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理论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理论论文 >

我国排球职业化改革的几个基本问题探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4-02 共8266字
论文摘要

  原国际排联主席阿科斯塔认为: 要想使排球运动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就必须有电视等宣传工具的配合,就必须走职业化的道路。[1]职业化已经成为近年来世界排球运动发展的明显趋势,而意大利、日本等国家职业排球发展相对成熟,联赛运作较为成功。中国排球职业化改革也是紧随世界职业化潮流,借鉴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联系自身实情,推进职业化进程。通过近18 年的探索和经验积累,我国基本建立了职业排球的职业化管理体制和联赛。但在职业化过程也暴露很多问题,比如中国管理体制落后,俱乐部不能自负盈亏等。

  所以,本文搜集相关的排球职业化资料的基础上,探讨我国排球职业化改革的几个基本问题,为进一步深化排球职业化改革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认识基础。

  1 排球职业化的概念

  近年来“职业化”这个经济学术语在足球、篮球、排球等一些体育项目里被人耳熟能详,但对它的概念进行合理地界定、归纳、总结的人却寥寥无几。查阅资料关于“排球职业化”概念的论述: 其一,排球职业化即“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条件下,自学运用价值规律,利用高水平排球比赛,参与社会商业活动及社会文化活动,并通过排球市场,使运动员获得高额生活收,使经营实体( 俱乐部) 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竞技排球体制。[2]”其二,排球职业化即“在商品经济充分发达与排球文化市场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自觉依靠价值规律,利用高水平竞技能力实现排球比赛的商品价值和文化价值,参与社会商业活动和文化活动,并使职业运动员获得客观收入,使职业排球载体—排球俱乐部获得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赢体制。[3]”从上述总结“排球职业化”概念的几个要素: 第一,商品经济充分发展; 第二,遵循市场价值规律; 第三,运动员和排球俱乐部互惠双赢体制。

  2 我国排球职业化改革的背景环境

  2. 1 国际环境

  1984 年阿科斯塔担任新一届国际排联主席。在他任职期间,对排球运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使排球运动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之一。首先,他将排球运动推向市场。市场经济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遵循价值规律,排球运动进入市场就意味着向职业化方向发展,能创造出经济效益,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其次,利用电视传播媒介吸引观众。现代电视传媒为宣传、推广体育运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接着,利用运动员转会制度支持各国排球俱乐部的发展。职业排球俱乐部是排球职业化的产物,它是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排球人才的快速流动促进各俱乐部之间的信息交流。通常俱乐部会高薪招募世界优秀教练员、运动员为其效力,这也促进比赛的观赏性。

  意大利是进行排球职业化成功的典范。意大利排协自 20世纪80 年代就实行运动员职业化和俱乐部制度。意大利的各俱乐部都有不同的商业巨头资助,他们高薪招募世界各国优秀教练员、运动员为其俱乐部效力。在意大利约30 个俱乐部中,外籍球员达60 人。[4]由于俱乐部集聚各国的明星选手和优秀教练员,之后意大利排球水平突飞猛进,一跃成为世界一流强队。而日本是排球职业化发展的后起之秀。1994 年是日本实现排球职业化的起跑线。日本排球协会就规定: 其一,举办作为日本排球向职业化迈进的联赛—“V—联赛”; 其二,为鼓励后排扣球者,在比赛中,所有后排队员扣球得分者均按两分计算; 其三,允许各队聘请外国球员,但每个队聘请的外籍球员人数不超过3 人,同时在比赛时,每个队最多只能有 2 名外籍球员。[5]日本这一系列的举措,积极推动了日本排球职业化进程和俱乐部建设。另外,日本在 1977 年购买了世界杯赛的举办权,以后每隔4 年固定在日本举办一次,期间各国排球精英汇聚一堂,使日本排球运动与时俱进、不断吸收世界先进的排球技术、战术。此外,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俄罗斯、美国等都在尝试或进行排球运动的职业化改革。随着排球运动技术、战术水平进一步发展,排球职业化的国际化趋势日渐明显。

  2. 2 国内环境

  面对职业化改革的国际化趋势日渐明显,我国也顺应潮流,开始对“三大球”进行职业化改革。首先,足球职业化改革一马当先。1992 年6 月,被称为中国足球“遵义会议”的红山口会议在北京西郊红山口召开,中国足协决定把足球作为体育改革的“试金石”,同时确立中国足球要走职业化道路的思想。

  1993 年 10 月,足协通过了《中国足球十年发展规划草案》、《中国足球协会章程草案》和《足球俱乐部章程草案》等文件[6],决定把1994 年甲级 A 组联赛( 现改为中国足球超级联赛) 作为联赛的改革试点,把中国足球推向市场经济的轨道,从此中国足球开始步入职业化道路。紧随其后,1995 年我国拉开篮球职业化的序幕。原国家体委在“坚持正确方向、抓住有利时机、继续深化改革、发展体育事业”的理论指导下,以全国男篮甲级联赛赛制改革为突破口,开始了中国篮球职业化的改革尝试。1995 年,中国篮协先后出台了《俱乐部暂行管理条例》和《篮协运动员转会转队暂行条例》等文件[7],对赛制改革采用主客场赛制和引入外援,并举办了首届男子职业篮球联赛( CNBA) 。其经费来源从单一的财政拨款到后来企业赞助和社会公众的支持,这些进展都为职业篮球改革不断积累经验。

  有了足球改革、篮球改革的前车之鉴,国家相关部门对排球职业化也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1996 年是排球竞赛改革之年,当年4 月原国家体委在天津召开了全国排球竞赛工作会议,为排球职业化改革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为了办好排球联赛,1996 年联赛组委会在全国排球联赛和优胜赛采用跨年度的主客场制,当年有男女各 8 支队伍参加了联赛,另有4 支队伍参加了第二阶段的优胜赛。[8]1997 年 11 月,中国排协的实体—排球管理中心宣告成立,标志着改革迈进一大步。紧接着中国排协趁热打铁,制定了一系列《中国排协纪律规定》、《全国排球联赛技术手册》、《注册暂行规定》、《全国排球优胜赛技术手册》、《联赛技术统计方法》、《运动员体能测试办法》等法规性文件。[2]而随着一批排球俱乐部相继成立,使改革更加深入。中国职业化改革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借鉴外国的经验,不断地尝试、探索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化的道路。

  3 我国排球职业化改革的现状

  3. 1 管理体制方面

  自中国50 年代以来形成的体育管理体制称为“举国体制”。20 世纪80 年代是中国女排“五连冠”的鼎盛时期,这也是运行举国体制最辉煌的时代。直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确立市场经济,市场体制崭露头角,举国体制改革就被堆到风口浪尖中。在体育中,举国体制就是以世界大赛的冠军( 特别是奥运会) 为最高目标,统一动员和调配全国有关的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质资源,来夺取比赛运动的好成绩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与举国体制相对应的是市场体制,它是选拔和培养运动员的经费及其它费用由市场行为来筹集的运行机制。[9]而排球职业化改革就是将排球交给市场来运作,所以管理体制在转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

  3. 1. 1 机构设置不全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2000 年市场经济在中国初步建立,而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举国体制也卷入改革的浪潮。《奥运金牌的“陷阱”》指出: 中国夺取一枚奥运金牌需要7亿元,而7 亿元可建造 3500 所希望小学,挽救 35 万儿童避免成为文盲;4 年备战奥运的 200 亿,足够组建一只现代化的舰队;10 多年来的体育经费 360 亿,则足够搞两个载人飞船项目。[10]这些数据让刚刚富裕的中国人也望而却步。巨大的经费投入,使政府办很多事情都捉襟见肘,所以体育相关部门顺应改革潮流,试图通过市场经济这个杠杆来动员社会的一切力量来办一些职业化、商业化程度高的体育项目。在这种情形下,体育协会、职业联赛、俱乐部等相应诞生。但大多数项目最后还是需要政府的“救济”,只有少数职业化程度较高、商业化程度较强的体育项目可以通过市场来“自食其力”。中国第一个完全按照企业模式运营和运作的排球俱乐部是广东恒大女排,它是由恒大地产集团斥资 2000 万注资成立的首家职业排球俱乐部,开创了中国排球俱乐部自负盈亏、自主生存、自我发展的新模式。但中国大多数排球运动队仍局限于政府办队、企业赞助为辅的模式。企业赞助,却没有相应地管理运动队的权利。运动队作为回报通常为企业或其主产品冠名,一旦没有给企业带来相应的经济利益,企业继续投资的热情就不高,因此政企合办运动队普遍“离婚率”高。俱乐部与计划经济下政府包办的专业排球队相比,参与者更加多元化,它包括排球项目管理中心、排协、投资者、运动员、教练员等主体。从利益的角度看,改革其实就是对既定利益关系格局的重新切割和分配,其间必然涉及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易与谈判,因此如何平衡协调各利益冲突,就将是影响改革动力、甚至是决定改革命运的关键环节之一。

  3. 1. 2 产权归属不明

  排管中心、排球协会、俱乐部三者之间“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是目前排球职业化产权归属不明最根本原因。一般来看,职业俱乐部是以获得最大收益为目标,提供职业竞赛及其相关产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它属于法人代表。中国排球协会( 简称CVA) 是具有法人资格的,全国性的、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的管理排球运动的行业性群众体育社团组织,在活动中不受政府行政控制。排管中心是根据原国家体委关于协会实体化改革的“产物”。在现实中排管中心既是原国家体委( 现国家体育总局) 的直属事业单位,被赋予管理该项目的行政职能,同时又是排协的常设办事机构。这种“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两种职能”的组织格局下,两者性质模糊,职能交叉,理清两者关系很难。所以,在这种情形下排管中心几乎总揽大权,除了联赛总赞助和总冠名权外,还掌握着绝大部分的广告经营和各赛区的组织工作。而俱乐部在排管中心与地方体委的撮合下,与企业进行联姻。排管中心关注国际赛事和奥运争光,地方体委关注全运会,企业则追求经济效益,俱乐部在这门多的管理与制约中夹缝生存,难以施展拳脚。此外,各俱乐部每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得到政府拨款、广告、赞助权经营的分成,没有风险机制,没有自主经营,很难调动其经营的积极性。这样长远下去,俱乐部的造血机制永远也不会形成。

  3. 1. 3 运行机制不顺

  受金牌战略的利益影响,地方政府为了各自的利益,在政策制定上更倾向于选择投资小、见效快的运动项目,导致三大球( 排球) 这些集体项目受到了冲击,这也是两种体制转型期的必然结果。在其改革过程中,决策者总是试图沿用原有专业队管理模式来管理职业排球,并没有着力构建相应的职业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所以,我国目前体育行政部门直接操办排球,政企不分现象严重。相对而言,社会办排球运动的积极性、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在“为国争光”的惯性思维下,体育部门的工作就变得急功近利,他们只重视排球运动在奥运会、锦标赛等顶级赛事上取得的名次,却忽视了如何规范俱乐部管理、培育职业联赛、壮大排球市场等方面的问题,这也导致了联赛、俱乐部产权模糊,“伪”俱乐部,联赛不“职业”等现象出现。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传统的行政命令为主的管理手段只会干扰市场运行、束缚排球运动的发展。排球运动发展水平的提高需要竞争,需要公平合理的法规来约束。虽然目前中国排协制定了一系列《中国排球协会关于排球俱乐部管理暂行规定》、《排球联赛规则》、《全国排球联赛技术手册》、《注册暂行规定》、《全国排球优胜赛技术手册》、《联赛技术统计方法》等法规性文件[12],但其系统性和法规性任有很大局限。作为一个体系,必须有一个完整的适应现代排球运动发展的完善的法规。

  3. 2 联赛建设方面

  为了促进排球职业化的进程,1996 年由中国排球协会组织,排球联赛组委会举办的中国排球职业联赛诞生了,它是一种商业性质的比赛。经过 18 年的探索,中国排球联赛赛制已经逐渐适应国内各球队的发展,生存状态从“吃不饱”发展为“饿不死”。近几年来,联赛整体建设差强人意,商业合作伙伴基本锁定在国内一流企业,和排球联赛的影响力也相匹配。但与足球、篮球等项目相比,在经营管理、市场运作、利益分配、视媒体宣传等发面还需进一步提高。

  3. 2. 1 经营管理不善

  1996 年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排球联赛,联赛尝试采用跨年度的主客场制,参赛队伍男、女各8 支;1997 ~1998 年由香港精英公司负责全国排球联赛的推广,之前排协已经出台了一系列联赛法规性文件,但在涉及与中介公司、赛区、球队等各方面的权利和利润的分配上的规定还不太明确; 1999 ~2000 年全国排球联赛参赛队伍扩大到男、女各 12 支。各参赛都成立了俱乐部,有18 支男、女队得到企业的冠名。但联赛队伍增多,联赛的技术水平却没有相应提高,每周同一场地安排两个相同的比赛,比赛冗长,使观众感到枯燥乏味,对排球市场造成负面影响; 2000 ~2001 年全国排球联赛吸取了以往联赛的经验,排管中心将承办权交给了各参赛俱乐部,参赛俱乐部还拥有赛区的联赛广告经营权、运动员服装胸前、后背和臂章广告经营权、本赛区运动员的联赛商业标志审批和经营权以及门票销售权; 排管中心下放一些权力,使排球市场迅速升温; 2002 赛季与 2001赛季相比,市场稳中有升,现场观众人数和上座率分别达到 42万人次和70%; 为了中国女排、男排专心备战世界杯等国际赛事,2003 ~2004 赛季女排联赛没有国家队队员参加,接着男排联赛甚至中间有长达两个月的停赛期的怪现象,随着北京申奥成功,进一步让排球联赛陷入勉强维持的境地。奥运会后,随着广东恒大俱乐部异军突起,各球队也在其刺激下加强了商业活动,如北京汽车集团斥资2000 万打造北汽俱乐部; 女排劲旅天津在更改赞助商后,每年的球队经费也从300 万元左右上升到了900 万元以上[13]; 2012 -2013 年为了给即将到来的全运会让路,联赛时长又压缩到只有 3 个月; 2013 -2014 年赛季中国排球联赛为了规范和加强中国主客场排球联赛的组织工作,制定了《361°中国排球联赛( 2013 -2014) 技术手册》联赛法规性文件。然而一系列的变革也无法改变联赛整体萎靡不振的现状,改革初就提出的人才流动陷入了停滞,市场推广依然缺失等。18 年过去了,中国的排球联赛似乎像是绕了一个圈子又回到了原点。

  3. 2. 2 市场运作不佳

  全国排球联赛组委会规定,各俱乐部主场拥有赛区冠名、场地广告标语、观众与门票、服装广告、俱乐部推广活动等方面的经营自主权[14]。而赞助商更看重赛区冠名权,因为它在电视转播、报纸杂志上频频出现,可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但据资料显示[14],主场广告牌基本被售出,但是大部分以较低的价格转让,所以从整体上来看场地广告的经营不佳,盈利较少或非盈利。另外,祝福标语可以加强宣传比赛,营造良好的比赛氛围,对俱乐部本身也是一种广告宣传。但资料显示现场比赛现场很少有贴有祝福标语,通常只有几条横幅标注比赛名称; 门票附上广告也是宣传企业文化和提高经营收入的一种手段,但据资料显示[14],仅有河南、天津、上海、辽宁四个队在门票上附广告,其中河南女排主场附加了一家企业广告,而其它队则附加多家企业广告。这说明排球联赛在拓展经营渠道方面和增加经营收益方式还没充分挖掘。从观看排球联赛观众的职业分布来看,现场观众主要有学生群体、工人群体、干部群体等三部分构成,据资料显示这主要是由于目前全国联赛低谷的市场状况所造成的。有时,经营单位只能依靠组织学生或工人观看以达到排管中心要求的最低人数,企业为了提高知名度,所以其赞助的俱乐部在主场比赛场优先选择企业体育馆,这也是现场观众大部分是工人和干部的原因。俱乐部办联赛是一个创新,但也导致俱乐部的主场一直变化,有的地方球市热闹,有的地方球市低迷,所以现场观众的人数无非确定。另外,各俱乐部赖以生存的和联赛必不可少的就是赞助资金。全国排球联赛共举办了17 个赛季,除了 1998 年赛季没有赞助外,联赛冠名一直比较稳定,2011 年运动品牌 361°成为 2011 -2012 年赛季的独家冠名赞助商,并与央视体育达成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全新的中国排球联赛。但事与愿违,2012 年 -2013 年赛季为了参与全运会而压缩了赛程,最终早早收场。排管中心冷淡,观众席上冷清,电视转播冷藏等。经历过全国 17 届联赛的前国手李珊感叹: “这是最‘寒冷’的一届联赛。”

  3. 2. 3 利益分配不均

  现实中,由于我国排球职业化改革是由国家主导、相关职能部门具体实施,因此分配利益时,政府以及职能部门可能凭借对改革的主导而实现对利益的垄断,以至最终俱乐部投资方、球员、教练员等多元化主体的利益诉求同国家和部门利益需求难以兼顾,利益分配只能“个人服从集体,集体服从国家”。这反映在职业化改革实践中,前排管中心主任徐利提出了备战两个奥运周期排球发展目标: 女排和女子沙排保持亚洲冠军地位和世界先进水平,在世界大赛和2012 年、2016 年奥运会进入前三名,力争金牌。男排要逐步缩小与世界强队的差距,夺取亚洲冠军,获得奥运会入场券,并力争进入前八。男子沙滩排球要保持亚洲冠军地位,在奥运会上力争前八,冲击奖牌。[15]这是国家和部门利益在多元化利益格局中垄断地位的真实写照。而中国排球协会副主席钟秉枢认为: 头几年联赛确实不错,努力朝市场化道路走。排协依靠市场办联赛,人才交流也很频繁。但是当奥运会战略和联赛出现矛盾时,管理者毫不犹豫选择了维持熟悉的体制。他们认为只要拿到冠军,其他事情做与不做,就不被关注了。[16]这种情势下就严重抑制了其他参与者的利益需求,如职业排球俱乐部在运作中主要追求利润和俱乐部的健康发展; 投资方更注重排球俱乐部的广告效应和经济效益; 排球运动员、教练员更关注俱乐部的薪资福利待遇、个人价值等。只有平衡、协调好这些参与主体的利益需求,才能赢得多元化主体对改革的支持,大家才能众志成城、共同参与推进职业化改革。

  3. 2. 4 媒体宣传不多

  电视转播、新闻报道在职业联赛推广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新闻媒体铺天盖地地报道能够引起广大球迷对体育赛事的关注,有助于打造球星。优秀运动员是职业体育俱乐部的灵魂,他们在吸引观众和球迷、巩固和提高俱乐部荣誉、提高票房价值和广告效应等方面所引起的轰动效应,是任何力量也无法比拟的。[17]如意大利排球联赛成为“造星工厂”,并诞生一批托古特、皮奇尼尼等“巨星”。相比之下我国排球联赛轻视媒体宣传力度,仅是开个小型新闻发布会,在网上和报纸上登上比赛结果而已。由于“中国女排”这张名片,排球联赛起初有较好的宣传氛围,人们争先恐后涌入体育馆目睹女排风采。当年中央电视台每周都会推出《中国排球》专题节目,排协拥有官方杂志《中国排球》,当时的主流体育媒体《中国体育报》、《新民体育报》、《体坛周报》、《体育时报》、《羊城体育报》对每轮联赛都会给予较大篇幅的报道。[16]遗憾的是排球联赛的组织者没能趁热打铁将联赛热度保持下去,相关部门更重视奥运会和全运会,忽视排球联赛,导致联赛报道途径锐减。就连官方杂志《中国排球》也因为刊号原因停刊多年。现在只有天津、北京的媒体对联赛保有较高关注度。除了国家女排和郎平微博外,中国排球的其它组成部分对媒体的吸引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4 结语

  排球职业化改革18 年,职业联赛也举办了17 届。起初的排球联赛改革有个良好的开端,从赛会制转向客场制,增加比赛场次,吸收社会资金,将排球联赛进行市场运作,吸引大量的观众,市场较为活跃。随后几年,排球联赛得到国内知名企业的冠名赞助,也培养如冯坤、杨昊、王一梅等一批排球明星,国家队成绩也节节升高。之后,2004 年中国女排问鼎,排球界开始出现轻联赛重国家队的现象,这导致联赛的市场化、职业化进程渐渐缓慢。所以联赛出现联赛经营管理不善、联赛市场培育不佳、利益分配不均、新闻媒体宣传不多等方面问题。排管中心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让排球联赛改革既要保证地方的利益又要整体盘活。但仅有排管中心出政策是不能把联赛做活的,这个改革需要各方面、各领域的配合、协调的大环境才行。

  排管中心应该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各地方队伍根据大方向积极地调整战略。排球联赛不是全运会的练兵场,也不必为国际级的排球比赛让位。联赛是排球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如今,中国排球联赛正发展到瓶颈阶段,要么大胆改革,要不就此沉沦。所以我们期待排球联赛大刀阔斧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翁飚. 排球运动职业化和商业化问题的社会学讨论[J]. 中国体育科技,1995( 2) :43 -44.

    [2] 吴平. 对我国排球职业化改革的思考[J]. 体育科研,2002,23( 4) :9 -10.

  [3] 李俊霞,等. 我国职业排球改革进程及其现状研究 [J]. 科技信息,2006( 7) :376 -377.

    [4] 姚辉波,等. 论竞技排球的多元化发展和娱乐性排球的复兴[J].安康学院学报,2007,19( 6) :99 -101.

  [5] 周正. 日本排球职业化新举措[J]. 中国排球,1994( 3) :23.

  [6] 何强. 进一步深化足球职业化改革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J].2009,24( 6) : 472 - 475.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体育理论论文