课教师的专业均为非保健专业,只有一所学校的教师进行过进修,其余均没有培训就上岗。一方面,体育保健课突破了单纯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教学框架,涉及体育学、心理学、教育学、医学、康复、特殊心理等诸多领域,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与技能储备。另一方面,学校和教师未对保健课加以重视,使教师业务水平很难完成高校体育保健课的教学任务,导致独立学院体育保健课教学质量不佳。和普通院校师资队伍有所不同的是,普通院校体育保健课教师大多数年龄偏大,有一些是因为伤病等原因进行体育保健课教学。他们虽然和独立学院体育保健课教师一样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对保健知识了解不多,但由于长期的体育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独立学院由于成立时间不长,体育教师偏年轻化,调查中发现没有一名教师的高校教龄超过10年,这些导致他们在体育保健课的教学和改革中心有余而力不足。

  2.5独立学院体育保健课评价标准

  课程的评价标准是检验课程质量的依据。目前高校体育保健课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显示出很大的随意性。这一点在独立学院的体育保健课教学评价中也得到了反映。在所调查的10所独立学院中,4所(40%)学校没有开设或断续开设体育保健班,其中3所学校的体弱学生随普通学生一起上课,教师酌情给分,1所学校的学生免修免考。6所开设体育保健班的独立学院中,1所学校的学生上体育保健课,课程免考;2所学校的体育成绩由平时成绩和理论成绩构成;3所学校由平时成绩、理论成绩和技术成绩构成。部分学校体育保健课的成绩设定了最高分,大多数学校的体育保健课成绩低于普通学生的体育课成绩,这些都严重的挫伤了体弱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侵害了体育弱势群体的体育权利。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武汉市独立学院体育保健课设置情况不佳,仅有60%的院校开设有体育保健课,低于普通高校水平,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残疾、体弱学生的体育教育权利,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2)武汉市独立学院体育保健课学生分为残疾型、病症型和非病理型,其中分布最广的是病症型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56.91%,主要包括心脏病、肾病、肝病等内脏器官病症以及手术恢复期。
  (3)武汉市独立学院体育保健课教学内容随意性较大,方法简单,没有专门有针对性的依据学生的身心需求进行教学设计,使体育保健课流于形式。
  (4)武汉市独立学院体育保健课师资队伍力量严重不足,没有全面系统的培训课程教师,影响了体育保健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制约了体育保健课的发展。
  (5)武汉市独立学院体育保健课评价标准和方法显示出很大的随意性,主要采用平时成绩、理论成绩和技术成绩综合评分,主要进行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态度、动机等因素。部分院校体育保健课成绩设定了最高分,挫伤了残疾、体弱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

  3.2建议

  (1)从思想上重视残疾、体弱学生的体育教育。学校领导、体育部等相关部门,应重视体育保健课课程的建设。随着高等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化,全体学生均应得到体育教育的权利,这其中也包括体育弱势群体。高校应该正确认识体育保健课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因地制宜的创造条件,尽可能使体弱学生接受到较好的高等体育教育,使教育机会均等,从起点均等走向过程均等。

  (2)加强教材建设,改善教法内容与方法。高校体育保健课和保健课教材均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在理论教学上加强对学生的康复保健教育,掌握康复保健的处方教学,学会在锻炼中自我医务监督和评价。在实践教学中,以民族传统项目和小球类为主,吸取娱乐性、趣味性较强的项目。在教学组织上,进行分层次分组别的教学,体现个体差异性,真正做到区别对待。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高校体育保健课的组织引导,对体育保健课教师进行教育心理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康复、处方式教学培训是提高体育保健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培养体弱学生终身锻炼能力和习惯,重视学生的康复知识和技术掌握,将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有机的融合,建立新型的体育保健课教学理念。

  (4)建立合理的体育保健课评价体系。客观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既能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也能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主动性。体育保健课成绩的评定,第一,不仅应涉及考勤、理论和技术水平,更应从学生的康复程度和运动技能的进步幅度方面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加强锻炼;第二,加强残疾、体弱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辅导,将其纳入考核内容;第三,对体育保健课的技术评价不能和普通课堂一样规定某个单一项目和标准,应制定多个项目的考核标准,让学生有较大的选择空间,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

  参考文献:
  [1]吴燕丹.中国大学特殊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J].体育科学,2007,27(1):41-50.
  [2]虞荣娟.高校体育保健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9):1199-1201.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
  [4]刘成,李秀华,翁家银.对普通高校体弱、特形学生的体育教育[J].体育学刊,2001,8(5):31-33.
  [5]张宇,张鹏杰,袁玉涛.河北省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0,12(3):390-394.
  [6]林致诚,郭琼珠.普通高校保健课课程教学的忧与思[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1):118-121.
  [7]于晓东,李雪峰,钱来.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健康促进策略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0,32(5):90-92.
  [8]潘跃林,时传霞.高校体质弱势群体综合式体育教学模式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6):84-88.
  [9]张学研,王崇喜.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与评价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20(6):15-18.
  [10]虞荣娟,于蕴.实施新《指导纲要》后高校保健体育课程的构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8(6):57-60.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体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